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3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余秋雨“故居”申报文物,别闪着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4 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秋雨“故居”申报文物,别闪着腰

  最近,看到余秋雨买回旧宅,赠给当地政府(浙江慈溪市桥头镇政府),而该政府努力争取让这幢老宅成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报道(9月3日《楚天都市报》,9月3日《新京报》),不禁有些诧异。

  余秋雨将旧宅捐献给当地政府,何意?认定自己是流芳千古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会成为“杜甫草堂”、“羲之洗砚池”那样的文化胜地。当地政府“申请文物保护”,正是受了他的暗示,双方一唱一和。余秋雨成就很大、很红,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问题在于,“历史文化名人”,需要历史来验证;是否能“流传千古”,需要“千古”这个时间老人说了算。不能因为如今红火,就肯定“流传千古”。

  我们知道一个常识,历朝历代都有当时极红火的文人,那么,有几个成了千古人物呢?由于真实水平的检验、审美观念的变化、政治因素造成的泡沫等等原因,当时红火的文化人,被后人遗忘者居多。比如汉代最红的辞赋家杨雄、司马相如,如今有几人读他们的作品?明初主宰文坛的“台阁体”,大师们姓甚名谁?后来同样红火的“前七子”“后七子”,诗文有几句可传?余先生研究文化史,不会不知道这个常识吧。当时的红火,与千百年后的红火,是两码事。而历史耐人寻味之处是,去世千百年后被无数人追慕、纪念的人,大都是生前不红火、甚至极为寂寞的。这样的例子,中外文化史上比比皆是。历史,在披沙沥金,去伪存真。余先生怎么知道自己千百年后一定红火?

  历史人物,需要“盖棺定论”,也就是,这个人去世后方可定论。余先生自己就“盖棺定论”了,未免心急了些。
这件事,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

  一,只有对去世的人,才用“故居”一词。余先生还是个大活人,就谈“故居”,不仅古怪,而且荒唐。

  二,替后人担忧。余先生历史感很强,在乎“身后名”。在他看来,自己“千古”后,必定也“流芳千古”,有后人来凭吊他,就像今天他凭吊李白、杜甫一样。他害怕后人寻他的遗迹,找不到地方,所以才捐赠、保护自己的旧宅。我们听说过“替古人担忧”的笑话,如今第一次看到“替后人担忧”的事。

  余秋雨的“故居”以后命运怎样?笔者妄加揣测:

  一、千百年后,凭吊者果然接踵而至,踏破门槛,余先生今天的安排没有落空。我们当然不能排除这种结果。

  二、假如千百年后,当地政府尽心尽力地保管的余老师旧宅,竟然没有人来寻踪,冷冷清清,这个“故居”怎么处置?今日的捐赠、申遗,岂不“闪着腰”了?那是多么尴尬的事!

  在此,我想到几句诗和前人旧事,引用在此,不知是否恰当:

  第一句,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写到:“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臧老先生算是看明白了!)

  第二句,艾青的诗:“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别指望大地会留下任何记忆。”(艾青先生真达观、睿智!)

  第三是一件事。苏格拉底(历史地位不比余秋雨低吧?)多次求神让他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常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他这句话,估计后人都不同意——苏格拉底如果一无所知,地球上还有几个“有知”的?人们敬佩的是他这种在造物主、在宇宙面前谦卑、敬畏的态度。(苏格拉底更是智慧、清醒!)
余秋雨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名心太盛所致。想“不朽”,历史上的人采取的办法不外乎树碑、立传、建生祠等花样,余老师的做法,当属后者。

  古人说,“名心退尽道心生”。去掉“名心”,去除浮躁,才能得到清净、清凉之境,才是“道”。

  关于余秋雨“故居”,最好的结果,应该是这样的:千百年后,无数追慕余老师道德文章的后学,读其文,思其人,接踵而来,却难寻故居,怅惘洒泪,以致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那时候,当地政府(甚至不再是一个镇政府,而是县政府、省政府、国家政府)为本地出了一位千古名人,十分自豪,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复原、开发余先生故居。这个结果,比起自己活着就准备故居,不仅没有“闪着腰”的危险,而且肯定荣耀得多。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9-14 18:07 | 只看该作者

快乐阳光来了

身后事考虑的真周到!
3#
发表于 2008-9-14 18:24 | 只看该作者
  就象“古人”,至少要是已经作古之人,“文物”起码也应是前人留下的东西。余氏健在,他的爱物就要成为文物,是不是早了点?就算是文物,他的主人能否流芳千古,还真就讲不清楚。
4#
发表于 2008-9-14 22:33 | 只看该作者
 赞成
 问好
5#
发表于 2008-9-15 08:35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事情真是滑稽。
如果是原创首发,文章后面要附以声明。
6#
发表于 2008-9-15 19:49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文化名人”,需要历史来验证;是否能“流传千古”,需要“千古”这个时间老人说了算。不能因为如今红火,就肯定“流传千古”。余秋雨也如此。
楼主的知识厚度令人佩服!问好并远握!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21:5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上各位老师的指点,问好!
8#
发表于 2008-9-15 21:59 | 只看该作者
余秋雨“故居”——这样一来,是有点不得人心了。
9#
发表于 2008-9-16 08:08 | 只看该作者
慎之,名心退尽道心生
10#
发表于 2008-9-16 08:31 | 只看该作者
余老师的名气甚大,可以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23:20 , Processed in 0.05022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