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07|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那两排冬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8 1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两排冬青

                  □蒙正和


  双休,总要到图书馆阅览室翻翻书报,这是多年来的老习惯。图书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盖的,钢混结构三层楼。一楼阅览室,宽敞明亮,桌椅也上档次,几株盆景青翠欲滴。那日进去,还是五个人——管理员母女、一位老读者、一位女中学生。老读者算是个文化人,写过几首歌词,文化馆马老师谱的曲。那位中学生肯定是农家姑娘,衣着朴素,脸上挂着甜甜的笑意。读者少则少矣,也是老中青三代人了。

  阅览室里除了党报党刊,还有一些生活类杂志。那些刊物封面花里胡哨,内容多为消遣、休闲、养生、保健之类,还有名模、名星的生活追踪。老读者戴着老花镜,照例全神贯注地读人民日报,厚厚的镜片几乎贴到报纸上,很吃力的样子。女学生呢,主要是看《半月谈》,还不时做着笔记。

  这天,老读者终于没有来,一打听,走了。我心里一紧——年事已高,留不住啊!女中学生也没有来,但愿她已上了大学。偌大的阅览室里就一个读者,我若有所失,伫立窗前。阅览室南边,隔着一片方砖草坪绿化带,有几株木棉、核桃、火把花,十余株柏树,两排粗壮挺拔的银槐。已是深秋,火把花早已谢过,核桃、木棉尚未落叶,其它树木依然苍翠着。再往南,两排槐树旁新建了网球场。早年这里是图书馆,一栋砖木结构两层楼房,阅览室在楼下。东头是文化馆、电影队,仍是砖木结构楼房,四面围墙,自成一院。院中有银槐,就是现在还在的那两排。有简易石桌石凳,还有数株棕榈、夹竹桃和几篷玫瑰。眼前的绿化草坪、球场位置是礼堂,前几年才拆的。礼堂前厅右边开一道小门,通图书馆、文化馆小院。通往阅览室的鹅卵石镶铺的小径两边,有两排冬青。

  初次通过清幽的冬青小径进入图书馆阅览室,还是在1977年11月。我到县里参加中专考试完毕,心情放松,到图书馆看看。那年月,在远离县城的农村,书报奇缺,读书是一种奢望。中午,室内木条长凳座无虚席,还有一部分读者在院里石桌凳上看书。阅览室里静静的,偶尔听得到翻动书报的沙沙声。东端借阅登记窗口上端贴着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隶书字帖;北向的墙壁上挂着两幅山水,一幅漾濞江上云龙桥,一幅苍山西坡石门关。后来得知,字画皆出自文化馆字老师之手。字老师,彝族,巍山人,据说是五十年代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生。那年我到巍山开会,在鼓楼上听他演唱彝族《牛歌》,民族特色鲜明,艺术品位极高,博得满堂喝彩。他曾带领巍山彝族民间文艺队出访日本,他创作的歌曲现在还在我们县里广为传唱。作为文化工作者,他应该感到骄傲。

  我找了一个角落坐下,翻看一夹光明日报。看到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读了开头一段,被牢牢吸引住了。史诗般的语言,宏大的叙事场景,是我平生第一次读到的最好的作品,读到下午才读完。当然,那些数学名词我是不懂的,不过徐迟开头就写道:“……这是不好懂的;读不懂时,可以跳过这几行。”我一个农村青年,还是在阅读中获得了酣畅淋漓的艺术享受。后来参加高等教育中文专业自学考试,《现当代文学》中还选了这篇报告文学。重新阅读,倍感亲切,方才读懂这篇作品除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外,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否定了“文革”,这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要有多大的良知与勇气啊!于是,那两排冬青、那简朴的阅览室,深深印记在我心中。

  进城后,星期天就跑阅览室。政府食堂、我们住的单身宿舍楼,与图书馆相隔不足百米,有后门可通。图书管理员老李同志,常穿一身整洁的蓝色中山装,戴顶灰色鸭舌帽,沉稳持重,和蔼文雅,读者们亲切地称他李老师。有时我第一个到达,见他早把桌椅板凳抹得干干净净,报夹摆得整整齐齐。读者借书,只要馆里有并且未被借走,他总能在排列拥挤的书架中准确无误地抽出来。如果是古籍,还要耐心地向读者介绍版本和版次。那日我从后门进,阅览室门关着,目光扫过那两排冬青,李老师正在那里忙着。他发现了我,放下大剪刀来开门。那两排冬青,被他修剪得如同小伙子的板寸,清爽秀丽。又有一次,我去时他正忙着把一幅红布标洗晒在冬青上,我过去帮忙。他询问了我的情况,鼓励说:“年轻人,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一个小学生能进县委会工作,不容易啊,要加强学习!”

  那些年,阅览室里除了几大报,还有文汇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春城晚报等。我最喜欢读春城晚报的“山茶”副刊、羊城晚报的“花城”副刊和足球专栏连载文章。八九十年代,左树声、贾秀全他们那届国家足球队喊出了“冲出亚洲”的口号,1984年12月夺得亚洲杯亚军,令广大球迷无比兴奋。羊城晚报开了个专栏,连载章回体足球文章,读来津津有味。文学期刊较多,回忆起来有《人民文学》、《十月》、《当代》、《收获》、《民族文学》、《大西南文学》(即今《边疆文学》)、《滇池》、《萌芽》、《青春》……“文革”中挨批受禁的许多长篇小说,更是深受读者喜爱。读者以中学生居多,还有机关干部、农村青年。有些农村青年离县城远,办了借书证,每个星期来换一次书。来自不同行业的读者,在这里吮吸知识的乳汁,陶冶精神情操,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心动的场景!在这里我又读到了徐迟的《生命之树常绿》、《地质之光》、《在湍流的涡漩中》等一系列反响强烈的作品,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冬青掩映的小径,装饰简朴的阅览室,迎送了多少青春的身影,留下了多少时代的记忆!

  李先生离休后不多年也走了,留下一身儒雅,两排冬青。后来,图书馆年久失修拆了,院里一度开过电脑游戏室、台球室、卡拉0K厅。再后来,馆场改建,那两排冬青消失了……

  我独自伤感!时下,有些媒体不时在引导我们,现在是“读图时代”,崇尚“浅阅读”。似乎传统阅读、深度阅读已经过时。如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讯发达,生活多元,倒不必强求一定要坐到阅览室里来学习。但是我们不能在浮躁、喧嚣和物欲面前失去定力,让求索精神渐行渐远。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精神源泉和道德典范。我们追求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向往物质的高楼大厦。同样的,我们也要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需要精神的高楼大厦。人人心中应有一片文化绿洲,接受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谐社会,首先是人的思想的和谐;小康生活,重要的是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我在窗明几净的阅览室里,心中充满惆怅。眼前又浮现出李老师的音容笑貌,鲜绿起那两排修剪得整齐美观的冬青……
                  
                      2008-09-15  初稿
                      2008-10-05  修改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10-8 15:56 | 只看该作者
我独自伤感!时下,有些媒体不时在引导我们,现在是“读图时代”,崇尚“浅阅读”。似乎传统阅读、深度阅读已经过时。如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讯发达,生活多元,倒不必强求一定要坐到阅览室里来学习。但是我们不能在浮躁、喧嚣和物欲面前失去定力,让求索精神渐行渐远。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精神源泉和道德典范。我们追求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向往物质的高楼大厦。同样的,我们也要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需要精神的高楼大厦。人人心中应有一片文化绿洲,接受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谐社会,首先是人的思想的和谐;小康生活,重要的是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你的回望,使得这篇散文有了厚度;你的思索,有着更深层的考虑。精华鼓励。



《现代当文学》(有漏字)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2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高版鼓励、纠错!下次发贴,一定认真校对。
4#
发表于 2008-10-8 16:3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旧日的情景,相信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是熟悉的,尤其热爱文学的人。
那应该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精神时代。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房版点击拙作!请不吝赐教!
6#
发表于 2008-10-8 16:46 | 只看该作者
蒙老师笔下的这些情景,我很熟悉,读着倍感亲切温馨……
7#
发表于 2008-10-8 17:09 | 只看该作者
那两排冬青,是文章的重心,为什么会留恋会再次想望,因了“李先生离休后不多年也走了,留下一身儒雅,两排冬青。后来,图书馆年久失修拆了,院里一度开过电脑游戏室、台球室、卡拉0K厅。再后来,馆场改建,那两排冬青消失了……”作者充分地翻检起过去的生活场景,事过境迁,比类思悟。文字亲切直观性强,让人感叹的不仅是记述的结果,还有记述时引人入胜的过程。支持精华!
8#
发表于 2008-10-8 17:25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厚实。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7:4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杨纯柱 发表
蒙老师笔下的这些情景,我很熟悉,读着倍感亲切温馨……

还请杨老师指出不足,以便修改提高。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7:5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那两排冬青,是文章的重心,为什么会留恋会再次想望,因了“李先生离休后不多年也走了,留下一身儒雅,两排冬青。后来,图书馆年久失修拆了,院里一度开过电脑游戏室、台球室、卡拉0K厅。再后来,馆场改建,那两排冬...

我该怎样感谢杜版呢?往事如烟,红尘滚滚。多少人事匆匆而过,便未留下痕迹。常忆常新的,也只有那两排冬青。人上了年纪,总爱怀旧。幸亏有了中财论坛,才使得那两排冬青在这里复活。我想,若干年后,我还会写一篇《那个网站》,把这里的美好记忆珍藏……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7:5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梁星钧 发表
写得厚实。

感谢梁师鼓励!我是个初学者,请多帮助指导。
12#
发表于 2008-10-8 18:10 | 只看该作者
同意高版的点评,这篇文章确实写得质感厚实,情愫真挚,支持精华!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8:2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同意高版的点评,这篇文章确实写得质感厚实,情愫真挚,支持精华!

谢过敬版!我一定在今后的写作中精心锤炼,努力提高,不辜负中财的厚爱。
14#
发表于 2008-10-8 18:39 | 只看该作者
令人唏嘘感叹的李老师,让过去复活了 ,好笔力,欣赏!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8:5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吕老师!请多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3 21:47 , Processed in 0.08836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