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1 编辑 <br /><br /> 乡村里的酒席
【文/杜永生】
一周前,我就接到乡下的老同学的电话,说老人家要过七十大寿,邀请我在农历九月初八、初九去吃酒。我满心欢喜,答应着一定前往祝寿。今年到此为止,我已经到乡下吃了至少有十次这样的酒。如结婚,上学,盖房,添子,过寿等。而在我印象中,到年前,至少还有三次这样的酒席需要赶过去。
其实,在乡村每到秋收秋种之后,农事少了,处于农闲时期,但乡下人做事办酒席却开始频繁起来。也是赶上这个时候做事办酒席不仅时间比较充分,而且家里头有了比较充实的收入了。做事,就得办酒席,需要做的事实际上早在年初就筹划商定好的。主要还是因为亲戚里道都在这农闲的时日里得空有时间。
乡下人做事时办酒席是提前十天计划与准备的。先得选择好日子,诸如在每月里的初五、初六,初八、初九;十一、十二,十五、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八、二十九等。要逐个地请亲戚和好友,要么是电话通知,要么是亲自上门来请。特别是添孩子的,基本上是上门邀请,还得带上十个红鸡蛋。
在办酒席前一天,要请好厨师,请好帮忙的邻居,还要借足借够桌子、凳子,盘子和碗(现在有的就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碗筷),当然,只要你的邀请一到,大家都乐意去帮忙。请的厨师基本上都是村里人,他们的厨艺不见得有多好,但烧将出来的各种大菜还是很地道很得味的。张五子,本是个泥瓦匠却又是一个人人称道的乡村高级厨师。农忙时,他在外做活,现在呢,他被邀请去做大厨的日程却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实际上,像他这样做大厨的没有任何经济报酬,就是家主人为了表示感谢,送上两条烟。但事过之后,家主子还得及时安排厨师和帮忙的邻居再来认真的喝酒以示酬谢。
一般办酒席都是吃上两天,四顿。应该说,酒的质量和烟的档次稍微差点。酒是批发的,简装的,大约在二十元一瓶,烟基本上是不超过十元一包。办酒席实际上就是流水席。人多的时候,就是论趟,一趟一趟的。中午基本上在十二点开席,晚上是六点。赶第一或第二趟的吃喝的速度比较快,大家心里也明白,还有多少人等着赶趟呢,谁也不好意思占用时间,吃了就离席,好腾出位置,给下趟的人坐席。前年,当地的一家酒厂就注册一种酒名:流水席酒。确实还真红火那么一阵子呢。
不论是办什么性质的酒席,家主子都会安排一个专门收取礼金的人负责记帐(单)。来人先登记送上礼金,还会得到象征性返还的一包烟,或是一个寿碗一双筷子。喜事用的是红纸,丧事用的是白纸。有的另买炮仗或其他礼品还得注明标清或估算多少钱。惟此,来者似乎就有一种名正言顺如约参加的含义。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礼金的档次也有了变化。在二十年前,基本上上个二十元或五十元,十年前也就一百元,现在都是二百元。这是人情。人情就是当债还。有些人家一年要办几次这样的大事,有些人家却多年不办事。就像村里的一位亲戚,春节后盖的房子洗礼,请人来吃酒;儿子随后就结婚,还是要请人来吃酒;这不到半年后又添孙子了,还是再请人来吃酒,自己都觉得不过意,但亲戚们并没在意,都一致地说这都是值得庆贺的喜事呢。
酒席上有很多的规矩要遵循着。这是乡下人的讲究,也是一种民俗的传承。过去都是八仙桌,四四方方的,每面坐两个人,八个人一桌。先是摆上六到八个碟子的冷盘。这个时候开始入席。但先得让“上席”的人坐定,其他人才可入坐。上席,就是一桌的重要位置,也是一桌之门脸的意思,能坐上席是很光荣的事情,此席一般都是面南背北且对大门的位置。上桌之前大家总是先要客气地推让一番,然后是本桌辈分最高的人首先在上席落座,即使你是个不错的官员,这个时候也甭想摆什么谱、拉什么架子了,都会自觉知趣地让辈分最高的。而上的每一道菜都先摆放在上席的位置上,而且,桌子上的其他人一定会要求上席的先夹筷子,这才好下筷子。敬酒也是从上席来。因为辈分高,敬酒的人一定恭恭敬敬的站起来,一声先敬您一杯。在我们这里,敬酒都是两次,最后就是回敬。酒席一开始,敬完了上席的,那么,接下来就是自找对象了。而在一个桌子喝酒的不全是大家熟悉的,反正既然能来参加酒席,都不是外人,自然也都有一种亲切感。所以,即使大家不认识,这个陌生的人也会主动的自我介绍,是家主子的什么什么亲戚。
酒席上负责斟酒的叫酒司令,正常情况下是请酒量大口才好的人担任,酒司令的权力比较大,说话有绝对威力。给你倒多少,就是多少。而且,这个桌子上酒气的浓烈与平淡还就靠酒司令的水平发挥了。当然,在酒席上,你千万不要动酒瓶子,不然,就得心甘情愿的被罚酒一大杯。而当遇到斗酒的,惹恼了酒司令,那么,你就惨了,他说放倒你就放倒你!毫不含糊!
乡下的酒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家一坐到桌上就变得很斯文起来。不管是物质贫乏的二十年前,还是物质丰富的现今,酒席上是少不了鸡鱼肉蛋的,尽管不是什么稀罕,但也不见得人人、天天都能吃得起,奇怪的是到了酒席上,大家总是含蓄得很,很多道菜都是吃一半留一半,似乎吃光了是很不礼貌的事情。在每场酒席的当中时间,都要上一道鱼,大头鲢子,那可不是用来品尝的,是用来观赏或丰富桌面的,是不能动的,鱼,表示年年有余。就是有时候小孩子非得动这个筷子,也会被大人及时地阻止,还不忘训斥一句。在酒席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大盆子鸡汤上来就意味着菜上完了,酒席也近尾声了。这个时候,杯中还有酒的就是自觉干掉,不然会被人提醒或催促。其时,就有人高声喊着:“上汤!吃饭!”吃饭也有规矩,有想要倒点汤的,还得一个个地问:“你上汤吗?”其他人一定礼貌或客套地说“你上!你上!”而米饭是要吃的一粒不剩,尤其是参加丧事的酒席,你剩下就含意着还来吃,这是不允许也是不应该的。大凡来赶酒席的都知道这些规矩,而那些孩子吃不完的饭菜,大人就把剩下的扒拉干净。吃好了,要把筷子要放在碗下右边,不能横在碗上。办丧事的酒席,上的每道菜时都是平放在桌子上,再多,也不可摞叠在一起。不管什么样的酒席,大家都是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场面比较热闹。
乡村的酒席也是检验一个到场者是否懂得礼仪的好场所,夹菜要夹自己面前的,不可“嘴里嚼着,眼睛扫着,筷子动着,碗里堆着”,不能显得迫不及待!否则就叫没品,也就是乡下人说的“噌巴巴、馋吼吼”的!
有些住在街上的人家办事害怕办酒席麻烦,就在饭店包席。省事,省心又省力。不过,这样似乎少了一种气氛,吃完就走人,感觉不是很尽兴。再说了,饭店的菜也不实惠,盘子小,菜量少。
在家里办酒席虽然很麻烦,很劳神,但相对要省钱很多。因为很多蔬菜都是自家菜地产的,猪肉也是自家的,人忙碌劳累但气氛绝对不一样的。
晚间的酒席结束之后,要及时地把桌子都搬到院子里,把地清扫出来,以便安排亲戚们休息。十几床甚至几十床的被子,是提前一天到街上租拉的。基本上每个人垫一床盖一床,铺垫也很简单,就是扯上几个稻草,在堂屋匀和地铺陈,也叫打地铺。还得安排好那些喜欢打麻将的。到了十点之后,你就听吧,鼾声如雷、麻将声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要是丧事或老人过寿时,还得请一班子吹吹,就是盛行于乡村里的鼓乐队(演出团),一场演出费用基本上在四五百元,而且还得另加几条烟呢。图的就是个喜庆热闹。
在乡下平时亲戚之间来往的较少了。而通过办酒席,也加深了两者之间的感情,大家有了一个机会深切交流、有了充足时间倾心拉呱。也有突发性的事情发生,无非是因为遭遇车祸,生急病。不过,这是先去看人,不能空着手,也得送上份子钱表示慰问与关切。人家虽然会热情的留你吃饭,但你心里也清楚,等着他酬客的那一天。
乡下人办酒席,是一种民风的传承认与延续。但不可否认的是,纷至的酒席,频繁的请吃也给一些生活还处于贫困状况下的家庭带来了重大的负担。可是,即使有再大再多的困难,他们也都诚心诚意地前往,送上一份心意,表达一种情义。(全文3100字,于09年10月27日晚)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