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14|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说颠倒黑白的作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 1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说颠倒黑白的作家    
                   
                                              lqm407



  基于文学创作的固有特点,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创造他自认好或坏的艺术形象,也可以站在自家的立场上用文学的方式来改变历史或者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我认为:一方面作家有着用艺术手段感染读者、明辨事理、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特殊能力,另一方面作家也有着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数黑论黄的特殊权利。

  这个观点,是前不久我翻看那套《人民文学》时所产生的。因为爱好文学,我攒有一套从创刊到“文革”前期停刊,再从“文革”后期复刊到改革开放前夕的《人民文学》。《人民文学》过去是中国最高级别的文学刊物,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水平,是中国文学的象牙之塔,所以我一直喜欢它,也一直收藏着它。

  然而,随着对文学认识的加深,我渐渐不喜欢它了。不仅不喜欢,而且在阅读其文章时不禁产生着可笑、可悲、可叹、可怜的感觉。当然,现在我还时常翻阅它,翻阅的目的却是为了思考与它相关的一些事情。读着它,我会想起一段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历史,我的思绪也会随之流淌到深远的地方去。

  现在我才惊奇地发现,在那套《人民文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名叫“文学”的东西中,竟然没有几篇是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与历史事实的作品。虽然,那时也大喊大叫要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但更大的声音却是文学为政治服务。解放后,各种运动不断头,文学也被绑在运动的战车上驰骋于政治的战场。《人民文学》从它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为土改、镇反、抗美援朝运动、反胡风、反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食堂制、四清等运动摇旗呐喊。“文革”后期复刊后,它又不遗余力地为“文革”、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农业学大寨及个人崇拜、造神运动推波助澜。三十年时间,它一直充当着国家级政治鼓吹手的作用。

  如果文学为政治服务,那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是必然的。

  你说那些作品源于生活,忠于生活吗?根本没有。现在,以上列举的那些运动绝大部分被否定了,有的是灾难,有的是浩劫,有的是瞎胡闹,有的是扩大化,但在当时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中,竟然没有一篇曾经质疑或反映过各种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没有一篇真实地描写过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况。甚至在三年大灾害时期,饿死了那么多人,但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是莺歌燕舞,鲜花盛开,一派繁荣兴旺的天堂景象。那时候,出现了一篇叫《除夕》的短篇小说,只写了除夕晚上几个社员到队长家借钱过年的事,就被一群人抓住不放,说是丑化社会主义,给共产党脸上抹黑,被批了个不亦乐乎。反右前,王蒙写了篇《组织部来的年轻人》,刘宾雁写了篇《在桥梁工地上》,就被批了又批,作者都被打成右派分子。

  作家们也真够可怜的。虽然人家要你深入工农兵,真实地反映生活,但真实的情况你一点也不能写,你只能老老实实地为政治服务,只能在人家的指挥棒下面胡编乱造;在高于生活的幌子下,只能“塑造”符合形势需要的人物形象和一片光明完美无缺的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作家除了颠倒黑白之外,哪里敢有什么独立意识与创作激情。

  我总觉得,人们对往事的了解,主要凭借史书和文学作品。史书也是作家写的,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大体上却是真实的。文学作品则可以是无中生有的“塑造”,如果作家丧失良心或立场有误的话,那造成的后果是很为严重,很为恶劣的。它会影响广大读者的分辨能力,形成他们的定势思维与固定认识,并深陷彀中难以自醒。

  比如,在宣传与文学作品的强大影响之下,没有亲身经历的读者就不相信有几千万人饿死的事实,不相信有那么多的老百姓被整治得死去活来(直到现在都不相信)。大家只是相信解放后“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只是相信抗日战争是八路军、新四军用“三战”(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和小米加步枪打胜的;只是相信国民党蒋介石不抵抗日本,一贯卖国,一件好事也没有干,被打倒是活该的……

  当然,我这样说,一些搞文学创作的人是不会心服口服的。他们会认为:文学创作毕竟是编造或者塑造形象的事情,以作家自己的理念进行创作,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符合文学创作特点的事情。况且,古今中外哪一部文学作品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哪一部文学作品不是来自于作者的主观意识?

  确实,凭着作者的意愿进行创作,这也并不是“无产阶级作家”的发明创造。它是源远流长的。别的不说,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你看,对“三国”这段历史的描述,比较真实的要算陈寿的《三国志》。在《三国志》中,大大小小的军阀横行天下,为争夺江山而推崇暴力战乱,施行阴谋诡计,蹂躏大好河山,蹂躏穷苦百姓。这些军阀中没有谁是正义的,也没有谁是可爱的。可是,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这段历史被改写了,有些军阀变得可爱,有些军阀变得恶劣。本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军阀最野蛮、老百姓灾难最深重、最需要作家进行谴责的时代,可在《三国演义》中却被描绘成了英雄辈出、战争精彩、故事纷呈、令人向往的时代。是《三国演义》左右了后世众多人对这段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它对读者的影响比《三国志》大得多。

  再看《水浒传》。《水浒传》颠倒黑白的观点更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历代统治者再不好,但他们基本上还是以儒教为本治国的。儒教再不好,但它鼓吹的仁、义、礼、智、信、亲、孝、廉、洁、忠、勇、温、良、恭、俭、让等大体上还是有进步意义的。可是,《水浒传》却从根本上颠复了这些理念,它竟然歌颂强盗,颂扬杀人放火抢劫奸淫以暴力作乱的“英雄”行为,甚至将谋财害命出卖人肉包子、捉到过往行人掏心下酒的反人类行为都描绘成了“英雄事迹”。因为作品的“艺术感染”,众多的读者竟然认同作者的思想,竟然将这部书捧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让国人重点学习。

  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深思深思……

  总之,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读者思想观念进行潜移默化的重要载体。有责任感的作家应该真正做到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忠于历史事实,再在高于生活与历史的基础之上,真心实意地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塑造出既符合特定环境,又鲜明生动富有积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样的作品,即使过上千秋万代,其光辉也不会磨灭。

  可惜,这样的情况太少了,太少了;更多的却是颠倒黑白的作家与作品……





[ 本帖最后由 lqm407 于 2010-2-2 09:40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2-1 15:3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4版的新作。
是啊,文人有时就是跟时代节拍写作,跟得太紧,往往不顾事实。
不过,文革时期的写作我想大部分人都会犯同样的毛病,也不全是颠倒黑白,也有的是迫于形势,形成那样的一种文风,为突出主题而夸大,锦上添花。
3#
发表于 2010-2-1 21:1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4版的感悟!
就是这样的,写现实的写不真实,要不就写历史的——尽管也不真实,却不会惹麻烦。看这两年的茅盾文学奖,基本都是写六十年前的,很有感触。
4#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09: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10-2-1 15:34 发表
欣赏4版的新作。
是啊,文人有时就是跟时代节拍写作,跟得太紧,往往不顾事实。
不过,文革时期的写作我想大部分人都会犯同样的毛病,也不全是颠倒黑白,也有的是迫于形势,形成那样的一种文风,为突出主题而夸大, ...


谢谢楼兰评说。也许,我的观点激烈了一些。
5#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09: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10-2-1 21:13 发表
欣赏4版的感悟!
就是这样的,写现实的写不真实,要不就写历史的——尽管也不真实,却不会惹麻烦。看这两年的茅盾文学奖,基本都是写六十年前的,很有感触。


  感谢水先生的支持。翻完我那套《人民文学》,竟然没有一篇反映老百姓疾苦的作品,虽然,那些年老百姓遭了不少的罪。也没有一篇反映阴暗面的,全是一面耀眼的光明。
6#
发表于 2010-2-2 14:49 | 只看该作者
赞同观点,文章描绘现象引人深思,但文学不能描绘当代时,要么违心说谎,要么回避当今,写古讽今,但总是让人看了憋闷。

作者是社会良知所在,人们认识世界大多是通过阅读完成,如果作家写书黑白颠倒,整个社会的认识必然也是非不分了。

想起姚雪垠《李自成》
7#
发表于 2010-2-3 12:24 | 只看该作者
仔细读了几遍4版的文章。我最不能理解是某个时期的文学创作,被树立起来的“样板戏”更是荒唐,好好的《芦荡火种》,非改叫什么“沙家浜”……那些颠倒黑白、不忠于历史的作家是对文学最直接的亵渎。

问好4版。
8#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09: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0-2-3 11:54 发表
文学需要最大程度地去功能化。对四版对名著的评论不大认可。


哈哈,我知道你是不大认同的。我们曾经因《水浒》而争论过,你忘了吗?
9#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09: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2-2 14:49 发表
赞同观点,文章描绘现象引人深思,但文学不能描绘当代时,要么违心说谎,要么回避当今,写古讽今,但总是让人看了憋闷。

作者是社会良知所在,人们认识世界大多是通过阅读完成,如果作家写书黑白颠倒,整个社会的 ...


  当然,绝大多数作家是正直的,但在一种高压之下,或者在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之下,一些作家就不得已昩着良心说话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09: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0-2-3 12:24 发表
仔细读了几遍4版的文章。我最不能理解是某个时期的文学创作,被树立起来的“样板戏”更是荒唐,好好的《芦荡火种》,非改叫什么“沙家浜”……那些颠倒黑白、不忠于历史的作家是对文学最直接的亵渎。

问好4版。


作品是根据作家的主观认识创作的,所以,作家“颠倒黑白”也是说得过去的事情。
11#
发表于 2010-2-4 10:55 | 只看该作者
黑白颠倒有时也是一种政治需要,人民文学杂志也常翻着看,总觉得冠名的采风活动不太喜欢,大多都有鼓吹的痕迹,不知道其中是不是也有黑白颠倒的成分。
12#
发表于 2010-2-4 13:03 | 只看该作者
《人民文学》从它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为土改、镇反、抗美援朝运动、反胡风、反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食堂制、四清等运动摇旗呐喊。“文革”后期复刊后,它又不遗余力地为“文革”、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农业学大寨及个人崇拜、造神运动推波助澜。三十年时间,它一直充当着国家级政治鼓吹手的作用。
————
特定时期有特定的观念,当年土改就是深得人心。人们看到新生活在思想上文学上体现出来也是正常的。那时的穷苦小老百姓不会写文章,但奔走相告的我想更多也是兴奋。
比如评议时事的杂文,颂扬与批评,都是关于政治。支持一种政治立场的就说成是御用文人,那反对的算“什么用文人”呢?
见到支持政府的就当作鼓吹手,这样评判很不公平。客观地说文章不在于支持和反对,应该就事论事有理就好。
两党制下倒是自由了,因为支持与反对都很多,但那里的反对未必就是出于良心,说不定也同样是政治目的的需要。
13#
发表于 2010-2-4 13:18 | 只看该作者
对水浒的认识,我觉得它意义不在于宣扬,一个小说的宣扬力度似乎没有一篇观点鲜明的杂文来得痛快呢。
它是文学作品,更应该品读其文学价值。记得高中语文老师(那是一位无论品行还是学问都十分优秀的特级教师)。经常给我们读水浒,一个人物、一个动作、一个场景在他的讲解下,都变得鲜活起来。另外作品有其诞生的环境影响,斯巴达克斯血淋淋的暴力,基督山伯爵满脑子的复仇,也都不失其伟大。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恩怨情仇也不能真的叫读者随之也磨刀霍霍的。
小说这个东西,述说一种生活画面,对其中各种人物的好恶一个读者一个感觉。即便在伟大的著作也有自己的时局特点,我们看了会感觉到那时遥远的故事。
一个人初读书不大可能直接去读水浒,有阅读宽度的人更应该有自己的辨别能力。
我想,现在,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是不会仿效水浒里的人物去随便杀戮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9: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端 于 2010-2-4 13:03 发表
《人民文学》从它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为土改、镇反、抗美援朝运动、反胡风、反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食堂制、四清等运动摇旗呐喊。“文革”后期复刊后,它又不遗余力地为“文革”、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农业学 ...


  感谢云端的阅读跟帖。
  我说的是:解放后我们绝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这政治在当时来说主要表现在各种运动方面。运动当然有积极意义的,更有浩劫之类的,如果作家没有独立的创作意识,那就只得跟着政治转了。
  试想,如果解放前文学作品也是为政治服务的,那作品岂不都是为北洋政府、国民党蒋介石服务的宣传品?幸亏,那时的作家是有独立意识的。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鲁迅他们的作品,能够看到当然真实的社会情况。
  土改是深入人心的,但并不一定其它的运动是深入人心的。“文革”还是浩劫哩。可是,我们当时看见过一篇质疑“文革”的作品吗?没有,作品除了吹捧还是吹捧。文学是这个样子,真是可悲可叹的事情。
  我是说当政治的吹鼓手是可悲的事情,并不是说当政府的吹鼓手。这中间是有差异的。毕竟,文学作品不是政治宣传品。
  总之,作家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这个独立意识并不只是赞扬,也不只批判,而是应该真诚地歌颂真善美,毫不畏惧地批判假恶丑,并不是说赞扬政府就是错误的,批判政府就是正确的。对于那么多的错误、丑恶、甚至是罪恶的事情竟然没有一个作家站出来写出批判文章,这是作家失职与软弱,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家有着被杀头的危险。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9: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端 于 2010-2-4 13:18 发表
对水浒的认识,我觉得它意义不在于宣扬,一个小说的宣扬力度似乎没有一篇观点鲜明的杂文来得痛快呢。
它是文学作品,更应该品读其文学价值。记得高中语文老师(那是一位无论品行还是学问都十分优秀的特级教师)。经 ...


  先生说的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问题了。这两者要分开来说。《水浒》的艺术性是很高超的。但将杀人、放火、吃人肉、卖人肉包子、掏吃人心等令人发指的行为不加批判地作为“英雄事迹”来描写,这难道是进步思想吗?中国的农民不会是这么个样子。这是对中国农民形象的丑化与诬侮。这是再高超的艺术与鲜明的人物形象所掩饰不了落后思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06:16 , Processed in 0.16144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