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83|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的广播情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 2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     

  对于电台广播,我一向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感。从童年时的《小喇叭》,到学生时代的《星星火炬》,从青年时期的《阅读与欣赏》到人近中年的《今古邹平》,是广播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增长了我的知识才干,引导着我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彷徨走向执着,从初春的松风韵寒到金秋的轻烟笼翠,从生活的山重水复到人生的柳暗花明。我可以发自内心地说,广播——是我听的见却看不见的老师。

  记得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邻村的姑姑家是有着有线广播小喇叭的,门口的两根铁丝钩子相互挂在一起,在正房内将门后的拉线开关拉开,墙壁上黑色的小喇叭里,便传出电台广播员清脆美妙的声音,或播新闻,或唱歌曲,有时也播出戏曲或其它的曲艺节目,好奇的我经常在屋内屋外转来转去,想找出那些或说或唱的小人儿,到底捉迷藏一样地藏在何方?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底在此后的若干年中,我都没有解开,虽然也知道有线广播是定时广播,我却根本顾不上那么多,只是每天早晨在姑姑的炕上一睁开朦胧的睡眼,就盼着小喇叭发出好听的声音。由于和姑姑家分属两个不同的公社,我们家自始至终也没有安上有线广播,所以呢,童年时期的我,多了很多走姑姑家的机会,倾听了天籁般的美妙声音,又品尝了姑姑亲手做的美食,爽口爽心的事情让我摊上了很多,羡慕得姐姐妹妹不得了。

  后来听父母说,五十年代的时候,农村里的人们在村外的电线杆下听广播,人们将电线杆子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将脖子伸得老长一看究竟,那些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也没有见过世面的老人们,兴奋地三天三夜睡不着觉,他们不能理解的是,原在需要在舞台上演出的那帮人马,究竟是怎么跑到那个小小的黑匣子里面的?又会唱又会说的,玩戏方一样的不可思议。他们以后慢慢懂得了,那是一种矿石收音机,像那些明亮的嘎斯灯一样,只有家属在城里工厂上班的个别人家,才能买得起用得上。这些有丈夫或者儿子在城里上班的人家,条件非常优越,他们将明晃晃的手表戴在手腕上,时常倒背着双手,迈着外八字脚,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标准话,乡亲们见面都去故意讨好他们,为的是能够在他们的院子里惬意地听上一段广播。

  我们家的第一台收音机,是在实行责任田承包到户以后,母亲随了邻居大娘婶子,去魏桥公社驻地赶物资交流会时购买的。我家的收音机只有十三元五角,而邻居婶子价值十四元五角的收音机,明显比我们的大了不少,邻居大娘家那台十五元五角的收音机,有了漂亮的四根腿,摆在案几上确实显得很上档次。记得为了这些,我还和母亲呕过几天气呢,坚持让母亲去交流会上换上一台漂亮些的收音机,那时非常幼稚的我,还不懂得生活的坚信与父母的不易,现在想起来觉得真是愧对了母亲的一片苦心。会木工手艺的父亲,利用中午的时间做了一个精致的长方形木盒,安上四节一号电池,将正负两极连接准确,用剪好的内胎胶皮紧箍在一起,在那个尚没有电视的年代里,给我们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欢歌笑语,让我们全家忘却了生活的疲惫和劳作的辛苦,令我感悟到了社会的进步和未来的希望所在。

  我们家的第二台收音机是上海“红灯”牌的,那时家里条件有所好转以后,父亲从公社秋季物资交流会上购买的。它的音质好、收台多,款式又非常新颖,亲戚们看到后都说在临近村庄里非常罕见,上档次有品位,少不更事的我,放学以后经常领着同学们来家里炫耀欣赏,这台收音机给我挣足了面子,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那时令全国人民万人空巷的长篇评书《岳飞传》、《杨家将》,痴迷得我吃罢晚饭,便将收音机抱在怀里,不断地调整收音机的朝向,从嘈杂的声音里仔细辨听着偏远的安徽台、辽宁台的评书连播节目。牛皋一下将哈密蚩的鼻子割了下来,哈密蚩赶紧将鼻子安上,没成想安得过于匆忙,两个鼻孔朝上,哈密蚩仔细一想,下雨还漏雨呢!平时被金兀术最瞧不起的牛皋,却将金兀术按在身下痛打一顿,“虎骑龙背,气杀兀术,笑杀牛皋”,牛皋一口气没上来笑死了,金兀珠看到牛皋狂笑不止,一口气没上来又气死了,我没想到这两段特别有意思,刘兰芳的评书能说到这样出神入化的地步。

  母亲和婶子、大娘们织麻纺线经常到半夜三更,唯一能够给她们解闷的就是家中的收音机了,那些精彩优美的吕剧唱段、那些俏皮幽默的山东快板,陪伴她们度过了一个难耐的寒冬与酷夏,熬过了一个个饱含着痛苦与忧伤的日月。我们在电台上给同学点歌祝福,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友情,我们从广播中收听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垄上行》、《踏浪》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百废待兴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年轻人充满了创业的激情,也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渴望,《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莫让年华付水流》等大量青年歌曲的涌现,激发出了青年人实践人生价值的巨大爆发力。苏醒了的春之大地上,青春的脚步似行云水流,生活的道路靠我们探究,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广播,让我们从《阅读与欣赏》中品尝到了阳春白雪般的魅力,李燕杰、张海迪的演讲,注重把中西方优秀的文化寓德育于智育、美育之中,把深奥的哲理化为生动、浅显的事例,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精彩纷呈。

  参加工作以后,因为给县广播电台撰写新闻稿件,我与广播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每当听到播音员用标准的普通话,播出自己精心撰写的新闻稿件,每当随着婉转轻柔的音乐,自己的诗歌散文似潺潺的小溪轻轻流淌,我的心像是在蜜里被浸泡了一样。广播站的站长特地允许我将镇上那台唯一的调频收音机搬回家中,每天我都仔细收听县广播电台的调频广播,生活常识、养生之道、评书连播、新闻纵横、农科园地等等,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新闻故事,让我感到异常的熟悉和亲切,尤其是能收音机里听到自己撰写的稿件,那种幸福的感觉至今仍然萦绕于怀,我仿佛看到了古老的梁邹大地和风惠畅,蝶雾蜂喧,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由于我的细心采访、勤奋写作,连续几年被县委宣传部评为模范通讯员,在与广播续接情缘的同时,广播已经成为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年迈的老父亲爱听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的评书,据村里的老人们说,父亲经常提着马扎到大街上,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兴致勃勃收听广播评书,那份如痴如醉的神态,那份意犹未尽的酣畅,真的让人为之感动和欣赏。今年的母亲节期间,邹平广播电台搞了一次有奖征文,我的《绵绵密密慈母爱》一文获得了二等奖,奖品是一台便携式的“德生”牌收音机,这台价值上百元的收音机,音质清脆,功能齐全、收台多,款式新,节目丰富多彩,我将它送给了在农村居住的老父亲。这台收音机目前是村里最好的收音机,老父亲经常带着它走街串巷,呼朋引伴,他的身边总是聚拢着一些爱好广播的老年人。因为这台收音机是我写文章而得的精美奖品,一些得知内情的老人边听着引人入胜的评书,边啧啧称赞父亲的收音机,夸我孝顺,羡慕父亲有福,老父亲为此常常高兴地合不拢嘴。

  我的朋友从日本给我捎来了精巧的收音机,同学送我带万年历的收音机,我的轿车内也有车载收音机,除了正常的上班时间,广播几乎与我时时相伴。在“欲海”中沉浮的人们,大约永远享受不到“人闲万缘空,身安一床足”的宁静、闲适和满足,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的清晨,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夏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黄昏,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的夜晚,我沉浸在广播的美妙里,时时采撷得生活中的诗意和艺术灵光,享受到的却是铭心的气象和雅逸的韵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9-10-1 2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先支持一下,然后再来慢慢地读

3#
发表于 2009-10-1 2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先记号。正在写文。问好!

4#
发表于 2009-10-1 2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难忘,是因为深刻,是因为纯朴。尽管畴昔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但生活的经历,内心的情感却随着岁月的流淌而变得更加丰富。在丰富的内心世界里,我们需要审视,需要过滤。如此,才会更加珍惜生活,珍爱现今。广播情缘,是特殊环境下营造出一个难忘的生活场景与众体人格形象,使读者觉得那个年代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面前,就在我们心中。好文。精华支持!

5#
发表于 2009-10-2 09: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节日问好!随后附评。

6#
发表于 2009-10-2 11: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难忘的记忆,娓娓道来,问候,学习!

7#
发表于 2009-10-2 1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          时代的印记,难忘的情结,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怀与美好的情愫,也读到一种心境。欣赏,支持精华,祝文华节日快乐!

8#
发表于 2009-10-2 1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收音机,我也喜欢听.听大书,听新闻,等等.过去是有线广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喇叭,热闹呢!那场面,只有在历史的档案中再见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2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先支持一下,然后再来慢慢地读 [/quote]
谢谢你的阅读,中秋快乐!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2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节日问好!随后附评。 [/quote]
期待梁老师的点评。节日快乐!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2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收音机,我也喜欢听.听大书,听新闻,等等.过去是有线广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喇叭,热闹呢!那场面,只有在历史的档案中再见了. [/quote]
记忆中的美丽,美丽中的记忆!谢谢阅读,节日快乐!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21: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北明月 于 2009-10-2 11:17 发表
难忘的记忆,娓娓道来,问候,学习!

谢谢您的阅读,节日快乐!
13#
发表于 2009-10-3 08:47 | 只看该作者
范哥的叙事功底相当深厚,一件很小的事,却能娓娓道来,叙述的不紧不慢.让人跟着你的思维走,仿佛有了你一样的经历.支持,学习!
14#
发表于 2009-10-3 15:47 | 只看该作者
从广播喇叭到收音机,丰富了过去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粮。支持精华。



母亲随了邻居邻居大(多了一个邻居?)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17: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10-3 15:47 发表
从广播喇叭到收音机,丰富了过去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粮。支持精华。
母亲随了邻居邻居大(多了一个邻居?)

谢谢高老师。已经修改过来。中秋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4 14:02 , Processed in 0.13945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