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1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最后的水磨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7 2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后的水磨房

           杨木华

  多年了,有一种声音一直在耳际敲着。“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急促中蕴节奏,简单中含真情。想要仔细聆听,似乎又若有似无,时时刻刻响在脑海,却又遥远得抓不着,仿佛是一种默契,又好像是一种召唤。直到这次回老家,我才找到了她。


  我的老家官庄,是苍山西坡一个古老的小村,十多户人家散落在核桃林里。村旁,源于苍山莲花峰的上邑河淙淙地向西流去,河水清澈闪亮,让我们整个童年都充满了梦幻。河两岸是狭长肥沃的小坝子,坝子尽头的山脚才是是村庄。多年之后回来,上邑河依旧清澈,依旧铮铮淙淙,河流两岸的荒滩之上,遍地都是核桃树。核桃林掩映之下的河谷,更显得宁静清幽,充满诗意。但似乎有一种失落,总觉少了一点什么?停不下脚步的我,一直寻觅。


  沿着古老的引水沟渠,迟疑的脚步究竟要找寻什么?我问自己。走出小村时,豁然一亮的耳际,“当当当当”声分外清晰——一座水磨坊映入眼底。一间十平方不到的小屋,仄仄地蹲踞在水渠上。檐头的屋瓦掉落了数匹,瓦楞间的草丛青葱逼眼。一扇历经风吹日晒的木板门,静静地靠在门框上,似乎经不起轻轻一推。透过门缝,清晰地看见那还在飞速转动的石磨,磨上面的那个倒立锥形木斗,玉米粒正顺着开口处流到石磨的口中,流入量的大小在锥口处调节。玉米粒也不会堵塞,一个连在锥斗口的木片被放在石磨上,石磨转动木片就不停地振离又回来地敲打,锥斗出口的玉米就不会停歇。那个“当当当当”的声音,就是木片敲打石磨发出的。


  没有人,我们轻轻推开门走进磨房。房中,石磨飞旋,玉米面顺着石磨边沿溜出来,在方形的磨巢里,等待主人运走。靠近石磨的地方,新鲜的玉米面又细又白,离得稍远的磨得较粗。石磨的下扇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的一扇在飞速旋转。下扇依旧古朴美观,上扇历经多年的磨练,早已走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变薄了,大概只有下扇的三分之一厚了。抬头四顾,房中蛛网尘结,好像很久都没有人来过,可磨为何依旧在工作?带着疑问我们出来,在磨房门口的石凳上小坐。磨房里,没有人唯有记忆,不断地被碾碎。听流水冲击水车发出的哗哗声,听石磨转动的隆隆声,听木片敲击磨盘的当当声,一种悠远的会议浸入脑海……


  这座水磨房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我记事以来就立在那里。那里,曾经是很热闹的地方,是我们离不开的地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的经济发展很落后,人们的主食就是玉米面。据说这个水磨速度快,磨出的面好,附近十几个村子,人们或背或驼,都来这里磨面。磨房前,于是成为一个热闹场所。每当黄昏之后,磨面的闲逛的纷纷到这里聚集。若来了一个俏丽的磨面女孩,更惹得一村的小伙整夜围着磨房转。成全了几对姻缘之后,磨房的故事越发美丽起来。没有女孩的夜晚,就听磨房老人的故事,单调的乡村生活因磨房的存在而充满了魅力。磨房上边十多米处,就是小学校,当年每到下课,我们就跑出教室,看排队磨面的热闹。


  磨房不可能永远热闹下去。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人们大面积种植核桃树,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家家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昔日贫瘠的乡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吃玉米面了,喂猪的玉米面,嫌水磨太慢,都用钢磨去了。那些路远的人家,干脆自己购买了两相电的磨面机。于是,水磨房渐渐门前冷落鞍马稀,热闹已成昨日黄花。


  正沉思,磨房主人来了。我问他:是谁来磨面?老人家说:“哪个还会来磨面!磨自己的。”他说,用钢磨要四元钱一百斤,水磨是自家的,沟渠里的水一直很大,磨得虽慢却不用再出钱。磨完一斗来换一下就行了,反正自己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是锻炼一下身体。谈起昔日的时光,老人家充满了无尽的留恋,说:“孩子们都不愿意看磨了,等我死后,个水磨房也就完了。”我想,不论我们如何眷恋,水磨房磨面的使命已经结束了,但磨房的生命不应该这样结束。


  磨,最初叫硙,汉代才叫做磨。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磨,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他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立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老家的水磨不知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对于家乡而言,水磨房就是它朴素的心脏,错落的民居,古老的磨坊,平静的流水,茂密的核桃林构成了理想中平淡而又恬和的乡村生活。现在,却将变为一道渐行渐远即将消失的风景,让人有一种无可奈何的痛!


  我又想到了钢磨。是的,钢磨磨面很快,但快到了人们只能紧跟着冰冷的机器奔忙,没有时间和心理空间来发生美丽的故事。水磨,守住了我们细腻的生活,使我们尝到了熨贴和温暖,他所散发出的浓浓的乡土气息不应该这样消失。


  面对这古老农耕文化的遗存,离别时候,我只能对守磨老人说:如今这样的水磨房已经很少了,你要好好管理,不要让他垮塌!可是,连我也不知道,明年再回来的时候,水磨房是否会在?


  魂牵梦绕的水磨房啊,水磨房!



联通:云南大理漾濞一中初中部

邮编:672500

邮箱:ybymh@yahoo.cn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9-7 21:59 | 只看该作者
  悠悠的时光,把过往陆续归入记忆.
  如诗美文.
  问好
3#
发表于 2008-9-7 22:02 | 只看该作者
水磨房,一个时代的印记。多么酸甜苦辣都在其中啊!
4#
发表于 2008-9-8 08:37 | 只看该作者
水磨房我只在电影中见过,小时候见过牛拉的水车。

欣赏这篇怀旧文章
5#
发表于 2008-9-8 08:44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亲切可人。叙事结构与叙事效果同样丰厚。尤其文章的结尾,这就是现实。对于曾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磨房,肯定是要遭到现实的淘汰,同样会使人忘却。可是,你不能忘却。水磨,守住了我们细腻的生活,使我们尝到了熨贴和温暖,他所散发出的浓浓的乡土气息不应该这样消失。对于过去的记忆或在陈述水磨房的经过似乎少了点。是否修改下。等待!


坝子尽头的山脚才是是(多余字)村庄。。。一种悠远的会议(会意)浸入脑海。。。(这)个水磨房也就完了。。。
6#
发表于 2008-9-8 08:56 | 只看该作者
磨,最初叫硙,汉代才叫做磨。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磨,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他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立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老家的水磨不知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对于家乡而言,水磨房就是它朴素的心脏,错落的民居,古老的磨坊,平静的流水,茂密的核桃林构成了理想中平淡而又恬和的乡村生活。现在,却将变为一道渐行渐远即将消失的风景,让人有一种无可奈何的痛!
长了见识。
7#
发表于 2008-9-8 09:28 | 只看该作者
本文立意在回归自然,崇尚返朴归真的基点上,所以要求具象尽量要清晰详尽,作者可根据杜版的意见再斟酌补充一下。问好!
8#
发表于 2008-9-8 15:04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看水磨,都像是看风景了。
写得很实在,欣赏!
9#
发表于 2008-9-8 19: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美文!问好!
10#
发表于 2008-9-8 19:46 | 只看该作者
先打个记号,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4 17:13 , Processed in 0.16415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