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qm40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瞎说《红楼梦》诗词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1: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照直说 于 2008-11-19 09:50 发表
  对于《红楼梦》我感觉不怎地,我读到第十回就读不下去了,感觉太啰嗦了,至今还没有再去读第二次。在学校时,老师说“详略得当”,可《红楼梦》处处详写,这是我的真实感觉,可能会遭到红学爱好者和当今小说爱好 ...


照先生总是很激烈哟。我对于《红楼梦》还是很喜欢的。只不过,我有着一些自己的观点而已。
32#
发表于 2008-11-20 12:18 | 只看该作者
  新说红楼。言之有物。
33#
发表于 2008-11-20 16:21 | 只看该作者
版主条分缕析,以独特的视觉发掘事实,为我们读名著打开了一扇思考之门。
佩服。
  问好版主
34#
发表于 2008-11-22 00:58 | 只看该作者
一个资料供兄参考:

土默热红楼诗词新解/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

作  者:        土默热        
出 版 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1月        

第一节 人物形象和诗词立意不相称 《红楼梦》作者对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描写刻画,不能说不成功,但又不能说没有缺陷。最突出的不成功之处,就是林黛玉的年龄、阅历与她行为、思想不相称。从年龄看,林黛玉进入荣国府时不过五、六岁,直到抄检大观园、姐妹们即将风流云散时,年龄也不过十五六岁而已,还是一个刚刚到了青春萌动期的孩子。从阅历看,林黛玉母亲去世后,即被外祖母家“收养”,除了少不更事时期在扬州家中外,基本就生活在荣国府潭潭园宅内,从来不曾迈出大门半步。可是,在这个如此年轻、如此单纯的女孩子的诗中,却不时流露出一种浓浓的离愁别绪,一种浓浓的漂泊无奈,一种浓浓的压抑悲伤,一种浓浓的渺茫悲观。 诗言志。任何诗词,都是诗人心灵的折射。如果不是在安史之乱的离乱社会中奔波,诗圣杜甫不可能写出“三吏”、“三别”那样的史诗。同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如果没有与她诗中透露出来的情绪相适应的生活基础,似乎不可能写出《葬花词》、《柳絮词》、《秋床风雨夕》、《桃花行》、《题帕三绝》等回肠百转、泣血哀伤的诗词。当然,林黛玉是小说中的人物,但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行为同她的人生阅历也必须是吻合的,否则,就是作者的败笔。从《红楼梦》作者的大手笔看,会出现这种不可思议的败笔么?似乎不应该,也无此可能。那么,《红楼梦》书中出现林黛玉身上的这种怪现象,其中必有重大隐情。这个创作中的隐情究竟是什么呢? 林黛玉诗词中究竟反映出来什么样的思想情绪呢?这样的思想情绪又应该是在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呢?让我们再仔细赏析一下书中这个“诗魂”的诗,从中梳理出一些代表性、规律性的东西吧。 1.从诗中看,林黛玉似乎构筑过一个“香巢”,后来由于某种原因, “人去梁空巢也倾”了,令她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悲伤留恋的忧郁情绪。在一个暮春日子里,“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林黛玉与宝玉因为小儿女的勾当,吵了几句嘴,“一腔无名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于是,“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唱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葬花词》。 《葬花词》中流露出来的对前途渺茫的感伤情绪,容后再议。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表面上看说的是燕子,实际上是以燕喻人。燕子垒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夫妻出双人对,生儿育女。比喻为人,就是已经构筑成了男女同宿同飞的爱巢,准备偕老百年。 但不知什么原因,燕子变得无情起来,抛弃了新垒的“香巢”,致使“ 人去梁空”,香巢倾覆!比喻为人,就是男女双方,在刚刚同筑爱巢后,就劳燕分飞、各奔西东了!造成“梁空巢也倾”的根本原因,是“人去”了,男女主人公分手了。 林黛玉作《葬花词》的起因,是“感花伤己”。这里筑巢后又弃巢的燕子,自然是代表着自己和心爱的人。《红楼梦》书中宝玉与黛玉虽然倾心相爱,但却不曾到达构筑爱巢的地步;二人虽然为一些琐屑小事吵嘴闹别扭,却也谈不到“人去梁空巢也倾”的后果。所以,黛玉的《葬花词》,必然另有所指,用《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小儿女故事,是难以解释得通的。 2.从诗中看,林黛玉似乎曾经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热切地渴望找到人生的归宿,但由于前途十分渺茫,因而内心十分焦灼忧虑。这种情绪,在《葬花词》中表现得尤为强烈:“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黛玉以花喻人,说自己像晚春飘飞的花瓣,随风飘荡,无人怜惜。“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自己在漂泊无定的生活中,幻想肋间生出两只翅膀来,随着落花一起飞向天涯海角。“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但天涯海角也遍寻不见能使自己结束漂泊的 “香丘”,因此内心幻想自己不如像这些花瓣一样,被收集在一个“锦囊” 中,用一?“净土”掩埋掉,以死来结束漂泊的人生。 黛玉表达自己漂?白无定、前途渺茫心情的诗作,最为突出的是那首歌咏柳絮的《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词中把自己的命运比做随风飘荡的柳絮,萍踪无定,无人收无人管,眼看着韶华流逝,却找不到归宿。难怪大观园一起作诗的姐妹们都说,这首小令“好固然是好的”,但“太作悲了 ”。 黛玉诗词作得好坏且不论,只是这种“太作悲了”的漂泊感觉来得太无来由了!《红楼梦》书中的黛玉,虽然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但却不曾有过什么漂泊的人生经历,不应产生漂泊无定、命运随风逐水的感觉。寄居之处又是自己的亲外祖母家,把自己当“心肝儿肉”一样对待,更何况还有个心心相印的表哥宝玉,二人此时已海誓山盟,黛玉心中正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无论如何也产生不出漂泊无依、萍踪无定的感觉。 3.从诗中看,林黛玉内心似乎有一种强烈的美人迟暮的危机感,悲叹自己“明媚鲜妍”的时间不多了,一旦“红颜老死时”,便难觅踪迹了。也是《葬花词》中,表达这种情绪的诗句比比皆是:“闺中女儿惜春暮”,“ 明年闺中知有谁”?“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不仅《葬花词》中如此,林黛玉的所有诗词中,几乎都有这种美人迟暮情绪的流露。比如在《桃花行》中,“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医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憔悴桃花伴随着憔悴美人,在“杜宇春归尽”的季节,产生的青春不再,红颜易老的情绪是何等强烈! 问题就出在这里!《红楼梦》书中林黛玉作《葬花词》、《桃花行》时,年龄不过十四五岁,一朵鲜花尚未完全开放。拿现在的话说,不过是一个刚上初中的小女生而已。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憔悴花对憔悴人”这样美人迟暮的感觉,更谈不上预感“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急不可待的情绪了。······

[ 本帖最后由 冰河 于 2008-11-22 01:03 编辑 ]
35#
发表于 2008-11-22 01: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苏忠伟 于 2008-11-17 15:11 发表
说得好!以前我读《红楼梦》时,也未注意到这一点。本文分析得很在理!连红学家也没有研究到这些问题呀!他们是否也算失职呢?呵呵,…… ...


想在《红楼梦》的研究里拾遗补缺,谈何容易。当年芹溪写作时何其凄凉,可后来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

[ 本帖最后由 冰河 于 2008-11-22 01:07 编辑 ]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0:1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冰河先生提供资料。我很高兴这样的讨论。
  关于贾宝玉、林黛玉他们的年龄,在《红楼梦》前几回的叙述中还是比较清楚的。
  林黛玉初来贾府的时间,应该与贾宝玉“初试”的时间相差不远。中间虽然叙述了葫芦案的事情与薛宝钗来贾府的事情,但这在时间上是相接和重叠的。
  林黛玉来贾府时应该是六岁。放宽一步说,最大是七岁。
  证据是:第二回叙述说:“今(林)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 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 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如海聘请贾雨村教林黛玉读书。贾雨村“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 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 . 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 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不久,贾雨村欲上京谋官,林如海嘱他将坐黛玉带到贾府她外婆那里去。“(黛玉)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而宝玉呢?应该是七、八岁。因为刚进贾府时黛玉就跟她舅母王夫人说:“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 小名就唤宝玉”。
  这样,将冷子兴的话与林黛玉的话相印证,贾宝玉“初试”时就是七、八岁的样子。
  冰河先生的材料中说这时贾宝玉是十岁,林黛玉是九岁,不知根据是什么?
  我引用的都是《红楼梦》前几回的材料,应该说是充分和翔实的。
   
  关于《红楼梦》人物的年龄问题,我是凭我的直觉来写文章的。我也没有深入地研究《红楼梦》,知道的也并不多。看了冰河先生所贴的材料,对我的观点与思想有所扩展。
  不过,我始终认为贾宝玉、林黛玉他们“创作”的诗文与他们的年龄、身份、学历、经历是不相符的。
  感谢冰河先生了!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0:1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冰河先生!
38#
发表于 2008-11-22 11: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qm407 于 2008-11-22 10:17 发表
非常感谢冰河先生!


哈哈,记大过处分一次,载入论坛档案。连带罚招饮一次,二锅头即可
39#
发表于 2008-11-26 20:05 | 只看该作者
4版的杂文的确犀利,
不过文学是高于生活的,
曹公写的是那个时代的典型,
黛玉说自己“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完全是谦虚的说法,
那是贾母在说了女孩子不过认几个字罢了的说法后才故意这样说的,
万万不可当真,
因为那是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
而且宝玉去看黛玉时常常就能见到黛玉在读书,
宝玉虽说除四书外无书但他对儒学还是敬若神明的,
即使平时以女红为业的宝钗也说自己小时就看过西厢等杂书,
我觉得才情和名气大小关系不大,
只要真正喜欢,只要有一颗挚爱之心,
就能写出好的东西,
红楼描写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群出色的少男少女,
他们虽然只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小姐,
但同样也有高空深海般的情感,
并不只是苦大仇深的劳动人民拥有真情真爱,
呵呵,其实我觉得红楼读不上五六遍常常是难解其味的,
不当之处勿怪,敬请版主斧正。。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6 23: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的跟贴与评论。文友们使我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谢谢大家!
41#
发表于 2008-11-30 12:43 | 只看该作者
  见解有道理。提的矛盾问题确实。我也正要准备再好好读读这部巨著,看来我得立即着手进行。问好!
42#
发表于 2008-11-30 14:05 | 只看该作者
角度很新哟。不错。
我也有一本红楼梦诗词赏析,得闲拿来读读。
红楼中的才子才女们人都是天人下凡的吧?哈哈,那是作者老先生的手笔。符合人物的真实性吗?我也怀疑。不过,我很乐意看这种高超的才情表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14:56 , Processed in 0.27137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