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6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阿Q断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7 0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酷暑。大雨。门外扑来一阵凉意,灯下取出鲁迅先生《阿Q正传》,似乎也飘起漫天思绪。 
 
          只有一个阿字是肯定的了
  当年先生为阿Q做传,很伤了一番脑筋。名目、通例、名字、籍贯,几多考证,只确定了一个阿字。这让先生颇为自豪。“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
  然而先生没有料到,对于“非通人”麻烦还是有的,他们以为鲁迅在含沙射影。“我记得当《阿Q正传》一段一段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并且有一位朋友,当我面说,昨日《阿Q正传》上某一段仿佛就是骂他自己。”这是一九二六年八月涵庐在《现代评论》上的一段批评文字。
  时间过去了大半世纪,当年批评已烟消云散,可如今还有人每每从作品中找某人影子。而其用作品去对照某人某些人时,镜子里往往又映射自己的面孔。差强红楼梦中风月宝鉴。
  只有一个阿字是正确的,这阿字或是阿狗阿猫、阿发阿贵,是我们骨子里的某些东西,是动物和人通有的本质属性。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
  速朽的文字造就了不朽的阿Q,概要归功名闻四海的精神胜利法。
  一百个人里面有一百种对精神胜利法的诠释和演绎,但大抵上总逃不脱四个字------自欺欺人。
    当我欲把精神胜利法实质归此四字真经时,仿佛瞥见先生不满:没注意吾二章标题吗?
  第二章 优胜记略。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优胜,这名词好熟。
        对了,达尔文说优胜劣汰,世界就是这样。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当自然的法则注射人类时,人性的弱点立刻把它演绎为弱肉强食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只是它外在的表现形式。
  二、三章把精神胜利法分成两部。在上半部里,阿Q创造了两句传世名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与“儿子打老子”。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心理基础,后一句是前一句的临场应用。实际上稍后阿Q把前一句演绎扩广为“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而且我们也很可以把这句话再扩广;
  我的城市比你阔得多啦!
  我的国家比你阔得多啦!
  我的种族比你阔得多啦!
  我的老婆的情夫比你阔得多啦!
  贫富歧视、职业歧视、城乡歧视,地域歧视,民族歧视、种族歧视、等等等等,凡有歧视存在的地方,都有这种全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自大和自欺。
  而这种自欺实际上也隐含了另一个场合下的欺人。
  下半部讲的正是欺人。
  正是有自欺的心理作崇,阿Q才敢对看不眼的王胡和小尼姑动口动手,把遭遇强者的“晦气”在弱者身上报了仇。
  自欺和欺人是分不开的。半个世纪前,当延安那位伟人窑洞前笑谈纸老虎和真老虎时,实际上他在总结了那个貌似强大对手本质时也归纳了人性。自欺是一种精神快感,只有在欺人中才能得到发泄,而一旦遇到敢于反抗的对手,便只有退回自欺的龟壳。
  如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平时在未庄农民和阿Q跟前总是挺胸踱步,见了真洋鬼子和举人老爷则会叭儿似狗赶忙认亲,甚至遇到咸与维新时的阿Q,也低低怯怯地迎叫着“老Q”。
  霸气多的地方,只是奴性藏了起来。阿Q成了老Q,赵太爷们成了新的阿Q。脱下了先生为他缝制的民族服装,阿Q是世界公民。

          向两极端发展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一无是处。
  任何一种存在都有它活下去的理由。当遇见明显强于自己的力量或无法抗拒的险恶环境时,适度退让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尤其遇无关大旨的争辩阿Q的哲学更有用武之地。退一步海阔天空;难得糊涂,才有笑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边云卷云舒的雅致。
  这是精神胜利法的雅,往高处发展。
  而当阿Q被闲汉揪住黄辫子歪着头说“我是虫豸”时则不妙了,磕五六个响头还没什么,辱及祖宗和先人,长期以往则将形成严重心理障碍。
  精神胜利法的脊梁骨是自尊,抛却了自尊的精神胜利法还不如一只抽掉了脊梁骨的癞皮狗。
  网上读一篇精英文章。批判儒家文化,批判国民劣性,三坟五典骂个够,秦皇汉武随意贬:大义凛然,其实数典而忘其祖。他只知道中国人杀人而看不见外国人的屠刀也沾满了失败者的鲜血,还诚惶诚恐地感恩以枪弹和鸦片强行侵入中国的所谓近代西方文明。
  这样的事阿Q也做不出。
  他是不会嫌弃吴妈大脚而连吴妈也不要的。

           阿Q为什么被杀
  阿Q本可以活得很好,他错过了中兴良机。
  中秋从城里来,凭着腰间挂着的大搭连,他完全可以编一出《我和举人老爷不得不说的故事》,再把小尼姑偷到手,来一段《我和小尼姑无法言说的故事》。挟此余威,搞定吴妈,夫妻双双用下半身写作,何愁没有大把银子?可惜他不懂炒作,也不知讳饰,傲然地说出经验来,又白白错过了“想采访我先和我上床”的艳遇。更愚蠢的是穷途末路之际跟起了革命风。革命尚可,你先到衙门里备案哪,说出你的目的、行动方案,获得批准方可把头顶的辫子盘起来。万不该非法游行未庄街道上大声叫嚷造反,结果打不成狐狸惹一身骚,先把自己的命革丢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管现代学者们对孔夫子这句话如何理解,中国历代统治者是把它奉为愚民政策圭臬的。你可以偷,你可以抢,你可以淫,你可以赌,你可以秀出大大小小的有聊无聊,或者丢给你一些庸俗与乐趣,却绝不允许在革命和造反上动心思,也不准批判嘲讽朝官家政事。玩物丧志,志没丧的话,你的自由和生命就要丧了。
  举人老爷不知是糊涂还是失聪,非要在阿Q身上追出赃不可,还是那位把总明白,拍案打凳的说:杀一儆百!先生在谈到阿Q会不会成为革命党问题时曾讲: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
  既然会做,就会被杀,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
  阿Q以后的阿Q就聪明多了,他再也不会关心自身以外的人和物,看山乐山,看水乐水,吟风赏月,游蜂戏蝶。写一幅对联:莫谈国事,休论政治。优哉游哉地挂在屋舍、挂在酒馆,挂在未庄的大街小巷、挂在互联网里林林总总的论坛上……

          阿O不如阿Q
  阖上书本、心惊肉跳,只觉得先生深邃的目光穿透辛亥革命的烟云射到这里,射到了心灵深处。
  
  我是阿Q吗?
  摸了摸头顶不多不少的几根头发,还好,不癞,没秃,也不怕别人讲亮。虽没摸过小尼姑的睑,网上却和伊调了几回情;老婆的脚虽然和吴妈一般大,却是现在的正流行。最重要的,赵太爷允许我跟了他的姓,虽还不可平起平坐、同工同酬捞世界,但小心些残汤剩饭总是有的。因此在选举赵太爷为未庄议员的那张选票上,我总是把那个圈画得格外圆格外圆。
  我是阿O。这么想着,于是乎欣欣然。

  风雨大作,阿Q一身水湿从外面闯进来,对我怒目而视:少了那么一短点,你以为阿O强得过阿Q?
2#
发表于 2009-8-27 06:31 | 只看该作者
先暖个脚印,再读。
3#
发表于 2009-8-27 08:24 | 只看该作者
  对阿Q的断想真是精彩!有许多是我们先前没有想到的,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这篇作品。
4#
发表于 2009-8-27 16:39 | 只看该作者
这样去读,恰恰就中了今天那些想打倒鲁迅、想把鲁迅赶出中学课本的“愤鲁”的计。问好!
5#
发表于 2009-8-29 15:2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其实喜欢鲁迅的文章,有点不太喜欢他的对待家庭的方式,当我知道了他的前妻朱安的身世之后,开始不太喜欢了。朱安的命运让人揪心。很多人说,朱安的命运是她不应该选择鲁迅。
  这一点我很矛盾。旧中国旧婚姻很多,但真正让一个女人独守一生的,还没有几个。作为旧婚姻的牺牲品,男人和女人共同的被困在樊笼里,很多人尽管得到自由,也没有扔下另一只“笼鸟”,在这一点上,深受旧时代婚姻之害的女人,应该感谢这样一些男人。

[ 本帖最后由 若荷 于 2009-8-29 15:29 编辑 ]
6#
发表于 2009-8-29 17: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9-8-29 15:26 发表
欣赏学习!
  其实喜欢鲁迅的文章,有点不太喜欢他的对待家庭的方式,当我知道了他的前妻朱安的身世之后,开始不太喜欢了。朱安的命运让人揪心。很多人说,朱安的命运是她不应该选择鲁迅。
  这一点我很矛盾。 ...

这一点我很矛盾。旧中国旧婚姻很多,但真正让一个女人独守一生的,还没有几个。
若荷说出这点,表明你对刚刚建国初年南下干部的换妻潮没有了解。当时造就了一大批独守空房的女人,终于不再嫁。
7#
发表于 2009-8-29 17: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9-8-29 15:26 发表
欣赏学习!
  其实喜欢鲁迅的文章,有点不太喜欢他的对待家庭的方式,当我知道了他的前妻朱安的身世之后,开始不太喜欢了。朱安的命运让人揪心。很多人说,朱安的命运是她不应该选择鲁迅。
  这一点我很矛盾。 ...


鲁迅日记中记载“某日洗脚几次”,其中洗脚即做爱,将与妻子做爱称洗脚,鲁迅骨子里还是有大男子主义的。
8#
发表于 2009-8-29 18: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09-8-27 00:49 发表
.
      网上读一篇精英文章。批判儒家文化,批判国民劣性,三坟五典骂个够,秦皇汉武随意贬



和鲁迅还是比较相似的,鲁迅甚至全盘否定中医和儒家文化。
9#
发表于 2009-8-29 20:37 | 只看该作者
仔细拜读主帖,一并学习大家的跟帖。阿Q果真能被杀么?或可再度鲜活起来?一点感觉,意会:)

问候玉德。
10#
发表于 2009-8-29 22: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09-8-29 17:15 发表

这一点我很矛盾。
若荷说出这点,表明你对刚刚建国初年南下干部的换妻潮没有了解。当时造就了一大批独守空房的女人,终于不再嫁。


  我知道,我二爷爷就是南下干部,他没有扔下我二奶奶,后来做官到杭州市副市长,因孩子小,决意回乡。我小时候,学校里有个副校长,转业回地方的军人,他的母亲,天天在校园里纳鞋底子,和我母亲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后来我听说,老人的丈夫是南下干部,在南方找了新的女人,要和她离婚。她不离,就通过政府寄来一纸文书。

  可当地政府却欺骗她,告诉她那是让她儿子当兵的文书,只要她按手印就能把人领走。老人信以为真,就按了手印。这一按,就是地老天荒,至死白头。幸亏她的儿子从部队转业,他那当兵的父亲要他跟在身边,他却宁死不从,又回到故乡,接了母亲同住。

  所以,我非常恨这样的男人。也就是因为这个,我才说,看不惯换妻的行为。但,我所说的,“旧中国旧婚姻很多,但真正让一个女人独守一生的,还没有几个的话”,说白了,就是他们好歹给女人留下一个孩子,有了孩子,这个女人才是女人,不是一棵草,不像一棵树,空活一辈子。而朱安,却连一棵草都不如,这个女人的苦楚,人们能理解吗?

[ 本帖最后由 若荷 于 2009-8-29 22:04 编辑 ]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22: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8-29 18:16 发表



和鲁迅还是比较相似的,鲁迅甚至全盘否定中医和儒家文化。



转2个贴子,看鲁迅是否对它们全盘否定。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22:59 | 只看该作者

鲁迅与中医药

□ 刘建英

  对于中医药,鲁迅在早期曾有过相当片面的看法,那是因为他在少年时,父亲连年遭受疾病的侵害,鲁迅有4年多曾常常出入当铺与药店,为父亲筹钱和请医买药。可是,他父亲的病还是没有医好而与世长辞,这使鲁迅对当时家乡的中医极为反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逐渐修正了自己的认识,在回忆自己早期对中医那种片面的看法时说到:“其中大半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的父亲的病的缘故罢,但怕也很挟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坟·从胡须说到牙齿》)
      鲁迅后来对待祖国医药学的正确态度,从他的实践和他的一些文章以及日记中,可以得到证明。在日记中,鲁迅多次写到服用中药的经历。1912年11月10日,“饮姜汁以治胃痛,竟小愈”;同年11月23日,“下午腹痛,造姜汁服之”;1916年4月22日,“晚因肩痛而饮五加皮酒”;1930年8月30日~9月6日的8天日记里,有4次写到为儿子海婴往仁济堂买中药。从鲁迅的日记中还可看出,他很重视祖国医学的古籍并进行了收藏。1914年9月12日记录了“买《备急炙方附针灸择日》共二册”;1915年2月21日“买景宋《五叔和脉经》一部四本”;同年2月26日“购到《巢氏诸病源候论》一部十册”;4月27日“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部二本”;1927年8月2日“买《六醴斋医书》一部二十二本”。鲁迅不仅亲往书局购买中医书,而且还自己动手修补中医书籍。1927年8月12日的日记写到:“下午修补《六醴斋医书》”;8月17日“下午修补《六醴斋医书》论”。还应提到的是,鲁迅对国外出版的有关中医的书籍也相当注意。1930年,他先后买了《汉药写真集成》与《食疗本单之考察》,从中了解日本学者对中医中药的研究情况。此外,鲁迅对于有关中国医学史与医学辩证法的书籍也进行收购研究。1933年4月25日花了九块银元买了日本出版的《支那中世医学史》一本;同年11月5日买了《临床医学辩证法的唯珠论》。以上的记录,都足以反映出鲁迅对中医学的广泛兴趣和重视。
  鲁迅通过对祖国医学文献的研究,以及自己接受中医治疗的经历,对中医的科学价值越发信服。1933年6月他在《南腔北调集·经验》一文中,谈及《本草纲目》时写道“含有丰富的宝藏”,“是极可宝贵的”。他正确地论述医药学是人民群众的无数次实践所发现的事实,鲁迅写道:“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有些实在是极可宝贵的,因为它曾经费去许多牺牲,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偶然翻翻《本草纲目》,不禁想起了这一点。这一部书,是很普通的书,但里面却含有丰富的宝藏。自然,捕风捉影的记载,也是在所不免的,然而大部分的药品的功用,却由历史的经验,这才能够知道到这程度,而尤其惊人的关于毒药的叙述。”他在这篇文章里,举出令人信服的实例,否定了积久相传的“神农尝百草”的唯心主义论调,肯定了医药也是由“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他一再强调人们现在能够懂得药物的性能,乃是古代劳动人民付出血的代价而取得的经验。“……先前一定经过许多苦楚的经验,见过许多可怜的牺牲。本草家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伪自由书·推背图》)
  平时,鲁迅先生不但“随便翻翻”这本书,而且常和一些对《本草纲目》研究有素的人谈论它。许广平回忆道:“记得他在上海活着的时候,常常和周建人先生相见,兄弟俩在茶余饭后,总要谈话。谈话内容,其中就会从植物学谈到《本草纲目》。”(《略谈鲁迅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二事》)可见鲁迅对这部祖国医学典籍有不同一般的重视。  

http://club.dayoo.com/read.dy?b=viewpoint&t=728521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23:0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知道,鲁迅早期曾非常尖锐地抨击过“国粹”。他曾以为要少看中国书,或者竟不看中国书。怎么后来又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了呢?这里有没有矛盾?我的看法是:没有矛盾,但有发展。
  在很多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要求冲破旧文化的桎梏向前迈进的时候,顽固派却涌出来大肆宣扬“国粹”的美妙,一定要大家仍唱老调子。本国独有的东西是否一定好?为什么都该保存,而且仍像神明一样向它膜拜?说是保存“国粹”,实际岂不是在反对革新,妄图保古、复古吗?当时的形势,保存了“国粹”,不抛弃了老调子,要保存我们的国家、人民便很难。而“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热风·随感录三十五》)。他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五至六〕》)可见,鲁迅在当时条件下狠批“国粹”,是把它作为顽固派妄图复古,反对革新的一块重要招牌来打击的,它打击了“国粹”,也就是打击了反动复古势力。当时文化革命战线上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打击这种复古伎俩,复古势力。显然还没有到对遗产需要提出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时机。
  须知要少看或者竟不看中国书的话,乃是鲁迅对当时的青年们说的,他认为当时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暂时不能作文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不要与现实人生离开,应积极做点革新的事(参见《华盖集·青年必读书》)。当时的青年一般对遗产中的糟粕还缺乏辨别力,劝告他们少看或者竟不看,是出于一种爱护,使他们少受或不受毒害。鲁迅从未笼统地要求一切人都少看或竟不看中国书。恰恰相反,他多次慨叹过真正懂得遗产中的精华,正确理解遗产的作用的人太少了。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搜集整理了很多古籍;他还想亲自编写一部文学史,可惜未能实现。只要稍加分析,对照事实,就可知道他从批判“国粹”到后来的主张“首先拿来”,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522973.htm

拿来主义---百度百科-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23: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9-8-29 15:26 发表
欣赏学习!
  其实喜欢鲁迅的文章,有点不太喜欢他的对待家庭的方式,当我知道了他的前妻朱安的身世之后,开始不太喜欢了。朱安的命运让人揪心。很多人说,朱安的命运是她不应该选择鲁迅。
  这一点我很矛盾。 ...


其实,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有。

谢谢若荷及各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9:29 , Processed in 0.1197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