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40|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间美食之几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 0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很多的宣传媒介都在搞三十周年成就展,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沧桑三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让人目不暇接。从穷困潦倒到生活富足,从衣着褴褛到穿着光鲜,从捉襟见肘到出手阔绰,从青汤寡水到天天美食,令四十岁左右的人们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尤其是那苦涩岁月里的几种美食,在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里,愈发飘散着醇厚的幽香。

  (一)水蒸茄子。每年的夏天,母亲会在蒸窝头的同时,在切成片状的茄盒里面,夹上少许拌好的的韭菜馅,盛茄盒的大海碗底需要铺垫少量的食油,茄盒的上面另需撒上一层薄薄的面粉,然后上笼蒸熟闷透,将食油的香气完全浸到茄盒里。母亲每次蒸窝头时,都要蒸上一大碗这样的茄盒,估摸到了一定的时间,母亲会扎着围裙试探着掀起木制的锅盖,白朦朦的雾气中,用高梁杆编制的箅凉上面,是湿漉漉的笼布,那黑乎乎地瓜窝头将白色的大海碗围拢在中间,像一群小矮人簇拥着美丽非凡的白雪公主。在我们馋得将要流出哈拉时,母亲才在拾完窝头后,用双手垫着粗布手巾将大海碗轻轻端出来。加工的过程呢,是母亲加上适量的食盐和香油,用筷子在碗中或顺时针或逆时针搅来搅去,等彻底搅匀后,一声开饭了的命令,边让我们顿时狼吞虎咽起这碗水蒸茄子来。这种被人们称之为水蒸茄子的美食,咸淡适中,香气浓烈,入口顺畅,余味悠长。在结婚后的十多年间,星级酒店也好,农家饭店也罢,我却再也没有机会,品尝过这道纯正的农家菜。妻子曾尝试着做了几次,却怎么也做不出早些年的味道来了。

  (二)蒸谷米。在我们常见的蔬菜品种中,根本见不到谷米的影子。谷米是乡间特有的菜品,城里人永远不可能品尝到。它是玉米棵上长出来的一种菌瘤,也是玉米品种中的一种变异。长过谷米的玉米棵,因了谷米的存在,便不再长新玉米,所以说谷米并不是一种好东西。记得小时候,家里喂着几头牛,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父母让我们去玉米地里拔草,沟渠边地垄间,野草茂密,郁郁葱葱,将割好的青草装满了手推车以后,就是沿着玉米垄找谷米。谷米太老时变成了一包黑灰,拳头大的嫩谷米非常适合做菜,找到嫩谷米时让我们兴奋不已。找谷米的过程往往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谷米像个爱捉迷藏的顽皮孩子,给我们的多是意外的惊喜。把谷米掰回家后,经常得到母亲的口头表扬。母亲将嫩谷米洗净后上笼蒸透,撒上少许的细盐,捣些蒜泥浇上,再用麻汁蒜泥调拌着吃,这份地地道道的农家菜,软嫩可口,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我有时吃得太急,曾经多次烫坏过口腔粘膜呢。如果留着过夜的话,次日的谷米,将老得无法食用,让人遗憾的是,这种谷米已经绝迹了,自然也就无缘享用了!

  (三)炒糊盐。记得在五里地之外的邻村读初中时,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安全,学校是要求我们住校的。很多同学住校时带的咸菜多是腌好的萝卜疙瘩、白菜帮子或辣椒、黄瓜条等,家庭条件好些的,则是将萝卜切条后,在勺里简单地用油翻炒几下,这就是一周所需的咸菜。几个要好的同学在扎堆吃饭时,互相比较一下看看谁的母亲手艺精巧,谁带的咸菜最受同学们的欢迎。同学们回家后的重要事情,多是对母亲做咸菜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那个时候,乡村人家的生活条件基本上都是席上地下差不多的事情,乡村母亲们总是翻来复去在咸菜疙瘩上做文章,用辣椒、葱丝、香油清调萝卜丝,用猪大油炒疙瘩丝,便是做咸菜文章的最高水平了。有个同学的母亲,突发奇想,用粗盐粒子裹了一层面糊,用食油在炒勺内在翻炒成金黄的糊盐,用透明的玻璃罐头瓶盛了,从外面瞧了过去,金灿灿的煞是好看,刚刚打开密封的铁盖子,一股浓烈的香气便扑面而来。同学们围拢上去,用手捏了几粒含在嘴里,咸香兼具,风味独特,还易于存放。现在人们食用的都是含碘精盐,想弄点粗盐粒炒个糊盐,真是一种奢求了!

  (四)擀油饼。小时候,父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那个靠力气挣工分过日子的年代,身体是最重要的本钱。要想让父亲的身体棒棒的,没有什么好办法,母亲只能是在伙食上多下功夫。记得那时的食油最珍贵,生产队里分年货,就是几把青菜,或者几斤猪肉,全家老老少少七、八口人,只能分得一小罐食油,老百姓俗称它为“小油罐,”除非逢年过节或红白大事,小油罐的盖子基本上不掀开,所以我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春雨贵如油”理解得相当深刻。就是这样省吃俭用,很多人家还是不能讲究着吃下一年来,人在被逼无奈时,什么法子都能想出来,焅猪大油就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人们赶集上店割肉时,最喜欢的就是要肥肉,瘦肉在集市上不受人们欢迎,因为割上几斤肥肉回家。在炒勺内焅上白花花的大油来,贮存在小油罐内,随吃随用。父亲在出繁重的河伕时,母亲会给他在鏊子上烙几张厚厚的千层饼。先用水和好面粉,擀成饼后在上面撒上一层薄花椒面、粘状的猪大油、细细的鸡腿子葱花,再配上适量的精盐,反复地揉擀,将各种佐料的香味揉搓均匀,烙出来的油饼,焦黄喷香,色泽分明,丝丝缕缕,余味萦怀。只是现在没有人再做这种猪油香饼了。

  (五)炖鸡肉。记得小时候,要想吃个炖鸡肉,除非是过年或者家里有了病人。在哪个鸡腚眼子是银行的年代,普通人家是万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宰上一只鸡上犒劳的,家庭主妇们将柴鸡当作自己的儿女对待,每天傍晚喂鸡时,她们一定要反反复复清点鸡的数量,如若少上一只,会串大街走小巷地咒骂开:“是谁偷吃了俺的芦花鸡,你就不怕烂了心肝瞎了眼嘛?你就不怕生个孩子缺胳膊少腿嘛?”少了一只下蛋的鸡,乡村女人们就像是害了一场大病。那年奶奶病得奄奄一息,母亲将仅有的一只打鸣报时的公鸡宰掉后,先用食油煸炒一下鸡肉,然后放入葱段、姜块、八角、丁香等佐料,用父亲早已劈好的木柴,炖了一锅香喷喷的鸡肉汤。这只家养的柴鸡土里刨食,啄食的全是柴草中的小虫子,虽然生长过程缓慢,但肉质紧凑,色泽纯正,环保卫生。而母亲给奶奶炖的这锅鸡肉汤,油花飘溢,醇香诱人,很有咬劲,从我们家门口路过的街坊,吸溜吸溜鼻子,都知道是家里刚炖了一锅鲜美的鸡肉汤呢!现在我居住的县城周围,炒鸡、炖鸡店比比皆是,那些含了许多人工激素催生的所谓柴鸡,即使手艺再精湛不过的大厨,无论如何也炖不出早些年间的那绝佳味道来了!

  有首歌中唱道,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生活的巨大变化,改变了的是我们刁钻古怪的胃口,改变不了的是我们故园怀旧时那份童年纯真。每每闲谈起这些逝去的乡间美食来,都会从心底泛上柔柔的温情,宛如好时光迤逦走来,好风景遍地花开,给我带来的是直觉的美好和形象之外的趣味,令我更加珍惜和回味原汁原味的乡土情怀!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9-1 08:11 | 只看该作者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沧桑三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让人目不暇接。这又使我想起了几种面食。通过对这些小吃的描述,拉近了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使我们对这些小吃的情感历久弥坚。当我们怀念、当我们品味过去的生活场景和对小吃的深情眷恋时,仿佛就有一泓泉流涤尽了凡尘和杂思,回复了简单与纯净。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叙述,因为素朴,因为真挚!好文,精华鼓励!
3#
发表于 2008-9-1 08:38 | 只看该作者
与杜版的几种面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说的谷米,我们这里称乌米。支持精华。
4#
发表于 2008-9-1 08:4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我们大多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吧,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
5#
发表于 2008-9-1 08:51 | 只看该作者
这些乡间民食除了煮鸡肉以外,再也无法吃到,而仅仅残留在梦乡与记忆里了。。。
   我们的生活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深刻变化!学习、欣赏美文!问好!
6#
发表于 2008-9-1 10:00 | 只看该作者
都是美味啊  !学习范兄的文字!
7#
发表于 2008-9-1 11:5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用娴熟的手法把几种美食写活了,看了这样情理交融的文章,真的也想享受一下那些美食,体应一下内中的情意。。。。。。
  问好
8#
发表于 2008-9-1 14:01 | 只看该作者
胃也应该回归自然。问好!!!
9#
发表于 2008-9-1 15:16 | 只看该作者
与其说是对儿时美食的怀想,不如说是对那段纯真岁月的怀恋,这才是文章的题眼,对吗?问好!
10#
发表于 2008-9-1 17:15 | 只看该作者
如此美味,加上精致的文字,不由人不垂涎欲滴。问好!
11#
发表于 2008-9-1 17:24 | 只看该作者
读过两遍。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字质朴如同那份朴实的情感。结尾升华很巧妙!
12#
发表于 2008-9-1 17:28 | 只看该作者
几种美味的细致描写融入特定背景的时代内容,给人鲜明的印象。
13#
发表于 2008-9-1 17:43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的描述,曾经的岁月。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18:4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沧桑三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让人目不暇接。这又使我想起了几种面食。通过对这些小吃的描述,拉近了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使我们对这些小吃的情感历久弥坚。当我们怀念、当我们品味过去的生...

谢谢杜老师的鼓励。由于你们精彩的评点,激发起了我们写作的激情,愿意写,愿意读,愿意评,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真的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18:5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与杜版的几种面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说的谷米,我们这里称乌米。支持精华。

也谢谢高老师的鼓励,由于地域的差距,方言上可能略有差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15:40 , Processed in 0.71479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