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40|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过年三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1 2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过  年  三  题(散文)           




                        □文/于文华

                     备     年    货

   华夏文化真是融会贯通、博大精深,平日吃的喝的玩的乐的,都是名副其实、货真价实的本名原名,啥是啥,但一到过年时节,啥东西都变成了年货,比如杀的猪叫年猪,吃的馍馍叫年馍馍,三十晚上的饭叫年夜饭。

    年货五花八门、内容复杂,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的灶爷香烛到全家老小的穿穿戴戴,从嘴里嗑的瓜子(葵花籽大板瓜子葫芦籽儿)吃的花生花糖到做菜用的海带豆腐木耳腐竹,从清油香油调料味精到白糖冰糖,从苹果梨子金桔等各类水果到白菜蒜苗蒜薹韭菜萝卜等各种蔬菜,从写春联的纸张笔墨红纸门上的门神到窗花年画灯笼,从炸油果的鸡蛋芝麻做鱼儿的生姜到带鱼鲤鱼羊肉牛肉……年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水涨船高而与时俱进,原先吃几顿肉饭就可心满意足,皆大欢喜,到后来来人能炒几个盘子,到现在的鸡鸭鱼肉一应俱全。年货因家庭收入而有差异,但再贫穷的人家过年也要奢侈一把,肉不多但到正月来人来客会做出像样的菜肴,酒档次不高,但能喝到元宵节过完。

     年货对城里人而言,无非多储备些米面肉与菜,多了副春联几串鞭炮与孩子的花炮,吃吃喝喝、穿穿戴戴平日随时就添置齐备,而在忙碌的乡下,一年四季勤俭持家过日子,舍不得吃喝,唯有过年谁家都格外大方起来。临近年关,乡镇集市人满为患,摩肩擦踵的人们手里提着的都是丰盛的年货,城里的各大商场超市也是人头攒动,像是发疯似的添置各种年货,好像谁都不差钱。有人置办年货时顺便买了平时少吃的大米,换了崭新的大床单门帘甚至皮沙发时兴电器。过年要来各方亲朋好友,添置些新的,一来喜庆好看,二则自家显得气派——这样的年货是为了脸面,为了过日子的必须,也为了全家生活水准向别人看齐;有人见打小玩耍的发小购置了四轮拖拉机播种机,凑个热闹开回辆夏利,过完年专心跑出租美美赚一把,好让老婆孩子也跟着高兴高兴——这样的年货体现出不满足于吃喝穿戴,而是未来日月的长远发展;有人未雨绸缪,趁着手头有几个余钱,早早将化肥籽种搬回家——这不是年货胜似年货,为的是来年过年更实在更红火;有人看到城里人时髦和,装了热水淋浴器,让乡下的父母妻儿像城里人一样,隔些日子洗个热水澡——这样的年货折射出划时代的变化,表明新一代农民不仅仅满足于乡村生活,而是追求生活质量的提升。

    人都说年好过,日子不好过。年货的储备说到底仅仅是为了正月的欢聚,接下来的日月可要好好精打细算。




                 贴     春     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县城人行道两边,摆满了长短大小不一的红彤彤春联,烘托出一份喜庆的氛围,一种过年的意境。

     若说文房四宝是国人的独创发明,春联无疑是笔墨纸砚的完美展示。古人一篇文章就可以平步青云,书法起着锦上添花、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旧时代的人们打小就重视练字,小小孩童要描红,即长要临帖,描摹书法大家的帖子,为的是写一笔有个性有特点的字。在现代书写工具尚未登台亮相、风靡世界之前,中国的毛笔声名远扬,极便利地传播了典雅灿烂的华夏文明。自然,春联与书法的有机结合,吉祥如意的内容与大红纸张黑色墨香的组合搭档,将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一次次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神州大地的每一处家园:无论破旧的山乡柴扉抑或朱门的红墙大院。城里的大小商铺、机关单位、学校医院,但凡有门的都贴上了喜庆吉祥的春联。


     与练习书法相得益彰的,就是对对子(在西北方言里对子就是春联的别名)。从孩童踏进学堂的第一天起,天地亲其师的老师,要有意识训练培养学生对对子的能力。从最简单的天对地,上对下,黑对白,云对雨,秋对冬,宝马对香车,绿柳对桃红之类,以此类推再三字五字七字九字,这是启蒙阶段必做的功课。对对子讲究平仄互对、结构匀称、寓意吉祥、对仗工整、内容贴切以及意境深远等诸多方面,要接上一付好联子,绝不亚于写一段好文章。春联仅仅是对子的一种,只用于过年时装饰门扉。旧时乡村读书人写春联内容全装在胸中,写春联的人只需说出贴在什么地方,自会揣摩一番,大笔一挥,挥毫之间,一副贴切妥当、对仗工整的春联便跃入眼前,让人交口称赞。据说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是后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听父亲说小时家境贫穷,有毛笔无纸张的乡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找来四四方方的青砖,将砖面磨光滑了,找一种红色涂料练习书法,写春联时才是乡下“秀才们”大显身手、一展文采的大好机会。春联写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名誉与学识。有年春节刚过,去一偏远荒凉的山区做客,发现门庭虽破,经济落后,但家家春联字体端庄,风格各异,内容不俗,也绝少重复。据说当地每年人家过年的春联贴出来,就有几位德高望重、识文断字的老学究自发组织起来,挨家挨户评头论足。要是字写得马虎、对凑,会登门过问一番。加之民风淳朴好学,文化积淀深厚,重视文化教育,出外求学当干部的自然就多,贴出来的春联犹如家庭文化底蕴的亮相,家家自然不甘示弱,平时教育后辈细心揣摩练字,春联得到人们的夸赞,即使吃穿不好,全家老少过年心里也受用。


      即或在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人们也没有割舍。上小学时钢笔铅笔圆珠笔已走进寻常百姓家,但大楷还是老师布置的必做作业。可惜字无长进,不敢书写春联,直到三弟到五年级时,爱好书法,字体工整,取代了书法不大好但能写春联的父亲。乡下人家贴春联费时费力,首先要打浆糊,既不能太稠,又不能太稀,为增加粘性,要加入适当的醋,加之有些春联要贴在土墙,还要加入少量细细面面的绵土。有年刚贴完春联,家里的老母猪不请自来,从猪圈翻出来,将几幅春联的下半截撕着偷吃了——许是肚子饿极了,闻到了浆糊的味道。害的连夜写上,大年初一早早爬起来贴春联。


     乡村贴春联的地方除了所有的门(包括院门草房牛棚骡圈,炕上要贴出入平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的话语,米面柜子贴上米面如山,粮仓里贴上五谷丰登,牲口棚里贴上牛羊满圈。有了农用车辆再贴上日行千里的话语。要是碰上天气晴朗贴春联最好,遇上风雪天,冷风刮着,雪花飘着,浆糊冻住了,手红红的,老半天才能贴好一副春联。


     春联的内容显示了国人对幸福甜美生活的憧憬,对未来美好日月的祈盼向往。红彤彤的春联,红火火的心情,所有的不快烟消云散,所有的理想寄希望于未来。


                 走    亲   戚


     过年是亲情欢聚。过年是亲友团圆。过年是举杯欢庆。过年是喜笑颜开——无论城里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狭小便道,都是走亲访友的人流,尤以乡情浓郁的乡下为甚——几乎所有的亲戚像接力赛似的,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坐轿车驾摩托开私家车,又像双向流动的巨流——城里人向乡下涌动,乡下人向城里走动。


     中国是熟人社会,讲究认亲戚、交朋友,大年初一早上是三元交接(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之时,先接回灶爷,开门放鞭炮,给当家户族的长辈叩头拜年。初二财神一祭,先走岳丈家,媳妇催促着丈夫,领着孩子,开车的开车打的的打的,去看望辛苦了一年的父母。


     未当人夫之前,过年提几包礼行馍馍,弟兄几个分头出动,走访各路亲戚。母亲姊妹七个,号称七仙女,除了出嫁到远方的一个外,其余六个像珍珠一样,从我家出门依次排开,所以我像滚雪球一般,一路走一路玩,一路吃喝一路拉伴,到终点站外婆家时,包包里的馍馍越来越少,人马却越来越多,从单枪匹马的一个人,发展到十几个人,浩浩荡荡看望外爷与舅舅。隔年,换个方向再走。父亲的姊妹住的远近不同,隔河相望的一个姑妈,当天即可来回。而其余两个姑妈,她们两家住的近,但从我家出发走路得大半天,来回需要两三天。返回时,姑表兄弟妹妹跟着陪同来我家,算是最原始最纯朴的礼尚往来。


     随着国家三农惠民政策的逐步实施,皇粮国税取消了,种粮食还有补贴,义务教育学生全免费,住校有补助。看病有医保,老年人生活有保障,六十岁以上像城里人一样吃低保——富裕起来的父老乡亲,开着摩托车,捎着妻儿走亲访友,晚上喝酒聊天跳舞,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年货一年比一年丰盛,过年比城里人潇洒、舒畅、尽兴、热闹。


     走亲戚无形之中也是一次亲友间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和文化水准的集中亮相。挣钱多的,说话底气足,日子滋润实在,穿衣的档次、家具的式样、待客的标准与他人有异,连妻子说话的架势、腔调、口气都透露出不一样的神态。跑的地方多,赚的票子少,老少的穿戴家里的摆设新是新,明显有差距,喝酒抽烟自然不能相提并论。走亲戚最牛的是“工农联盟”家庭,男人有一份旱涝保收的“月儿黄”,妻子专心打理责任田,老爹务习温室大棚,老妈负责一家老小的吃喝穿戴缝缝补补,谁都有事做,一年净收入十来万,腊月里开辆私家车不在话下。(在我县黄灌区井灌区,农民喊出了当年北京人一模一样的口号:“开辆汽车回家过年”,腊月里听说海子滩永丰滩农民一次开出一百辆私家车,让城里人羡慕不已)这样的家庭说文化有文化,论财富有财富,走亲最气派。走亲戚最和睦的是农民工家庭,有些懂技术、有门路、善钻研的农民,在城市站稳了脚跟,将妻子儿女接到楼上住下来,让下一代接受城里的优质教育,乡下只有父母看家护院。腊月里全家总动员,提着大包小包,购买了丰盛的年货,像亲戚一样回家团圆,为的是和父母和和美美、团团圆圆过大年。有些事业有成者甚至将老爹老娘也接到城里楼上享清福(一些老人或是和儿媳处不来,或是住不惯高楼,不得已再次返回乡下。可惜房子院子早贱卖了,家具送的送了,回巢遭人非议,只能临时对凑讲究着过)。走亲戚的礼物由原来简单的馍馍,到后来的白糖点心糕点,再到现在的品种繁多,花样百出,因人而异:有提着手工挂面的、自产的蔬菜人参果,有提着自家的炉盔子(一种放置在铁板上用麦草精心烧制,芳香好吃的烧馍馍),有提着城里亲戚提来的牛奶饮料,有提着冰糖高级补品的。


     乡里人一直忙忙碌碌不得空闲,唯有过年最休闲最自在,也最兴奋最惬意。谁家都把来人当贵客看,谁家都炒最拿手的菜喝最高级的酒抽最流行的烟说最攒劲的祝福话。走亲戚不仅仅是为了吃喝为了看望,是一种传统礼仪的传承,也是乡风民俗的发扬广大,人际交往的真诚体现,更是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相互慰藉,血浓于水骨肉亲情的真情涌动。


                           (全文3738字)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0-2-13 12:38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21:08 | 只看该作者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的虎年春节,我谨代表全家向辛辛苦苦、幕后英雄,勤劳工作了一年的中财论坛管理员,向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积极回帖看帖评贴的尊敬的一兵版主、迎春版主、永生版主、若雨版主,向参与春夜听雨为散文版块的发展繁荣,向埋头致力于纯文学事业的各位文友真诚说一声:过年好!
     祝福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中财集团越来越雄厚,中财论坛越来越红火,春夜听雨越来越富于人气!祝福各位版主、各位文友阖家幸福,心想事成,吉祥如意,来年大展宏图,身体安康、文笔顺达,事业兴旺!

1158560.jpg (276.53 KB, 下载次数: 426)

1158560.jpg

1158050.jpg (386.36 KB, 下载次数: 444)

1158050.jpg

1154460.jpg (324.06 KB, 下载次数: 407)

1154460.jpg
3#
发表于 2010-2-11 21:13 | 只看该作者
先问好,祝春节快乐:)
4#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21:27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宋长征 于 2010-2-11 21:13 发表
先问好,祝春节快乐:) [/quote]

    谢谢长征文友的提读与问候!

0030-5248a.jpg (138.05 KB, 下载次数: 413)

0030-5248a.jpg
5#
发表于 2010-2-11 21:45 | 只看该作者
信笔道来,尽是悠悠民俗。身在异地的我通过文友美文多长几分见识,问候文友。
6#
发表于 2010-2-12 06:26 | 只看该作者
年味浓郁.春节来临,问好您.顺祝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7#
发表于 2010-2-12 08:00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争取上午欣赏完。问好!
8#
发表于 2010-2-12 09:49 | 只看该作者
先提起,稍后来细读学习。
9#
发表于 2010-2-12 10:38 | 只看该作者
各地的年事虽不完全相同,但心情却是相通的,欣赏您的别样新年风俗。新年到了,真诚祝福您新年和新年之外的所有日子,幸福安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10#
发表于 2010-2-12 10:47 | 只看该作者
浓浓的年味从于老师的文字中扑面而来。祝春节快乐!
11#
发表于 2010-2-12 10:51 | 只看该作者
备年货、贴春联、走亲戚,年味浓浓。学习风情美文。祝文华朋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12#
发表于 2010-2-12 10:5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真切细腻的文笔,传达出国人共有的心音。
13#
发表于 2010-2-12 11:30 | 只看该作者
文华老师好!从人们习见的三个角度,细致地解读年俗,还揉合了亲自经历和感受,读后年味扑面而来。欣赏了!
14#
发表于 2010-2-12 12:0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于老师的美文,年味浓浓的三篇精致文章。祝于老师虎年吉祥如意!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6: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邓荣河 于 2010-2-11 21:45 发表
信笔道来,尽是悠悠民俗。身在异地的我通过文友美文多长几分见识,问候文友。


   谢谢老乡的勉励与问候!祝福春节快乐!

508835_175222042_2.jpg (504.4 KB, 下载次数: 394)

508835_175222042_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0 21:38 , Processed in 0.05546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