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812|回复: 17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用散文演绎音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8 1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散文演绎音乐

  ——笨小暖《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欣赏

          ■
敬一兵

  荷马用七弦琴演奏,使我相信他不是瞎子。贝多芬用钢琴演奏,让我觉得他的血液永远都不会冷却。他们的生命,就是手中的乐器。凡音之起,由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即成声。大概正是有感于这样的道理,笨小暖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的演替,情景交融之间,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海顿、德彪西和巴赫等西方古典音乐家的作品,在她的眼帘里梭织往来,璀灿的光芒,点燃了她用心灵的音符来谱曲,再用散文来进行演奏的激情。

  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仿佛与生俱来,这是作者在《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凭借严格的理解眼光品鉴古典音乐作品,就像古典音乐反过来对欣赏者的品鉴要求也是严格的一样,建立在这种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作者把音乐的抽象性还原成感性画面的文字描述,自然而然就有了古典主义的迷离愁绪。长久的伤感,使作者至今依然不愿意放弃从古典音乐中寻找历史、寻找艺术和寻找令人动容的情愫的执著努力。这些没有语言的事物,没有音乐的音乐,没有旋律的旋律,比内心轻轻飘荡起来的忧郁花朵还要美丽,既检验着作者品鉴的质量,也检验着作者内心的质量。《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的文字被古典音乐的光芒吸纳的同时,也折射着古典音乐的光芒,成为了作者在一个视点上反反复复进行深度发掘的激情,以及体现了作者线性思维的深刻和感官的穿透性能力的特点所在。生活的场景,无论是以音乐为视觉切点,还是以人物为视觉切点,能够反复在同一个切点上进行挖掘开发,而又不落入机械重复的俗套,必须要有深刻的内心感悟与体验才行,必须要有情景交融的决心和信心。所谓古人唱歌兼唱情的承传事实,文由心生,凡音之起皆由人心之动所致的道理,对此就是一个映证,在《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内表现得淋漓尽致,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我以为,只要具备了感念之情和虔诚之心,用散文演绎音乐,与用乐器演绎音乐,是一样的优美。

  我始终相信,面对一个音乐人,就是面对一面灵魂的镜子,审视一个音乐人,就是审视自己的人生。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作者在面对每一位古典音乐作品的创始人时,会生发出如此丰满翔实的情愫呢?会用散文演奏出如此动容的音乐呢?记不得是谁说过,音乐最能具体也最能抽象,舒驰我们被概念搓得发烫的神经似乎就非音乐莫属了。没有宫廷怨妇的琐碎、做作,没有表现出类似吉普赛流浪者的野性与苍凉,没有留下上帝在性别色彩上涂抹给女人的脂粉气,是笨小暖朋友用散文演奏音乐时,能够在忠实于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海顿、德彪西和巴赫等音乐家呈现的镜像面前,反映出舒驰或者释怀这些充满了动容元素的根本所在。从《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这个具有随笔感悟性质的系列文章描述里,我看见的语言和词汇,都是抛弃了慷慨激昂、堆砌形容和曲折述说成分的话语。这种近乎口语式的述说,有一种质朴纯净和精粹的美感。难怪我在作者的系列文章里,总是能够听到四分之三拍的舞曲旋律,包括兰德勒舞曲、华尔兹舞曲、米奴哀小步舞曲、或者任何地方风俗曲调的同时,更多的是疏雨滴荷叶叩挞挞的清脆浏亮的天籁之声,原来女性气质所构建的细腻与纤柔的旋律,是散文与音乐相互切入的天然媒介,谁把握住了这个媒介,谁就能够让音乐和散文,传递出感人至深的力量。散文在本质上,具有音乐的韵致,因而在艺术上自然就表现出了音乐这个时间艺术的属性。对人来说,把他与其它万物区别开的是人的精神,精神是一种时间的存在,在空间中并不占据任何位置,精神永远是一种流淌,而在所有的艺术中,时间艺术是最贴近人的生存状态的。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不懂得音乐的人也就不懂得生活,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了人的生活态度。用散文演奏音乐,无疑就是让时间流淌得更感性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加强感性的色彩,就是加强了笔触的细腻与深刻性。这样的印象,不是我的臆断,而是《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在我脑海里沉沦的结果。


  强调散文的本我性,突出音乐传递内心世界的全息性,是作者用散文演绎音乐的又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里,栩栩如生地表现成了小提琴装上弱音器后,从音色上更加突出的充满感伤情调的质地和况味。情景交融是感伤情调的张力或者弹性的源泉,这个形而上的审美认识,过去我在写作中一直把握不好,并为之深深困惑,直到我读了《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中作者描述海顿的第四十四号交响曲的相关章节后,才有了茅塞顿开的感受。对于海顿的第四十四号交响曲的描述,作者采用了大尺度、大范围和大视觉的穿插方式,把作者最初接近海顿四十四号交响曲作品的认识过程,通过音乐作品漫溢而出的源于自己生活情景的遐想,对生活的直接体验片段,海顿四十四号交响曲结构特征和艺术元素,以及由此作品的背景所体验出的海顿的人生经历等线索,延伸得纤毫毕现,让我感性地体会到,延伸就是一种穿透,连接其间的,尽是张力的韵致。“海顿也一样惧怕过死。但,他把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定格为葬礼音乐,验证了一位艺术家对生与死的判断,他给自己的死树立了哲学上的思考和意义,即死是生的前提,是创造的另一种激励,生与死彼此建立的是创造性的关系而不是毁灭。这不是某一个人说出来的,而是许多艺术家在生死交替的经验里总结出来的。海顿的死,毫无怀疑地说那正是他灵魂的飞翔”,这段描述无疑就是一个高光点。确实,音乐是一种真正形而上的东西,其诠释的绝不只是人的情感,如果只是以个人的情感来诠释音乐,音乐的生命力就会失去。同时,对音乐的理解仅仅限于技巧方面,这样的人毋宁称为音乐匠人,却难以称为音乐家。没有特别的感情经历,没有形而上的感悟,很难有很好的作品出来。这种特别会引导你直通生命的本底。艺术作品是一种形而上的表现,尤其音乐,就在于它不是表现了私人感情,但每一个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又能通向艺术为自己敞开的一个视域。我以为,音乐是这样,散文也是这样。为了这个茅塞顿开的认识体会,我得好好感谢笨小暖朋友。

  现在,我更倾向于这样的认识:《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就是作者用散文这把小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作品。细腻的音乐感悟和与之结合的人生感悟中,不失女性柔情的性格,成就了这部音乐作品的格外松透的感觉,这种感觉,有十足的小提琴“松香味”。音乐鉴赏散文能够写出松香味,说明作者情景交融的叙述与议论,在这篇系列文章里肩负的责任,自然就不同于其他文章了,它们除了起到佐证与客观的作用外,更成了作者呈现自己认识、观点、看法或者感悟的一种深刻与细腻的工具。这样的别致新颖的写作方式,映证了散文的在场性特点,也在事实上说明,评论文章或者鉴赏文章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如何彰显出作者独到的见解和个性的色彩,确实值得借鉴。抱了如是的目的,我曾经问过作者,你能否用一句话说明你对音乐的认识,她的回答是:对我来说,音乐就是横在我理想和意识里的刀子。这句话,很有个性。


  审美大多是片面极端的,或者说要通过片面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不片面就不深刻,就无以一针见血,就无以刻骨铭心,更无以产生强烈的刺激和反应。作者的文章和作者说的这句话,都有这个意味,成了我继续解读《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的一个线索。

  刀子的作用在于切割,目的是分离事物。但在写作中,切割也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从区分中看见具象的共性,看见自然与我们认识之间的距离,一如散文和音乐,音乐和哲学。在《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里,作者用文字这把刀子精细地切割了古典音乐作品。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海顿、德彪西和巴赫等西方古典音乐家的作品,都被作者切割了,成了单纯的音线、音色和乐思片段,乐器部分也被分解成了轻巧的泛音和拨弦的瞬间凝固图象。切割的方式不同,细致程度不同,就意味着作者进入音乐的途径不同。我在阅读《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的时候,常常能够从作者对古典音乐家作品的演绎特征、艺术全息性元素细致入微的解构切点上,体味到作者采用对照、烘托、映衬以及纵横交贯式的随笔手法给我带来的诸多感受,比如局部之合不等同于整体,文学单元和音乐单元的叠加,可以产生出艺术效果倍增和放大的装饰作用。比如文学的丰富性和音乐的魅力,隐藏在切割带来的不确定性中。比如写作构思的确定性被解构后,泄露出来的多重解端口所昭示的词与物的宽泛与延伸的歧义。作者在《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中不仅在意切割的过程,更在意切割后的处理——凭借感性色彩强烈的工笔描绘手法,让设立的每一个意象,都指向了多重方向,散射的力量,形成了系列文章的光点闪烁不定。之后,作者才将自己深度性地嵌入到背景之中,既逻辑清晰地呈现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由此生发出来的人生回望与反思,同时又将自己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和每一次血液的流动,都与音乐作品密切地交融在一起,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古典音乐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生活的寓意和暗示,并让我不由自主就跟随作者类似欧洲流浪汉小说所采用的写作手法那样,走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以致我完全可以体验到,不是作者在寻找古典音乐,也不是古典音乐在寻找作者,而是作者和古典音乐原本就一直共存于彼此心灵感应的地方。往更深的层次上来理解,这种共存,不是邂逅或者邂逅后的徘徊,而是一种等待。正是这种等待的现象,才让作者与音乐作品,有了相互证实和沟通的机会,有了极端的关照态度,有了难以泯灭的热爱激情。用文字的刀子切割音乐,这种个性的方式,让我流连忘返。


  不得不承认,正是被作者横在理想和意识里的刀子切割,我的认识,才一次次被切割,又一次次被作者感念、体验和认识切割的结果,推向了散文与音乐,音乐与哲学的层面上。站在这个层面上,我不仅看见了时光之内的情形,也看见了散文的本质就是音乐,而音乐的本质是以系统的乐音为媒介来塑造形象、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时间艺术。过去我一直以为,音乐与哲学并无关系,音乐是感性的,它通过特定的形式传达和抒发情感,是心情的艺术,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易被接受;而哲学是理性的、抽象的,并往往被认为是难以理解的,甚至是高校里最令学生头痛的一门学科。现在被作者的文字刀子一切割,我才发现,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对其同时代音乐的特征和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影响,被克罗齐称为美学之父的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在审美教育中之所以特别看重音乐,就是由于在他看来,音乐与哲学最为接近,最能互相沟通,“哲学就是一门最崇高最优秀的音乐”。更何况,音乐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哲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感情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音乐作品是感情世界里主、客体相互改造、相互交融的产物,作为动态艺术其陈述过程具有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原理,音乐创作灵感的产生,声音物质材料由量变到质变都充满着哲学思辨,音乐欣赏也体现了客体刺激——主体反映的哲学特性和原理。关于切割这条认识线索,确实太重要了。


  沿循这条认识线索读《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就能够发现,切割的目的不仅仅是呈现音乐的艺术内涵和结构特征,更多的还是以切割为契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对人性进行揭示、关照和挖掘,水乳交融地结合作品的意境和背景来抒发自己的感念与感悟。并且,切割越是精细入微,呈现和解构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其精细组成的元素成分的笔触,就越是细腻缜密,作者关照人性的感性色彩就越是强烈。正是因了这种对照和认识,文章才从音乐的层面,自然而然过渡到了生活的层面,行文的风格,也才凭借这种过渡,有机地整和了音乐观感评述与散文随笔的优美韵致,形成了作者这个系列文章的独到个性与高光点。我以为,欣赏的价值,就在于此。

  音乐的魅力,是音乐灵魂存在的最高形式,自然也就是散文灵魂存在的最高形式。无论从演奏的方式、种类、技巧来看,音乐都是丰富多彩的,并且还在向着无穷尽的空间,与散文结伴,不断奔赴。咀嚼作者的音乐散文,我就有这样的印象。倾听音乐,还有用音乐编织而成的散文,一千个倾听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点也不奇怪,所以自己也就会常常止步于对音乐、散文的任何牵强附会的解释面前。含糊或者是戏谑性的思想,确实只有用可认知的、符合常规的形式来表达,才有可能真正被理解。《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的感悟性叙述和议论,也证明了这一点。也许,在音乐鉴赏、感悟和评论中,笨小暖朋友始终坚信自己的写作态度和方式是正确的,以致她面对一个音乐人,就是面对一面灵魂的镜子,审视一个音乐人,就是审视自己的人生,从而在审视和写作中,产生出如此丰满翔实的情愫。一个作者能够坚持自己的信条,这就已经足够了。通过《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我大致看出了作者写作信条的端倪——由于对音乐的爱好,作者才得已不断深入到音乐的核质内,在感悟音乐和人生的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在记录人生和叙述内心世界方面,确实比文字更具优势。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心理的摇摆不定,想象的变化以及情景交融的综合,很难在浮表的文字上面飘动,倒是更易于在音乐的旋律里呈现。《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之所以能够深深触动我,并留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最基本的因素,正是意象以音乐的形式出现,突然间恢复了它们的现实面目。


  远古的男女由于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爱情,便尝试用富有节奏的音律,来互相吸引,就象鸟儿求偶一样。虽然我不知道,文字起源于何时,但自己却同意这样的说法,在文字之前,就有天籁之音乐的存在。而且,语言和文字不能到达的地方,也必然有音乐存在。清新的空气、绚丽的阳光和涓涓溪流,共同伸出情真意切的双手,温柔地呵护着人类的摇篮,等待我们第一次睁开天真的眼睛好奇地注视世界时,它们便彼此协调地演奏出一曲曲悦耳动听的天籁之音,召唤我们去触摸自然。冥冥之中,触摸音乐对心灵产生了强烈的撞击,使我瞬间灵悟,只有音乐,才能够克服人为的障碍,把自然灵秀的心情,忠实地描述。大凡一篇精美的散文,都是用心灵的音乐来谱曲,然后凭籍每一个清晨的歌声,浑然而就,一如《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句子短,空间大,极富忧郁的张力,令我一读再读。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0:03 | 只看该作者
朋友们可以到天籁之声版里去阅读笨小暖的《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
3#
发表于 2010-1-28 10:22 | 只看该作者
不看小暖的,看了您的点评就知那是怎样了不起的杰作了,此文中的文学、音乐、历史,以及穿透时光隧道的思索都是那样的精湛而厚重,拜读大作。
4#
发表于 2010-1-28 10:23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慢慢学习着。问好!
5#
发表于 2010-1-28 10:37 | 只看该作者
祝贺二位,使音乐与文字的灵魂相得益彰地表现出来了。
6#
发表于 2010-1-28 10:39 | 只看该作者
好厚重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散发出迷人的光彩!炯炯问好敬老师!
7#
发表于 2010-1-28 10:44 | 只看该作者
尽管我没有去欣赏笨小暖的音乐散文《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但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不仅增加了对古典音乐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对笨小暖音乐散文的意境与蕴涵有着清晰的感受。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你对一件事,产生着浓厚的情感或情趣时,那么,内心的激情就会被润染,就会找个适当的时机一并抒发出来,显然,笨小暖就是对音乐的执著和熟稔而轻盈曼妙的驾驭着文字。使得这个系列越写越深,越发深透。“文字被古典音乐的光芒吸纳的同时,也折射着古典音乐的光芒,成为了作者在一个视点上反反复复进行深度发掘的激情,以及体现了作者线性思维的深刻和感官的穿透性能力的特点所在”。这是确当而深切的语句,这里不止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期望。文章里,由于作者同样具有浑厚的音乐情愫,而通过这样的评点将情愫发挥到极致:“强调散文的本我性,突出音乐传递内心世界的全息性,是作者用散文演绎《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的一次深大、深邃的动作”。整文在丈量、审视、诠释、思悟之际,以酣畅淋漓地笔触,以探骊得珠的意境,使《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愈显得隽蔚、丰盈,随之情怀也就愈见得高雅、浑奥。好文。精华支持!

[ 本帖最后由 杜永生 于 2010-1-28 10:47 编辑 ]
8#
发表于 2010-1-28 10:48 | 只看该作者
读着这篇《用散文演绎音乐》,我的视线一片模糊。在09年10月9号注册之前,我一直在读者论坛参加各项活动。知遇之恩的至友冷晰子,以及读者论坛的嘎玛版主、宋老师等人对暖的散文一直有着深厚的支持和评价。由于生存的困境,晰子给了我这个地址,让我注册,并千叮万瞩:小暖,要好好写,要遵守中财论坛的规定,要写得精彩,要争口气。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不负晰的厚望,与她的深厚知遇。从那时起,我开始把这个系列发在中财论坛的天赖之声版块。而令暖没敢奢望的是老师的知遇,这使我的生命从此刻起更为清晰,充满感恩。感谢老师!感谢这一切的知遇!敬老师以极其独立的洞察和厚重的审美观在这个系列从此铺了一条深远的道路,暖的字也正是在老师一直以来的长期悉心栽培才得以见于阳光之下,幼嫩,却有了初生的勇气。(未完)
9#
发表于 2010-1-28 10:53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辛苦了!

  暖一直在搜狐写博客。是去年6月13号才来到外界,注册了读者论坛、于10月9号注册了中财,这两个地方,给暖留下最为深情和清晰的印象,令暖的生命中时刻感到有阳光,有力量。
  
  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每一篇字发表之后,都印迹着敬老师悉心的点评和心血,那一字一句,从此凝聚定格在暖的内心,温暖着此刻,今后,和未来。敬老师的付出心血悉心栽培,暖深深感恩,并时刻讲给亲人听,父亲与爱人都为此而感动,这个世间是精彩的,是因为有敬老师这样高度责任感与仁慈才会精彩。
  
  在中财论坛,我几乎时刻能感受到版主与朋友们的支持和厚爱,指正和解析,想起自己,过去的许多年一直担任摇滚乐队乐手的工作,被新时代的音乐打动,却常常在古典音乐面前深感绝美和惊慌,因为现代音乐更多的地方实在无可替代古典音乐,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于是心里曾有个誓言,有一天,生活安定下来了,一定重新投入古典音乐之中,哪怕一生的时间不够,还有来生




[ 本帖最后由 笨小暖 于 2010-1-28 11:54 编辑 ]
10#
发表于 2010-1-28 10:56 | 只看该作者

  在系列的“第四钢琴协奏曲”的解析中我读到了:“以致我们完全可以体验到,不是作者在寻找《第四钢琴协奏曲》,也不是《第四钢琴协奏曲》在寻找作者,而是作者和《第四钢琴协奏曲》原本就一直共存于彼此心灵感应的地方,往更深的层次上来理解,这种共存,不是邂逅或者邂逅后的徘徊,而是一种等待。”的精厚、至深的解析,当时泪水就掉下来。不断读着这段深刻的解析,我的内心徒增温和。


  在这个世界所无人知晓的角落,或许就存放着一章穿越时代的某一段旧乐章,当我们听到并受到触动的瞬间,就有如迫切想见到孤独中的另一个自己一样,把某些声音带予来的想象和思考看成是一个生命被分割开的部分,它们不可能时刻相连,但一定要在特定的时间相遇,才会有那么多的语言热烈倾诉,探讨,以及自我省悟。老师的解析给音乐艺术又蒙重了一幕浓厚、精彩的哲学观,这是写作者所知遇到的无微不至的、至上幸福。用自己平时常常说的一句话:阅读和共鸣,思想以及交流,正是一切希望的发源地—— 一场思想转换的过程充满艰辛,可总要安排好它们的行程,而共鸣和交流,就好比上天给每一颗仁慈的心找到合理安放它的地方一样。


[ 本帖最后由 笨小暖 于 2010-1-28 10:57 编辑 ]
11#
发表于 2010-1-28 11:05 | 只看该作者
  


  一幕一幕,终成为定格。暖始终在念的一段话就是:我一定要争气,为老师这样费心血悉心的关注、引导和栽培争气!我要用心血,用高度凝聚在一起的心血与思维完成任何一篇文字!在这个2010年的开端:我要好好写,我会更努力。敬老师,辛苦了!!

12#
发表于 2010-1-28 11:10 | 只看该作者
在此感谢杜老师的悉心点评,暖深深感谢!
感谢楼上各位老师和朋友!深深的!
13#
发表于 2010-1-28 11:19 | 只看该作者
音乐,散文,哲学,三位一体,是我从这篇文字得到的启示。透过文字,透视一个音乐灵魂在古典音乐的穿梭,透视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不是一个仅仅懂得音乐的人能够抵达的。
14#
发表于 2010-1-28 11:50 | 只看该作者
自古音乐与文学都是相通的,感动敬版一向对作者的这种高度责任,用心用情去阅读,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本着一份欣赏与重视,那这世界将会美好许多。小暖一直是我喜欢的作者之一,她空灵性情的文字里总能让我找到自己,由于很少去天籁版,这系列的文字没读过,但从敬老师的这篇文字里让我知道我一定会去读的。祝福敬版万福!祝小暖在新一年里取得更好的成绩!鼓掌,喝彩!
15#
发表于 2010-1-28 11:53 | 只看该作者
敬版评论十分到位,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2:58 , Processed in 0.12395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