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qm40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追昔抚今说家乡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9-4-5 14:40 | 只看该作者
.
        更正22楼一组数据。

    个人储蓄余额1955年为47670元,   1979年为1472662元。
    集体存款余额1955年为19091元,   1979年为1986427元。

    由于粗心,表格汇错,特此致歉。
32#
发表于 2009-4-5 20:15 | 只看该作者
4版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了解的情况告诉了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想,大多数人是不会选择回到前三十年的。
不过,现在的确存在一些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怀念前三十年。
33#
发表于 2009-4-6 15:26 | 只看该作者
你的文章还是你原前的观点。
玉德的每一段反驳,都是有理有据。玉德不是80后,为什么会有反驳的声音?在4版和微风的眼中,凡是不支持他们观点的就是极左。其实不然。

下面的话我不是针对四班的,而是说给和四班、微风观点相同的人的。
我想说的是,现在板起面孔迎合说教的人大致一样。历史是人民书就的,就要允许80后的声音,他们基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他们有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路径,他们有他们判断问题的思路,社会是复杂的,如果因为80后青年不迎合主流的观点发出一些声音,就要批判打压,恐怕也是徒劳。
34#
发表于 2009-4-6 19: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海凹 于 2009-4-6 15:26 发表
在4版和微风的眼中,凡是不支持他们观点的就是极左。其实不然。

...


请不要臆测,拿出证据来。你海凹是左,但是我们从没说过你极左。自己说话也要凭良心,如果4版认为你是极左,凭什么你的每篇文章几乎都被加精。真是奇谈怪论。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4-6 19:40 编辑 ]
35#
发表于 2009-4-6 21: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09-4-4 22:05 发表
两个地震:
1、一在白天,一在夜里;
2、一在县区,一在人口密度大的城市,
3、一在32年前,一在救助技术科学相对发达的今天;
看不到如此区别而只比死亡人数甚至得出相当一部分人祸,岂不可笑?拒绝外援只会延缓 ...

先生所言甚是!
但同样犯了可笑的错误。
1、白天夜里是有影响的,先生所论完全正确。
2、县区人口固然少,但在山区,救助难度大得多。而唐山在平原,救助容易一些。
3、发达也只不过是相对,在救助废墟下的生命时,更多靠的还只是人力本身。
况且,九万不是个小数字。也许在32年前,汶川如果有地震,死亡人口会少得多,因为人口本身就少得多。
另外,拒绝外缓“只会”延缓重建速度,是否说得太绝对了些?
36#
发表于 2009-4-6 21: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海凹 于 2009-4-6 15:26 发表
你的文章还是你原前的观点。
玉德的每一段反驳,都是有理有据。玉德不是80后,为什么会有反驳的声音?在4版和微风的眼中,凡是不支持他们观点的就是极左。其实不然。

下面的话我不是针对四班的,而是说给和四班、 ...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管是哪一种声音,都要有理有据。容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容许讨论,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才会发展。
我要说的是:商鞅时代,是不许妄议朝政的,说坏自然不可,说好也不可。而大跃进时代,直到文革时代,说坏自然不可,说好是可以的。而现在,说好当然可以,适当说坏也是可以的。
——如此而已!
37#
发表于 2009-4-6 2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lqm407 的帖子

往事不堪回首,多少是因为有些痛,我的童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青年时期遇上改革开放。每每遇到解放思想讨论,总觉自己很难与时俱进。很久没有来中财,工作忙是给自己的懒惰一个借口。说没有时间,那也不是,好些时间倏忽而过。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想想过往,看看眼前,真的三十不立,四十还在困惑重重。
   看来还得多读像版主这样的文笔给自己充充电了。
   细细读,认真品味,实有必要了,也是时候了。
安好
38#
发表于 2009-4-7 0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lqm407 的帖子

哦,好不热闹!
  4版讲的过去我常听父母说过,应该说是如实的,有那么多的过来人可以作证。
  当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遇到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从整个国家大形势看,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是没法比的,父亲说,如果前三十年也能像现在这样发展,小汽车进农村了。我也认可这一说法。
39#
发表于 2009-4-7 09:27 | 只看该作者
认真读了,这个贴子有理有据,论述得很透彻。看来楼主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尽管现在的社会并不尽如人意,过去的三十年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总体上看,社会还是在进步,我们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来看,作为一个老百姓,我们能够远离战乱,我们能够衣食无忧(只要稍稍勤劳一点都可以达到),我们应该感到幸运。至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那是人性的本能所致,咱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处于那个位置上,你就能保证两袖清风吗,你就能保证你的家属你的亲戚和你周围的朋友都能如你一样清廉吗。俗话说得好:世人不当官,当官都一样。
至于教育我就医的问题,我看目前已经在有改进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根本性的好转,让咱们拭目以待吧。
40#
发表于 2009-4-7 09:32 | 只看该作者
再看了后面的跟贴,我觉得楼主只是代表个人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已,如果你不同意,那是你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咄咄逼人,无止无休的硬逼楼主改变观点同意你的看法嘛,你有你的想法,大可写出另外一贴,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那也是你的自己,那样才会是百花齐放吧。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09: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4-5 09:13 发表
仔细跟读了,只能惭愧自己对农村情况的不知,虽然对那个时代或可说上两句。大家列举出来的这些数字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我只想说无论主帖还是跟帖,只要思想清晰,目的明确,不相矛盾,讨论的结果就会很乐观。

一并 ...


谢谢一水版主的阅读与评说。可能因为年龄与地域的关系,一水可能对那时农村的情况知之不多,所以多看看别人的争论也是好的。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09: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09-4-5 11:43 发表
2
    沙青是不是精英,虽与本文无关,却与她的治学态度有关,与她的写作目的有关。或者说,与那个非毛化大环境有关。
    引中沙英本书引言中一段:
    “这一户农家只剩下父亲和两个娃。父亲一动不动地偎在炕上 ...


  我对沙青也不太了解,不知道是男是女,也不知道他(她)是不是精英人物。只知道他(她)是北京作家,那篇有名的报告文学《依稀大地湾》是写我们家乡的,发在《十月》杂志上,很著名。
  庞瑞琳倒是个女的,年过花甲了,是我们这里的作家,写有《幽灵飘荡的洮河》等几本书。我文章中的一些数据,是从她的书中来的。她是从省、市、县档案中弄来的。至于档案中的材料真实不真实,那就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看来,玉德先生还没有将这两个人的情况搞清楚。
  另外,《依稀大地湾》在网上是很好查的,只要输入这几个字,马上就会出来一大堆。但《幽》书网上搜不出来。对于当时人吃人的事情,不只通渭县有,我们县上也有,你如果问问稍上年纪的人,他们准定能说上好几个来。120多种刑罚的事情,是从档案中得来的。当然,当地上了年纪的农民都会说上好多种来。
  这些事情,不与你再争了。看来这样争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43#
发表于 2009-4-7 09: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09-4-6 21:01 发表

先生所言甚是!
但同样犯了可笑的错误。
1、白天夜里是有影响的,先生所论完全正确。
2、县区人口固然少,但在山区,救助难度大得多。而唐山在平原,救助容易一些。
3、发达也只不过是相对,在救助废墟下的生命时,更多靠的还只是人力本身。
况且,九万不是个小数字。也许在32年前,汶川如果有地震,死亡人口会少得多,因为人口本身就少得多。
另外,拒绝外缓“只会”延缓重建速度,是否说得太绝对了些? ...


    一个地震时间,一个人口密度,是地震死亡人数、尤其是第一时间死亡人数的决定性因素。现在先生只承认了时间因素,而在人口密度问题上用“山区平原救助难度”字样企图掩过。
     先生说:“也许在32年前,汶川如果有地震,死亡人口会少得多,因为人口本身就少得多”。这话很对很对,道出了人口密度与死亡率的关系,可是先生为什么不以同样的视角同样的原则去看待32年前人口密度比今天汶川大得多的唐山地震呢?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09: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09-4-5 20:15 发表
4版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了解的情况告诉了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想,大多数人是不会选择回到前三十年的。
不过,现在的确存在一些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怀念前三十年。


我也同意楼兰的观点。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09: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海凹 于 2009-4-6 15:26 发表
你的文章还是你原前的观点。
玉德的每一段反驳,都是有理有据。玉德不是80后,为什么会有反驳的声音?在4版和微风的眼中,凡是不支持他们观点的就是极左。其实不然。

下面的话我不是针对四班的,而是说给和四班、 ...


欢迎海凹参与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19:46 , Processed in 0.26224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