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46 编辑
一曲宴终人散的哀歌
----屈原绝命词《怀沙》赏析
《怀沙》是屈原的《九章》中的第五篇,是他自杀前不久所作的绝命词。同《离骚》和《九章》中其他篇章一样,都是屈原被放逐后抒发情怀的作品。相比于《离骚》的词藻华美、想像丰富,《怀沙》显得直率写实,但内心的忧伤和人之将去的复杂情怀却自有一种感天动地的力量。
《怀沙》第一节开宗明义,以写实的笔调点明写作背景和挥之不尽的郁愤:“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孟夏是农历四月,这时已经天气暖和,风清日朗,草木蓬勃生长,而诗人心中忧愁万结,哀痛不止,急急忙忙地奔向南方。瞻望前途,眼前却茫茫一片,委曲和痛苦郁结在心里,遭受忧患穷困日子已长,扪心自问,检点自己心志,深受冤枉仍要克制自己。屈原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挽救国家危亡,他殚精竭虑,苦苦求索,却一再遭到群小们的排斥和打击,图存无路,报国无门,内心的痛苦却很少有人理解,久而郁结成一种心病,虽遭放逐,仍不改初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始终是他无法解开的一个心结。
《怀沙》正文部分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剖析面临的一系列人生难题,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审视。首先一个问题是是否改初衷,审时度势。诗人用一个巧妙的比喻说,要把方的木头削成圆的,正常的法度又不敢废弃;要改变当初坚持的正道,正直的人就会认为可鄙。规矩绳墨应该明确记牢,前人的法度也不能变易。为人内心忠厚品质端正,这正是前代圣贤所赞许。诗人自认为心中的人生准则是对的,断然不肯与群小同流合污,但保持高洁的品行却与现实格格不入,这正是诗人内心所郁闷不止的症结所在。接下来,诗人直率地表白自己的“与众不同”:“玄文处幽兮,孰察其拨正?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奴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藏。”译成今文,大概意思便是,黑色花纹放在幽暗地方,人们像瞎子说它不漂亮。离娄看东西只略瞥一眼,盲人认为他和自己一样。把白的颜色说成是黑的,把上的颠倒过来做为下。美丽的凤凰被关在笼里,却让鸡和鸭自由地飞翔。把美玉和顽石混在一起,认为它们本来一模一样。想来小人多么鄙卑顽固,全不了解我的纯洁高尚。
诗人自视甚高,自认为肩负时代重任,挽救国家危亡,用他的话说是“任重载盛”、“怀谨握瑜”,却“陷滞而不济”、“穷不知所示”。尽管他才能非常,重视修养,“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现实中,他美好的愿望只能是群小们取笑的不合时宜。悲愤中的诗人,止不住“骂”出了心中的无奈:村里的群狗在乱叫乱嚷,是它们见到奇怪的形象。否定英雄人物怀疑豪杰,本是庸人们惯用的伎俩。尽管黑白巅倒、忠愚不分,但诗人信念不改,志向不变,以古代汤禹等圣贤为榜样:“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愍而不迁兮,愿志之所向。”面对夕阳西下的晚景,想到人生的终极,诗人万念俱灰,只有舒展愁眉,苦中寻乐的自慰而已。
诗人极力地表白自己的修养、才能和遭受忧患也不改变的志向,甚至汤禹等以历代圣贤相比,只是表明不为时所识,不为君王所用,“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怀质抱情,独无正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人各有命,不可强求,他唯心一能做到的只能是守定志向,从容赴死:“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读《怀沙》,如面对宴终人散的空旷和寂寞,身处一个不合时宜的时代,令多少俊杰英雄气短,惆怅无助。屈原的人生悲歌,正是说出了众多矢志不渝、坚贞守节的高洁者的心声,才成为流传千古的奇文。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