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9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辽西年俗记忆之三——年豆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7 2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0 编辑 <br /><br />
年豆包

  年豆包就是过年时蒸的豆包。黏米面包豆馅。黏米分大黄米和小黄米两种。大黄米是黍子碾出来的米,小黄米是黏谷子碾出来的米。两种黏米面包出来的豆包成色相差很大。首先表现在颜色上。大黄米蒸出的豆包是焦黄的,有光泽,起亮皮儿;小黄米豆包则较之发白发暗。补救的办法是,和面时兑一点姜黄。但兑了姜黄的豆包,黄是黄了,却仍然没有光泽,不用尝,一上眼就能看得出来。口感也大不一样。大黄米豆包有筋性,小黄米豆包则发囊发澥。但黏谷子比黍子包打得多,对于土里刨食的乡亲们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填饱肚子,口里的感觉还在其次。因此,每年种黏谷子的还是很多。

  黏面是用碾子压的。压面前要先淘米。淘米的作用有二:一是洗米,沙去米中的沙子;二是用水泡一泡,使米湿润。沙好的米,放在锅盖顶上或笸箩里。放置三四个小时,这个过程叫粉米。等到用手指肚一碾就碾出了细面面,就算粉好了。泡米的时间长短是很有讲究的,短了,浸水不足,粉不好,不出面;长了,水浸得多了,就是淘涝了。淘涝的米用碾子一压一个饼,又箍罗,筛不下面,更是麻烦事。

  在我的记忆里,一进腊月,生产队就开始组织抓阄,排号压面。压面用的是生产队的驴,如果都压,碾子轮不过来不说,驴也受不了。

  碾道在村子中央。两间草棚,一大一小两盘碾。压面一般都用大碾,大碾好使。有压个猪食什么的,都自动奔小碾子去,就没人来抢大碾子了。

  平常日子,人们压碾子讲究的是先来后到。后到的,扔下笤帚占下碾子。再后到的,看见了坎墙上有了笤帚,知道有人先占了,就把笤帚排在外面,依此类推。虽然大多时候人们都能够遵照这些不成文的规定,但有时也免不了因“先来后到”的问题弄叉劈喽。因此,碾道不是个消停的地方,三天两头地就有人吵吵起来,大打出手的也不鲜见。到了腊月压面蒸豆包的时候,“扔笤帚占碾子”的土政策就暂缓执行,一切按照抓阄排号说话。抓阄排次序,有条不紊,也免去了多少纠葛。离年傍近的,谁都不想生闲气。

  压面不是一个轻松活儿。人手少了不行。运米运面的,扫碾子的,筛面的,半道换驴的,都得有人去做。人手不够,就要请帮工。请的帮工多数是女人,筛面。碾道靠墙的一边,有一溜木头架子。架子上摆四五个簸箕。面就往簸箕里筛。四五个女人,站成一排,一齐摇动着麻罗。因为佝着腰的缘故,从一侧看去,奶子和屁股都按照一个节奏齐刷刷晃动,很壮观的。乡村女人,天生的泼辣,不管跟前是大伯子还是叔公公,捞着啥说啥,没个讲究。年近了,人也就心舒气畅,也就比平时吃话,说深说浅都没人在乎,图得就是个乐呵。因此,在我的印象里,压面总是个愉快的事情。

  发面是蒸豆包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发得好坏,直接决定着豆包的质量。发面的活一般都由家里最勤快的人做。据说,人勤,面发得也快,蒸出来的豆包,暄腾,肉头,香甜中稍稍有一点酸味儿;懒人发面,面就迟迟不发,面发不好,蒸出的豆包就死咕叮耷的,还有一股脚丫子泥味儿。我们家年年都是父亲发面。鸡叫头遍就起来,天刚放亮,所有的面都和好了,装满了两个矮粗的瓷缸,还有两大瓦盆子。瓷缸和瓦盆子都放在炕头上,焐上大被子。正常情况下,中午的时候,就发起一气。发一气不行,面没发透。揣下去,太阳落山时,发第二气。再揣下去,等发起第三气时才算发好了。

  白天,还有三件事情要做。一是烀豆馅;二是煮饽饽叶;三是搭豆包架子。

  豆馅有好几种,黑豆,小豆,还有豌豆。黑豆个头大,黢黑黢黑的。小豆有两种,普通小豆和红小豆。普通小豆灰绿色,红小豆暗红色。豌豆是白色,像老品种白棒粒子似的。其中最好的是小豆馅。小豆馅中又属红小豆为最佳。豌豆馅干面干面的,香味却差些,没啥吃头儿。后来又有一种叫阴凉豆。这种豆套种在玉米地里。生长期几乎见不到阳光,故名之为“阴凉豆”。阴凉豆馅白中泛红,品质一般。但因其种植不单占地,属于白得的那一种,因而很受欢迎。豆子烀好的时候,根据个人口味,可以用木勺子将豆馅捣成泥状。喜欢甜呢,再撒一点糖精。一大锅豆馅,撒一小捏就好,多了就苦了(现在当然是用白糖了)。

  在我的老家,豆包也叫饽饽。蒸豆包用的笼叫枰屉。枰屉是用秫秸杆扎的。秫秸杆一根一根并排着用麻经儿勒在木称子上,再根据自家锅的大小,切成圆状。生豆包放在枰屉上,底下要垫上叶子。这叶子不叫“豆包叶”,叫饽饽叶。最好的饽饽叶是苏子叶。苏子叶的特点是,柔软,纤维少,用苏子叶做底叶蒸出的豆包有一种淡淡的苏子的香味儿。在生产队的时候,地头地脑年年都要种一些苏子,上工的人可以随手打苏叶。土地下放后,就没有人舍得拿出地来种苏子了。苏子的产量太低。不种苏子,就没有了苏子叶。人们就改用梨树叶做饽饽叶。梨树叶较之苏子叶有天地之别。梨树叶厚而硬,味道苦,更可恶的是,用梨树叶蒸出的豆包总留下一层黑乎乎的底子。黄亮亮的豆包,却印着一块黑,就像本来应是美女的脸上却生着一块黑记一样,让人不舒服。

  豆包架子就搭在窗台下。一边借助窗台,一边安牢两个人字架,上置一横木。横木与窗台之间再搭以小横称。上面用木板一类的东西铺平。我家用的是三个屋门的门板。门板上铺上干净的塑料布。蒸好的豆包就放到这上面。一宿的工夫,冻得梆梆的。第二天早晨装缸存贮。

  我小时候,蒸豆包都是夜间蒸。大人解释说,夜里蒸豆包好熟,省火。此说不知道有没有科学上的依据。但后来我觉得,夜间蒸豆包的实际原因有二:一是怕人吃;二是怕人看。

  过去生活困难,一年里少说有半年掐着个瘪肚子。上顿粥,下顿还是粥。粥里能照出窗户影儿。曳着脖子干一年,盼的就是过年的豆包和或大或小或肥或瘦的一口年猪。白天蒸豆包,保不齐就有邻里邻居的串门子讨个便宜。即使夜间蒸,也有借由子赚豆包吃的。邻村有一个电工,谁家蒸豆包都得事先跟他打招呼。或叫一声大侄子,或叫一声大兄弟,说,晚上蒸豆包,去尝尝啊。晚上,他就准点到。如果不邀请,豆包蒸到半道,准停电。

  那时候,人们都怕被人说富。见了面,总是先哭穷,似乎家家都快要砸锅卖铁了。有点好东西,总是藏着掖着。千年八百辈子不吃个调样饭,吃一次,又赶紧地拎着孩子的耳朵叮嘱,千万别到外面说去啊,说了,打死你。

  在兄弟姐妹中,我是公认的缺心眼。这是有实例证明的。几岁我忘了,反正是我还不记事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家吃的是豆包。刚吃完饭,母亲还没来得及嘱咐 “别到外边瞎说啊”,弟弟就跑出去玩了。弟弟排行第五,小名就叫老五,比我小两岁。于是,母亲就告诉也正要出去的我,告诉五子,别说咱们家吃的是豆包,谁要问,就说喝的粥。谁成想,我跑到外面,高声大嗓地嚷嚷,老五,妈说了,别说咱们家吃的是豆包,谁要问,就说喝的粥……从那以后,母亲就常说,这小子,心眼不全。

  即如此,过年蒸多少豆包,也就忌讳让外人知道。夜里蒸完,早晨装缸。有人问,也都瞒着不说。

[copyright]

[/copyright]


2#
发表于 2009-8-17 23: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0 编辑 <br /><br />先记号。可能晚些时间来欣赏。问好!

3#
发表于 2009-8-18 08: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0 编辑 <br /><br />好吃的豆包。欣赏美食文章。问好

4#
发表于 2009-8-18 0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0 编辑 <br /><br />平实的叙述,不平实的韵致。文字蕴真情,笔触见情愫,感性的色彩浓郁,欣赏并问好!

5#
发表于 2009-8-18 1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0 编辑 <br /><br />豆包里永远盛装着的是浓厚的乡土情愫。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想起,就有抑止不住的情感。那些曾经的生活场景,那些在场景中的我们,是当即生活的见证。见证着清贫的岁月,也铭记着那种谐和。文章将场景细化,将情节细化,将情愫细化。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0 编辑 <br /><br />好吃的豆包。欣赏美食文章。问好 [/quote]
感谢关注与点评。问好朋友。

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0 编辑 <br /><br />平实的叙述,不平实的韵致。文字蕴真情,笔触见情愫,感性的色彩浓郁,欣赏并问好! [/quote]
感谢敬老师鼓励。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0 编辑 <br /><br />豆包里永远盛装着的是浓厚的乡土情愫。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想起,就有抑止不住的情感。那些曾经的生活场景,那些在场景中的我们,是当即生活的见证。见证着清贫的岁月,也铭记着那种谐和。文章将场景细化,将情节 ... [/quote]
杜版读得仔细,评得中肯。感谢。

9#
发表于 2009-8-18 1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0 编辑 <br /><br />很浓郁的文章。赞同杜版的“斧正”,问好“云月”!

10#
发表于 2009-8-18 21: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1 编辑 <br /><br />拜读学习充满怀恋的文字,问好!

11#
发表于 2009-8-19 1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1 编辑 <br /><br />美食文章,让人回味!
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1: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晓君 于 2009-8-18 13:44 发表
很浓郁的文章。赞同杜版的“斧正”,问好“云月”!

感谢关注与点评。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1: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9-8-18 21:12 发表
拜读学习充满怀恋的文字,问好!

谢谢阅评,还请于老师多指教。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1: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09-8-19 11:00 发表
美食文章,让人回味!
问好

感谢朋友关注点评。问好。
15#
发表于 2009-8-19 11:53 | 只看该作者
肚里的谗虫都被勾引出来了  呵呵  欣赏 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7 16:51 , Processed in 0.13084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