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36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再发一个农村变化的帖子:见证东至农机的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9 1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18:33 编辑

见证东至农机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机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东至农机,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特别是国家实行农机补贴政策以来,农机具装备数量大幅增加,农机化作业水平大大提高,农机对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的贡献已经是越来越大。昔日的老牛拉犁,田园牧歌式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已开始被机械耕作所替代。我在东至县农村工作几十年,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当了八年农机局局长,对农机工作十分热爱。我是东至县农机发展的见证人之一,为此,特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撰写了这篇见证记。

一、小手扶拖拉机的推广,掀开了东至农机的第一页
   建国前,县境内的农业生产都是人力加牛力耕作,人称:三亩地一头牛,用的是铁锹和犁头。建国后,大力推行农具改革,曾出现过传统农具与新式农具并存的状况。50年代中期,曾推行铁制犁、双轮双铧犁,后因犁体笨重,转弯困难,推广不开废弃。70年代,毛主席发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号召,农村开始推行手扶拖拉机耕田,东至县农机厂还试产了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当时由于生产量小,机子供不应求,经常出现生产队购机排队的现象,它证明了农民对农机的渴望。农村由于推行手扶拖拉机和旋耕机耕田,提高了工效和耕作质量,缓解了水稻双抢阶段劳力、畜力紧张矛盾。1985年,全县拥有手扶拖拉机2422台,旋耕机2275件,每年机耕面积在20—26万亩以上。到去年止,小型拖拉机数量增至16184台,几乎覆盖了全县各地。小手扶拖拉机的推广,使农民尝到了使用农机的甜头,看到了农机发展的曙光和希望。

二、排灌机具的推广,使龙骨水车束之高阁
   东至县境内河湖纵横,水源充沛,全县水田面积约有50万亩。建国前都是靠水车提水,有手摇水车、脚踏水车(2—4人)、牛拉水车,山区还有水力水车。1952年,至德县农场在东胜乡河溪村开始使用柴油机水泵抽水,后机灌面积逐年增加。进入70年代,随着电力网延伸,机电灌溉迅速发展,到1987年,全县拥有排灌机械2084台, 4.23万千瓦,拥有电力排灌站332座,总装机511台、26848千瓦,大大解决了农业排灌问题。使那个始于《天工开物》的龙骨水车。随着排灌机械的推广,已被抽水机泵替代,它也和独轮车一样,冷置高阁,永远地休息了。

三、联合收割机的引进和推广,出现了百台农机收割忙的动人景象
   东至农村收割历来用镰刀,稻谷脱粒主要用戽桶,麦、豆多用连枷,也有用石滚脱粒。60年代,引进粳稻,开始推行737型人力打稻机和脱粒机,到1987年全县有机动、电动脱粒机378台,人力打稻机3.44万台。但那仅是半机械化农具,劳动强度仍然很大。
1995年的金秋十月,七里湖乡2位农民,在乡政府、县农机局的扶持下,合作投资30万元,购买了一台日本产洋马牌联合收割机,在全省引起了很大反响,人民日报曾以《粮老大买洋机》为题报道了这件新鲜事。此后洋马效应不仅在七里湖,以至在东至县,甚至波及到大江南北,变成了一群洋马,活跃在广袤的田间。接着农机部门又集体组织南机北调,引起了更大轰动,新华社为此发了专稿。
到现在为止,全县国产和国外产的各式联合收割机已达422台,每到秋收时节,田野间马达轰鸣,收割机在稻田里嚓嚓的来回奔跑,一排排稻子齐刷刷地割下,金灿灿的稻谷哗哗地流向接粮袋里。利用联合收割机割稻既效率高,省工省钱,又不误农时,各地争相购买,掀起了新一轮的农机热

四、农机上高山,茶叶制作实行机械化
   东至是个茶区,约有10万亩茶园,1998年以前,全县茶叶加工,除本县官港农具厂自制的揉茶机外,仍是粗放的手工制作。自茶叶实施红改绿之后,茶区急需适宜小规模制作绿茶的全程自动化机械。为此,从1993年起,茶区开始引进浙江衢州生产的6CST杀青机,6CR理条机和歙县生产的6CHB烘干机等成套茶叶加工设备,大大降低了茶叶制作成本,提高了茶叶品质,增加了茶农收入。至2005年,全县茶叶加工成套机械已达3567台套,茶区办起了很多茶叶加工厂,茶季一到,机器轰鸣,茶香飘溢。

五、实施农业部丰收计划农机补贴政策后,农机化发展出现新高潮
    1998年至2001年,东至县承担实施了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高速水田耕整机械化及水稻植保机械化技术项目,在七里湖等十个乡镇实施农业开发,实施面积15万亩,使水稻从耕作到排灌到植保到收割到运输,全程实现了机械化。现在防治病虫害,全部用上了人力圆筒压缩喷雾器、手摇喷粉器以及15马力机动喷雾器和东方红背负式机动喷雾器等,既安全又高效,深受农民欢迎。农村运输有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基本上结束了人拉肩挑背扛的局面。农田水利建设,普遍使用上了推土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也结束了大兵团作战的现象。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安排东至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20万元,其中安排以机代牛专项资金165万元,到目前止,全县已有3754个农机户享受到购机补贴优惠政策,购买农机具4047台,出现了大中型拖拉机和水稻插秧机进田间,使农民彻底摆脱了自古以来栽秧、耘田、收割三弯腰的困惑,而今万台农机进乡村,一个明媚的农机化春天已经到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9-9-19 1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18:33 编辑

您还是没有加首发声明,不会还是让我加吧?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18:33 编辑

不会,请版主加,谢谢!

4#
发表于 2009-9-20 08: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18:33 编辑

不会,请版主加,谢谢! [/quote]
好吧,拿您没办法!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8:46 | 只看该作者

马达轰鸣村换颜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18:34 编辑

马达轰鸣村换颜
                                                      ——东流镇红叶村农机化带来大变化见闻
                                                                    □通讯员王庆云文/图
                       深秋时节,我与东至县农机局的几位同志到“昔日钉螺窝,今日米粮仓”的七里湖垦区采访,在前往紧挨尧渡河的红叶村的村道上,我们看到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欢块地奔跑着,路的一侧,万顷良田,金涛起伏,稻浪翻滚;路的另一侧,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依次排列着;村庄里、田畈上欢声笑语,机器轰鸣,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景象。在村部,村支书王佰昌、村主任钱寿祥如约在那里迎候我们。坐定后,他俩向我们介绍了这个村改革开放30年来坚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争得“四个第一”( 即:安徽省第一家买“洋机”的村,东至县第一家成立农机合作社的村,东至县土地规模经营最多的一个村,东至县平均粮食亩产量最高的一个村)的详细情况。
                       红叶村有507户、1788人,拥有耕地8500亩,其中水田6000亩,户均16亩,人均4.1亩。由于这里的居民都是上个世纪70年代“治理尧渡河、根治七里湖”时从全县各地人口稠密地区移民过来的,创业初期住的都是茅草棚,农田耕作靠的是一张犁一头牛,人少田多,插田割稻时都要花钱请外来工,所以生产效率低,只能一年兴一季稻子,全年生产的粮食还不到300万斤,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00-400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个村根据土地连片集中的特点,在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下,开始发展农业机械化,起先是一些农户购买小型手扶拖拉机,既耕作又跑运输,接着在田间管理时,治虫使用上了机动喷雾器,排灌采取机泵抽水自流灌溉,从而达到了“家家有农机,户户机耕田”的要求,为摆脱插田割稻“三弯腰”,1995、1996年,村民袁由理、钱寿祥以每台30万元的价格,各买一台日本产洋马牌联合收割机,开了安徽全省“粮老大买洋机”的先河,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后来这两台机子在本地和“南机北调”跨区作业中,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在七里湖垦区乃至全县,引发了一场购机热,带动许多农户都舍得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据统计,全村18个村民小组,1983年前一个村民组只有1-2台手扶拖拉机和轧米机,全村仅有30多台小型农业机械。而到2008年,全村拥有工厂化育秧机组一台套,大中型拖拉机5台,小型耕作机械350台,国内产和国外产联合收割机28台,运输车辆15台,插秧机32台,植保机械和排灌机械各500多台,还有大型工程机械挖掘机、推土机3台,基本上实现了耕作、育秧、植保、排灌、收割、运输、加工和农田基本建设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土地逐渐向农机大户转移的趋势。现在全村有10户土地规模经营大户,其中李志根、吴中年两户各经营土地1000亩,钱寿祥与几户合股经营土地达2000亩,其余几户经营土地的规模均达200亩到500亩以上2007年,红叶村还由村主任、农机大户钱寿祥为首,成立了“东至县钱江农业机械化生产合作社”,入股的有本村和外村的30多个农机户,合作社免费提供信息服务,引进先进的农机具,为社员统一办理购机补贴,带领他们走出东至,带机到外地进行跨区作业和跨地区承包土地。目前,这个合作社已被列入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联系点。
                    在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和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后,有四条好处开始显现出来:一是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使分散的土地逐步转移到有经济实力、有种田经验、有完备农业机械的农机大户和种田能手手中,去推广先进科技,实行科学种田。二是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承包户得大利,转包户得小利。这个村至今不仅没有抛荒田,而且有两户农民还到湖北和望江承包了大片土地。10个规模经营大户,每年的纯收入最少的也在10万元朝上,转包户一亩田一年也可得到200-300元的租金,按每户平均亩数算,一户一年也可净收入1万余元。三是可以让剩余劳力从事其它事业,如该村过去种田从插到收,全村一年要请外来工1000多个劳力,一亩田要花去150元费用,全村一年要付出外来工工资75万元,现在这项费用全部节省下来了。在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后,有1/3剩余劳力,近500余人外出打工和在本地经营其它事业,平均每年全村要增加毛收入1000多万元。四是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农机的作用,避免重复投资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倾向。
三十年来,农机化给红叶村带来了三个显著变化:首先是全村为国家提供的粮食逐年增加,2008年全村粮食产量亩均1100斤,总产达660万斤,比前十年翻了一番。
                 其次是全村农民总收入2008年达22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78年到88年人均300元,89年到98年人均1000元,98年以后人均3000元,到2008年人均高达3300元,翻了近10番。
再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村修水泥公路8.1公里,通到每个村民组。村民住房由原来的茅草房到砖木结构的小平房,发展到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楼,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有99%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购有摩托车,15户农民家庭买了农用运输车,10户农民家庭买了小轿车。村支书王伯昌喜滋滋地说:“而今的日子真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倒吃甘蔗节节甜’这要感谢党的强农惠农的好政策啊!”。
                       红叶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像七里湖这样的土地连片集中,机耕道基本畅通,农业机械设备水平较高的地方,可以大胆鼓励,农机大户去集中承包成片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以探索出土地承包转型期的一条新路来。
                       采访结束时,王伯昌和钱寿祥信心百倍地表示,他们决心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继续保持和创新现有的“四个第一”,始终站在农村改革的前沿,争取更大的成绩(此文原载池州日报)

6#
发表于 2009-9-20 09: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18:34 编辑

提醒楼主注意,是否“首发”,只有您自己知道,倘若您自己不加声明,而让我加,万一非首发,我会犯错误的。
文章能写,却不懂得论坛发帖须知,您是否存心?

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16: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18:34 编辑

此篇新闻稿原载《池州日报》,这里系转载,以加重博文的份量。特此声明。

8#
发表于 2009-9-20 1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18:34 编辑

此篇新闻稿原载《池灿日报》,这里系转载,以加重博文的份量。特此声明。 [/quote]
没有这个必要。
另外提醒一下,这里是“邓小平”版,不是杂版,发稿时,注意这个问题。

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0: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18:34 编辑

知道了!今后注意。

10#
发表于 2009-9-21 10: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18:34 编辑

知道了!今后注意。 [/quote]
知道就好。

11#
发表于 2010-1-16 1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18:34 编辑

看到广告真讨厌!屏蔽!

孟艾 该用户已被删除
12#
发表于 2010-11-24 20:3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4 02:46 , Processed in 0.06348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