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07|回复: 5

[原创非首发] 历史上能言善辩的忠臣贤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8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能言善辩的忠臣贤人

  在中国历史上,能言善辩的忠臣贤人不在少数。他们或是伶牙俐齿,机智作答,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或是妙语连珠,逢凶化吉,消除了压顶的灾难;或是巧舌如簧,幽默诙谐,博得了帝王的欢喜。他们用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四两拨千斤”,给历史,留下了一串串回味无穷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楚王依仗国势强大,看不起齐国,又见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便想捉弄晏子。楚王派人故意在宫廷大门旁开一个小门,让晏子进出。晏子见了,便说:“我若是访问狗国,便可以从狗门进出,但楚国不是狗国,怎能走此门”楚王只好打开大门迎晏子。

  晏子上得殿来,楚王傲慢地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晏子不慌不忙地答道:“齐国人才济济,行人摩肩接踵,人们展开衣袖就能遮天蔽日;每人洒几滴汗水,就可以形成倾盆大雨。但使臣出访,自有章法:大凡贤能体面之臣,出访上国;而像我这样不中用的人,就只能派到这里了”。楚王本想讥讽晏子,反倒被晏子奚落,不得不对晏子另眼看待。

  “完璧归赵”的故事,想必不少人知道。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秦王眼馋,便给赵王写信说,愿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王看了信,知道有诈,但又不敢得罪秦王,一时间没了主意。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主动请缨要带“和氏璧”去见秦王,赵王知道他是一个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了。

  蔺相如来到秦国,双手递上“和氏璧”。秦王喜笑颜开,左看右看,又让大臣,妃子们一个个地看,只字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蔺相如急了,心想怎么办呢?顷刻他急中生智说:“这“和氏璧”上有一小瑕疵”。秦王赶紧让人拿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蔺相如拿起“和氏璧”说:“大王不讲诚信,拿到和氏璧,再也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今天大王如是再逼我,我将和这和氏璧一齐撞碎”,说着就要去撞柱子。秦王怕失去宝玉,假惺惺地让人拿来地图,要划分给蔺相如。蔺相如谎说改日要举办个仪式,再将宝玉赠给秦王。秦王只好作罢,派人让蔺相如休息。蔺相如回到公馆,赶紧让手下人乔装打扮,装好“和氏璧”抄小道回了国,全然不管秦王会如何对待他了。

  纪晓岚是清朝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有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以考验他的辩才,便问:“忠孝二字作何解释”?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乾隆立即说:“朕要你现在就去死”。纪晓岚说:“臣领旨”!乾隆笑问:“你打算怎么死”?纪晓岚思索后说:“跳河”。说完便出去了。

  乾隆知道他不可能真去跳河,便静观其变。果然不一会儿,纪晓岚又回到乾隆身边。乾隆笑道:“纪卿,你何以未死”?纪晓岚答:“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乾隆疑惑地问:“此话怎讲”?纪晓岚煞有其事地说:“我来到河边,屈原在水里对我说:晓岚你大错啊!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投江,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啥还要死呢?所以我就回来了”。乾隆听后大笑,连夸纪晓岚的如簧之舌,雄辩之才。

  三位忠臣贤士的故事,让人拍案叫绝,肃然起敬,忍俊不禁。作为臣相,他们都有着渊博的知识,极高的涵养和优秀的人品。这和秦桧的口蜜腹剑,阴险毒辣;严嵩的能说会笑,狡诈虚伪;赵高的花言巧语,善于逢迎;这些历史上的奸佞是截然不同,格格不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7-8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错了,应是原创首发
发表于 2017-7-8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仙客来 发表于 2017-7-8 21:45
点击错了,应是原创首发

重新编辑一下
发表于 2017-7-9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真是能言善辩,学习了!
发表于 2017-7-9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忠奸皆有能言善辩之人,关键是人,技巧掌握在不同的身上,达到的目的也不一样。
如是原创首发,作者重新编辑改过来就是了。
发表于 2017-7-11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昏君,奸臣当道;明君,贤臣当道。

中国历史的责任都在于君王,而不是臣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10:22 , Processed in 0.05485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