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5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房子忆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 1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木祥




  开始,有三家人从老房子的这道大门里出进。我家,二婶家,大孃家。三家人原先是一个大家庭,后来分成三家了。老屋的门低矮,门框只有六尺来高,两边是土坯砌的墙壁。两道松木料做的门扇,木板很厚,显得十分笨重。据我所知,从爷爷奶奶把门修好到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门的样子从来没有改变过。门的两边的土坯墙斑斑驳驳,多年来日晒雨淋,瓦和椽子都全是黑色的了。在我的印象里,老屋的门前过去曾挂着一块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一条毛主席语录:“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我曾记得,在一次生产队开会评工分的时候,父亲就在会上背诵了这一条毛主席语录,而且一字不挪地背出来了。可见,父亲赶着牲口经过大门的时候,对这条语录相当留心。那几年,父亲赶着生产队的三匹毛驴砍柴,柴砍得少,评得的工分也少。唯独是背诵语录这一次,父亲被评成了一级。这件事,父亲可能不会记得了,我却记得非常清楚。

  我懂事以后,有人曾对我说,我小时候,经常独自一个人坐在大门的门槛上,脸上和头上经常叮着密密麻麻的苍蝇。小时候的这件事,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来,我为什么老是独自一个人坐在这大门前?到底坐在门口干什么?不过,在我的印象中,我曾多次在大门口看见我的奶奶悄悄地在门口吃墙上的土坯块。后来,我在《百年孤独》里看到雷贝卡吃泥土的一个情节,我惊奇地发现这个情节和我在老屋门口看到的情形十分相似。在门口,我还常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唠唠叨叨。我听不懂奶奶在说些什么,那时候,奶奶是我们这个老屋里的当家人,她好象是对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太满意的样子,管得非常紧。

  那时候,奶奶经常用门杠把大门上了杠,有人去敲门,奶奶从不轻易把门打开。奶奶开门以前,要在门缝里看清了门外的人以后,才作出最后的决定,开门还是不开门。爷爷老实,父亲和叔叔都赶马出门去了,家里一个得力的男人也没有,只有三个孃孃(阿姨)和奶奶在家里,奶奶总是怕上外人的当,总是怕吃外人的亏。由于这样,我们家在村子里的人缘好象有点不大好。由于奶奶管教过于严格,我的两个孃孃从来不得轻易走出这个大门。两个孃孃长大了,也没有人轻易上门来和奶奶提她们亲事,因此两个孃孃都到了二十岁还没有出嫁(那时候很少有二十岁还不嫁的姑娘)。大孃后来嫁给了一个剑川人。这个剑川人是个马帮,赶着牲口到了丽江,到了永胜,一边赶马一边做木匠活。剑川人就是在帮我家做木匠活的时候和我的孃孃好上了。我想,如果不是我家需要做木匠活,我的孃孃不知要到哪一天才能嫁人。剑川木匠是到我们家来当上门女婿的,我叫这个剑川人木匠叔叔。我的另一个二孃,直到后来到外面去学裁缝才找到了对象。幺娘是一个老实人,一辈子都没有嫁,现在都还住在老房子里。

  后来,一个大家庭分成了三户。我家,二婶家,木匠叔叔家。奶奶和爷爷也分开了,奶奶和二婶家吃,爷爷和我家吃。大孃和木匠叔叔自立门户。分家后,一个院子里的矛盾就更多了,院子里经常出现了争吵声,这种争吵声总是伴随着我的童年。所以,我到外面和同伴玩耍,回到老屋大门的时候,总是不敢轻易地走进门去。我在门口,要仔细地听一下里面的动静,听听门里面有没有吵闹声和哭声,然后才悄悄地进门。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不论在外面有多高兴,只要一到了老屋的门前,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压抑。这种自幼形成的习惯培养了我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很多时候,我站在老屋门口听院子里传来的哭声。和村子里的所在女人一样,我们家里的女人也喜欢哭。她们的哭,也是永胜最有名的“数着哭”。永胜人兴“哭丧”、“哭嫁”。遇到不高兴的事或者是太高兴的事也要“数着哭”一番。在那个时候,不会“数着哭”的女人在我们村子里是上不了正场的。“数着哭”是永胜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我的印象里,她们伤心起来要哭,高兴起来也要哭,好象只有“数着哭”起来,才能表达出她们自己的内心,她们对生活的理解。村子里只要有人“数着哭”,就会有人赶来“听哭”,有人来“劝哭”,那情景和看一台节目的阵势差不多。我从小就没有离开过这种哭声,那种象看戏一样看人哭的情景让我终身难忘。


  大门旁边是一所古老的建筑,是村子里人共同集资修建的“颂经台”。旧社会,村子里的善男信女每天都要到这里来颂经,整个颂经台里香烟燎绕。后来,这个颂经台又改做了学校,收过一个班的小学生。爷爷没有进过学堂,在没事的时候喜欢到窗下去听老师讲课,爷爷曾听老师讲一个学生迟到的故事,后来曾多次讲给我们听。爷爷说,那老师讲,一个学生迟到了,老师问学生迟到的原因,如果回答不出来就要打三教棍。学生站在门口是这样回答老师的:路上有一座独木桥,一位老人颤颤惊惊过不去。学生看到了,想去扶老人,又怕迟到,不扶老人,又怕老人又过不了独木桥,摔到河里去。犹豫再三,学生还是先送老人回家,然后才回学校,所以迟到了。老师听了学生的话,不但没有打学生,而且把学生的迟到改掉了,当场表扬了他。

  赶了一辈子牲口的爷爷,始终不忘教育我们学好品德,总是爱给我们讲这个故事。

  颂经台后来还做了一段时间的接生站,接生站门口,用毛笔字写了“张妃接生站”五个大字,村子里和村子附近的孕妇都可以到这里来生孩子。我不知道写“张妃接生站”这几个字的人是谁,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张妃”这个村子里最古老的名字出现在公开场合。在这之前,我看到的,一直都是“章斐”。

  接生员是“春玲孃”,我坐在我家大门前,经常看见春玲孃到颂经台去接生。只要是春玲孃走进颂经台去,不久就可以听到孩子响亮的哭声。春玲孃走在村路上,手里随时都端着一个脸盆,里面装着一条干净的毛巾,一把剪刀和一些装着药水的瓶子。她走过以后,总能闻到一点淡淡的碘酒味。春玲孃也和村子里的妇女一样,穿一身青色的大面襟衣裳,腰间系一条围裙。但在我的印象中,春玲孃总是比一般妇女穿得干净整齐,一看就给人一种精明干练的感觉。听村子里的人说,最难产的孕妇春玲孃都处理得了。有一种孩子的生法,叫“逆生”。顺产的孩子,是头先出来,“逆生”则是孩子的脚先出来。这种生法大人孩子都很危险。春玲孃却有办法,她能把小孩一只脚先装进去,然后把两只小脚并在一起再让它出来,母亲孩子都安然无痒。有好几个逆生的孩子,后来都是村子里最出色的马帮。

  春玲孃是全村最有本事的人,全村人都象神一样敬奉她。但在我的印象里,她说话总是低声细语,从来不高声喧哗。她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的女人。我母亲说,我就是春玲孃接的生。我在写老屋的门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就写起了颂经台“张妃接生站”这道“门”,村子里人第一次进入世界的这道门。我想,就是春玲孃亲手把我们接到人世间来的,所以她崇高而伟大。

  同时,我还想说的是,春玲孃的丈夫也是一个马帮,是一个外地马帮,也不知是哪一年到章斐来安的家。她的女儿,现在也是村子里的接生员。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9-5-2 15:58 | 只看该作者
慢慢品读,问好木老师!
3#
发表于 2009-5-2 22:47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一会来欣赏。问好!
4#
发表于 2009-5-2 23:05 | 只看该作者
与老房子有关的记忆,洋洋洒洒,铺展开来。欣赏。
5#
发表于 2009-5-3 09:12 | 只看该作者
看这篇叙述文章,就仿佛是在观看一幅构想单纯却色彩浓重的画卷,画卷里有人物,也有景物,二者和谐地构成了人生的写照。纯粹而又娴熟的白描手法,细腻生动的勾勒了人物与景象的轮廓,淳朴自然的生活气息和厚实的草芥韵致,由此得到了提升和凸显,丰厚的人文底蕴以及真挚而又恳切的感念之情,亦由此获得了浓缩,淋漓地张扬了朴素真实这种独具魅力的美韵,颇有李广田先生“我要写得真”的那种风格与韵致,我十分欣赏,精华支持!
6#
发表于 2009-5-3 12:57 | 只看该作者
的确写得很真,由于真,因而富含意蕴!问好木版!
7#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09:0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们提读!谨祝快乐!
8#
发表于 2009-5-4 09:5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百年老屋。在这里,所有的往事就像一部老旧的电影一样,徐徐展开。作者把思想集中在这里,就是需要用心去还原曾经生活的时光。文章以清晰的记忆,清新的笔致,在述说一段古老质朴的生活,语言晓畅自然,结构上紧密完整,可谓一气呵成。支持精华!
9#
发表于 2009-5-4 16:12 | 只看该作者
春玲孃是全村最有本事的人,全村人都象神一样敬奉她。但在我的印象里,她说话总是低声细语,从来不高声喧哗。她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的女人。我母亲说,我就是春玲孃接的生。我在写老屋的门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就写起了颂经台“张妃接生站”这道“门”,村子里人第一次进入世界的这道门。我想,就是春玲孃亲手把我们接到人世间来的,所以她崇高而伟大。
随着阅读,画面就深留在记忆里,这就是好文笔的力量。支持精华!
10#
发表于 2009-5-4 22:3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木详的美文,问好!
11#
发表于 2009-5-4 23: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5-3 09:12 发表
看这篇叙述文章,就仿佛是在观看一幅构想单纯却色彩浓重的画卷,画卷里有人物,也有景物,二者和谐地构成了人生的写照。纯粹而又娴熟的白描手法,细腻生动的勾勒了人物与景象的轮廓,淳朴自然的生活气息和厚实的草芥 ...


一兵版主点评很全面和精彩,与作者的文章一并欣赏,支持精华,问好朋友,!
12#
发表于 2009-5-5 09:10 | 只看该作者
又读到了木老师的乡村,亲情,学习了.
13#
发表于 2009-5-5 09:1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木祥老师的文字。
您的文字,有一个让我陌生又富有意味的世界。
喜欢。
14#
发表于 2009-5-5 10:5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您的文,敬老师的评。
走进老房子,感悟那段生活。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21:2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们阅读,问好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13:32 , Processed in 0.12080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