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学易之大道阴阳 《周易》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奇书”之一,其中文字古奥、义理精深,叫许多人望而却步。那么,《周易》究竟写了些什么呢?《周易·系辞上传》载:“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易理是效法自然的,是讲述天地自然之道的。而由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以,易理不仅讲“天道”、“地道”,同样也讲“人道”。 问题是,究竟什么才是“道”呢? 《老子》就是一本专门讲“道”的书,然而,在《老子》中,却开篇明义,将试图为“道”下定义的做法彻底否定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在老子看来,“道”尽管质朴(“朴,虽小,而天下莫敢臣。”)虚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但同时又是极其深奥的,是很难把握的,对于我们凡夫俗子,也许穷一生之精力也难以参透其中的深义。因为它虽是“众妙之门”,虽然“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毕竟还是“玄之又玄”的。 然而在《周易》中,尽管其书文字古朴、义理深邃,但其中的“大道”却并不那么玄妙、更谈不上有多么深奥。《周易·系辞》及《黄帝内经》中都有类似的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所谓的“能与天地准”的“大道”,说起来不过就是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罢了。 可以说,阴阳理论是打开《周易》大门的一把钥匙,不懂得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谈不上对《周易》的理解,更谈不上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何谓阴阳?由于天下万物都源自于“无”,所以,在事物产生的原始阶段,是没有阴阳的,是谓“无极”。而就在“无中生有”之后(参见《村夫学易》系列之《无中生有》),事物就已经开始孕育了,是谓“太极”阶段。无极是无,自然没有阴阳。而太极阶段只是事物的初始,严格来说,仍然没有分化为阴阳。就如宇宙之初,还处于一连串的大爆炸之中,哪里会有恒星、行星之分呢?而再看生命的原始形式,无细胞生物及单细胞生物,都是没有雌雄之分的。 然而太极的状态是不能长久的。比如那个所有的物理原理全部失效的宇宙大爆炸之初,比如还没有任何器官分化的卵细胞,都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随即,“太极”便会分化为“两仪”,两仪即是阴阳。而就在阴阳分化之后,便再次重新结合成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此即“四象”;再由“四象”生成“八卦”,由此衍生出万事万物。此即《系辞上传》中说的“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那么,究竟什么是阴阳呢?简而言之,凡是积极的、亢进的、正面的、雄性的、外在的……都可以称之为阳,而凡是消极的、退缩的、反面的、雌性的、内在的……都可以称之为阴。举例来说:天为阳,则地为阴;日为阳,则月为阴;男为阳,则女为阴;君为阳,则臣为阴;春夏为阳,则秋冬为阴;山南、河北为阳,则山北、河南为阴;动为阳,则静为阴;高兴为阳,则悲哀为阴;奇为阳,则偶为阴……如此等等。阴阳理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涵盖了自然、社会、思维的方方面面。如果照这样类举下去,将会无穷无尽。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样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解释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万象,正所谓“大道至简”,真正的真理往往就是这么简单的。只要你仔细推敲、用心琢磨,我们身边的一切一切都可以概括为阴阳两个方面。从哲学角度来看,一切事物都在矛盾的发展变化中前进,那么,阴阳二字无疑就是概括一切矛盾双方最恰当的字眼。 同样,这两个字也可以完美地诠释矛盾双方之间的所有内在关系。 首先,阴阳双方是相互对立的。这很容易理解。就如阴阳二字是一对反义词一样,阴阳所代表的世间万事、万物、万象大多也是意义或性质上相反的双方。如天与地,昼与夜,刚与柔,雄与雌,实与虚,热与凉,君与臣,欢乐与悲哀,强悍与羸弱,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如此等等。 阴阳的对立其实就是矛盾双方的对立,区别不过只是有些矛盾属于时间、空间或者性质上的对立,而有些矛盾则势同水火,处于不可调合的对抗关系。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对抗关系,他们之间也还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涉及到了阴阳的其他属性。 其次,阴阳双方也是互相依存的,也即中医所说的“阴阳互根。”《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正说明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阴与阳就如一片叶子的正反面,一面绝不可能离开另一面而独立存在。民谚说:“秤杆离不开秤砣,老头离不开老婆。”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白昼,就无所谓黑夜;没有南,就无所谓北;没有领导,就无所谓群众;没有食草动物,也就不会有食肉动物;没有资产阶级,也就不存在无产阶级……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在这样矛盾的对立与依存中向前发展着。 再次,阴阳双方是互相消长的。互为依存的阴阳双方,其力量不可能绝对相等,只能是相对的均衡。生活中,往往存在的都是“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的情况。就如冬至以后,白昼延长的同时,必然同时意味着黑夜的缩短;而资产阶级的垄断,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的贫穷;食肉动物的增多,必然会造成食草动物的减少甚至灭绝……反之也是如此。而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一例外地,其存在与发展都是阴阳双方(即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 此外,阴阳双方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哲学家说:“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当阴阳之中的任何一方达到一个极致的时候,必然要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我们常说的“乐极生悲”、“苦尽甘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等等都是这个道理。而这个转化过程,其实也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但促成该结果的过程则是缓慢的。老子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以想像,蚁穴的扩展是缓慢的,而“堤溃”的过程则是迅速的。有句俗话说的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们都知道,一个读书人由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长期努力的结果。还有一句俗谚“病来如山倒。”这并不意味着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会突然生病,其实,这种突发的灾祸其实正是他自恃身强力壮、长期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 关于阴阳之间的微妙关系,完全可以和现代哲学中的辩证法一一对应,或者说,阴阳二字完全可以成为一切事物矛盾双方的代名词。类似的解释,在普通的哲学课本中都可以读到,而毛泽东的《矛盾论》中则有更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细说。 阴阳理论奠定了《周易》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没有阴阳,也就没有其后的“四象”、“八卦”,也就不会产生《周易》这部伟大的著作了。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整体中,阴阳双方的力量应该是等量的、平衡的。只有阴阳双方力量相等才可能保持长久,反之,就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试想,只有当太阳引力和地球由于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相等时,我们的地球才有可能年复一年地围绕太阳公转。否则,如果引力大于离心力,地球就会一头投入太阳的怀抱,化成一阵云烟;如果离心力大于引力,地球就会逃离太阳,向茫茫太空流浪——无论哪一种,都将是可怕的灾难。 阴阳双方更应该是合和、交好的。只有阴阳双方互相交合才能化生万物。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阴阳合和,才能化生万物,才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原则。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在高等动物中,只有雌性或只有雄性是不会繁育后代的。同样,在没有自转、没有四季变化的星球上,也不会产生生命。在六十四卦中,“泰”与“否”两卦都是由八卦中的“乾”“坤”二卦重叠而成的,然而“否”卦多凶,(有“阻塞、困厄”之意。)“泰”卦多吉,(有“安泰、通畅”之意。),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否”卦“乾”上“坤”下,天高地远,阴阳不交,而“泰”卦,“坤”上“乾”下,阴阳能够交合的缘故。(参见笔者《村夫学易》系列之《否极泰来》) 然而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阴阳双方是很难达到绝对平衡的,在阴阳消长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失衡的情况,或是阴胜于阳,或是阳胜于阴。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如果这种失衡是轻微的,就会产生轻微的后果;如果这种失衡是严重的,就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说的:“偏阴偏阳之谓疾 。”阴阳失衡往往是一切灾难发生的根源。比如说,在北半球,冬至至夏至为阳,夏至至冬至为阴,这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或者简单点说,夏季为阳,冬季为阴,而冬暖夏凉本是自然的规律,可是如果出现暖冬,阴阳失衡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必然会导致春旱,严重地影响农作物的及时播种;甚至也会使大量虫卵得以顺利越冬,造成虫灾的泛滥。同样地,在一个家庭里,妻为阴,本应主内,可是如果她是一个事业型的女人,非要外出闯荡,不顾家庭子女,而丈夫又不情愿充当“家庭妇男”的角色,那么,在她事业成功的同时,就可能会造成夫妻矛盾,甚至导致婚姻破裂。在自然界,如果食草动物过多,没有食肉动物的限制,就会造成大量植被破坏,生态平衡陷入危机……由于自然的力量,这种情况很快就会被打破,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达到平衡。 其实说到底,所谓阴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过只是矛盾双方复杂关系的一种抽象表达而已。任何一个对基础哲学有粗浅了解者,在对阴阳的理解上都会明显感觉到似曾相识。实际上,绕过《周易》古奥的文字,而直击其义理,也会同样简单得多。《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居然有那么多人被那些古奥的文字吓住而无法走进《周易》这座神秘的殿堂,无法一探“君子之道”的稠密,岂不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