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7-7-14 11:32 编辑
古代士大夫的忧乐观是否适用于当今社会? 文/草舍煮字
应水如空先生之约写此文。主题可能涉及某些枯燥理论大道理,心浮气躁人士就此绕行。但因在下才疏学浅,恐不免言不达意,谨请人神共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依我个人学识水平理解,意为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担愁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但是且慢,恐怕会有老师说,你的解读完全是今人的说法,古代士大夫完全是只为君主负责的,他们哪管百姓的死活?
的确,虽然范仲淹提出这种古代士大夫的忧乐观时曾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官员们说到底都是唯上的,忧其君而未必忧其民。不过,士大夫们要是大多数都能够以此忧乐观来从政,为君分忧,达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社会稳定,这肯定不仅仅是君主想要的,对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的农耕国家国民来说,难道不是直接的、长远的好处吗?由此可见,这种忧乐观是正确的。
那么,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大家都在拼命挣钱,古代农耕国度士大夫的这种忧乐观是否适用于当今社会呢?也就是说,这种忧乐观到了现在还有没有用处?
这应该确立一个标准,是以谋生、考试为标准,还是以从政、做人为标准?若是以谋生、考试为标准,那几乎所有人文的知识都是无用的,或者没有直接用处的。这实质上就是以利害关系为标准的,因为它挣不来钱,于我无利可图,当然是多余无用的。
但若是以从政、做人为标准,那么那些人文知识的用处就是教育人们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正直,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实质上是以是非观念为标准的。对的就应该坚持,错了就应该纠正和反对。比如违法的事情虽然对我有利,但对社会有害,即使能够侥幸不被追究也不能去做,这是正直,是维护正义。
以从政、做人的角度看,这种本义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的古人忧乐观,在当今社会仍然有普遍意义。
作为政府官员,这句话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春秋史学家左丘明曾说过:“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当今,我们“国富”不等于“国强”,如果国防不巩固,国民沉醉于和平安宁生活之中,即使生产发展了,也有可能毁于一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就是一例,由于粉饰太平的风气弥漫,仅经过六个星期的战斗,号称强国之一的法兰西就在首都巴黎城头挂起了白旗。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放松警惕,而应居安思危,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
作为企业领导,无论是国有还是私营、是小作坊还是大跨国,甚至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一个公民个体,都必须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我们的下一代,很多青年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实在令人痛惜。
的确,《岳阳楼记》这篇课文在我们的教科书中长期存在,这种古人的忧乐观教育也一直在进行,但抛弃这种忧乐观的也大有人在。即使在古代,很多官员也没有以此来要求自己,否则就不会有千百年来的朝代更替了。再看当今社会,官员因贪污腐败而落马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此情况下,我们还要进行这种教育有什么用呢?
首先,官员贪腐当然不能仅靠道德教育来杜绝,还需要依靠法制,那些贪腐官员的逮捕法办就是法制的结果。但法律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事后处罚,这就凸显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了。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明确对与错,在于防患于未然。在青少年当中开展道德教育,知是非,明事理,做一个正直、守法的人尤为重要。
我们目前道德教育的效果如何呢?我们不能只看到有那么多的官员因贪腐落马,从而推理出没有抓住的有多少,还要看到整个政府机构是在正常运转着的,那么多贪腐官员遭到打击就是证明之一。政府机构里面一定会有更多的官员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同时还默默无闻。否则千百年来的朝代更替还不早就落到我们头上了?
通篇可能是大话,但绝不是空话,不知道水先生是否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