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8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过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20 2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若水/

    近段时间,在我居住小城的环城路上,经常看见高大的联合式收割机车队急匆匆地驶过,留下一股麦香和柴油味,和着暖暖的空气钻入人们的肺腑。我知道这正是农民“夺麦”的时节。


    “争秋夺麦”是我从小就经常听到的话语。那时,我们农村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农田里所有的活计,几乎都是人工或借助耕牛等牲口来完成,因此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这时遇上连阴天的话,就会造成庄稼减产,农民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不说,还会把农家人的希望彻底摧毁。特别是在过麦时节,遇上雨天就更是常事,再加上麦收季节时间短,除了收割麦子,还要抢种玉米、豆子等,因此说麦收季节是“夺麦”一点也不为过。否则,错过时机,不但收不了,还会影响下一季作物的生长。


    每年的六月中旬左右,我们的“夺麦”就开始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委会把原来生产队时所用的场院,按照每个家庭成员人数的多少,进行划分。划分好的场院,一家也就大约三四十平方大小,有的村民为了好打麦便两家合用一个。打麦场是要在麦前拾掇好的,这样收割后的麦子就可以直接运到麦场里晾晒了。由于没有收割机,那时我们家每年都会到集市上买几把新镰,并事先用磨刀石把镰刀磨得极其锋利,这样割起麦子来才会省力。磨镰刀是个技术活,会磨的一会儿就能磨好,不会的则会越磨镰刀的刃越钝。我们家的镰刀一般是母亲来磨,她磨镰刀的技术高于父亲,因为父亲在外面工作,家里的农活几乎都是母亲一个人来完成,只是在农忙季节,父亲才会请几天假回来。而我们姐弟几个也不行,平日里除了上学之外,虽然也帮母亲干了些农活,但比起母亲来,我们个个不是对手。


    在我们那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过一个麦,扒一层皮。意思是说,过麦是非常劳累的。母亲深谙其中的道理,于是在麦子收割前一个月左右,母亲会认真地挑拣自家喂养的鸡和鹅所下的蛋,然后洗净腌制在一个小缸里。一个多月后,当过麦时母亲便会每顿饭煮上几个咸鸡蛋、咸鹅蛋,一是补充我们的体力,二也是鼓励我们在割麦累的时候能够坚持下来。


    在“夺麦”的这十几天里,每天早晨四点多,天还没有完全放亮,我们便会被母亲叫醒,然后睡眼惺忪地跟在母亲身后,向自家的田地走,一边走还一边不住地打着哈欠,甚至半睁着双眼或闭着眼走一会儿再把眼闭上,如此眼睛几个闭合便来到了田间地头,这时天空刚刚透出一丝鱼肚白。母亲告诉我们,割麦子的时候一定要锅下腰,不要割一下停一下,如果那样不仅速度慢,而且会感到更累,要更疼。起初,我仗着年轻气盛,镰刀挥舞着,一堆堆的麦子躺倒在我的身后,听着镰刀接触麦秆时所发出干脆的擦擦声,心中有股莫名的兴奋,而且我紧跟在母亲的身后,甚至几次还想超过她。可渐渐地我感觉胳膊有点累,腰也疼得厉害,手也酸麻的几乎握不住镰刀把。于是我直起腰擦一把汗,喘一口气,然后接着干。有了第一次喘气休息,也就有了第二次,而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站起来不想锅下腰去,锅下腰后腰疼的又不想站起来。现在我终于明白割麦前母亲所说话的含义。


    就这样,一天下来,除了回家吃饭(临近饭点,一般是母亲先回家做饭,我们继续在田里干活,等大约母亲做熟了饭,我们才回家),紧接着便是返回田里,甚至晚饭后还要在田里捆割倒的麦子,并把它们运到打麦场里。这真是“早起四点半,中午不休息,晚上加班干”,充分体现出了“夺麦”的意义。后来,我知道大人们又何尝不累但如果不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一旦遇上阴雨天,可能一年的辛苦得不到回报不说,甚至会血本无归,连一年的口粮都难以保证。因此,农民们都是拼了命与老天爷抢时间,把一年的希望尽快装进自家的口袋里。


    割倒的麦子被全部运到打麦场后,开始把捆好的麦子用铡刀铡掉一部分麦秆,这样不仅利于麦穗的晾晒,而且还节约占地空间,毕竟每家的场院面积有限。铡麦秆一般是晚上或早晨来干,两个人配合,一人扶铡刀,一人续麦捆,铡刀一落,一下一个,声音清脆,动作连贯,很漂亮的动作。其实,铡麦子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玩,一要有力气,二要小心,力气小一下铡不断,还要第二下或第三下,这就会花掉更多的力气,所谓小心就是续麦子的要注意自己的手,不要伸的过长,以免被铡刀伤着。那时,在诺大的场院里,分布着几十户人家,每每这时总会传来有人在铡麦子的时候伤了手,甚至还有的把手铡掉一节。


    铡好了的麦子,麦秆留作烧火做饭,麦穗部分晾晒到场院里。麦穗一般在晴天的情况下要晾晒三天左右,且一天要翻好几遍,特别是中午,越是太阳毒的时候,越要及时翻场,这样麦穗才会干得快,晒得透。等麦穗完全干了之后,各家会套上自家的牛马牲畜,然后用石头做的石磙来压麦子,这个活计一般是男劳力来完成。只见他们头戴着草帽,一手牵着牲畜,一手扬鞭,在摊好的麦穗上一遍遍地碾过,妇女们则一会儿用扫帚扫一扫边,一会儿翻一翻麦穗,这样会轧的更好,使麦粒充分从麦穗里蹦出来。轧好了的麦子,要把麦秸清除掉,然后把麦粒堆成一堆,便开始扬场(借助风,把麦皮和麦粒彻底分离开)。扬场是技术活,技术好的只需一两遍便可完工,技术差的有的要反复扬场四五遍。扬场的时候,还需要一个人不时地用扫帚把麦粒堆上的麦皮清除掉,这一般是妇女的活。那时我最喜欢扬场了,用木制的扬锨除半锨混着麦皮的麦粒,然后洒向空中,只见一道漂亮的弧线,继而麦粒如雨点般落下来,而麦皮则如天女散花般飘到一侧。


    打完麦子还需把麦粒晾晒干,否则不能入囤,因为没有晒干的麦子会发霉长芽。晒麦子的时候,我们往往把麦子用扬锨推成一道道的垄沟样,这样麦子干的会快些。无论是麦子刚从田里运回打麦场,还是打完麦子进行晾晒,晚上每户人家都会安排家里的男人去护场,也就是在场院里睡,一是防止有人偷麦,二是防止火灾。这些事情,在当年的农村并不少见,有的人就是贱,总想着不劳而获。至于火情,大都是因为男人们抽烟不注意引发,一旦遇上这样的事情,如果救火不及时,一年的辛劳就会付之东流。这是农民最为担心的事情,因此也就特别注意。另外,护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遇上突发雨情,护场人能及时地把准备好的塑料布等防雨物品,盖在麦堆上,防止大雨把麦粒冲走。在我们家护场一般是我和弟弟去,躺在广阔的天地间,看着深邃的夜空,暖暖的夏风和着淡淡的麦香,间或能享受到邻家大哥逗人的故事,然后带着满足的微笑进入梦乡……


    十几天的夺麦,蕴藏着一年的辛劳,寄存着农家人的希望,虽然很累但很快乐,毕竟是丰收的年景,让我的父母乡亲过着殷实的日子。如今,现代化的机器早已走进农家,每年的麦收季节,那一台台庞大的机器(联合收割机)在广阔的麦田里畅游,随后那一粒粒金灿灿的麦粒便会直接装入口袋……农民富了,农村火了,神州大地处处欣欣向荣,岁岁万象更新。过去那过麦的情景只能当作回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9-6-21 00:1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你的对比性很强,文笔活泼的字。问好!
3#
发表于 2009-6-21 00:1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你的对比性很强,文笔活泼的字。问好!
4#
发表于 2009-6-21 06:13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用线式结构,回忆过去曾经的过麦场景,语言质朴,富有现场感,也与现在的机械化过麦形成强烈对比,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祖国的日益强盛!精华鼓励。
5#
发表于 2009-6-21 08:08 | 只看该作者
情景交融,动感强烈。不错的文笔,欣赏并问好!
6#
发表于 2009-6-21 08:4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家乡出种麦收麦,亲切的文章.问好!
7#
发表于 2009-6-21 08:45 | 只看该作者
通过生动的对比描写,展现了一副熟悉的劳作场景!立意很好,读来亲切!学习!
8#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5: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6-21 00:10 发表
欣赏你的对比性很强,文笔活泼的字。问好!

感谢你第一时间的阅读和点评,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5: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6-21 06:13 发表
作者用线式结构,回忆过去曾经的过麦场景,语言质朴,富有现场感,也与现在的机械化过麦形成强烈对比,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祖国的日益强盛!精华鼓励。

多谢高版的关注和鼓励,远握问候!
10#
发表于 2009-6-21 16:07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年代割麦子真的遭罪,看着大人们手上个个顶着血泡,半夜就起来,真的是披星戴月了,好辛苦。看看现在,机器轰鸣一声,麦子割完了,粒也滚出来了,有的机器还带烘干,哈,天翻地覆的变化。
好文字!欣赏!问好若水
11#
发表于 2009-6-21 16:2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儿叫双抢,一边抢收早稻,一边赶紧插下晚稻.一样不分昼夜的干,现在从作者的文字里重新回一遍当年那样的情景,非常亲切,有一股新清的风从脸上拂过,直透心底最深处!
12#
发表于 2009-6-21 18:38 | 只看该作者
从开割到将麦粒晾干,以层次分明地记叙了“夺麦”的全过程。行文自如,落笔干净。
好文!问好若水!
13#
发表于 2009-6-21 21:17 | 只看该作者

读若水散文《过麦》

  文字真切,充满情愫。使我想起上个世纪的一篇好小说《麦客》。
14#
发表于 2009-6-22 15: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6-21 06:13 发表
作者用线式结构,回忆过去曾经的过麦场景,语言质朴,富有现场感,也与现在的机械化过麦形成强烈对比,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祖国的日益强盛!精华鼓励。


迎春版主点评得好,赞同,支持精华!

欣赏文字在对比中所呈现的一种欣欣向荣景象,彰显了时代的进步和祖国的强盛,

有小中见大的特征。

问好若水朋友!
15#
发表于 2009-6-22 16:02 | 只看该作者
如今机械化程度越来越快捷,确实给农人们的劳作带来了质的变化。但有一点,就是机械化作业是收费的。而且,费用比较高。我们这里的许多农人还是靠手工来收割麦子。其实,是他们说的,闲着也是闲着,不就割上几天麦子费点事情吗?说是这样,其实还是心疼那费用。作者对过去割麦,打麦的场景记述的非常清晰。这又使我不禁想到了那个鲜活的场景。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23:45 , Processed in 0.05535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