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30|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捡碗底子(捡剩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26 15: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敬丕勇 于 2017-9-27 18:05 编辑

   捡碗底子
                    
      


      晚餐,为了让家里人吃得更可口更营养,母亲在稀饭里放了红枣、花生、核桃仁、绿豆等一些食材,还炒了两道有荤有素的下饭小菜。这让人一看就食欲大振。端起碗来,我一如既往地细嚼慢咽,直到吃得很饱了,可看看碗里还剩下半碗饭。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剩碗底子的陋习,(碗底子即碗里剩饭的意思)每次吃不完就往潲水桶里一倾了之。可今天,当我再一次端起半碗残羹,却想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童年时光,不由得我悲从中来。

    我的童年是在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的七十年代;一个真正百废待兴的艰苦时期。自记事起,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段记忆便是跟着父母亲在晒场上分口粮,那还是个按工分分口粮的时代。由于我们家劳动力少,也分不到多少粮食。我记得每一次的分粮都是在吵吵嚷嚷中进行的,那时所谓的“公平”看上去似乎也并不公平。晒场上有人哭,也有人闹,最后大家都在咒骂中各自背着粮食回家,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才是吃了亏的人。
    那时我们家很穷,只有一台很小的破木柜,可就算这样小的木柜从来也没有装满过粮食;倒是经常趴在柜沿边上往里探视的我,常看见母亲用扫帚一遍又一遍扫着垫底的几把稻谷或小麦。虽然母亲眉头紧锁,但她总是一句话也不讲。
    父母亲都是好面子的人,人前人后总是笑脸相向。每当客人上门,他们总是热情招待,至于母亲多少次推开后门去邻居家借米借面,我早已记不清了,就祖父留下的那只精美的青花坛子,也是在借盐的路上被滑倒的我摔成了碎片。那时候,邻里间相互借东借西早已习以为常,我借过的东西更是五花八门,除油、盐、酱、醋外,我甚至还借过火。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广安牌火柴,但我们还是习惯叫它洋火。洋火可不是能随便借的,能借的只有灶膛里那些明晃晃的小木炭。记得每次我都得用一把干草包裹着为数不多的几粒火炭,一边吹一边往家跑去。要知道,那时候大家都缺柴烧,灶膛里的火炭子也是很难得的。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谁家不困难呢?
    我常常盼着家里来客,因为来了客人母亲就会做些好吃的,有时我又害怕家里来客;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总会支开我们几个孩子,毕竟家里余粮不多,不可能做一大锅好饭来与客人共享的,所以只能给客人开小灶了。哥哥姐姐们都很懂事,每次来客人他们都会默默走开,跑出去挖猪草或拾柴火,只有三岁多的我却耐不住心底的那份渴望,明明看得出母亲眼中深深的责备,我还是会躲在角落里偷偷望着桌子上那些好吃的咽口水,期待着客人走后,还会剩下哪怕是半碗稀饭我也会乐上老半天。
    记得有一次,家里又来了一群客人,热情的母亲从屋里端出一大瓢鸡蛋来。眼看着母亲端着煮熟的鸡蛋从我身边走过,我的眼泪忍不住刷地一下淌了下来。那时我们家就两只小母鸡隔三差五生蛋,每次听到一声鸡叫,我总是飞快的跑过去捧起热呼呼的鸡蛋来高高兴兴地拿给母亲,看着她把鸡蛋一颗颗整整齐齐地放在瓢里。更多时候,我是蹲在鸡窝旁守候着那两只不大的母鸡生蛋的。这些鸡蛋我们从来都不舍得吃一颗,还指望着拿到集市上换点粗粮呢!躲在门后边的我流着泪,默默看着一群客人喜笑颜开地剥完最后一颗鸡蛋,我的心也随着那些剥落的蛋壳碎了一地。事后母亲安慰我说:“这些人是我们家的恩人,为我们家修房立柱的吃了很多苦,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母亲的话让我的心一下亮堂起来,做人要懂得感恩,这是父母亲从小就灌输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如今,出门做客剩碗底子会视为是对主人劳动的不尊重、对粮食的不珍惜。还会让主人误会你是嫌弃的。当然,更不会有人会去捡碗底子了(情侣间秀恩爱除外),可是在六七十年代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里,出门做客“剩碗底子”却是懂事的表现。再说大家都饿着肚皮,好不容易遇上一顿好饭,你说谁又会吃不下几大碗呢?因此剩碗底子在当时就成了一种评价客人素质的标杆,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甚至是一种文化。当然,来我们家的客人中也不乏懂事的客人,他们总是会在吃饭的时候,有意无意间留下半碗“碗底子”,这时候家里最小的我就成了捡这些“碗底子”的不二人选。或是半碗面条或是半碗米饭,我总是吃得津津有味,此时“捡碗底子”就成了美差。
    眼下,捧着即将被我倒掉的碗底子,想起如今全国上下人们齐奔小康,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恐怕很多人早已忘记了那段苦日子了。可是我却始终不敢忘却。我扪心自问:“从捡碗底子饿肚皮开始,到如今的丰衣足食,我们又应该感恩谁呢?”然而这个答案又是肯定的,首先要感谢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同志提倡的改革开放政策;要感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坚定的领导核心、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一个改革开放的正确思路做指引、那么曾经一穷二白的我们就不可能会拥有幸福的今天。
    如今,捡碗底子的艰苦岁月一去不返了。我深知,当下这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但我坚信,随着时代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相信“捡碗底子”这样的艰难历史窘境再也不会重现了。

2#
发表于 2017-9-26 17:16 | 只看该作者
好像记得郭冬临那时跟他父亲捡碗底子的事,说也奇怪,那时的人一点同情心都没有,看爷俩捡别人剩饭吃,竟然朝碗底吐唾沫。
3#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8:43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9-26 17:16
好像记得郭冬临那时跟他父亲捡碗底子的事,说也奇怪,那时的人一点同情心都没有,看爷俩捡别人剩饭吃,竟然 ...

谢谢版主!我如实写下这段捡碗底子的经历是想将这段苦难铭记下来,让我们的孩子们去接受那段艰苦历史是很难的。他们现在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父辈是怎样走过来的,误以为幸福是唾手可得的。这段艰苦经历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只有如实再现给他们一个借火、一个捡碗底子的真实状况。以期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让他们心里萌发对美好生活的理性和感恩。
4#
发表于 2017-9-26 19:24 | 只看该作者
不论时代如何进步,节俭永远是美得不可丢。
5#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21:54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9-26 19:24
不论时代如何进步,节俭永远是美得不可丢。

谢谢各位老师阅读指导
6#
发表于 2017-9-27 08:52 | 只看该作者
一段难忘的岁月,我们这叫“铁锅铲”。有个人的绰号就叫“铁锅铲”,嘴馋,父母赴宴,每次都跟着。
7#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09:07 | 只看该作者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9-27 08:52
一段难忘的岁月,我们这叫“铁锅铲”。有个人的绰号就叫“铁锅铲”,嘴馋,父母赴宴,每次都跟着。

跟着出门去吃,我们这那叫“好吃狗”
8#
发表于 2017-9-27 15: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7-9-27 22:41 编辑

 加精理由:难忘的岁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随着时光流逝,锅底子这种曾经的方言也许会渐渐消失,今天的90后00后们可能已经不再了解这个词汇,这才是加精的价值所在——忆苦思甜,永远不会过时。
9#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5:45 | 只看该作者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9-27 15:06
 加精理由:难忘的岁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随着时光流逝,锅底子这种曾经的方言也许会渐渐消失,今 ...

谢谢版主的鼓励
10#
发表于 2017-10-2 23:58 | 只看该作者
看见名字就知道是我们南充有名的作家,家乡人不得不进来学习学习。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7:45 | 只看该作者
沈盼盼 发表于 2017-10-2 23:58
看见名字就知道是我们南充有名的作家,家乡人不得不进来学习学习。

:loveliness::loveliness:太谢谢你的关注了。家乡人就是热情
12#
发表于 2017-10-3 12:56 | 只看该作者
我小时候最害怕家里来客人,一来客人,妈妈确实会做很多好吃的菜,但我们姐弟三人必须等到客人走后才能吃饭,而客人们端起酒盅总有说不完的话,等他们走了,弟弟空着肚子睡着了,妹妹胃肠最弱,饿得迷糊恶心,蹲在地上说什么也不想吃,我也饿得胃不舒服。长大后(上中学时),我们还责怪过我妈妈,就算好吃的不够,做不好吃的先让我们添饱肚子啊……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4:44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7-10-3 12:56
我小时候最害怕家里来客人,一来客人,妈妈确实会做很多好吃的菜,但我们姐弟三人必须等到客人走后才能吃饭 ...

不要怪她们了,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比起他们来我们捡碗底子都还算好的了。他们那时候更要饿肚皮。
14#
发表于 2017-10-3 15:21 | 只看该作者
我倒是没经过过那段吃不饱饭的岁月,却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所以从来不会剩饭,甚至一粒都会吃干净。
我们东北也没有捡碗底子的风俗,真是第一次听到。许是各地文化不同的缘故吧!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东北土壤肥沃,粮食高产,在最困难的时期,也很少有成年挨饿的,只是”青黄不接“时艰苦个八月而已。而且据向老人了解,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没有几个被饿死的情况……彼时地里,各种野菜疯长,如今难得一吃的苣荬菜满垄都是……东北黑土地,真是上天的恩赐。
15#
发表于 2017-10-3 15: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7-10-3 15:33 编辑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0-3 15:21
我倒是没经过过那段吃不饱饭的岁月,却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所以从来不会剩饭,甚至一粒都会吃干净。
我们 ...

       我以为你理解错了,“捡碗底子”不是指平常人家吃剩的碗底子  ,是指街头乞丐去各饭馆儿捡顾客吃剩的碗底子,或剩饭剩菜,或汤水,当场吃掉,或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容器内带走。旧时,冀东一代就有,我小时候跟父亲去县城,经常发现这样的乞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04:21 , Processed in 0.08042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