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17|回复: 1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泥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3 0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


[/杜永生]

  上周日中午,在老家。二叔准备了饭菜。桌上坐着的几个乡邻都是和二叔年龄相仿的叔叔,他们都已进入了人生的花甲之年。尽管一辈子在耕作着土地,尽管岁月沧桑他们的面孔,可他们的身板依然硬朗,精神依然矍铄,依然从事着各项农活。他们不仅是种田的老手,而且,每每回望从清贫困顿岁月里熬过来的日子,总是唏嘘不已感喟不止。我最能感受着他们这种交织着生活与命运的跌宕和情愫的悲欢。他们中只有村支书是老退伍军人,其他都还没上过几天学,几乎都是从十来岁就开始从事着农活。生活的磨砺,在他们的身心烙上了一道深彻的印痕;生活的积累,更使他们对现今生活充满着自信。
  饭桌上,我始终注视着他们的双手。这是一双勤劳的手。这双手骨节粗大,皮肤粗糙。这双手,在如百科全书的土地上翻阅了一辈子,终将贫困交加的生活盘运操持的滋滋润润穰穰满家。我充满着敬重之心,问了几位叔叔,你们的手到了冬天还会皱襞开裂、还会特别难受吗?他们异口同声的答,到了冬天,这双手就皲裂很难看。或许是因为我这样的问,而引起了二叔的关注。他突然之间说到曾经泥墙的情况。他说,我这双手,有十多年的泥墙经历呢,每年都要经历十多次的泥墙。而泥墙对于手的伤害还是很明显的。说到泥墙,儿时的生活场景倏地被激活。
  泥墙,是一项和脱土坯一样非常辛苦的活儿,也是当时必须要做的。一般是在夏末秋初来完成。就是用泥巴粉饰墙面,起到维护墙体的作用。由于过去农村很多都是稻草房土坯墙,土坯墙连年遭受着风的剥蚀雨的浸洇,如果不经常泥之,随时都会有垮塌的可能。所以,基本上每年都需要精心泥上一次。
  泥墙不能使用水泥,也不能使用沙浆,只有使用烂泥。泥墙的重点是外墙(山墙)。它长期暴露于外,直接遭受着雨淋日晒的煎熬,最容易受到伤害,也是最需要及时保护或保养。泥墙时需要的烂泥也是极为考究的。要选好泥土,泥土的颜色灰了没有粘性,黑了杂质多,黄了粘性强,这些都不在选择的范围。必须选择那些颜色泛白的,当时,公场的东下沿是块凸起的山地,这里的土质就是最好的泥墙材料。后来,由于需求量很大,不大的一块山地却成了低于公场三米多深的一个大坑。而往后再有需要这种泥土的就只能求助于附近的生产队(姚搂或项庄)了。这种泥土泥墙后的墙面晾干,不仅颜色耐看,光趟,而且,出现裂缝的几率小,还能坚持到来年。
  将这些泥土选择好并用篮罩子或板车挑运回家,在自家的门前,摊开晾晒干,拍碎后还得将其中的杂质,譬如一些碎玻璃或破碗渣子等,都要挑拣出来,以防划伤手心。为了增强泥土的张力和粘性,还要在泥土里掺搅着一定量的稻紊子(屑子)。所以,每到秋收后,许多人家会将扬场后产生出的稻紊子留存着,待到来年泥墙之用。
  和泥,是一项重要的程序。泥和的要粘而不稠,熟而不腻。太粘,泥墙时就糊拓不开;太熟,墙体容易出现坑坑洼洼。掌握了和泥的诀窍,泥出来的墙面光滑,也经久耐损。
  和泥,有时候是用耕牛,牵着它一个劲的在上面来回的踏踩。也有人光着脚丫子踏踩的。反正效果都是一样的。我是踏踩过的,那只是出于一种好奇,轻盈的身体根本起不了和泥的作用。
  泥墙前先要把墙面铲一下,将那些松垮酥黑的墙皮铲掉,此时,整个墙体裸露出的就是土坯块子的痕迹。这个时候,还需要将用水将墙体喷湿,在洇潮的情况下,才可以真正的动工。泥墙基本上是两个人协作来完成,一人泥着墙,一人递着泥。一般都是两口子,但泥墙的一定是丈夫。我印象中,家里再次的泥墙是在我六岁时,是在初夏。当时弟弟刚出生不久,母亲不能做递泥的活,父亲就一个人来完成,不仅爬上爬下,也影响进度。我就主动的要求递泥。当时,父亲并不阻挡,只是说,每次铲少点泥。尽管年龄小,但还是能拎得起、递得上一小桶泥巴的。父亲在上面接泥抹墙,我就在下面观望着,随时听候,随时运泥。不过,头顶上也沾粘着许多掉落下的泥巴。那时的土坯墙不是很高,但从墙檐开始一直往下离地面还是有两米至多距离的。攀高的工具要么搬张大桌子,再架上条凳子,基本就能够得着了;要么借个梯子(很少)。其泥墙的过程颇似现在的墙体粉刷。不过,泥墙全部都是手工,不使用瓦刀之类的工具。而且,在泥墙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纠结着的小块的疙瘩手感最明显。
  泥墙,需要有一定的水准,也就是窍门。泥和的要好,泥的过程中更要细致,细腻。原则上泥在墙体上的泥不得超过3公分,厚了不行,晾晒干了就会开裂并易整块掉落;削(薄)了不照,会翻卷起翘也很快会脱落下来。还得费事,费时,费力再泥墙。所以,为了减少事倍功半,他们或请人来完成,确实请不到,也要恳求指导。村里的任爷,二叔,史叔都是泥墙的好手。他们在农闲的时候会经常被人请去泥墙,他们非常乐意这样。简单的饭菜招待,外加两包“大铁桥(香烟,0.14元)”,图的就是邻里之间的感情。就像我的二叔,每年帮别人家泥墙不下于十多次。
  有些人家还会在泥墙时,将屋顶上枯烂的稻草揭下换上新鲜的,以减少遇雨时“外面下着,屋里滴答”的现象。还有在泥好的山墙体上再铺排上三道等距的、厚实的稻草,这些稻草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并切割整齐后铺排上的。甭小看这三道稻草,就像是给整个墙体穿上了蓑衣,起到护体的作用,也能延长墙面的寿命。而这些厚实齐整的稻草还会引起麻雀们的兴趣,它们会在这里嬉戏打闹,将稻草扒拉的凌乱不堪,还有极个别的燕子会在春天将自己的巢窠安在最上层的稻草里,既隐秘,温暖,又惬意,安全。
  现在农村土坯房几乎没有了,瓦房也不多见了,而两层楼房已成了趋势。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农村生活越来越受到我们的羡慕与想望。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全文2310个字,于09728晚)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9-8-13 0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阅读弥漫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新作,笔致清疏,轻灵工秀,表现出平实情深的艺术风范。小时候我也干过泥水活,又脏又累人,可年年都得干,不然雨水无情,会把墙面冲的坑坑洼洼。好文!精华支持。

3#
发表于 2009-8-13 0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干净洗练的文字,表述着一种真挚朴素的情怀。我想,唯有经过生活炼狱的人,才会品位到如此甘醇的生活的美酒。朴素无华的墙体,影射的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本身;而那一道道筑墙的工序和用在上面的细腻的心思,难道不是跋涉生活中的智慧和深思?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一切外在的物质的事物都会刻上清晰的年轮的印记;唯独那份沉积心底的质朴情感,在时光的流转中弥散出愈来愈浓烈的芳香。
这,就是跋涉者充实、感恩的理由;也是荡涤一切艰辛和孤寂的理由。喜欢这篇感情质朴的怀旧文章!

4#
发表于 2009-8-13 08: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泥墙,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我们这里也有泥墙的工匠,东家请李家邀,吃香呢.杜版的文字,从泥墙写起,过渡到今天住上楼房的变迁,自然,特别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那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激发我们感恩生活,热爱生活.作品的生命力和振撼来是来源于生活,只有来源于生活底层的记录,才是一种负责任的创作态度.杜版的文字,娓娓而述中蕴含着这种高度,亲切\是历史场景\曾经岁月的复活.学习好文!问好

5#
发表于 2009-8-13 08: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干净凝练的文字,浓郁着乡土文学的气息,学习并欣赏了,问候永生哥,祝开心一整天啊!

6#
发表于 2009-8-13 0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娓娓道来,将平常的活计生动地讲述给读者,引着读者走进了朴素的生活。

7#
发表于 2009-8-13 09: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文笔细腻,描述缜密,语言朴实,无疑这对于描写泥墙的过程而言是起到了质感客观的烘托作用的。皲裂的双手为切入点,铺垫了泥墙的艰辛程度;选择泥墙的土,泥墙的窍门,以及在山墙体上铺排稻草等关于泥墙的方方面面的细节,无不浸透了生活的气息和情愫,淋漓地体现出了细处落笔映衬感性意境的宏阔性的文章韵致,并从泥墙这个具象点衍射出乡村生活的生动场景,惟妙惟肖地凸显了泥墙就是不断用自己的劳动,构建生活、期盼美好未来的意义所在。作者的文章总是接满了地气,自然而又淳朴的韵致总是十分浓烈,这无不昭示出作者的内心世界,一直都处在从混沌走向清纯的过程之中,所谓文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欣赏美文并支持精华!

8#
发表于 2009-8-13 09: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泥墙,本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活计,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非常生动,通过这种活计的回忆性记述,引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现在农村土坯房几乎没有了,瓦房也不多见了,而两层楼房已成了趋势。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
确实如此,我们这儿也一样,农村都建起了小区,成了小城市。

9#
发表于 2009-8-13 0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现在农村土坯房几乎没有了,瓦房也不多见了,而两层楼房已成了趋势。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农村生活越来越受到我们的羡慕与想望。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好文,欣赏!问候杜老师。

10#
发表于 2009-8-13 1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文笔细腻,质朴。这道活,是我们父辈沧桑的历史见证,现在看到它的印象也不多了。虽然,岁月风蚀残年,但也许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血脉。也许,我们应该有很多幻想----关于亲情,关于生活。读你的文章总能被一中浓郁的情绪所感染着,有韵有味-----。问候!

11#
发表于 2009-8-13 11: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8-13 07:57 发表
泥 墙

[文/杜永生]

  上周日中午,在老家。二叔准备了饭菜。桌上坐着的几个乡邻都是和二叔年龄相仿的叔叔,他们都已进入了人生的花甲之年。尽管一辈子在耕作着土地,尽管岁月沧桑他们的面孔,可他们的身板依 ...




文章开头自然的进入主题,由农民的手在冬天的皲裂写到土房的山墙,再到泥墙,层层深入,形象细腻的语言很自然的在读者的眼前展现泥墙的情景,生活气息浓重。
十分敬佩杜老师的文笔!
学习!问候杜老师!
12#
发表于 2009-8-13 11:10 | 只看该作者
读永生《泥墙》感受
  这是一篇怀旧性的乡土农事文章。纵观全文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可读性强。我们读一篇文章,能否吸引我们读和卒读是关键,这就在于涉及到的内容和文字表现力的问题。这样的文章之所以吸引我们读,耐读,不仅在于新鲜了写出了泥墙这样农村长大的人都司空见惯的内容,而且在于其文字的质朴流畅和其中渗入的深厚情愫。
  二是题材不俗。永生一直运笔于农村农事农人,总有挖掘不尽的鲜活素材题材,而且,据我观察,他没有雷同过,这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和仔细思考研究。该文写泥墙,我是见过的,也自己参与过,写得令人信服。
  三是文章情景交融。也是我常评他的散文味浓。文章写泥墙的全过程,选土、和泥,上墙,除了首尾的交待和照应升华外,情愫和引申意义其实本身就融在细腻的叙述里。如果文章能透出言外之意,景外之象,本身就是好文章,大文章。该文具备这点,因此令人喜读,读而有趣有味,使作者与读者能够较好地合鸣起来。
13#
发表于 2009-8-13 11:18 | 只看该作者
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农事活动的真实写照,历历在目,叫人破案叫绝。我们这里现在大部分都住上了瓦房,但依旧有少量的泥房子,还需要泥墙。这种活我也曾经干过,很费劲。但没有见过要牛来踩泥的,原先的暑假常干这样的活。你的最新力作也启发了我,乡村生活永远有写不完的话题,关键是用心去挖掘、真情去开拓。我要好好向你学习取经。问好朋友!
14#
发表于 2009-8-13 11:30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杜版,充满乡土气息的文章,学习了。
15#
发表于 2009-8-13 12:09 | 只看该作者
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乡土气息浓厚的怀旧文字。这样的生活场面已经不多见了,但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永远占有一席之地。问好杜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13 01:38 , Processed in 0.05700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