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则禅宗公案说起
中国佛教讲究一个禅字。禅宗六祖慧能曾有一段佳话流传久远。
五祖弘忍选衣钵的继承人,曾召集门徒各作一偈语,以察看他们修行的深浅及开悟的程度。当时神秀作了一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看了偈语直摇头,认为神秀没有悟透。而六祖慧能却以一个不识多少字的樵夫身份,反其调而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千古绝唱。得到了独具慧眼的弘忍大师的认可,选其继承衣钵,成为了禅宗第六代祖师。
最初知道这个公案是在哲学课上,大家的感叹至今历历在目。慧能的偈语的确让人拍案叫绝,仅仅在神秀的原偈上一改,境界大变,真正的超脱。把一切的一切都放下,何处寻烦恼?看来悟性与学识不成正比,慧能的悟性之高慧根之深的确无人可及。慧能颇有些唯心主义,心在佛性在。心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就呈现什么样子。慧能对佛的理解透彻而超脱,令人赞叹。
随着阅历的增长,再读这段公案,我不禁有了一丝丝的怀疑。眼中只要有芸芸众生,尚在人间行走,看到现实世界的种种缺陷,也许神秀的偈语更具普遍意义,更实在些?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行走的人不说绝对所有,至少大部分人都是有劣根的。那么,“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恰好告诫我们要时刻注意自身的污点,时刻注意清除自身的污垢,还自己一个清白之身。佛以为这样不好吗?以为这就是愚钝吗?后来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的句子:一个天机畅达,追求生命至理的人,其最高境界不是自登极乐,而是重回尘世,与众生共命,此即所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我的心忽地一惊,是啊,超越世俗的修禅养性固然不错,但躲避世俗的修禅养身就有点违背佛性了。
再看慧能的偈语,太机巧,超脱到让人难以相信。万般的俗念皆无,一切的杂事皆空,省事倒也省事,然而如此修为的根源之归于何处?没有依托的禅修,没有具象的超渡,意义何在?勤修不值得提倡吗?人的劣根的摒弃不是有个过程吗?难道结果永远重于过程吗?顿悟固然好,可能做到有几人?人哪都具备如此的慧根呢?这样的疑惑在我的心中存积着,迷茫着,也反省着。忽而觉得自己也许不够通达,有些愚钝吧。
倒是最近在种种的烦心事中有了一点新的体悟。难道佛只能是在世俗的领域中游走,染一身尘埃永不领悟吗?高境界固然不可求,然而佛不是利益的权衡,明知难为而为,明知不可而求,也是佛的一种坚持。地藏菩萨曾发过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不是真正的佛性吗?总有人以水至清则无鱼来为自己的利益开脱,然而不求鱼何怕水清呢?照此说来,慧能的偈语就是最高的境界。心即万物,心在佛即在。只要相信有最高的境界,愿意求得至清之水,那不就是一种了悟吗?佛是什么,是一种心灵净化的见证。慧能的禅就是一个美丽的梦,神透的禅就一个不断挣扎自我净化的过程。在生命的历程中,有一个美丽的梦在遥不可及的地方亲切地注视着我,我便不会在人间烟火的熏染中迷失心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确是不同凡响的偈语。
[ 本帖最后由 西夏楼兰 于 2010-1-31 15:2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