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02|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水韵张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8 0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水韵张掖



             一

  今年雨水丰沛,立秋前后,三两天必有一个雨天,一场接一场的秋雨,把张掖渲染得如同烟雨江南,城区的街道也颇有点江南小女子的妩媚气质。街道两旁要么是长长的一溜国槐,要么是一街垂柳,都是绿荫如盖,婆娑多姿,与朦胧的天、细长的雨、柔和的风,韵出一片又稠又腻的柔软情调,于是,地方报纸的副刊上,平添了些许多愁善感的文字。


  一句说滥了的宣传语--“塞上江南”,突然间有了结实的内涵。“塞上”和“江南”,两个原本不搭界的词,如此组合在一起,却有了刚柔相济的意味。盛唐的疆域里,潼关以西、阳关以东、长城以内的广袤地域,应该是所谓的西北塞上。人文的塞上是金戈铁马、胡马秋风的边陲,粗砺的草纸上风马飞扬;而江南是柔软的,水墨画一样,听着这两个字的发音,都会感到水汽从纸上渗出来般的朦胧。“塞上”与“江南”,一阳一阴,一刚一柔,在茫茫大漠戈壁上造就了一片水云之乡。


  “塞上江南”的来头,大概要上溯到明清时期,那时张掖的气象,正是“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来张掖当官的江南文人,自打出了西安,一路向西,越走越荒凉惆怅,越走越英雄气短,走到山穷水尽时,恰好在河西走廊腋窝的张掖有了一片水汪汪的绿茵地,这一水乡泽国,便是一剂抚慰乡思的良药,医治了文人凄凉征途的心病,于是,便有了“鸟声花影皆佳致,留与诗筒贮百篇”的欣喜,便有了“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熟一望黄”的激赏,便有了“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的喟叹。


  偶尔,在朋友的博客中看到两句很有意思的广告语:塞上有江南,而江南没有塞上。诚如斯言,张掖也可有点自豪的资本了。


               二

  这些年,我一直以张掖为中心,奔走在黑河周边,从祁连山的黑河源头,到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居延海,但凡能走到的地方,几乎都跑了个遍,有些地方还不止一次探访,每一次出行回来,我总是十分强烈地感念生活在张掖这片绿洲的幸运。


  其实,有这种感觉的不止我一人。


  巧合的是,今年夏天,我先后接触了几批阅历广博的专家,居然都说到张掖绿洲给他们的美好印象。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闵琦和野外旅游策划大师杨彬,我陪同他们跑遍了张掖周边的山山水水,一路上,他们无数次说起张掖这片土地的神奇,老杨说:“祁连山造就了神奇的河西走廊,而张掖恰好在河西走廊的心脏地段,黑河水滋养的这片绿洲,的确是其最美的一段。”闵琦研究员除了对张掖绿洲的感叹,更看重张掖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地表遗迹和地下出土文物,让这位博览天下美景的老人赞不绝口。第二批客人是跑遍了各地山水的野外生存培训专家朱燕杰和他的朋友。他们一路从青海过来,穿越祁连山,来到张掖时,张掖绿洲的富庶和繁荣,让他大开眼界,据他说,在“两山夹一川”的这个小盆地生活真是舒服,天蓝、地绿,空气好,这在大城市是想都不能想的生存环境。第三批客人是国家湿地公园评审组的专家们,他们从内蒙阿拉善盟及额济纳旗赶过来,那边是一望无际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荒漠地带,一进张掖,扑面而来的大片绿洲,马上让他们眼前一亮,荒漠与绿洲,黄色与绿色,对比是那么鲜明,在一天的时空切换中,他们无法想像眼前的绿洲与湿地是咋回事,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神奇”。国家湿地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接连用了“四个没想到”来概括:没想到巴丹吉林沙漠之下居然有数万亩天然湿地,没想到当地政府如此重视湿地保护,没想到张掖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没想到张掖湿地建设成效如此显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渤生也说:“在巴丹吉林沙漠和青藏高原之下,能有张掖这片绿洲,真是太神奇了,生活在张掖的人们是有福的。”


  这是我所听到的、来自北京的专家对张掖的直观评价。


  对于张掖,多少年来,我们多多少少有点妄自菲薄。一想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繁华,一说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GDP和发展速度,生活在西北小城市的自卑感便与生俱来。多少年来,我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外面大城市的向往曾经是青春的誓言,然而,人近中年,走过了大江南北,阅历了诸多胜景,回头一看,我们这片栖身之地,本也是天下最美的地方。


  尽管没有京城的烟华,没有江南的别致,也没有发达地区的富庶,然而,仅环境的宜人和内心的适意而言,生活在张掖,我是知足的。


              三


  西北缺水,张掖却幸运的有条黑河。


  黑河又称弱水,我不知道佛家的偈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是不是今天所说的黑河。《水经注》里的记述大致是:远古的黑河泛称“西海”,是一条波涛汹涌、汪洋恣肆的大河,与黄河的长度不相上下,在戈壁大漠包围的河西走廊,这一条水脉,就是张掖绿洲和额济纳绿洲的血脉和乳汁,就是流泻在河西大地的一卷长书,轻盈灵动而舒展流畅。缘于黑河水,这片苍凉大地上的子民生生息息,繁衍不止,充满生机。


  黑河给了张掖及黑河沿岸的州县太多的恩泽,“天下富庶无出承陇右”的赞叹也因黑河而定。西汉初年,汉武帝设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郡,名曰:“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意味着把张掖作为了打通西域的经济命脉。随后,汉武帝采纳边防大将赵充国“兵农结合,戍兵屯田”的建议,把数万关中百姓迁到千里旷野的河西,开始了河西历史上最早的农业开发。西汉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都尉时,五胡十六国战火纷扰,天下动荡,“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张掖“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实”,深受中原烽火之苦的百姓,纷纷移民关外,到河西避难。公元401年,北凉王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地方政权,发布《劝农令》:“蠲省百徭,专攻南亩,明设科条,务尽地利。”纵观十六国时期,黑河流域已成为超过中原的繁荣经济区。唐朝,陈子昂奉命巡查河西,向武则天上书增加兵源屯田,进一步开垦张掖农业,建议被武则天采纳,屯田在张掖兴起,到开元年间,河西富庶首推张掖。正是因为得黑河水之利,张掖有了“金张掖”的美誉,成为历史上通往西域各国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重镇、西北大地上的“塞上江南”。

  有一次,我陪同中央电视台丝绸之路摄制组采访,跟导演王英迪说到张掖的地理,他说,从古丝绸之路的走向来看,商队大都是依傍水源而行,西北许多地方都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唯独张掖有一大片绿洲,把南线、北线和中线第一次汇合成一处,这说明古时张掖相当于今天的区域中心、经贸中心和文化中心。他问我张掖也是西北干旱区,怎么看上去一点也没有缺水的迹像。我想了想说,张掖是季节性缺水,因为黑河是一条季节河,总流量基本是稳定,但时间分布不均,而且一条小小的内陆河,青海、甘肃、内蒙三省共用,水资源就显得有点紧张了。这一点,在我写作《注目黑河》一书时,是做了一些深入思考的。潜沉在历史时空中,我感到,黑河的恩泽是浸融到历史之躯的血脉,没有这条河流,整个河西都将是一片不毛之地。

  当地理学细分出“生态地理”、“人文地理”一类的子学科后,我们认识一个地方的视野也更宽广了。从生态地理的角度看,张掖的生态意义远远高于历史文化积淀,祁连山冰川雪峰、森林草原、河流绿洲以及走廊北山边缘的荒漠区,共同构成了具有国际观察意义的祁连山与黑河流域“人与生物圈”,这一系统的组成,意味着,在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的中间地带找到了一个隔离带,两大活动频繁的高原板块,只能在黑河两侧隔岸相望,除非地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否则它们很难合拢握手。只要这两大高原板块太平无事,整个西北的生态安全也便高枕无忧了。


                四



  在长达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流传着“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的民谣,武威深受两大沙漠包围的侵扰,酒泉四周是一马平川的戈壁滩,常年受风沙袭击,唯有张掖是“两山夹川,一水中流”,这座城市的底色是水。水使张掖神采飞扬。

  二十年前,我在张掖师范上学时,无数个清晨或黄昏,徜徉在湿地之侧,在潋滟水光和悦耳鸟鸣中,一边诵读诗文,一边认知自然,这片湿地直观地教会了我对自然的热爱和思考。直今犹记得四善桥头的一幅对联:“桥头看月色如画,田畔听水流有声。”张掖城北常年溪流潺潺,构成了稻米种植的天然条件,早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刺史李汉通就奉命在张掖引种水稻,城北乌江的大米因光照充足,生长周期长,味道格外醇香,曾一度成为贡米,沿着丝绸之路远运长安。这一片古朴的水云乡,封存了张掖最原始的地貌,记录着历史演进的痕迹,也成就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关于张掖古城,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老城在距今二十公里外的黑水国,有一天狂风大作,摧城拔屋,一夜之间,城池便被风沙掩埋。后来,郡王要建一座新城,为保安定,四处请高人察勘风水。有个云游和尚经过,对郡王说:我有一枚铜钱,把它扔出去,它落在哪儿,就在哪儿建城,可保城池永固。郡王心想,一枚铜钱能扔多远,找到还不是轻而易举。结果,和尚扬手一扔,铜钱凌空飞起,兵士拔腿就追,一直追出几十里,才见铜钱落在了一片苇溪之畔。溪水荡荡,芦苇密布,哪里找得出一枚铜钱?正当人们无奈的时候,来了一位道士,拿出一根银针随手一扬,插在地上说:就在这儿了。人们连忙去挖,银针刚好插在铜钱的孔眼里。于是就在这建起镇远楼,修建了张掖城。

  这虽然是传说,却也符合张掖城的实际。张掖地势南高北低,形如盆地,黑河从祁连山奔泄而出,地下径流顺势汇聚,便形成了苇溪连片、山光倒映的水韵之城,如同这里的民谚所说:“甘州不干水池塘”。在明清时地方志上有一幅“甘州府城图”,可以看出,城内水泊湖塘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处处举步见塘,抬头见苇,家家临水,户户垂柳,古城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除了湖泊遍布,还有庙宇林立,东、西、南、北的诸神庙上对天文下应时景,东面紫阳宫,西面文昌庙,南面火神庙,北面北斗宫,中间镇远楼,东教场的饮马池边是“马神庙”,就连芦苇池边也有一座“芦爷庙”,把“马”和“芦苇”尊为神位,建祠供奉,估计在其他城市的建筑中是少见的吧。

  在历代的志书上,我没见过有什么明水引入城内,但城区内却是水泊荡漾,溪流纵横,这便有点奇跷。有一次看城南甘泉遗址,“有本如是”的壁刻让我沉思良久,这谒语似的四个字应该是有所指的,而指向什么呢?查“甘泉”的来历,方知这里正是城区水溪的主要源头:地下径流从祁连山一段的甘浚山流下来,千径万壑汇集于此,又分为“文流”、“武流”,弥布城区,择地而出,因此,甘泉素有“河西第一泉”之称,历代文人的诗文中多有吟咏。

  徜徉在张掖大地,你会时时感受到,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在这里扭结得几乎分不清你我。马家窑文化遗址、东、西灰山四坝文化遗址、黑水国遗址、永固城遗址、明海城遗址、骆驼城遗址、许三湾遗址等,这些承载了张掖原始牧业和农业文明的遗迹,原本就是绿洲和湿地之上的创造的辉煌,还有我们正在享用的城郊天然湿地,本身就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元素,翻开历代张掖文存,最生动的文字中其实都寓含着潋滟湖光澄碧水色。

  张掖的历史就是一部饱蘸着黑河清波写就的发展史。

               五


  水,这个缔造了生命的精灵,在西北干旱荒凉的旷野里,时常让我感动,又让我忧虑。

  一年秋末冬初,张掖城地下水位突然上升,楼房地下室里积水汩汩涌冒,还有不少平房浸泡水泊中,人们不得不举家迁居。处在祁连山地震带的张掖,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怪异”自然十分敏感,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当地政府出面辟谣,却又解释不清地下水上升的原理。直到一年后的北郊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开始,才找到原因。原来,是生态内循环系统出了毛病。地下径流同人体的血管一样,经脉不畅则溢。多年来的城市改造中,填湖造房,埋池造路,已经把一座古城修改得面目全非,注重了地面的日新月异,却忽略了地下的千疮百孔--这座城市的“经脉”已经被坚硬的钢筋水泥切割得七零八落,地下径流梗阻、堰塞或破损,只有溢出地表才是它不得已的归宿。人类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总是盲目自大,急功近利,往往漠视自然规律办事,给后世留下无穷祸患。

  黑河流经青海的祁连县、中游的张掖市,再到下游的金塔县、额济纳旗,一条年径流量不足黄河千分之一的小小内陆河,负载着青海、甘肃、内蒙三省区480万人口的的生存,担负着维护西北生态安全的职能,如此重负之下,黑河水千百年来一直无声地承载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这不能不让人从内心里满怀感恩。然而,流域内地区间争水的矛盾从清朝纷争到当代,人与自然争水的矛盾也因环境问题凸显出来,黑河沿岸诸多盛极一时的城池,历经千百年沦桑巨变,许多已经是黄沙塞途,寥无人烟,变成了一片荒芜的戈壁沙漠。抚今追昔,不得不感叹自然造化之功非人力能挽。

  黑河流域生态恶化的趋势,正在以人类不易察觉地态势发展着。在黑河源的八字墩草原,我看到裕固族东迁民谣里传唱的“风吹草动见牛羊”的景象,已经退化成了一片洪荒,青海牧民对这片草场已经休牧五年,依然不见绿色遍布。在中游的张掖农村,我看到原本潜流滋润的草地林木,因为水泥衬砌的渠道无法使水渗漏,大片草地沙化、林木枯死。在下游的额济纳旗,我看到曾经天然的荒漠植被区,却因利益驱使,成片成片地开垦成了农田,种植着棉花和密瓜,硬是让一个保护为主的牧区变成农业区。我无法预测这样下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地球上任何物种,任何山川河流都是有生命极限的,超越了极限,就喻示着走向衰亡。

  二百多年前,宁夏将军兼甘肃提督苏阿宁考察黑河水利,很有远见地提出:“甘府之丰歉,总视黑河雪水大小。”“甘州居民之生计,全仗(祁连山)松树多而积雪。”为了保护祁连山的水源涵养地,苏阿宁特向嘉庆帝请了一道圣旨,用万斤生铁制成圣封山碑,旁注:“妄伐一树者斩”。今天读这位封建王朝官员的文字,仍犹如金石之声,振聋发聩。不加遏制地利用资源,将使我们及后世子孙处于万劫不复的境地,正如有人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吃子孙饭、断子孙路”。

  在水光潋滟的秋雨天,与朋友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品味张掖,大家给了张掖很多的雅称:水韵十足的张掖。塞上江南的张掖。戈壁水乡的张掖。丝路古道的张掖。西域佛都的张掖。我却想,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如果人们缺少一颗感恩自然的心,毁灭文明成果的将是人类自己。黑河可以成就“金张掖”的美誉,也会让这里变成第二个罗布泊。

  但愿我这份忧虑是多余的。 (全文约5700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柯英 于 2010-2-8 09:35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2-8 09:43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张掖,多少年来,我们多多少少有点妄自菲薄。一想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繁华,一说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GDP和发展速度,生活在西北小城市的自卑感便与生俱来。多少年来,我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外面大城市的向往曾经是青春的誓言,然而,人近中年,走过了大江南北,阅历了诸多胜景,回头一看,我们这片栖身之地,本也是天下最美的地方。

嗯,家乡张掖独秀陇原大地,是一个风水宝地!
问好大侠
3#
发表于 2010-2-8 09:4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开端别致,引领新颖,这样的切入十分妥帖。纵观全文,笔触质感,线条清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纪实与抒情的结合,人文与地理的对映,感性与理性的映衬,还有点与面的相铺相成,让文章生发出了厚实的底蕴和真挚的情愫,悲悯的成分和忧患意识是为文章的亮点。我十分欣赏如是小切点大视觉的文章,精华支持!
4#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09: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0-2-8 09:43 发表
对于张掖,多少年来,我们多多少少有点妄自菲薄。一想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繁华,一说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GDP和发展速度,生活在西北小城市的自卑感便与生俱来。多少年来,我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

问好国魂!走过许多地方才知故乡更可贵。这个感觉在上年秋天十分强烈。
5#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09: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2-8 09:43 发表
文章开端别致,引领新颖,这样的切入十分妥帖。纵观全文,笔触质感,线条清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纪实与抒情的结合,人文与地理的对映,感性与理性的映衬,还有点与面的相铺相成,让文章生发出了厚实的底蕴和真挚的 ...


问好敬版!谢谢你精心的点评和热情的鼓励!
6#
发表于 2010-2-8 09:50 | 只看该作者
张掖葡萄酒好!柯英老师的美文好!祝一切都好!
7#
发表于 2010-2-8 09:52 | 只看该作者
厚重的散文,学习,学习!
8#
发表于 2010-2-8 09:55 | 只看该作者
金张掖风貌

822.jpg (122.89 KB, 下载次数: 412)

822.jpg

11076.jpg (48.87 KB, 下载次数: 496)

11076.jpg

2006926163311.jpg (167.94 KB, 下载次数: 533)

2006926163311.jpg

20090526160431.jpg (121.16 KB, 下载次数: 501)

20090526160431.jpg

20067211156356724_b.jpg (138.23 KB, 下载次数: 466)

20067211156356724_b.jpg

20081225170504674.jpg (111.92 KB, 下载次数: 502)

20081225170504674.jpg

2006010313582456505.jpg (136.18 KB, 下载次数: 508)

2006010313582456505.jpg

2008101222304212739.jpg (386.62 KB, 下载次数: 399)

2008101222304212739.jpg
9#
发表于 2010-2-8 09:56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大家来张掖做客! :victory: :handshake
10#
发表于 2010-2-8 09:58 | 只看该作者
  《水韵张掖》——概述了地域之风的思考和忧虑,为一篇大气宽厚的文章带来融情与景致入人文之上的思考,有着大的氛围感,以及凝重的色彩渲染感。眼于大境,切入小境,综合融织,勃郁缤纷,从中不仅可以领略西北的山水概述,更透散出严肃和生机,情景高度融合之上又无处不渗透一位赤子的深情期望和向往,如此之思想大气、笔触非凡的篇章,堪称学习的好榜样,暖认真读了,深感折服——好文章!问好柯英老师!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09:5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谢谢国魂移来图片配文。你费心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09: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蒙正和 于 2010-2-8 09:50 发表
张掖葡萄酒好!柯英老师的美文好!祝一切都好!

感谢蒙老师关注,祝春节愉快!
13#
发表于 2010-2-8 10:03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了曹老师上传的地图,张掖——真是天杰地灵的好地方!重量地赞一声! :victory: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0: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2-8 09:58 发表
  《水韵张掖》——概述了地域之风的思考和忧虑,为一篇大气宽厚的文章带来融情与景致入人文之上的思考,有着大的氛围感,以及凝重的色彩渲染感。眼于大境,切入小境,综合融织,勃郁缤纷,从中不仅可以领略西北的 ...


谢谢小暖关注拙作!你的认真和热心让我感动着,尤其是看你那么勤奋、执着,我更觉得有点惭愧,自当努力了。
提前祝春节愉快!
15#
发表于 2010-2-8 10: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柯英 于 2010-2-8 09:59 发表
呵呵,谢谢国魂移来图片配文。你费心了!


作为张掖儿女,宣传张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点评

曹老师也是张掖人啊!看来西北人来中财不少!  发表于 2017-2-10 09:5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16:10 , Processed in 0.07344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