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之死
1840年5月27日,一代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含恨客死异乡,年仅58岁。他曾经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希望在我的生前,因为我在小提琴方面获得的成就,而残酷对待我的那些人,在我死后能够不再打扰我让我的灵魂得以安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愿望许多年竟无法得以实现。他的儿子为安葬他几乎耗费了大半生的时间,遗体既不准送回家乡,也不许在墓地安葬,几经掩埋又被迫起出,辗转藏匿,最终还是屈服于教会,交纳了巨款才得以安息,而此时的帕格尼尼去世已经56年了。
人生有憾,本不足奇。宦海沉浮,财路通塞,情场得失,生离死别……这失意,若是个人努力的失败,不论是年龄所限,还是客观条件的不具备,那都是个人的事情,而天才的帕格尼尼所遭遇的却是常见多发,历史悠久的疑难顽症:疾贤妒能。只要你高出众人一截,它就如影随形地黏上了你,解不脱,甩不掉相伴一生。大概,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在任何一个权利大于一切而掌权者素质又非常差的国家,要想凭借个人的能力,智慧去辛勤劳作,拼命奋斗而由此主宰自己的命运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一生奋斗的心血会因为某一个人酒后或闲暇时的一句话而遭到毁灭,甚至会埋葬在极度的妒忌之中。我们的艺术家帕格尼尼所遭遇到的命运就是如此吧。
帕格尼尼9岁时就登台演奏自己编写的《变奏曲》,13岁开始旅行演奏。1828年3月,帕格尼尼第一次访问维也纳,演出时盛况空前,并赢得了当时在现场观看他演奏的著名诗人海涅、作曲家舒曼、钢琴家李斯特等人的高度赞赏,并成为维也纳人崇拜的大师。1831年3月,帕格尼尼在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演出时,又获得了巨大成功。两年以后他重访巴黎时应邀作了一次中提琴独奏,他把中提琴的性能和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法国作曲家相辽兹特意创作了著名的中提琴与管弦乐协奏曲《哈罗德在意大利》献给帕格尼尼。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音乐家,灾难,却从他初露才华而学业尚未结束时就已经开始了。匿名信、谣言、诬陷、偷琴、诈骗等等,种种“职业或业余杀手”能用上的“常规武器”都用上了,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更为凶险的“杀手”是教会。帕格尼尼以其才华而获罪于同行,以其桀骜不驯而获罪于教会和官府。教会与官府联手,其势力之大无人能敌,而单枪匹马与之作战的帕格尼尼腹背受敌,要想生还是断不可能的。
对旧有成规的任何改革而遭受到排斥,这是必然的。帕格尼尼加长小提琴琴弓,换用大提琴弦等艺术尝试,立刻遭到了同行的强烈反对。然而,真诚的艺术探索处处有知音,听众的支持,使得这位音乐天才信心百倍。他可以不理睬同行的诽谤与诬陷,可以不理睬贵族的种种利诱,也可以不理睬教会的威胁与侮辱,但是他却不能无视听众的存在,因为他们才是自己的法官。
从帕格尼尼谢世至今已过去了近一个半世纪,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各行各业都在突飞猛进,人才发展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帕格尼尼当年的遗恨却并未完全消除,疾贤妒能,明枪暗箭,桌上握手桌下踹脚之类的热闹场面仍时有发生。在感叹音乐天才帕格尼尼的不幸命运时,我们是否也能壮壮胆,对着那些严重荼毒我们民族利益的鬼魅魍魉鼓噪几下呢?
[ 本帖最后由 妹姚 于 2008-12-16 20:3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