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7-9-6 10:40 编辑
看到了久违了一句话:踏着金秋的脚步,伴随着稻谷的飘香,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如期拉开序幕,新的学期在同学们翘首盼望中来到了。
大家都应该很熟悉。
这几乎是一种语录体,也几乎贯穿了我们到目前为止的前半生,当然,依然会伴随着我们这些特定人群的后半生。这个特定人群包括教师、学生,教育圈的领导,和教育圈有那么一点点联系的领导等等。至于使用范围,最常见于中小学生的作文,我们小时候是把这个当作警句来背诵的,类似的还有前苏联的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那个长句子;当老师之后,又会把这个句子当成经典句式告诉我们的学生;其次是写通讯报道,用这一句开头基本保险;最后是领导的发言材料,也是习惯性套用这句完事。
所以,这句话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强到超过我们的年龄,接近永恒。
可是,它对于我的感觉,真没有句子本身表达的那种欢快,我也认为,还有不少人都有我这样的感觉。
有那么期盼吗?当时间的转盘转到那个特定的时间点之后,每个人都是那么欢欣鼓舞吗?
九月份,不止是欢乐,还有忧伤。
一号的凌晨,隔壁小区十五岁的小孩自己从六楼跳下,跌倒二楼的平台上,随后死亡。出事地点离我家不超过一千米,我没有去现场,但相关的信息瞬间包夹着我,很快来龙去脉大体知悉,不过是一个入学考试的后遗症。而且,我相信,这不是什么个案,一般都是成绩很好的小孩。这个也是,他今年上毕业班,开学之前,有个返校考试,结果试卷很难,小孩自我感觉没考好,旋即选择了自杀。在所有人施以同情之后,是七嘴八舌的其他议论,指责的方向是两个,一是教育的畸形,一是孩子的脆弱。这两个答案像万能钥匙一般,能打开任何关于教育疑难杂症的阴暗之门。
可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如果不是废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很早地解决了呢?少谈些主义,多解决一些问题,都懂,没有人去往深层次去纠缠。这个不幸的事件和其他任何不幸的事件一样,像一颗忧伤的石头落入观念的大海,生命的绝响仅仅在其落水的那一刻,用微弱的体重溅起的那三缕两缕浪花,之后跌入黑洞。
怎么看?怎么办?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真是到了观念扭转的时候。这个观念就是教育万能,包打天下。领导这么说,专家也这么说,问题是我们的老师也这么说——尤其是写论文骗职称的时候,嘴一张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每每此刻,我都有一个冲动,想看看他们家的孩子到底成了什么样的神圣。典型的睁眼睛说瞎说。当然,真要是逮现行的时候,他们有会说,成才就是长大,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鬼知道“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没标准的。孩子为什么要跳楼?压力大。为什么压力大,因为自责,因为辜负了谁谁的期望,念不好书之后将暗无天日!为什么对教育的期望值高?因为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一连套的诡辩逻辑。教育有那么牛吗?万能吗?扯吧!首先,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只是孩子成长当中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价值体系都是在最初的成长阶段,和之后有关系,但是不至于完全捆绑在一起的。小学书读得再好,都只是小学水平,大学再烂,他也是个大学生。关键是要有教育的机会,而事实上,这样的机会他们有的是。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希望做最好的小学生,而不去选择哪怕最烂的大学生呢?
未来肯定在那儿,跑不掉的,而且和你在小学考个第几名中学考个第几名没有多大关系。
翻滚的财富以几何级数在增长,人们便以为什么都可以快捷,包括教育。我们早早动手,让孩子从小开始每一次都成绩优秀,那么长大了岂不优秀?当金钱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人的自信得到了膨胀。只要方法得到,人定胜天。途径包括教育、辅导班、一对一、高价的家教,择校,特长加分等等。
是这样吗?你能一夜之间让花盛开,你能用金钱和资源让果实成熟,我就信——也有,据说蛋鸡现在只要二十几天就能成熟,可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结果呢?结果只是你追我赶,你慌我忙。
另外还有滋生了一个特定的人群,可怜的家长!
我对儿子说,老子绝不会委屈自己去跟你们老师说软话。是好老师,我会发自内心尊重,不好的老师,他耽误不了你,关键是你自己怎么弄,孩子高三,我只看一个老师面熟,而已。
小孩文屁冲天地说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暂时寄养在你家的,我的答复是俺不收你寄宿费就不错了。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必须要说句实话。如果这种压力的确来自老师家长,那么请你相信,你的孩子和学生其实很普通,将来甚至会犯罪,你应该像对待犯罪一样来对待孩子的优秀。因为和犯罪一样,优秀从来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你买彩票中过奖吗?没中奖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无能?一点都不会,为什么你的孩子没有达到比中奖率还底的所谓优秀而指责它们呢?你急啥呢?
坦然接受失败是一种能力,你要做到,你还要帮你的孩子做到这点。
我这样的说法不是什么消极与回避,相反,有个这样的心里储备,内心自然会强大起来,现在能输得起,将来也输得起。
把自己看得贱一点,任何收获都是额外的。就像战场上杀敌,任何大于一的敌人都是赚来的,当然就会慨当以慷了。
还有个惯性的错误认识就是“努力无所不能”。励志的东西是好,努力和专注的确的人最为重要的品性,可是那只是过程,不是结果。我们的急躁,还有我们有选择的信息传输总是让我们造成一种错觉,目标无止境,只要努力,就会无所不能。那个广告词怎样讲的?我能!这玩意演讲时的确能让人血往上涌,但只是一种愿景而已。牛顿坐在花园里发愣,一个苹果下来,他就折腾出了万有引力;达芬奇画鸡蛋就化成了大画家(这两事姑妄言之吧),那是全世界多少年才出来的?跟咱们没关系。我们的孩子待在苹果园里的话,想的一定是怎样摘几个,再带几个走,要么就是被苹果砸了几个大包。这是正常的,我们应该为正常而欣喜,至于头上长包的也有奇人异事,比如孔子,一出世头上就沟沟坎坎的,名字取了一个“丘”字,以后成了圣人,但你要是看到自己孩子头上长包就想当孔子,那只能是钻进了死胡同。
我们教导孩子,爱因斯坦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是百分之一的天分。我们却没告诉孩子,这句话的后半截是,但决定最后的往往是那百分之一的智慧。
我们并没有告诉孩子,,你就是把全世界的题目做完了,成为第二爱因斯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我们还没有告诉他,他上大学学分并不怎么样,还不如他女朋友。
那又怎样呢?努力应该会改变自己,但不代表一定会战胜别人。起早贪黑练一辈子武术,还是让泰森一拳揍趴下。
我们的学校为了让孩子更优秀,不断地加大练习量,提高难度,穷尽一切可能让孩子多做一些题目,避免在考试中发憷。这样的结果就是,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自己的成绩下降了,加上不明就里的家长也会这样想,然后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絮叨说这个家这个妈为你付出了这个那个的,轮番轰炸,小孩怎么受得了?
如果,再给一次机会让那个失去孩子的家长选择,他会选择一个学霸还是捣蛋鬼,只能是后者。
考试不能绝对反映学生的水平,有些考试动机就是为了把你的孩子考倒,这时候你只能给他打气,你的指责和抱怨是在雪上加霜,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就别指责老师了。这是一种方法,如果为了成绩出发,这种方法有其科学性,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是有效果的。西方人也讲“刻意学习”,也提到“一万个小时的训练”等,摒弃的也是重复的训练。现在出现了一些悲剧让人痛心,但是,理性告诉我们,一来这是在概率上的一种正常存在,如同车祸,溺水等等,永远在防范,永远在发生。二来,相对于老师来讲,小孩自己的承受力和家长日常的影响更为直接。你的孩子,关联最大的人只能是你。教好书是老师的本质工作,让老师成为每个孩子心里的蛔虫,那多半是材料上写的,有些苛求,真实的情形很少。
我想说的第三个误区就是对于教育政策的指责。我们现行的体制教育肯定出了问题,可是问题在哪儿?说说得清楚,谁能解决?高考是不好,可有更好的方法吗?中途有过小幅度的改良,时间提前了一个月,避开了酷暑,后来又合并了文综和理综,冲的都是减轻孩子们的负担量,应该是成功的,所以能存在下去。全国共用一张试卷目前情况也还好,可行性大,应该能通过,但是过分推崇的自主招生和文理科不分科,有利有弊,尤其是弊端还相当突出,自主招生对于贫寒子弟是不公平的,没见过猪跑怎么会吃猪肉?文理不分科看起来减负,实则增加负担,所以结局尚难定夺。不过,有一点,教育改革是件大事,相对于越来越失败的义务教育改革,高考步子走得还算稳妥。我们绝对的圈外人,信息量非常少,有的也都是意气性的意见,而且,即便意见当中有闪光的地方,但是,没有人听我们的,不如不去管这个问题。
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也改变不了他人,只能留点精力改变一下自己。
对教育的体制少些愤怒,对于教师少些奢望,对自己的孩子少些要求,你自己才能解脱。不是偷懒,因为你的情绪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 你的人生也许不完美,不代表你的孩子一定很完美,他和你的概率是一样的。你的人生你自己处理,孩子的人生交给孩子自己处理。与其自己跟自己较劲,所谓地牺牲自己一厢情愿地以为会让孩子更好一点,结果往往你付出了,孩子并不买账——他凭什么要买你的帐?
有些精英属性的家长,貌似深谙教育规律,如同医生只让自己孩子喝矿泉水一样,自己把自己整得很完美,凡事要求孩子能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平时也是尊重孩子,平等交流,一切都没问题。我看到的现象是,这可能又是一个误区,因为你所谓的完美,你伪装得很好,但孩子自知做不到,同样在你跟前伪装起来了。我见过一个学生家长就是这样的类型,他的孩子在他眼中完美,是他的白眉,可在班级粗口连天。为什么?我理解,孩子平时憋得太难受。
这样的家长和孩子准备相互伪装到什么时候。
累不累啊?除了累之外,你还在等另外一个时间点,那就是你在孩子面前轰然倒塌的那一天。
这样一来,我好像在提倡不管主义,当然不是。孩子需要教育,放任自流是不行的。其人人人都需要学习,学习和思考是改变的必然途径。只是,教育绝非限制在课堂里,也不是限制在青少年时期,更不是非得一路领先,独占鳌头。
教育虽然不是无所不能,却的确是无处不在。你糟糕的情绪,不切实际的妄想还有在孩子面前的伪装和欺骗也是一种教育资源,遗憾的是,那只能是负面的资源。
九月,不说多些欢乐,至少得回到自然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