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12|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仰望国学的天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30 0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仰望国学的天空

沈茂昀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当口,在激烈的文明冲突面前,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抬起头,仰望国学的天空。天空中,那些星星熠熠生辉,光亮闪烁,给了我精神上的力量,让我的内心得到安宁,让我从容地面对文明冲突的浪潮,在本土文化中清醒地固守一份执著。

  国学是什么?“一国所有之学也。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国学与国家同时形成,是国家得以存在的根本,与该国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性密切相关,不可须臾分离。这就是说,国学已经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的行为意识、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之中,我们无法摆脱自身骨髓里与生俱来的国学因子。

  然而,在今天纷纷扰扰、吵吵嚷嚷之中,我们却常常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一个劲地贬低国学,好像非把国学说得一无是处不罢休;有人拎出片言只语断章取义,以糟粕放大之而大加挞伐;有人容不得他人称颂国学,总时时躲在阴暗处放冷箭。如此等等,总让人感觉到今天的国学,正处在四面包围之中,就像原野上一棵老透枯干的古树,显得孤立无助。于是,我想伸出一只手,拂一拂国学的额头;我想打开一扇窗,去仰望国学的天空。

  在国学的天空中,我首先看到了那颗最耀眼最耀眼的星星,这颗星星就是孔子。这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个流浪的君子,以他伟大的思想和人格,以他一生的执著和坚韧,奠定了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导师的至高地位。当年,太史公司马迁到山东鲁国一带考察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徊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也。”司马迁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孔子学说思想中,“仁”是核心。“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基本原则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孔子以仁为指导,在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学说。在伦理方面,强调仁礼统一,爱有差等,建立起孝、悌、忠、信、恭、宽、智、勇等众多德目在内的道德规范体系。在政治方面,强调以仁政礼治为根本原则,以实现仁道的小康、大同理想。在教育方面,从仁爱出发,提倡有教无类,以期培养德才兼备的治世能人。我们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中有理想主义色彩,他相信道德的力量和教化的作用,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建立一种道德的标准,也相信国与国之间可以共同遵循的交往原则。但当一个社会“礼崩乐坏”的时候,这种理想主义正是士大夫们的精神安慰和寻找治世良策的着眼点。任何时候,从“仁”出发,我们就会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今天,当自私、贪婪、欺诈、妄为这些人性之恶流行开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仁道”的沦落中去寻找罪源?当一些官员胡作非为、沦为阶下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指责他们没有牢记孔老夫子“政者,正也”的谆谆教诲?是的,面对今天的很多困惑,兴许,我们都可以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去寻找答案。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智者,这个一生郁郁不得志、饱经风霜的老人,就这样捋着胡须,慈祥地站在我们的面前。

  在孔子的辉映下,还有一颗耀眼的星星,这颗星星就是孟子。这个鲁国贵族的后裔,在孔子辞世一百多年后,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门人那里,接过了孔学的大旗。孟子学说之中心思想,即是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虽然他认为仁义礼智等是人固有的社会属性有失偏颇,但却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社会一些基本的美好的道德观念,为社会中的成员所普遍熟知或拥有。道德修养之法,其要在于将这些基本的道德观念推广到自己立身行事的大小各个方面。因此,人人皆有为善的可能,只要一心向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无疑为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立身行事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我最佩服孟子的,是他对王者的滔滔教诲。他在政治上鼓吹仁政王道,强调“民贵君轻”,君主应“制民恒产”,“保民而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他时时告诫国君,必须与民同乐、推己及人、善与民同、重视民意、减轻赋税,他反复强调“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说真的,孟子的这些政治主张,对今天的执政者,仍不失为句句箴言。我们今天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民”当回事,一切施政的纲领、方针、政策、措施和办法,都要以民意为基础,不能强夺民意、强加民意、背离民意。但是,就有那么些地方、那么些官员做不到,为了政绩,劳民伤财,搞得地方鸡犬不宁;为了己利,不择手段与民夺利、吞食民利;为了私欲,尽耍权力威风,把老百姓不当人看。在这些官员眼里,民不贵,而己贵之,其结果是丧失了民心民意,对政权的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我想,如果今天的执政者,都能够时刻牢记孟子“民贵君轻”的教诲,并诉诸行动,身体力行,那么,我们的官民关系肯定会和谐融洽许多。

  仰望国学的天空,我还看见了两颗同样辉耀的星星,这就是老子和庄子。如果孔孟主张积极入世,那么老庄主张的,就是积极出世。一儒一道,一进一出,让人们的精神自由地畅游在中华本土文化的王国里。老子视“道”为宇宙的本原,以为世界的一切皆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在政治上演化出“无为而治”的思想,从而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他的无为而治,是一种顺应和尊重自然的意思,即以顺随自然的规律来治国治事,不要违背规律硬干,如此则无为而无不为,就能解决好社会问题而实现其和谐安定。可见,这是一种以无为有、以退为进的治世方法,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就拿今天来说,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如果早一点顺应自然规律,不一味向自然索取,不盲目搞开发,我们在环保方面,就不会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这便是“道法自然”,这样的教训,我们必须牢牢记取。

  说到庄子,我常想起庄周梦蝶那个千古传颂的典故。“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便是庄子的逍遥。庄子发展了老子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追求绝对的自由平等。他的《逍遥游》就是讲自由的,认为要获得真自由,就必须无所待;他的《齐物论》是讲平等的,认为真平等是我与物平,要消除是非的差别和彼此的界限。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中期,是个危机四伏的乱世,要避免外物对于本性的摧残,达到“自救”的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避世”,远离世俗世界的污浊,从而保全精神世界的洁净与高贵。一次,楚国使者奉楚威王之命带了重金来聘庄子去楚国为相,庄子却让使者赶快离开,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在庄子看来,避世并不难,难的是避世之后转而修炼内心世界,使它广阔到超越天地,以至可以作逍遥之游,享受无比的自得之乐。今天,我们就算生活在治世,不是也常受俗世干扰而心烦意乱吗?我们不是偶尔也想避开人群,让自己喘一口气吗?庄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生活的喜悦。

  仰望国学的天空,除了孔孟儒学、老庄道学及诸子学之外,我还看到很多很多耀眼的星星,以屈宋为代表的楚辞学,以左迁为代表的史学,以韩柳欧苏为代表的文章学,以《诗经》、乐府、李杜韩白苏辛周姜为代表的诗词学,以周程张朱为代表的理学,以关王白马高孔洪为代表的曲学,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学,还有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版本学等等,它们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思想、民族意志的共同载体,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顶天立地的思想根基、力量根基,也是我们不可战胜的强大自信力量的源泉。在这个坚固的精神长城面前,任何外来力量的撼动,都显得自不量力。

  仰望国学的天空,我看见那些耀眼的星星相互辉映,相互包容,不排斥,不拒绝,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星空灿烂无比。这就是国学得以传承的根基。相比于今天某些专以攻击别人学术为乐的做派,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呀!我不是说国学不可以批判,也不是说国学纯之又纯而无糟粕,而是认为作为一个民族,应该守住我们文化的根底,国学不立,民族何以立?自觉维护和捍卫我们骨子里那份国学的基因,以一种包容和亲近的胸怀,以一种继承和光大的态度,拥抱国学,在国学光辉的照耀下,走民族文化的路,这样会更加稳当。我想,可争论,但不可狡辩,不死钻牛角尖;可批评,但不可刻薄;可商榷,但不可打击排斥;可挑瑕,但不可视若敝屣,统统抛弃之。这,应该是今天我们面对国学的正确态度。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乎?



[ 本帖最后由 shen1029 于 2009-11-30 08:49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01:05 | 只看该作者
要出几天差,感兴趣的文友请进,回来回复。
3#
发表于 2009-11-30 07:51 | 只看该作者
读之
痛快
所言极是
4#
发表于 2009-11-30 08:06 | 只看该作者

      切中时弊!

     
5#
发表于 2009-11-30 23:0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对国学阐述很细致,可以看出作者对国学之喜爱和领悟。

国学是个大框框,每个人可能对国家理解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国学西学,好的东西都应该学一学。文化不分中西。
6#
发表于 2009-12-1 00:03 | 只看该作者
文化不分东西,指它的兼容性;文化又是分东西的,要不何来齐放之百花呢?

国学,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民族之魂,确该仰望------在批判中继承。
7#
发表于 2009-12-1 18:28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又读鲍鹏山先生的书,觉得自己对国学真是知之甚浅。近日又读了江天上几位老师的文章,我受益非浅。
现在我有点疑惑了,哲学是更高层次上的东西。我们之所以争论得如此激烈,在近代历史上又有那么多的截然相反的观点,是不是因为我们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哲学范畴的东西庸俗化了?把它当作工具使用来治理国家,结果自己使用不当反怪文化的不是?我只是这样一个闪念,也许不对,请大家发表意见。
8#
发表于 2009-12-1 19:0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当自私、贪婪、欺诈、妄为这些人性之恶流行开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仁道”的沦落中去寻找罪源?当一些官员胡作非为、沦为阶下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指责他们没有牢记孔老夫子“政者,正也”的谆谆教诲?
谆谆教诲,呵呵,谆谆教诲?沈先生怎么会对这类人有这样的幻想呢?他们还值得指责吗?
现实摆在那,让人只能生极大的失望。
9#
发表于 2009-12-1 19: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09-12-1 18:28 发表
这几天又读鲍鹏山先生的书,觉得自己对国学真是知之甚浅。近日又读了江天上几位老师的文章,我受益非浅。
现在我有点疑惑了,哲学是更高层次上的东西。我们之所以争论得如此激烈,在近代历史上又有那么多的截然相反 ...


使用不当,呵呵,楼兰也只能在这里说说;人家可是醉死不认那壶酒钱。
江天朋友,太书生气了。不多说了。
10#
发表于 2009-12-1 19: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09-12-1 18:28 发表
这几天又读鲍鹏山先生的书,觉得自己对国学真是知之甚浅。近日又读了江天上几位老师的文章,我受益非浅。
现在我有点疑惑了,哲学是更高层次上的东西。我们之所以争论得如此激烈,在近代历史上又有那么多的截然相反 ...

其实,国学和哲学是两个概念。西方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而西方人又将孔子称为“东方哲人”。其实,孔子的理论基本上和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是完全不同的,反倒是老子的思想有着更多的哲学思想——这且不去论它。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我们多称之为“思想家”,他们宣扬的不是哲学,而是思想。什么思想呢?说到底,就是经世致用。儒墨法兵等家不说了,即使如道家,如老子,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实用的。中国人从来不会坐在书房里空谈什么哲学或什么逻辑学,我们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用,都是为了济世。(且不论这种济世的方法是否正确。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是有利有弊的,即使马克思主义放到中国也要有“中国特色”才行得通嘛。)即使不能为良相良相,还要为良医良卜呢?试问:除了中国外,世上还哪个民族有这样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09-12-1 19:38 编辑 ]
11#
发表于 2009-12-1 19:37 | 只看该作者
沈老师的文章很及时!
仰望,是我们对待国学应该共有的态度。
12#
发表于 2009-12-1 21: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09-12-1 19:35 发表

其实,国学和哲学是两个概念。西方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而西方人又将孔子称为“东方哲人”。其实,孔子的理论基本上和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是完全不同的,反倒是老子的思想有着更多的哲学思想— ...

如空的意思我明白。我之所以没有用国学这个词就是觉得国学太宽泛了,所以用了哲学一词,也就是你强调的思想,主要是指[这方面的传统文化。中国人心怀天下,我觉得有点勉强。中国人是最缺少公德意识的,这样的人不可能是最心怀天下的。
13#
发表于 2009-12-2 09:47 | 只看该作者
很用功地学习了沈老师的文章,也一并学习了大家的跟帖。大家的观点都很客观,这一点难能可贵。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1: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12-2 09:47 发表
很用功地学习了沈老师的文章,也一并学习了大家的跟帖。大家的观点都很客观,这一点难能可贵。

讨论和交流必须坦诚、真诚、客观、平等,这也是我所赞同的。如果一味偏执、固执己见,容不得他人,就无法交流下去了。
15#
发表于 2009-12-2 14: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09-12-1 21:27 发表

如空的意思我明白。我之所以没有用国学这个词就是觉得国学太宽泛了,所以用了哲学一词,也就是你强调的思想,主要是指[这方面的传统文化。中国人心怀天下,我觉得有点勉强。中国人是最缺少公德意识的,这样的人不可 ...


“中国人是最缺少公德意识的”在许多具体事情上看来,确实如此,但中国人也很善良,大的方向还是推崇仁爱,这也是现实存在。我觉得这就回归到人性有善有恶一样,是个矛盾的综合体。

我感觉中国的教育是那种“师傅请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方式,而不是在诱导,比如宗教用那种不可验证的天堂诱惑和地狱惩罚和来警示现实行为,似乎许多人的虔诚敬畏,也是出于对自身的未来考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6 16:32 , Processed in 0.05735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