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7-7-10 23:11 编辑
人到中年,完全可以站在人生的中途,对于终点站做一了望和前瞻。这种了望,感觉是早晚都要完成的一次自我作业。可以糊糊涂涂,可以混混钝钝,可以参照前贤,可以对比哲人和智者。可以用最愿意使用的表达手段,去做一告白和坦言。灵魂是一幅与生共长的巨幅画卷,表现和记载了个体的积淀,这种积淀与本人的阅历,学养,感悟,兴趣,个性诸多分类息息相关,展现和折射着个体的思想的波纹和情感的质地和精神。所以当我看到高山的作品《灵魂片段之一:悲欣》,除了借用了著名的僧人临死的绝笔带来的特有气氛之外,还是感到了作者内心对于死亡这一永恒的话题的一次集中描画和纵情渲染。
死亡这一冰冷的话题,在别人的笔下,难免会有戚戚和凄凄之像与之状。可是在高山笔下,在习惯了纵横情感,独舞于故乡和诗歌的天幕下的洒脱男儿心性,自然要和凡俗做一区别和独立之态。李白斗酒诗百篇,高山酒后诗一百又五十三行,一个突破了夜晚和黎明的诗歌之夜,一次飞越了生和死的文字航行,让我们得以在平静的时刻,感知一次灵魂的交响和独奏。有人不喜欢长诗,和有人不喜欢游泳有类似之处。浮躁与急功近利,耽于浅显和省心,大约也算不上什么错误,但是明显会缺损于沉浸之境和畅游的欢慰。在中财论坛包括之外的国内相关诗歌论坛,少有如此大气乃至浩瀚之势的表述文本。也未必会有人沉浸在诗句展开的视野和景深之中,但是做为一首诗歌作品的诞生,已经足以保持着属于自身的独立和气度,在一片不乏无聊和无趣的垃圾里,高出海拔和平庸的限度。
感觉要静下心来,投身到一个亢奋和奔腾的心脏带动和发起的叙述平台和现场,聆听着作者的生死对话和充满文艺气息的诗歌讲座。有开宗明义,有总结陈词,有鲜活的形象构建,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自我和人类的分别叙述,这种独吟长诵,令人想到了屈老夫子,但是河南卢氏的中年才俊,却在扎扎实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诗歌规则和主张,一次次用分行不分心的文字,打造着心灵的精神大厦,《灵魂片段之一:悲欣》以及后续的长篇诗歌文献,都是预示着作者创作才华的一次地震和海啸,让关注的人们震撼,也让麻木的人们继续麻木和漠视。每一个读者,都从自己喜欢的作品里得到了快乐和感悟。我喜欢作者叙述的脉络和崖壁上的景观,随处可见的精到、细腻引人入胜,温暖,惊喜,感动和共鸣,可以在文字的弦乐上,处处可感可触。
诗歌十五个小节,每一节或者独立或者延伸,讨论,表白,对话,交流,叙述,表达从技术层面上看转换相当自如。在死与生的偌大空间,作者习惯驾驭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打通了所有关节,自由地展示在一首诗歌提供的舞台上。作者涉及到的万事万物,有质问,叩问,细微的探寻,宏大的追问,都相当有机的存续和组合在十五个小节的诗歌方阵里。像国庆阅兵的方阵,像万花齐放的焰火,不允许阅读偷懒,期待着阅读的狂欢。一个连接着黎明的夜晚,一首长诗后面的灵魂,绽放着他的坚守、情怀、思考、依恋、期待,这些文字组成了一面面镜子,照见了作者的情感世界的方方面面,也让我们得以窥见我们灵魂的样子。因为对比,因为膜拜,因为喜爱,因为仰望和沦陷,对于诗歌打造出的奇异景色的沉迷。
好多年前的一个已经非常清瘦的诗歌和歌词作者走到了人生的尽头。面对脚步越来越清晰的死亡步伐的临近,面对带来无限依恋的现实世界,无法阻止悲哀的蔓延,哪怕是寂寥的一生,哪怕是孤独绑架,都阻止不了对于生的渴望和追逐,美好的人间,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大爱无疆小爱无数,抛开把持松开牵挂,难免无尽的悲凉,难免泪流满面。可是超越了生死之境的园囿的思绪,也会因为死亡带来的解脱产生出欣欣然的喜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破了红尘的心灵,早就游走在生死之间和之外,不会被短暂的生而困,更会为永恒的死而坦荡。所以他使用毛笔为人间留下了四个淳朴和生机盎然的汉字:悲欣交集。悲欣两个字同样打动和吸引了高山的内心。在第二小节里,“那始终站在暗处的幽灵是多么的可爱/一次又一次向世人亮起警示红灯”,死亡的指代的幽灵,显出了温暖欢欣的气息和色彩,都是一脉相通的感触和认同。
喜欢高山的作品,不但因为高山作品的高产高质,也欣赏作者鲜明简洁的创作主张。这一点在一些诗歌作者身上很难同时达到。作者履行着自己的创作理念,旗帜鲜明,冲锋陷阵,一个热血男儿的战争,早就在诗歌的战场上展开和深入,每当看到作者灵气和勇气并举的作品,我都感到了高山对于占领诗歌高地的雄心和壮志,就如如此艰难的长诗之战,也只是他漫长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战役, 比起那些小打小闹的诗歌游戏,早就划出了不同的性质和气质。所以我有足够的理由,期待这位并不沧桑的诗歌战士,仗越大越精,胜利当然会在坚持中出现,并且不断获得更大更多的收获。
2017年7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