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37|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转锅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 1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锅饭

  在我的家乡有让年迈的单身老人吃“转锅饭”的习俗。从开始记事时起,我就在大人们的议论中知道了这种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在村里的一些人家上演着,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这种被乡村人普遍认同并采用的习俗却让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困惑和迷茫。

  过去农村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都会生养三个以上的子女,在村里最多的达到八九个之多。当父母历经艰辛把子女们养大成人,并为他们成家之后,流干了血汗的父母确实已经老了,他们的额头上布满了沧桑岁月浸染的霜发和深如沟壑的皱纹之后,他们的养老问题便被作为一个家庭的一项议事日程,十分明确的摆在了儿女们面前。丧失了劳动能力的父母再也没有力量为儿女们撑起一方晴天,于是,他们普遍在儿女们的心目中失去了价值,而成为了一种负担和累赘。在家乡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嫁出去的女儿一般不承担养老的职责,如果有两个儿子,就分别供养一位老人,如果儿子多于三人,那么在父母能够自己做出饭吃的时候,一般是让两位老人单独生活,儿子们负责提供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并适当给老人一点零花钱让他们买茶叶、盐巴之类。当父母亲有一方去世之后,为了避免背上一个不孝的罪名,几个儿子便开始商量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当家庭会议紧锣密鼓的召开之后,让老人吃“转锅饭”就成为儿子们一致通过的决议。一般情况下,老人会在每个儿子那里吃上一个街(五天)或是一个月,如儿子少也有一转半年的。表面看来,这对子女们来说应该是一种公平的方式,他们平均地承担着老人的日常生活花费,不用为你多花了一点我少花了一点而争得不可开交,在乡里也几乎成为了不成文的民约,只要让老人吃“转锅饭”,儿子们便不会落下不肖的名头,老人去世后,几个儿子便共同送老人入土为安,老人便走完了他们一生的旅程。

  俗话说“养儿防老”,天下父母都希望子女们过得好一些,因此他们在能够劳动时都会尽量的多流一些汗水,为儿女们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但是,没有一个老人不希望在自己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得到子女们的照料。这几年,我在农村亲眼看到不少的老人,生养子女一大堆,但却没有一个儿子愿意为他们养老,他们只能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独自一人过着惨淡的日子。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讽刺啊,我既为这些老人的命运感到揪心,又为乡人们道德观念的缺失与沦丧感到心痛。实话说,家乡并不算太贫穷,良好的光热条件让家乡出产十分丰富,老人吃的那点粮食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然而,子女们却不愿意把那一丁点粮食拿给为他们流尽了血汗的老人,相对于这种情况来说,让老人吃“转锅饭”,应该算是一种比较人道的选择了。

  “转锅饭”一直在家乡的村庄里旋转着,我亲眼目睹了一个个吃转锅的老人离开人世,在童年时代,我甚至天真地觉得吃转锅饭对老人来说是一种享受,饭是隔锅香嘛,在几个儿子家交替着吃,可以品尝到不同的口味。然而长大以后,我逐渐对这种被家乡人默许的赡养老人的方式产生了质疑。首先,让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吃“转锅饭”,对老人的心理无疑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打击。老人们自己也会时常觉得成为了子女们的拖累,从而产生一种自责心理。在这种自责心理的侵袭下,老人的心理方面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对于鳏居或寡居的老人来说,他们没有任何的倾诉对象,只能把自己的不满压抑在心里,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悲观厌世之心。另一方面,老人生活的好坏完全要看儿子儿媳的脸色。如果儿子儿媳良心好一点,可能老人还能吃上一口热饭菜,要是儿子儿媳没有良心,那么老人的境遇便可想而知,残羹冷炙不说,再加上儿子儿媳的冷言冷语,指桑骂槐,怕是连残汤剩水也无法清清爽爽地下咽。我的一个表亲奶奶就受到了这样的礼遇,由于其中的一个儿媳霸道,儿子又是“妻管严”,只要转锅到了那个儿子家,老人整天就只能以泪洗面。后来,老人再也不愿吃转锅饭,于是又自己开伙,由几个儿子按月供给她钱粮,她每天佝偻着身躯在锅灶上忙碌的身影极大的刺痛了我,让我发现了隐藏在乡村淳朴民风之后的另类的东西。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在不长的时间里,老人因生病无人照料,孤独地离开了人世,当人们发现她时,她的尸身已经腐烂,身体内爬满了蛆虫,那是我在幼年时见到的不多的几次死亡场景。

  也许我们的经历,来源于我们的眼睛的发现。我对乡村里那些无人赡养的老人充满了同情。父亲一直告诫我“家有一老,胜过一宝”,教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孝顺老人。而孝顺,根据我的理解,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要做到让老人“老有所养”,舍弃了这点,再说什么孝顺老人的漂亮话全是废话。家乡的老人是宽容的,只要在自己无法劳动之后能够得到儿女们的一口饭吃,他们就会感到满足。在我的眼里,家乡的老人就是那头老水牛,在辛勤劳动一生之后,静卧在稻草堆前,用失神的目光呆滞地凝望着乡村,反刍着岁月中最后的光景。到了晚年,很多老人的生活变得凄惨。如果有两个儿子,一般情况是由一个儿子抚养一个老人,那么一对恩爱的老人便不得不劳燕纷飞,过上了牛郎织女的日子。如果有三个以上的子女,那么吃“转锅饭”便成为了他们没有任何选择的选择。乡邻里有一个眼睛已经瞎了的老人,在吃起转锅饭后,三个儿子对他都不是很好,凡是老人转到哪一家,那家就吃最差的饭菜,或是自己家人吃好的,让老人吃差的。一次,他闻到了饭桌上有家乡特产三川火腿的香味,而自己的碗中却没有一星半点火腿,就忍不住问了一句。谁知一句话就惹恼了凶悍的儿子,儿子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张口骂道:“你个老不死的,天天只会在家里吃白食,能够有你一口饭吃就不错了,还整天要吃这吃那的,休想!”把个老人气得不行,拿起烟锅就要敲这个“不肖子”的头,结果被他的儿子推倒在地,老人实在想不通,当天就投井自尽了。于是,另外几个平时对老人也不好的儿子一齐上门兴师问罪,还冠勉堂皇地痛打了那个“不肖子”一顿,从而让他们自己摆脱了不孝的阴影,老人的安葬费用落得一分不出,让那个“不肖子”有口难言,既失了面子,又费了银子,可谓是叫苦不迭。葬礼上,老人的其他几个儿子的眼泪流得最多,哭声最为响亮,然而村人都知道他们平时的德行,葬礼上只是在“作秀”而已,从而对他们嗤之于鼻。这样的事例在吃“转锅饭”的老人中并不少见。

  老人吃“转锅饭”命运的好坏,全在于儿子们是否具有良心,部分儿女们还是愿意让老人吃得好一些,然而儿子们的经济条件毕竟各不相同,家庭负担也各异,这样,老人们能否在他们的风烛残年能够有一个基本稳定的生活,全都系于儿子们的一念之间。老人对这样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控制能力的,他们的生活也没有任何的保障,毕竟看人脸色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如果不病不痛,吃“转锅饭”并不会给子女们带来多大的负担,一旦有了病痛,那么老人们便会命悬一线。如何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这也许是乡村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死结,是乡村最为长久的隐痛。在众多老人无奈的听凭着命运摆布的同时,还是会时不时的有老人因不堪忍受而自绝人世的消息传到我的耳中。这让我想起了那个要用竹篮把老父亲背到山上去丢弃的父亲,在他丢弃父亲的同时,他的儿子却要求他把背爷爷上山的那只竹篮带回家,目的是好在以后背他上山。这个父亲到底最后有没有良心发现,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不善待老人的这些人,以后他们老年的光景定不会比他们的父母亲好到哪里去,因为他们让年幼的子女们学会了对待老人的方式方法,在潜移默化之中,我有理由想念他们的下一代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一定比他们更加强悍,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乡村,自古以来就传承着淳朴和善的民风,然而,随着经济大潮的涌动和文明的进程,却让一些成年人在岁月的河流中迷失,他们忘记了父母亲为他们的成长所作的付出,忘记了人世间还应不折不扣遵守的孝道,从而引导着他们的子女向着道德观念沦丧的洪流中滚滚向前。总是概叹说人心不古,而他们的做法,早已背离了古代和现代基本的道德规范。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又该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明白孝敬老人的真正内涵呢?也许只有自身的示范,才会为子女们指出一条明路。

  作为在乡村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村人来说,他们的身上狼性和羊性共存,既有自私,也有大方;既有和善,也有恶毒;既有孝顺,也会有忤逆;而这些人们身上所特有的品性,它们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哪个方面得到膨胀,另一个方面就会弱化,那些丑恶的品性,会被一些潜在的规则压制着,如果这种品性得到了大众广泛的认同,那么它就如同一只披上了羊皮的狼,在不经意间把其他的良好的品性悄悄吞噬。而道德观念,传统美德,不只停留在口头的仁义道德,它需要无数的人们去认真践行,从而发扬光大。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教育,让下一代多具有一些良好的品性,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言传不如身教,从大人们对传统美德的示范中,儿女们会更容易地了解和掌握到这些美好品性的深刻内涵。

  夜深了,我却依然为乡村的这些事情迷茫、忧虑、困惑着。也许,只有重新扶正早已错位的道德观念,老人才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感受到几丝阳光,但这毕竟很难。时至今日,“转锅饭”依旧在家乡的土地上旋转着,老人们依旧在“转锅饭”的阴影里苟延残喘。那么何时,“转锅饭”才会成为记忆中的一个名词,被永远尘封在过去的时光里呢?我说不清楚。但我却清楚地知道,乡村的老人,他们在走进吃“转锅饭”的行列时,他们的生命便失去了旋转的轴心,而他们的子女们,也从此开始偏离了道德和人性的轨道,当他们在觉得老人是家里的一个累赘的同时,他们也将自己在人生的正确航线上推得越来越远。

      (全文3300字,2008年9月写于文韵斋)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10-2 19:49 | 只看该作者
时至今日,“转锅饭”依旧在家乡的土地上旋转着,老人们依旧在“转锅饭”的阴影里苟延残喘。那么何时,“转锅饭”才会成为记忆中的一个名词,被永远尘封在过去的时光里呢?我说不清楚。但我却清楚地知道,乡村的老人,他们在走进吃“转锅饭”的行列时,他们的生命便失去了旋转的轴心,而他们的子女们,也从此开始偏离了道德和人性的轨道,当他们在觉得老人是家里的一个累赘的同时,他们也将自己在人生的正确航线上推得越来越远。
   是的,农村老人的抚养问题,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命题,都春山的文字,让我们感到一种深深的悲悯情怀,一种对老人命运的关爱与思考!先占沙发,呵呵,太精美,学习,问好!
3#
发表于 2008-10-2 20:1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民生的文章,喜欢!
4#
发表于 2008-10-2 20:2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杨老师转锅饭之后,有些心痛。诚如杨老师所言,就是在我们这些地方也一样有转锅饭的现象存在,父母年老了,子女又比较多的情况下,轮流在各家吃饭,看似公平,实则有些残忍。且不说子女孝心如何,轮流到各家吃,实际也已经表现出一个含义:只是依人寄食了。
杨老师观察生活如此入微,感念那么真切。用这样严肃的文笔探讨现实,确实极有个性特征,又言之有理。
学习了。
5#
发表于 2008-10-2 20:25 | 只看该作者

快乐阳光来啦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靠儿防老的局面
6#
发表于 2008-10-2 20:32 | 只看该作者
时至今日,“转锅饭”依旧在家乡的土地上旋转着,老人们依旧在“转锅饭”的阴影里苟延残喘。这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无奈。老人们在这样的环境后里艰难的生着,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喻?难道不是一种责任的缺失?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到后来居然落得如此下场,确实值得我们反思。象作者文中所述的老人们这样的遭遇,在农村还并不少见。你可以走走看看,那些个低矮、潮湿不像房子的地方一般都是老人们居住的。而他们的子女则住在宽敞、舒适、明亮的楼房里。他们穷其一生为了自己的子女,“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不费心”,只要有这个家的存在,他们似乎就感到了知足。可是到了人生的垂暮之年,境况竟是如此的悲凉,令人扼腕叹息。其实,他们在人生的暮年是更需要精神陪护的,是需要有个温馨的幸福的家庭环境。不管怎么样,瞻养老人是应尽的义务,也是和谐社会的主流与必然。难道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颐养天年吗?难道还要让他们在孤独中度过余生吗?好文,精华鼓励!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1:15 | 只看该作者
终于学会了把字体放大的方法,呵呵,谢谢敬版介绍的方法!
8#
发表于 2008-10-3 11:19 | 只看该作者
夜深了,我却依然为乡村的这些事情迷茫、忧虑、困惑着。也许,只有重新扶正早已错位的道德观念,老人才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感受到几丝阳光,但这毕竟很难。时至今日,“转锅饭”依旧在家乡的土地上旋转着,老人们依旧在“转锅饭”的阴影里苟延残喘。那么何时,“转锅饭”才会成为记忆中的一个名词,被永远尘封在过去的时光里呢?我说不清楚。但我却清楚地知道,乡村的老人,他们在走进吃“转锅饭”的行列时,他们的生命便失去了旋转的轴心,而他们的子女们,也从此开始偏离了道德和人性的轨道,当他们在觉得老人是家里的一个累赘的同时,他们也将自己在人生的正确航线上推得越来越远。
乡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值得关注!支持精华。
9#
发表于 2008-10-3 17:5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绝版蔷薇 发表
关注民生的文章,喜欢!



问好春山!
10#
发表于 2008-10-3 21:40 | 只看该作者
写出了一种悲楚之美。描写与叙述中贯穿着冷峻的思考。
谨祝快乐!
11#
发表于 2008-10-4 00:0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2#
发表于 2008-10-4 08:21 | 只看该作者
真实 地看见或这样的场景和这样的故事   看到这样的文字深有感触  学习1
13#
发表于 2008-10-4 09:11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写得质感厚实,剖析与拷问的色彩浓郁,刻画入微,具有大向度的特征,支持精华!
14#
发表于 2008-10-4 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 乡村的转锅饭要转到哪儿去吃了

最初由 杨春山 发表
           转锅饭

  在我的家乡有让年迈的单身老人吃“转锅饭”的习俗。从开始记事时起,我就在大人们的议论中知道了这种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在村里的一些人家上演着,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



这情景在我们的农村里常年上演,久演不衰,春山的视角越来越广阔了,你敏锐的目光又投入到了这一片乡村的土地上的人们心上,每当我读到你的进步,便悠然会心一笑
15#
发表于 2008-10-4 12:11 | 只看该作者
充满着悲悯情怀。学习,问好春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2:09 , Processed in 0.12126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