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歌中大量出现了小说的语言(或者表达)形式,我认为某种意义上使诗歌缺乏了凝练,在获得语言流畅的同时,仅仅获得了表达的优势。诗中大量以“像”为标准的明喻的出现,使语言的表达降低了分量,致使诗歌的语言停留在一个浅的层次,因为以我的所学和理解,成熟的诗歌几乎不出现明喻,至少也是暗喻,这样至少显得技巧和深刻一些。大量明喻的出现,使诗歌成为一堆主观感受和所谓意象的简单连接,似乎停留在比喻的运用上,不客气一些,某种意义上只是写诗的初始阶段。
你说诗歌是文字游戏,我认为诗歌绝不是文字游戏,如果我们跳出来想想,那样写来写去有什么用处,这是我们每个人闲下来认真考虑一下的问题!!我想用诗歌写一写真性情,写写厚重的历史,写写明晰的文化,写写辽阔的地域和家乡,远比那些看似流畅确如轻烟似花的文字好一些吧?
就像好小说不靠基于语言之上的情节取胜,因为语言和情节仅仅是外在的载体,况且小说不是讲故事,好的小说要靠思想和写作的技巧取胜,这样长久一些。
文字也罢,诗歌也罢,写的大气、厚重、深刻、凝练一下,我想这样才会有长久的停留理由。就像做人一样,豪爽、大气、凝重、深刻才有魅力。三十岁的可以写写“明显出现感情的诗歌”,因为中国新诗史上几乎最初的诗歌都是写感情(爱情等)的,况且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开始最初的写诗动力的,其实,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年轻的时候写的诗歌,在今天看来有多少是满意的《
六十岁的人写这些又有什么意义?能不能在诗歌中融入一下自己几十年的生活感受,写的厚重一些,凝练一下,深刻一点,这样是否显得更为厚实,更为硕壮,更为高远?写不深刻了,回归一下自己的故乡,寻找一下自己乡土,是否显得实在而绵长?
从语言的修饰到真性情的回归,从明显的明喻到潜藏的暗喻,从大量比喻的所谓意象连接到冷静的叙述,从所谓立足感情的文字拼凑到走出书斋的思考,从平淡、小气到回归悠远的厚重大气,从不停机械式的文字重复到艰难求变,哪一个更让人尊重?就像是一个文人迂腐呆板小气好,还是厚重爽朗大气好?这也是文不如其人的一个表现,有的文人文字好,而人却猥琐鄙陋,领导能提拔吗?有的人只能文学,连一篇像样的公文都不会,岂不可笑?
文字还是讲就“实用”的,因为没有使用价值的就没有价值,文字游戏只是一种一厢情愿式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自以为是。用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换一种说法,这个世界上做不了官的是读书人,做大官的还是读书人,一切就在于你是否最大限度的放大了读书人的优点和最大限度的缩小了读书人的缺点。
其实,程式和机械的写作是简单的,突破和超越的写作是艰难的。我始终认为,乡土情结是判断一个诗人或者作家是否真正成熟的一个标志,这就像一个根,因为人总是要回归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在那片辽阔的大地上紧紧的扎下根,慢慢的枝繁叶茂,渐渐的绿树参天。回归不到乡土情结,文字就是一种孤芳自赏的书斋游戏,越走越窄,迷惘困惑,一无所成。立足于回归后明晰的乡土情结,我们可以说,面对于文学,悟性和才气仿佛一个人的左手,良知和品行仿佛一个人的右手,二者缺一不可。
说的不成熟一些,沉入到厚重的历史,一个男人的诗歌会刚健起来,骨子里都是一种豪爽,一种硬朗;回归到朴实的乡土,一个男人的诗歌会绵长起来,骨子里都是一种苍劲,一种实在,基于二者之上,都是一种傲气,一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