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27|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名著应该怎么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6 1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著应该怎么读?

  
由一则禅宗公案说起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有一个和尚朋友叫佛印,他们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有时候也开一些小玩笑,苏东坡虽然思维敏捷,学识渊博,可是在佛印跟前却很少能占到便宜。有一次,他们在一起坐禅,过了一会儿,苏轼忽然问道:“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佛印回答:“就像是一尊佛。”苏轼非常高兴,反问佛印:“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吗?就像是一堆牛粪!”说罢很是洋洋得意,自以为占了便宜。回到家里,他就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妹妹,没想到妹妹听后,哈哈大笑,反问苏轼:“人家佛印看你像一尊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你看佛印像牛粪,那你心中又有什么呢?”苏轼这才恍然大悟,这才知道自己的境界照佛印差了很多,所以倍感惭愧!
  
  这是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读过之后,人们往往都会莞尔一笑,因为这个故事的确触及了我们心中的某些隐秘的东西。其实,两个人同样坐在那里,从表象看并没有多大区别,对方在自己眼里究竟是佛还是牛粪,不过只是自己心境的表现不同而已。比如同样是看见美丽的鲜花,有的人会想到这是大自然对我们无私的恩赐,而有人却可能想到这不过是植物为了招蜂引蝶而暴露的生殖器——一念之差,或是高尚雅致,或是低俗败兴,竟有如此差别!
  
从名著中读出的不同含义

  

  对于读名著,甚至于读任何一本书,其结果也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普通的书意韵窄、含义浅,所以可能造成的歧义会少一些;而名著之所以为名著,一定是大浪淘沙,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考验的,这样的作品绝对不会过于浅薄,所以自然就会造成人们不同的理解,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都熟悉鲁迅的那段关于品读《红楼梦》的著名的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地,读《水浒传》,有人从中读到的是统治者对下层民众的无耻迫害和江湖好汉的忠肝义肝,而有人从中读到的却是封建官僚的依法办事和绿林强盗的恣意杀戮,有的人又能从中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是“造反有理”的“无政府主义”……读《三国演义》,有的人读出的是刘备的胸怀大志、关羽的忠贞仁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有人的读出的却是封建军阀的狡诈权谋和无义战争……读毛泽东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有的人读出的是“自信和不畏困难的奋争精神”,而有的人读出的却是其中含有“涉黄”的内容……这也都是正常现象,不足为怪,主要看我们用一颗什么样的心去解读。
  
  不仅仅文学名著如此,任何一种名著都不例外。以《论语》为例,北宋的丞相赵普能够依靠“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人家从中读出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于丹经过多年的品读,却认为其中只不过是“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告诉我们“如何寻找内心的安宁”,可见人家从中读出的是人生的感悟;甚至还有的人认为“儒道文化只是浅显的道德学”,而连“孔子本人对儒学的理解也已经远远落后于今人”(照此说来,基本上可以不读《论语》原著,只读今人——如于丹——的解读作品就是了。)……不管人家读出了什么,都只是个人的事儿,同样无可厚非。(至于有人专门著书写文往死里批于丹,窃以为大可不必,人家说的只不过是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又没说是什么“真义”、“正解”,对于这样一部历经三千年历史考验的著作,凭什么就不允许一个人发表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呢?)
  
名著毕竟还有一个中心主题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但凡名著,都会有一个中心主题,而这个主题,也许正是这部作品得以经历大浪淘沙的考验其地位却仍然坚如磐石的原因所在。随着时间的变化,也许这个主题会有些许改变,但大的方向终究不会变。就如希特勒的那篇臭名昭著的名作《我的战斗》,无论过去多少年,也不会成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不假,但哪一个哈姆雷特都不会是一个如国王那样阴险毒辣的无耻小人。事实上,每一个读者对于任何一部作品中的内容,也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取舍,甚至,许多读者还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作者的原意,而根据社会共同的道德标准按照自己的理解而去解读(有时候作品本身也会背离作者的原意而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相信写过小说的朋友对此都会有切身的感受。)。比如《牡丹亭》,作者要表现的本是反封建礼教的内容,可是到了今天,我们却更多关注了其中忠贞的爱情主题。当然,正因为其是并不浅显的名著才会有这种可能,对于一般低劣的作品,自然会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淘汰掉,而不会苟活到将来等待人们的“歧义”。
  
  名著的中心主题是整个作品的灵魂,如果偏离了这个灵魂,根本就谈不上对该作品的欣赏,更谈不上什么真正的理解。就如面对一位美女,如果非得视其曼妙的身姿和俏丽的脸庞而不见,偏要去斤斤计较于她长途跋涉后汗脚的滋味,那么我们即使不说他倒人胃口,至少也要怀疑其最起码的审美能力。
  
  在中国,我们的祖先对于欣赏名著要抓住主题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艺术欣赏方面的一个优良的传统,比如对于《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如果你通读《诗经》,会发现孔子的概括实在是精到,可是如果我们非要执着于其中的一词一句,去讨论诗中的主角在《桑中》究竟干了些什么,那么就和在美女汗脚上做文章没有什么两样了。
  
  同样,对于《论语》中的思想,孔子自己也曾明确地指出:“吾道一以贯之。”而他的弟子曾参则对此做的解读则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是如果有人非要在《论语》中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去寻找诸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之类“封建糟粕”的依据(先且不说他理解的对与不对。),我们也只能说他在做着大煞风景的蠢事了。
  
  至于“四大名著”的中心主题,在一般的古代文学教材里都能找到,而这些基本观点也得到了绝大多数读者普遍的认可,在此不再赘言。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前面引用的鲁迅关于《红楼梦》那句的名言里的各种理解,应该都不是《红楼梦》最基本的主题。(真不明白,这些“经学家”、“道学家”、“流言家”之流心里装的都是什么,偌大一部《红楼梦》,偏偏就只看见这些东西。)
  
 以负责的态度读出自己的精彩

  

  看报上新闻,有一伙青少年入室抢劫,结果全部落网,审讯时,问及他们何以会想到用这样的手段去弄钱,他们的回答竟然是:“从电影里学的。”笔者在生活中,也曾接触过以当“黑社会老大”为人生理想的学生,当然,这也是从电影里学的。电影本来是用来娱乐的,即使它不能充当教化的工具,但却也绝不应该成为教人犯罪的活教材,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只知一味贪图商业利润却忽视文艺作品教化作用,这不能说不是他们在道德上的缺失。而这种缺失,不仅仅在影视工作者中,也在几乎所有的文艺工作者中普遍存在,其中也包括我们这些喜爱舞文弄墨的人们。
  
  有一本讲因果的书上说到,抛弃带字纸张是犯了极严重的罪业,死后是要打入地狱受苦的。仅仅抛弃带字纸张就会落到如此下场,以此推来,那么糟蹋文字本身又该怎样呢?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字一文就已经在地狱的某个角落里已经为自己预留了位置。当然,这是纯纯粹粹的因果论,大可以一笑置之。可是如果我们听说到有一个人因为读到我们的文章而受到负面的影响,相信没有哪个人会不受到良心的谴责。事实上,自认为清高的弄笔客们,自然没有谁会主动去写这样的文字(当然,即便是写了,也未必就会产生多少严重的后果。)而万一不幸产生了这样的作品,大概并非出于他们的本意,而只是由于他们本身的狭隘、无知以及偏见。
  
  再回到本文的议题:名著究竟应该怎么读?其实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怎么读?我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是坐着读、站着读、躺着读、趴着读,从头读、从尾读、从中间读、从两头读……无论怎样,谁都无权干涉,谁也干涉不了。可是一旦我们要把阅读名著的感受和理解形成文字,就应该首先掂量掂量了:是不是应该这样写?这样写有没有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又有没有误导读者?有没有对读者负责?有没有对社会负责?
  
  事实上,每个人都很清楚,任何一部作品(包括名著),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只要其中有精华而且精华占了主流,我们就应该抱着负责的态度对其给予公正的评价:对于其中有价值的地方,要予以肯定和赞扬;对于其中可能贻害后人的地方,则予以揭露与批判——无论怎样,装腔作势、哗众取宠、信口开河,或是故意“颠覆传统”吸人眼球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不应该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弄笔人应有的作风和态度。俗话说:“人嘴两扇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此话固然不假,但那不过只是泼妇的伎俩,不该为自命清高的文人们所效仿。而我们这些弄笔人凭的却是一支笔,尽管只是这只笔,却有着“用艺术手段感染读者、明辨事理、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特殊能力”,也有着“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数黑论黄的特殊权利”。即便我们的“能力”和“权力”并不那么强大,可是也应该诚惶诚恐,千万不要因为一时之失而成为可悲而可恨的后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在对待名著的问题上,我们绝对应该本着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去细读文本、去深入思考、去调查分析,只有这样,才可能最终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而由这种精彩形成的文章,才会令读者信服和钦佩,才会是有益于读者、有益于社会的佳作。(水如空)
  
2#
发表于 2010-2-6 19:20 | 只看该作者
如空的这两篇讲辩证法。前一篇着眼点在读名著抓其魂;后一篇着眼点在作文时要正其心。两者互有关联,逻辑强啊。男人写文章讲逻辑,女人写文章重感悟,原来真是有差别的。
3#
发表于 2010-2-6 19:38 | 只看该作者
  名著应该怎么读?就该这么读!高论。
4#
发表于 2010-2-6 20:07 | 只看该作者
粗略地看了一下,直觉如空写的很客观殷实。因为最近论坛里大家讨论传统文化和“名著”多了一点,我想,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容我时间,先个坐位,待再仔细拜读。
5#
发表于 2010-2-6 21:2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小年,忙活吃饭等事。才腾出时间再仔细地读了两遍。

如空此篇作用思维开阔,观点鲜明,行文大气,不偏不倚。对“名著”的解读可谓拳拳之心,微言大义,跃然笔端,分析得非常到位。很惊讶如空跟云端共同引用了“苏东坡与佛印”的典故,是可谓“君子所见略同”。我素来喜欢看一些含典的故事,关于读书应该采取的态度问题,等我想“拿来”此典一用时,看看你们,知道已经跟不上趟了,笑。如空对《“名著”怎么读》给与读者最朴素的人文关怀,我想,大家或可就此展开讨论:见仁见智。在讨论中,我们即能获得也能更新更多知识和信息。——故,推荐。

问候如空。
6#
发表于 2010-2-6 21: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10-2-6 19:20 发表
如空的这两篇讲辩证法。前一篇着眼点在读名著抓其魂;后一篇着眼点在作文时要正其心。两者互有关联,逻辑强啊。男人写文章讲逻辑,女人写文章重感悟,原来真是有差别的。


楼兰所言的及是,看来,我们要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赶超如空、云端等
7#
发表于 2010-2-7 21:24 | 只看该作者
开阔的视角,客观的分析,好文拜读。楼主读书和作文的态度,不得不说声敬佩!学习了。
8#
发表于 2010-2-8 09:56 | 只看该作者
赞同。
问个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0: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10-2-6 19:20 发表
如空的这两篇讲辩证法。前一篇着眼点在读名著抓其魂;后一篇着眼点在作文时要正其心。两者互有关联,逻辑强啊。男人写文章讲逻辑,女人写文章重感悟,原来真是有差别的。

多谢楼兰!
差别是天生的,是无法改变的。如楼兰那样细腻的文字,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0: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照直说 于 2010-2-6 19:38 发表
  名著应该怎么读?就该这么读!高论。

好久不见照兄了!
最近在忙什么呢?是否又有新的研究成果啊?
期待中……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0: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0-2-6 21:27 发表
今天小年,忙活吃饭等事。才腾出时间再仔细地读了两遍。

如空此篇作用思维开阔,观点鲜明,行文大气,不偏不倚。对“名著”的解读可谓拳拳之心,微言大义,跃然笔端,分析得非常到位。很惊讶如空跟云端共同引用了 ...

多谢一版!
正因为最近江天讨论名著的文章多了,所以也凑个热闹,所谓: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大家都发表一下意见,读者才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嘛!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0: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0-2-7 11:48 发表
读《论语》最喜欢孔夫子说“天厌之,天厌之”。孔夫子也有动情的时候。
读《易经》最喜欢亢龙有悔。心里平衡了许多。
读《诗经》最喜欢“宛在水中央”,有点英雄救美的感觉。
读《山海经》最喜欢精卫,据说她还在 ...

李明兄读书之广令人佩服。
个人的好恶都是正常的,兄之喜欢有许多和我是一样的——缘分啊!
不过托翁的书我还是喜欢战争与和平的,至于安娜……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累死了。
三言二拍我还算较喜欢,也许是小时候听证书留下的后遗症吧?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0: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端 于 2010-2-7 21:24 发表
开阔的视角,客观的分析,好文拜读。楼主读书和作文的态度,不得不说声敬佩!学习了。

多谢云端!
其实读书的态度我是并不很认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个研究孙子兵法的高手将我加为好友,要我谈谈对孙子兵法的看法,可是……惭愧得很,他是很有专业水准的,甚至于出过多少书的也不如他,在他面前我就不敢说话了,因为对于孙子,我只是读过,哪敢在他面前露怯啊……连装都装不像……
至于作文,是一定要认真的,因为即便没有几个人读,也要对读的这几个人负责。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0: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海凹 于 2010-2-8 09:56 发表
赞同。
问个好

问好海娃!多谢支持!
15#
发表于 2010-2-10 14:38 | 只看该作者
如空引导的有理,这节字读了几遍,楼兰概括的正确,此等文章,风铃断然写不出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3:48 , Processed in 0.05610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