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99|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自己心中的“大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0 2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10日,各大中小学开学仅仅两周的时间,也是我们国家的教师节。这一天,由上海市教委设立在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该市教委领导认为,在上海艺术类高校中,充分发挥国内外公认的文化坐标人物的引领作用,一定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上海文化的提升。“挂牌”的动作选择在这样一个节日,可见官方的处心积虑。此举一出,网上网下一片哗然。一时间,“余秋雨”这个名字便成了众矢之的,无论他本人保持沉默于否,关于‘大师’的讨论,都象雪片一样纷至沓来。几多好事者甚至拿出有力证据,以季羡林老人在2007年发表的谈话:“坚决要求摘掉他头上的三顶桂冠:大师、泰斗和国宝”为佳话,同余秋雨的一句自嘲式发言:“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做不留情面地PK。

  我也身在大学,或也以“师者”的名分在行业内进行传帮代教育。我在教师节这天没有什么‘壮举’,只写了一篇小文,以感谢走下讲坛的可以让我“听书长大”的母亲。我周围尽是诸渺小如己的教师们,他们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神圣节日里,几束玫瑰花瓣的点缀即也告示了余香的温蕴和精神的满足。然,“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就可退一步叫叫‘大师’”这样的话,我相信不是因为做了半辈子教师、甚至做了一辈子教师的‘一般人’所敢言的。余秋雨或因其言语的“乖张”,故而激起“民愤”。按图索骥,“大师”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 “巨大成就”,这显然不是指一项两项发明、几本著作、几篇学术论文、带几个博士生而言,非“著作等身”或“学富五车”的学者是绝对不可能企及的;而“为人所宗仰”,也不是只被一部分人而是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景仰,学术成就也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想说的是,余秋雨究竟能否称得上大师的称号,不是他个人的“默许”或者一个行政官方的“认可”就可拍板的,同样也不是谁人可以来否定的,它还有待时间来考验,更需历史来证明。如此我想,对“大师”的理解何不以朴素客观、辨证理智的宽容心态而为之?“口诛笔伐,穷究其细” ,或许不如以自己的审美和知识储备,来界定和跟读属于你自己心中的大师更为实在。

  这一段思想剖析之后,遂想起有一天文友问我,想学习古典的填词要看些什么工具书?我随口推荐了作为“燕园三老”之一的布衣学者张中行老先生的《诗词读写丛话》。不管怎么说,文学界的“三老”总是让后人佩服着的。而对于张中行,季羡林曾评价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并用“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来形容这位老友。我们知道,‘至人’是庄子的境界,而熟悉和喜欢读张老的人都知道,张老是在80岁左右的晚年才“暴得大名”,成为人们所说的学者型散文家,人们喜欢称他是“文坛老旋风”,他生活和工作的确实是很“逍遥”,令许多学者羡慕。也有人曾把他的《顺生论》誉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可以想象,老先生的德才是令后人如孔圣样景仰着的。众所周知,《论语》、《庄子》的著作在诸子百家之列,而将其核心人物孔子、庄子说成是我国古代的“大师”,你应该也不会反对。我跟读张中行老先生的书,感想很多。除却学问与文采,张中行老先生给同道、亲人、后辈留下印象最深的应是为人的坦诚,以至他的理论著作都平和着令大众所接近。你看他的书,就象他在你面前教授一样,跟对话很相近,因而客观上很容易吸收和掌握。老人家的学问未可厚非,他对爱情、事业、生活还是社会,也总能坦然直言,从不保留。无怪至交启功老人定义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说他哲人,是因为他博学,兼通古今中外的学识;他达观,议论透辟而超脱,处世“为而弗有”,他文笔轻松,没有不易表达思想的语言;而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他的杂文中,常见有不屑一谈的地方或不傻装糊涂的地方,可以说是哲人的极高境界。说他痴人,是因为他是一位躬行实践的教育家。他的《文言与白话》等著作,几乎都是苦口婆心地为学习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的人解决问题、引导门径。” 我们知道,启功老人的书法是行内大家,在许多杂志上都可以看到,他的佛学信仰也早被大家所承认。无论诗词还是书法乃至所谓的金石领域,这两大家给后人的示范功劳都是不可磨灭的。

  文学在场,张中行老先生的散文杂文,总是不衫不履,确如独树出林。如果我们出于对文学大师的景仰和虔诚,把时间用在跟读他的作品上,总是要好于费口舌去计较什么人为“大师”上。张老的《诗词读写丛话》一书,是我添词写诗的启蒙读物,令我十分受益,我因此而推荐给朋友。已经很惭愧,翻开以往的私人笔记,我发现一些很是个人而小我的词作,再过目已经很脸红和不屑了。我说的惭愧和脸红,是我根本拿不出手来张扬那些自以为很缱绻的诗词,偶尔可以“露峥嵘”的怕也是检点了一些大众的情怀。譬如我在病着时于“悖论”里写的小词,能够得到江天几位文友的鼓励已经很是欣慰。那个时候,也许我戴着‘金色’的眼睛看人,看出来的景象都很美好,色彩斑斓,心也绚烂着。而事实上清人朱彝尊氏的“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这首词是很合乎我某个时期的写作心态,也当然是择其某句旁通着而为之。我内心很清楚,倘若不是受教于张老在文献著作中对大众的醇和引导,哪还有心得于一份写作之动力?

  跟读自己心中的“大师”,其力量的源泉是无穷尽的。现在人谈张中行总是绕不过他与杨沫的关系,这里面的真诚更令今人敬佩。早年我读《青春之歌》,就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思想意识里是很同情和理解余永泽的,而且我把同情他的感觉看成是我最初的小资。”大约我是因为知道张中行先生是《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的原型,所以,客观上我很欣赏和敬佩这老头的真实,再加上老人做学问那一丝不苟的态度,自然也就把他视为我心中的大师。那么,以他和扬沫两年的恋爱,老先生就没有个真正的态度么?在晚年,老先生在他的文字里是这样解释他和杨沫的分歧的:“所谓思想距离远,主要是指她走信的路,我走疑的路,道不同,就只能不相为谋了。”今天,我们于所谓的文学场中,无所顾忌的谈“大师”论人生,我也生硬着把自己的感受搬来一叙。而这中间,完全是因为受我所景仰的、堪称大师之楷模的张中行老人的学识和为人之鼓舞。

  江天文友最近几期的时评很多,我惟适而学习和借鉴着。或也因为本土最近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诸如“大师”纷争、取消三好学生评选、山西临汾 “9•8”溃坝事故、河北三鹿奶粉事件、高官辞职等等,这些社会问题之于我们百姓写手,是所谓“一水分杯,几层环围?”自然也有说不尽的感慨。闲余,我们且以主人翁之意识,将自己心中的一些“琐事”聊上一聊,记上一记,也算是对时代有个交代罢。

  2008年9月20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9-20 21:00 | 只看该作者
  版主条分缕析,照理也许是自己生活在乡间一隅,余秋雨的文章几乎没有读过,但名字经常听到。我佩服版主引而不发。
  版主不露痕迹地说出了自己的治学态度和为人法则。博学多见,看问题全面,说理重事实。
  学习了。
  问好
3#
发表于 2008-9-21 10:18 | 只看该作者
  当今只所以大师辈出,一是自恋,二是人吹,这回居然是教育部门出来官推,而且还誉其为“文化坐标人物”。既为坐标,是不是要人都去向他看齐?
  每读一水文章都有心灵净化收获。今日启发我怎样去力戒浮躁。
4#
发表于 2008-9-21 12:04 | 只看该作者
余秋雨的文章读了不少,讲座也听的很多,一直觉得是心襟开阔,学识渊博之师,但自喻"大师"则与立著相悖.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12:3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李淮南 发表
  当今只所以大师辈出,一是自恋,二是人吹,这回居然是教育部门出来官推,而且还誉其为“文化坐标人物”。既为坐标,是不是要人都去向他看齐?
  每读一水文章都有心灵净化收获。今日启发我怎样去力戒浮躁。



客观地从现实角度来讲,余秋雨虽然争议缠身,但他在文化界确实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上海市教委希望借此来树立文化标杆,这个举措当然不乏想出政绩的考虑,这也是政治和文化结合的具体表现。如果不从目的伦理出发,“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的成立大概会激发一些人对于文化的热爱。这应该是积极的一面。

我只觉得,“大师”不“大师”的其实只是个称号而已,作为余秋雨本人没有必要欲拒还迎,读者们也没有必要拿这类称号太当回事。中庸一点说,这些人为的“雅号称谓”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和商业目的,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过于“执著”都有悖明智。外加余秋雨又将老宅申报文物,人们不接受的也许是他这种“乘风破浪”的姿势,而这事关他一系列的“举动”,对文化或许起不到促进作用。这或许是负面效应。

用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看问题,凡是都有利弊。对于真正喜欢文学的人们来讲,喜欢看谁的作品是自己的事情,跟哪个人是不是大师应该没有多大关系。何况所谓的“大师”称呼不过是佛家“以指指月”的那根手指罢了,人们要真是把“它”当作月亮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倘若寻找“大师”的活水源头,何为大师?从词源看,大师一词最早出自佛教梵文Statr,是大师范、大导师之意,佛教徒称佛为大师。后来,大师只是被用来追赠死去的高僧的谥号。如果真正理解了“大师”的要意,恐怕世无几人能匹配“大师”之名了。以文化的立场,平常心很重要。

谢谢李老师的跟读,感谢您的鼓励。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12:4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摇曳风铃 发表
余秋雨的文章读了不少,讲座也听的很多,一直觉得是心襟开阔,学识渊博之师,但自喻"大师"则与立著相悖.


风铃说得在理。

问候。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12:4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山野闲人 发表
  版主条分缕析,照理也许是自己生活在乡间一隅,余秋雨的文章几乎没有读过,但名字经常听到。我佩服版主引而不发。
  版主不露痕迹地说出了自己的治学态度和为人法则。博学多见,看问题全面,说理重事实。
 ...


感谢闲人读的仔细,谢谢你给予的点评。

问好。
8#
发表于 2008-9-21 13:0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摇曳风铃 发表
余秋雨的文章读了不少,讲座也听的很多,一直觉得是心襟开阔,学识渊博之师,但自喻"大师"则与立著相悖.


还是版主说的那句中听——如果我们出于对文学大师的景仰和虔诚,把时间用在跟读他的作品上,总是要好于费口舌去计较什么人为“大师”上。
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13:1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邓荣河 发表
还是版主说的那句中听——如果我们出于对文学大师的景?..



谢谢阅读。
10#
发表于 2008-9-21 15:5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立意就很好,心态也理性,应该客观看待“大师”现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大师。至于大师们自己是否将自己当为大师,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自己平时是将人和文分开的,比如秦桧的书法不错,但人格低下,不能因为人格而贬低书法,也不能因为书法成就而抬高他的人格。这样看待大师们,我们就能获取一些有益的东西
11#
发表于 2008-9-21 20:05 | 只看该作者
一水版主终于写时评了。旁征博引,颇具发散型思维的文字!
欣赏!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20:4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程学武 发表
一水版主终于写时评了。旁征博引,颇具发散型思维的文字!
欣赏!


谢学武跟读。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20:4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文章立意就很好,心态也理性,应该客观看待“大师”现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大师。至于大师们自己是否将自己当为大师,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自己平时是将人和文分开的,比如秦桧的书法不错,但人格低下,不...


赞成微风的观点。

问候。
14#
发表于 2008-9-21 20:47 | 只看该作者
一水的文章总是这么厚重,这么有见地。羡慕你,学习你。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20:5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左中美 发表
一水的文章总是这么厚重,这么有见地。羡慕你,学习你。


中美过奖了,江天有你的加入,才有活力,希望日后眼疾痊愈后常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05:52 , Processed in 0.26698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