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6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杜甫不会寂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31 1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15 编辑

杜甫不会寂寞
                               荣芳
     公元759年,诗圣杜甫,一个在大唐诗歌盛行,文化繁荣的年代,作为顶尖级的文化名人,或者说大师级的人物,携带家小从长安来到秦州,在秦州滞留了大约三个多月时间,留下了秦州杂诗97首。不论当年杜甫来秦州的动机如何,关辅饥馑也好,为避战乱也好,官场失意也好,抑或是投亲靠友也好。可秦州的百姓并不认识杜甫,秦州的官府阶层也不认识杜甫,不知晓杜甫诗歌及他本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没有多少人礼遇杜甫,杜甫依旧很寂寞,很落迫,和他的妻小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这是杜甫当年的悲哀,更是秦州人民的悲哀。
     为维持生计,杜甫只好行医、挖药、教书、作诗、靠朋友接济,每一步路都充满艰辛。杜甫的诗歌写得很好,可那时的文化远没有和市场接轨,所以杜甫的诗歌没有人付他一分钱的稿酬,变不成经济以补贴家用。
    如果在现代,不要说秦州城来一个像贾平凹、梁晓声这样的一流作家,就是来一个姚学礼、陈玉福这样的省内外知名作家,市上、区上的领导也会出面隆重接待并宴请,说不定后面还会跟着一大帮追星族围得水泄不通,要求签名留影。
    如果杜甫那阵子可以象现在的文人一样出书,凭他的实力,他的诗集定会畅销一阵子,一版再版,定有成千上万的版税供杜甫挣,杜甫的境况也许会改观一下。
    或者那阵子有一些尊重文化、尊重知识的大款、企业家象潘石屹一类的人,站出来给杜甫一家提供一定的帮助或者赞助,也可能改变一下杜甫的生活境遇。
    可惜这一切如果都没有发生。
    杜甫到秦州后认识和结交的几个人基本上是穷人,对他没有更大的实质性帮助。
    他在秦州投靠的第一个人是他的从侄杜佐。从有关史料上考证,杜佐,乃囊阳系杜韦之子,官终大理正,当时居秦州东柯谷。也就是说,杜佐虽偏居东柯谷,但他是一个退隐的政府官员,还算是一个有身份,至少有知识的人。比一般山民的境况要好一些。杜甫一家远来秦州,杜佐少不了要在生活上给杜甫一家以接济。古人尚义重情,兄弟叔侄之间更是爱你没商量,也不象现在的人那样客气小气,所以杜甫有时也直接了当地向杜佐索要小米和薤。《佐还山后寄三首》中有这样形象的描述。
    杜甫来秦州投奔的第二个人便是赞公和尚。赞公和尚虽说在京师大云寺做过主持,但他来秦州时已经是一个政治上失意、经济上一无所有的出家人。杜甫和赞公和尚在长安就是旧交,赞公和尚救过杜甫,算是生死之交。后来因为皇室内部权力之争,肃宗极力排斥玄宗旧臣,宰相房琯成为首革之人,同党受株连。赞公和尚和杜甫均为房琯至交,皆受到牵连。赞公被贬,只身先来到秦州,杜甫出走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后罢官来秦州。
    但赞公和尚在秦州也是一个流落异地,住着两口窑洞,化缘为生的出家人,给杜甫经济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帮助,唯有两人在秦州彻夜长谈,吟诗作伴,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才是难能可贵的。杜甫为赞公和尚在秦州写过三首诗:《宿赞公房》一首,《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杜甫在秦州结识并且熟知的第三个人便是阮隐居----阮昉。两人友好往还,诗薤互赠。杜甫秦州诗中有两首直接写到阮昉,因此,阮昉的部分生平信息得以留存。从杜甫的诗可知阮昉基本形象轮廓:性情宁静,气质高古,诗风清隽,且创作刻苦,属社会清流一类。因为他是那种视“荣贵如粪土”的一类,又是从长安城或秦州城来东柯谷一带隐居的隐士,根本没什么钱财资助杜甫。只能在必要时送杜甫一些蔬菜救急,做精神上的知心朋友。因为远离亲人,僻居边地,孤独寂寞和贫困无助使杜甫格外珍惜这份友情。他对阮隐居的主动送薤表示十分的感谢,对阮隐居高风亮节表示赞赏,先后写了《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贻阮隐居昉》两首诗。
    杜甫到秦州认识交往的第四个人便是佳人。可能在秦州能和杜甫发生心灵共振除了阮隐居,就算是这位佳人。她是杜甫在诗中唯一正面描写的一位女性。她本是京都官宦人家之女,安史之乱时,关中人跑匪,她父亲抗贼身亡,几个兄弟也散落四方,丧乱之中,世情恶衰,她丈夫喜新厌旧将她抛弃。一个弃妇,无家可归,只好带一侍女流落到东柯谷一带,采柏为生。于是和流落到此地的诗人杜甫相遇,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感受,于是相知且相怜,杜甫除了对她寄予更多的同情外,又能怎样呢?
     杜甫在秦州诗中提到并让我们曾一度看好的一个人便是同谷县令,这个同谷县令相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比较有钱且有权的阶层,但他骨子里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也是这样的。杜甫一家人在秦州无米下锅,无衣御寒,谋生无计的情况下,接到同谷县令的致函相邀,杜甫喜出望外,携带妻小颠簸到达同谷县,谁知道同谷县令不过是虚意相邀,避而不见。可能他认为杜甫是一个弃官落难的穷文人,将来对他没有什么用处。致使杜甫一家人在同谷县遭遇到了比秦州更为巨大的寒冷与饥饿。甚至有记载说杜甫一家中就有数人是在同谷被饿死的。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到冬天的雪山里去挖黄独,跟随着一个养猴的老人去采橡实。这样在同谷勉强生活了一个月,不得不再一次举家前往四川了。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依靠亲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过了一段闲适安定的生活。后来又在动荡不宁中奔走。广德三年(765年),杜甫携家眷离开草堂,开始了他最后漂泊荆楚的生活。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由潭州往岳阳途中抱病伏枕写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韵》,这首绝笔诗,不久就病死在湘江上游那条破船上。
     一颗诗星就这样殒落了,一个世界级文化巨人在别人远没有认识到他的文化价值时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是那样孤独,那样寂寞,那样的悲凉。徒有经天纬地之才,空负满腔抱负而无用武之地,在幽愤中郁郁而去。
     杜甫离开秦州1250年后的今天,我们后人才认识到杜甫的价值。他一生不仅仅留下了1450首诗,也为我们后代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座丰碑。他的诗歌总是关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他的诗歌达到了唐代诗歌的巅峰,他本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后人尊为诗史,光照千古。1962年,在他诞生1250年之际,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敬仰的诗人。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杜甫纪念馆七八处,并开辟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缮比较完整且规模较大的杜甫草堂十几处,杜公祠十几处,杜甫遗迹精品旅游线路十几条,多少人踏着诗圣当年走过的线路重新走过。杜甫研究机构不下几十所,从事杜甫研究的专职和兼职的人员达四五万人。许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把杜甫研究列为必修或选修课,杜甫的许多诗篇历年来入选中小学大学的教科书中,包括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教科书中。许多中学和大学还不定期地举办杜甫诗歌朗诵会。
    人民热受杜甫,怀念杜甫。这是一千多年前长眼于地下的杜甫无论如何不会想到的。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的脚步,杜甫不会寂寞。

2#
发表于 2010-3-23 13: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15 编辑

杜甫不会寂寞,杜甫的精神永存!

3#
发表于 2010-3-29 1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16 编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
发表于 2010-6-24 1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16 编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目前的中国,就是这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3:42 , Processed in 0.05988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