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55|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患难之交:锅与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3 0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br /><br />  患难之交:锅与灶
  
  刘川北
  
  盖下几间房子,还不能算一个家。家,需要人丁兴旺,需要砌一眼灶,埋上一口锅,酸甜苦辣咸,在锅里蒸着煮着,它滋养着粮食,然后用它滋养过的粮食充实着我们的胃,暖和着心窝子,滋生出村人一生的喜怒哀乐,一生的爱恨情愁。这锅这灶是岁月的磨盘,它们推着日子,一日一日地前行,这冷寂的村落,升腾着人间的烟火气息,支撑起一个“家”的天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要责怪村里人目光短浅,只有添饱了肚子,腰杆子才挺得直,身板才端得正,站着说话才不至于低眉顺眼低三下四。
  
  乡下的灶,是柴灶,烧柴的锅灶。几块砖头瓦块混和着黄泥,似乎并不需要什么手艺,便大功告成。新砌的灶,氤氲着土的腥气,泥里混和的碎麦秸散发出草的味道。灶口大小,烟道的走向,经营得恰到好处,连灶口边侧空出来放火柴的洞眼,一扇打开的窗子一样,提醒着你的注意力。放置风箱的位置也事先留出来了,专等着一口锅,打下最后的江山。锅是铁锅,铸铁的锅,带着斑斑铁锈的灰黑,笨拙、憨厚,庄稼汉子般五大三粗,蹲坐在灶上,一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临危不惧。新买的锅还上不了台面,用老人的话讲,这锅还“生”着呢,是娶回的新媳妇,陌生、矜持、羞涩,怀着小小的对未来的憧憬,还拉不下脸面,融合到火熏烟燎的寻常日子里。锅买来的时,不能背,忌讳“背黑锅”,不吉利,不出彩。锅,先用稻草一遍一遍擦拭,然后用一个废弃的鞋底子蹭着一块猪皮,过一遍油,这锅经过最初的考验,便“熟”了,从此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相守相随,不离不弃。灶台上摆着琉璃盆,粗瓷的碗,铁铲子铁勺子,墙上高粱秆的筷子笼……家的气象一点一点凝聚。灶台前是碗架,靠近碗架的墙上贴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他们神态安祥,和蔼可亲,缺少了神的庄重与威严。他们是锅灶的守护神,锅里的汤汤菜菜,全在他们眼皮子底下,他们和锅灶一样,尝尽了人间百味。他们更像是已逝的两位老祖宗,监视着锅和灶,监视着儿孙们的饮食起居。
  
  盖了新房,砌了新灶,开始一段崭新的日子,这最初的日子,是寒凉的,冷锅冷灶,没动过烟火,这就需要亲戚四邻过来“温锅”。亲戚邻里,不空手来,多数挎着一只篮子,篮子里放点着红点子的白面的馍,馍用白羊肚毛巾盖着,盖也不严丝合缝地盖,故意露出一角,或者一斤红糖,一包廉价桃酥……端起酒杯,向主人道一声吉利贺喜的话,大家喜喜庆庆地热闹一番,温过的锅也热了,以后的日子热气腾腾,红红火火。一个灶屋,不只一口锅灶,大锅小锅,两三个,六印的锅,七印的锅,说起锅名堂满多。锅和锅,灶与灶之间,有大小之分,它们的质地却是一样的,经年累月,肤色黝黑凝重,披着一身的劳碌与艰辛。那锅,那灶,那锅与锅,那灶和灶,亲如兄弟,它们是一茬子庄稼里的患难之交。年深日久,灶屋里积满了灰尘,灶堂,锅底透露着油一般乌黑闪亮的焦黑。渐渐,渐渐,灶老了,锅也老了。灶老了,锅老了,人也被锅喂饱了,人也被锅喂老了。粗茶淡饭也好,残羹冷炙也罢,全逃不过锅灶的眼睛。再大的疙瘩也可以被锅熬化了,再坚硬的困难也可以被锅一遍一遍地温习中变的柔软。这锅,这灶,是微缩的一亩三分地,祖母守着它,耕耘了一辈子,母亲守着它,耕耘了一辈子,燃烧的柴草,熏花了她们的眼睛,呛坏了她们的喉咙。锅和灶守着祖母,守着母亲,漂洗着她们曾经的年轻与美丽。
  
  乡里人最坏的行径,一是盗墓掘坟,是坏了祖宗的名声,是道德上的伤害,一是砸锅卖铁,是实质性的硬伤。锅被人家砸了,这日子再也混不过去了。敢砸人家的锅,端了人家的饭碗,除了谋财害命,还有什么下不得手呢?!这也可能是一个乡村女人,面对婚姻,面对家庭,亮出的最后一道杀手锏。或者是一个家庭背负债务,背负重重艰难,咬咬牙,说出的一句誓死力争的慷慨激昂。当然,锅即使不用人砸,也有寿限,铲子勺子,全是冷兵器,一日三餐齐上阵,一口锅只守不攻,到底要输下阵来。锅破了,将就着用,这锅和这灶,亲如兄弟哪能说分手就分手呢?!它们耳鬓厮磨,患难与共,是脾性和气的一个团队。到底没有坏到关键处,将就着用吧。于是,锅里透着一星火亮,熬粥的时候,再多添半瓢水,便淅淅沥沥地漏水。一顿饭少舀半瓢水,便有一个吃不饱的鬼机灵嘟嘟囔囔。这口锅还是舍不得扔掉,等着补锅匠的一声吆喝,修修补补,期盼着这锅和灶白头到老。补锅匠锤锤钉钉,一口锅又熬过三秋两载。柴烟从锅和灶之间的缝隙里冒出来,或许是老鼠打了洞,灶台四围的边边角角也生出迷蒙的柴烟来,把灶生拆了重垒,那是迫不得以已才下手的结局。用咸菜缸里舀出浓浓的老汤和泥,把边边缝缝勾抹一遍,一日三餐又进入了正轨。
  
  锅与灶,品味着人间的烟火,尝遍了世态炎凉,它们的前生前世,一定不是普通的泥与铁。有了锅与灶,才有了依依的炊烟,这炊烟是磐石般坚定的锅和灶的温暖而完美的抒情,这炊烟是化不掉的情丝,它的根盘结在盖满灰尘的锅灶里。现在,村里这样的柴灶越来越少,普遍用起了液化气,省时省事,柴垛也省了。乡间的锅灶,乡间的炊烟成了一种遥望,一种过来人对往日的回味。自自然然,提起村庄古旧的锅灶,便想起哺育我长大成人的小村庄,想起曾经在灶台前满面柴烟色为我操劳的那个人。
  
  

2#
发表于 2010-1-13 07: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br /><br />坐沙发了,难得。哈哈!

3#
发表于 2010-1-13 0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br /><br />这会忙,呆会来欣赏。

4#
发表于 2010-1-13 07: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br /><br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5#
发表于 2010-1-13 0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br /><br />锅与灶,一脉相承;锅与灶,是家庭生活的依靠;锅与灶,是生活温暖的背景,是希望。支锅垒灶、热锅热灶都是很有讲究的。其间,确实蕴涵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底蕴。一个家,一个乡村,只要有锅灶的存在,就会有炊烟的弥散,也就会弥满着自然的、宁静的、淳厚的气息。文章取材普通,但内涵丰厚。这是容易写出流水帐的文章却在作者的笔下那么鲜活生动。大量的寓象,浓淡相宜,且诗意连连,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朴的东西。好文。精华支持!

6#
发表于 2010-1-13 1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br /><br />锅与灶这寻常的,虽是我们离不了的,却也被我们忽略着。到是读了这文字,忽地感觉这两字,这俩物件的温暖。
学习好文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杜永生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br /><br />问好版主。谢谢评论,辛苦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曹红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br /><br />问好。谢谢。

9#
发表于 2010-1-13 2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br /><br />难忘的乡村生活场景。在我的老家,如今烧柴的灶还不少,与以前不同的是已改成了节柴灶,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已经用上沼气、电磁炉了。
问好川北!

10#
发表于 2010-1-13 2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br /><br />依稀记得那一章:缸与井:)

11#
发表于 2010-1-13 2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br /><br />扎实。本土。棉厚。
好字:))

12#
发表于 2010-1-13 22:20 | 只看该作者
真应了一句话: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这字,浓酽又清爽!
13#
发表于 2010-1-14 01:52 | 只看该作者
提读下。
14#
发表于 2010-1-14 07:10 | 只看该作者
乡村情怀,质朴爽文。学习欣赏,问好朋友!
15#
发表于 2010-1-14 07:35 | 只看该作者
质朴的文字,乡村的情怀。喜欢!
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8 06:26 , Processed in 0.1498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