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43|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魏晋风度和嬉皮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8-13 0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闫广慧 于 2017-8-18 00:34 编辑

       越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越是对自己悠久的历史掉以轻心。中国人因为血液里流动有自认为高贵的血统而更格外的把历史只当做了华胄顾盼自雄的镜子。这春秋大梦一做就是两千多年,直到一天有所谓的帝国主义们用坚甲火炮把我们叫醒,才发现我们已做了俎肉。

        外虏犯华的大戏在我们的历史上曾经多次上演过,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从帝京的皇宫揪出来砍了脑袋开始,到最后一次满人入关大明朝倒架,我“大华夏”一次次被打脸,可谓是罄竹难书了。当然,我们可以聊以自慰和自我解嘲的把之前的伤疤历史一并看做是“内战”,是我们国家内部自己“斗咳嗽”。而其中类似八国联军合伙攻打北京城的西晋“五胡乱华”事件却可当做是开了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的先河。此后中国王朝的更迭就再少不了穿着左衽衣服的外族参与其中了。

        魏晋时期是从公元220年曹魏篡汉到420年刘裕建刘宋取代东晋,不过只200年的历史,但却涵盖着无比丰富精彩的内容。20个国家政权的交替更迭和波及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烽火硝烟使那个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民不聊生的时期。战争频仍除了紊乱了国家机器正常的脉动之外,也迫使处在社会精英阶层的士族脱变成了一群背离时代和士族精神的一群最奇异的人。后代的历史学家们把这群人创作的思想和学术以及行为艺术统称为魏晋风骨或魏晋风度。而被粉饰和渲染过的所谓“风骨”和“风度”的实质究竟是些什么东西,我们不妨看一看。

      正如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一样,中国的文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也彰显出了极付时代的特性。他们以群体的面貌出现,具有历史不可复制的品格和风度。而魏晋的名士们正是那个时代文化的符号。他们给人以鲜明独特的印象是,那是一群有着完粹的学养,盎然的情趣,潇洒不羁的行为和狂放怪异的性格。他们有高贵的血统,却反叛世俗;喜欢喝酒但声称绝不为借酒浇愁:他们没病却喜欢嗑药;他们衣食无忧却把养一身的虱子作为标榜立意;他们玩玄虚擅长清谈但谈过之后自己也不知道所以然;他们身居高位却崇尚无为,占着茅坑不拉屎;他们看重世族的尊严,却又自甘颓废声色犬马,声称为了追求肉体和精神的纯粹自由;他们保持极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格的完整,以独特的生活方式独善其身,信仰于自然之间性灵的沟通,但又不谙世事,沦为“多余人”,啃着祖宗留下的铁杆庄稼不愿回报些许给国家。最后,这种文化思潮和“风骨”“风度”在明清时期的没落文人与上世纪欧美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之间有了不期而遇的暗合,同流之后形成了一种壁垒,影响和阻碍着时代的发展。当然,清流和嬉皮士只是做为非主流存在,并受到社会道统的打压排挤。而魏晋的名士却是被当时和以后的社会推崇与褒扬的。这是时事造就的风流,也是社会激变催生的怪胎。


       魏晋在一波又一波的搭台和拆台的政治闹剧中,民众无辜的卷入其中,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其实与普通的民众命运相同,处在社会顶端和文化高端的文人士大夫们在精神上也经历着一场痛苦的煎熬和绝望的挣扎。被九品中正的世袭制度惯养大的士族们,打落地就抱上一个铁饭碗,即便像王徽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宝贝儿子)那样一脑袋浆糊的人也可做骑曹参军(管理军需)这样的要职,更别说那些天赋异禀的顽主。而这些人苦闷于时事不济,内心中惧怕承担帝国浇漓的责任,于是干脆就争着撇清自己,拿着俸禄做不问世事的陶然公,并唯以吟风弄月,放荡形骸以求精神上的麻醉。

         衡量一个魏晋名士的标准是什么?引用东晋大名士王恭的话说就是:名士无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即可谓名士。做酒囊和书袋子即为名士,这门槛未免太低了吧?当然,魏晋的名士不仅仅要喝大酒读死书,他们更有许多的道道来区别于当时的俗人。比如吃五石散,扣虱论道和有文艺范儿。

        在魏晋名士嗑药之前,中国就有炼丹术了。这种起源于道家的养身通仙的方法,发展到魏晋就成了一种时尚。而这种时尚并没有因为魏晋风骨的寿终正寝而绝迹。道家的炼丹炉烟火一直不曾中断,到了明朝,嘉靖皇帝因取处女血炼丹增性欲,不仅耗资甚巨,还因宫女不堪凌辱发动宫变,那荒淫的老儿差一点被裤腰带勒死。而在小说《西游记》中美猴王兜率宫偷吃老君的金丹,药性大作大闹天宫的情节更是脍炙人口。所以,高成本的炼丹嗑药不是魏晋发明却是魏晋时期“发扬光大”的。

       五石散的发明者何晏在谈到他服用五石散后的感觉时说:”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其实这是严重的误导后来的服用者。 总所周知,五石散不仅不是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而且是夺魂摄命的毒药。这种含有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的毒药,服用过量 会浑身燥热,为了便于散发身体里的热毒,所谓的魏晋名士,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因此,名士们穿厚衣的人就少,又因为皮肉发烧缘故,不能穿窄衣。为此便形成了当时象征飘逸洒脱的宽衣薄带的服装流行趋势。至于坦胸露腹,不鞋而屐,横旦于山水间的行为艺术也多半是为了“行散”药力。《世说新语》有个王羲之王羲之袒腹东床,被太傅郗鉴选为快婿的故事。老鹤一直固执的认为,那时羲之仁兄不拘小节的耍酷是被误解,真相很可能就是吃了五石散,肚子里正闹腾呢!

        扣虱,就是在身上捉虱子放到嘴里咬出“哔哔啵啵”的声音。现在想起来就恶心的事情,在当时却是无比高级的行为艺术。在记录魏晋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作者带着无比欣赏的笔触来描述扣虱论道的地方就有多处。我们不清楚身上长虱子的人为什么那么乐意显摆,更不清楚刘义庆何意如此热心去记录。总之,魏晋名士不讲卫生也属于另类和高雅了。

       扣虱不说点儿高深莫测的话似乎也算不上高级。所以,清谈论玄和抠虱就是饺子皮和饺子馅的关系。老鹤查看资料至今不得那些辩才们所谈的玄为何物,那些所谈的内容就像后来出现的科考中的八股文一样,普通人很难再见真章。清谈并不是普通的聊天,它是集学识、思想、玄妙于一身。棋逢对手的清谈专家就是在彼此不知所云中感受玄妙高深而得到一种精神的提升。这种风气后来刮到了统治阶级的高层,很多的高官耽于务虚,靠清谈来提升威望。西晋的最后一任尚书令王衍就是清谈误国的典型。最后他就是在谈笑间灰飞烟灭,被大字不识的奴隶胚子,后赵国王石勒推倒土墙压死的。我们现在能了解的只是他们谈和辩论的东西越空洞越好,越有韵律和节奏感越高妙。孙安国和殷浩都是清谈的高手,两人谈玄的时候不仅讲究内容上的空虚缥缈,还在气场的营造上下了一番功夫。文字记载,两人嘴上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手上还奋力挥动麈尾配合谈话的语调。最后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文斗演变成了武斗,斯文虽扫地,精神却得到“升华”。

       从魏晋名士的种种行径看最后只得出一个结论,那是一些不敢担当,与社会无用的废物。尽管他们在哲学、宗教、绘画、诗歌、书法有着突出的贡献,但他们的本职工作是官吏,是民族振兴和帝国强盛的根本,而偏偏就是这些被寄希望揽狂澜于即倒的社会精英们,却崇尚务虚,不屑于做事情。也正是这些特殊的群体的沉沦造成了200年间只有37年的太平日子。他们身在仕途,却愤世嫉俗,对政治多有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在心中的积累久了,难免又化作荒诞的行为与言论,要和主流的道统叫叫板。孔子的第十九世孙孔融就说过: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不过是生殖冲动后的产物。母亲和儿女是瓦罐和瓦罐里米谷的关系,母亲生育子女就像瓦罐倾倒瓦罐里边的米谷。难道米谷还要对瓦罐要心存感激不成。他的这种奇谈怪论最终给自己招致杀身大祸,而主要的罪名就是“不遵超仪”。所以,魏晋的名流文人只是在精神的压制下变态的发声一番而已,并没有对社会多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他们颓废糜烂的生活方式也掏空了他们的身体,成了弱不禁风的病怏怏。史料记载,西晋的第一美男以及自何晏王弼之后第一清谈名士和玄理学家卫玠竟然在一次公开集会中被他的女粉丝们的眼神给“看死”了。试想如此的体格别说挽狂澜了,怕是扶墙也倒了。

        魏晋风度到了东晋的后期由于寒门庶士的崛起,已是夕阳晚景。最后一个小名叫寄奴的寒门弟子把天下从司马家彻底接管,从此,那些病态的风度和风骨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比拳头大小的时代。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8-13 09:59 | 只看该作者
教化和引导的功用之一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天下稍有思想的人一个个醉酒当歌,社会自然稳定。当然,这是饮鸩止渴。
3#
发表于 2017-8-13 17:27 | 只看该作者
闫兄写到魏晋风度了我去读
4#
发表于 2017-8-13 17:31 | 只看该作者
闫兄读的多写的少,有思想有见地,语言上再锤炼下更好了。
5#
发表于 2017-8-13 1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7-8-13 17:38 编辑

魏晋名士,我觉得有点像一群摇滚青年,对生活的迷茫,然后音乐中去遁世
也有点像欧美60年代颓废一代。

可能产期的社会动荡和分裂使得知识分子群体对现实社会感到迷茫,通过放浪形骸来逃避现实。反之,有进一步造成了恶性循环,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病态审美。
6#
发表于 2017-8-13 20:17 | 只看该作者
特别敬佩懂历史的人,书看得少,对于历史像路盲一样迷糊,受教了。
7#
发表于 2017-8-13 21:20 | 只看该作者
宗白华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这篇我读好几遍了。闫兄若没读过建议你去读读。
8#
发表于 2017-8-14 07:3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 到如今还是很有市场的
9#
发表于 2017-8-14 08:48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动荡的时代是颠覆理念的时代。从小就被灌疏的忠君爱国的士子们,可是眼睁睁谋权夺位,乐此不疲,让他们无法面对。到底该忠于谁?忠于故国,那就不能孝忠当朝,不孝忠当朝,可能就要被杀掉。干脆,往死里作吧,喝死拉倒。
10#
发表于 2017-8-14 19:0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杂事太多,这个需心静方帮品其味唉。
11#
发表于 2017-8-14 19:04 | 只看该作者
总感觉魏晋时期的士人不只是避世,而更多的呈消极。
不过这个需有风骨,及坚强的经济后盾作为支撑,不然就只能饿肚皮了。
12#
发表于 2017-8-14 21:29 | 只看该作者
在闫老师这里总是能了解到不同的历史故事,涨知识了
13#
发表于 2017-8-15 02:15 | 只看该作者
魏晋之风充滿了浮夸,颓废和消极避世思想,文人的软弱也暴露无遗。矛盾的纠结也是时代的产物,哀叹那江山不稳,无所适从的文化人。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21:13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7-8-13 09:59
教化和引导的功用之一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天下稍有思想的人一个个醉酒当歌,社会自然稳定。当然,这是饮 ...

社会的精英阶层醉生梦死,吟诗喝酒不算歌舞升平。芸芸众生歌舞升平才是真正的繁荣富强。魏晋士们的集体不作为才是那个时代民不聊生的祸根。正如范仲淹所说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21:14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7-8-13 17:27
闫兄写到魏晋风度了我去读

梅兄不妨一起玩个同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1:57 , Processed in 0.05626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