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27|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学还是纪实,从《我与地坛》谈到《疯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11 0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7-7-11 13:41 编辑

       很久前就看过《疯娘》,近日又看到朋友圈的这篇文章,突然想谈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疯娘》无疑是一篇好文章,虽然我不是一个吹毛求疵的人,但是用文学的角度来看,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比较,《疯娘》的文学价值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好文章大致有两类:

  一等文章,你看了后,不会内心询问这是否真实,因为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内的角色在你的内心中是真实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就是这类。

  二等文章,你看了后会询问“这是真事吗?发生在哪里?”我们将这类感人的文章或故事,叫做“知音体”,大意是这类感人的故事常常发表在当年的《知音》杂志或《爱情婚姻与家庭》杂志。

  因此,这篇《疯娘》是好文章,但是《疯娘》感人的基础是真人真事,如果不是真人真事,那么《疯娘》的文学价值会大打折扣。但很遗憾,《疯娘》的原型并不是作者的娘,而是他的舅妈。显然,从外甥的角度来将舅妈当娘来描写,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就打了一点点折扣,毕竟外甥的角色换成了儿子,这里面有很多想象加工的煽情成分。

  因此,很多读者询问作者是否真人真事?《疯娘》作者王恒绩自己回答“这是一篇散文”,而不是纪实文学。

  因此,我们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比如一篇很感人的“纪实文学”,它的感人的根本是纪实。但如果纪实有了过于夸张的成分,就很可能将“感人的成分”大打折扣。比如历史小说,历史小说的根本是历史,可以演义但不可以过于虚构和篡改。从这种意义来说,二月河的描写清朝皇帝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张居正》都不是一流作品,因为煽情过度,将张居正和皇帝们写得像“人民的公仆”。因此,经过一时的轰动后,这些作品终究沉溺于时光的河流而黯然失色。

  再谈《疯娘》这篇感人的散文,尽管被改编成很多电影和戏剧,但就其文学魅力,和史铁生《我与地坛》《合欢树》相比,还是大为逊色的。

  我们阅读《红楼梦》,我们不会去询问贾宝玉、林黛玉是否真有其人其事,真假并不重要。如果去追寻故事人物的真假,这是红学家们的事,所以说很多红学家们的研究已经偏离了文学本身太多。

  同样,我们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也不会去询问作者是否真实的经历。这并不重要,我们在生活中,在自己身上都能看到自己和自己母亲的身影,这才是它的感人之处。

  而《疯娘》,尽管也是一篇感人的文章,但你会询问这篇故事的人物和剧情是否真的。如果不是,会稍微内心中感觉“感情被愚弄了”,犹如我们经常被电视屏幕上的倪萍和《中国好声音》、《感动中国》煽情得掉泪一样,然而,往往过一会内心会反问自己——我刚才为什么会掉泪?

  《疯娘》让我想起另一篇《读者文摘》上的文章,一个妻子,大字不识,托熟人给远在异乡打工的丈夫捎带了几个馒头,里面有一张白纸,上面画了几个圆圈。一个圆圈代表一个馒头,两个圆圈代表一顿吃两个馒头。

  故事很感人,《读者文摘》都转载了,但是我内心会询问,21世纪了,我们人手一部智能机,普遍教育至中学、大学,一个留守妇女,家里没有电话,邻居没有电话,只能白纸画圆圈代替。

  这个故事很感人,这个故事很离奇!

  因此,从文学角度来看,一等文章不依赖用离奇的故事来打动人,而是平凡普通的故事中挖掘深邃的情感;二等文章依靠复杂离奇的故事来煽情。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我更喜欢一些普通的平凡的剧情中提炼的朴素情感。

  比如大名鼎鼎的《雷雨》,曾经我非常喜欢它。但是这些年我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写作构思真的需要殚精极虑的编造如此乱伦、复杂的剧情吗?是革命斗争的需要,还是为了话剧更加有戏剧冲突?也许是受了《哈姆雷特》的影响。

  再如《白鹿原》也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作品。但是,《白鹿原》的成功导致一大批作家跟风模仿,下笔必写史诗,那么我们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的史诗吗?

  有一些作者,包括成名作家都喜欢去挖掘生活中比较离奇的素材,因为这样的故事写出来更有戏剧冲突,故事更有张力。但是,这种故事也是很难写的,一不留神就容易写出《鬼吹灯》或《盗墓笔记》、央视的《走近科学》………。

  事实上,有不少的作家在模仿《白鹿原》后,非但没有达到史诗的效果,而成了故弄玄虚的效果。史诗变成了数学公式=五四运动+土地改革+建国后+大炼钢铁+文革+改革开放,几十年、近百年,一个家族的变迁,好人与坏人的角色转变,贵人与小民的宿命轮回。这么一搞,电视荧屏上到处是这样的史诗剧。红红火火一阵,最后偃旗息鼓,流于平淡。

  生活本来平淡,历经时光的褪色,最后沉淀下的还是静静的《瓦尔登湖》。

  当然,《疯娘》仍然还算是一部好作品,从不吹毛求疵的角度来看,这故事还是非常催泪的。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09: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7-7-11 09:55 编辑

《疯娘》作者王恒绩,男,39岁,现为《爱情婚姻家庭》杂志社采访部主任;武汉市首位打工作家;武汉市首届十大杰出务工青年,今 年 2月20 日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编辑。
3月12 日,记者采访了王恒绩。回想从农村到汉打拼的23年,王恒绩感慨:“回首往事,感谢时代给我带来的机遇。”
3#
发表于 2017-7-11 09:58 | 只看该作者
好像《疯娘》已拍成戏剧了唉。
4#
发表于 2017-7-11 10:07 | 只看该作者
既为文章,应有纹饰,纹饰过分,冲淡主题,这很矛盾。能使纹饰与主题完美融合,就是好文。记得那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影院里到处是嚎啕大哭的声音,我也哭了,被渲染的气氛整哭了。现在已经不记得电影内容了,唯那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犹在耳边。这是渲染过度的结果。
5#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0:14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7-7-11 09:58
好像《疯娘》已拍成戏剧了唉。

是的,拍了很多戏剧 话剧
6#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0:15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7-7-11 10:07
既为文章,应有纹饰,纹饰过分,冲淡主题,这很矛盾。能使纹饰与主题完美融合,就是好文。记得那部电影“妈 ...

《妈妈再爱我一次》,好像我只记得歌词——没妈的孩子是根草。但是剧情我也忘了,当时我也是泪水涟涟
7#
发表于 2017-7-11 11:22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看见《疯娘》。但微风版主的观点是对的。靠离奇,煽情的东西,生命力肯定不会长久的。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苟且着。平平淡淡才是真实。
8#
发表于 2017-7-11 12:22 | 只看该作者
纯文学是有高度的,事件本身却很平凡,反而不离奇。我一直认为,煽情的都不是好东西,尤其小说,作者无论多么“波涛汹涌”
9#
发表于 2017-7-11 12:23 | 只看该作者
笔下却是克制的,不露声色的。这个,看看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就知道了。
10#
发表于 2017-7-11 12:27 | 只看该作者
《知音》《爱情婚姻家庭》这样的刊物我不看,看了会败坏阅读胃口!
11#
发表于 2017-7-11 13:12 | 只看该作者
苗圃主演的电影《疯娘》,无论任何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只要感动人,就是好作品。太艺术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一样白费。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38 | 只看该作者
羽公子 发表于 2017-7-11 13:12
苗圃主演的电影《疯娘》,无论任何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只要感动人,就是好作品。太艺术的东西, ...

13#
发表于 2017-7-11 13:58 | 只看该作者
有空搜来疯娘看看,如果是电视剧更好。
14#
发表于 2017-7-11 14:47 | 只看该作者
你这把标准定高了,拿史铁生,或白鹿原比,这样的作品当然不行了。你拿知音、故事会比,这样的作品就都是精品了……
15#
发表于 2017-7-11 15:05 | 只看该作者
这些都没有读过,可观点深以为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13:20 , Processed in 0.05635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