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56|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是抱节守志还是抱残守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28 0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矢志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及道德传承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做臣当为君王死,为妇岂可独苟活,这种旧的伦理道德观在过去最被看重,也最害人不浅。其实在先秦的儒家经典中,是并不提倡愚忠和守死节的。亚圣孟子就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而在《诗经》中更是有以女子口味向丈夫宣战的“你要是不爱我了,我就去爱别人”(子无我思,岂无他人《国风•郑风•褰裳》)的诗句。到了西汉,《列女传》的出现“以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逐渐裹了女的足,使之不前;规范了妇道,令之为玩偶。后来明朝的一世祖朱重八又觉得孟圣人一些话过于逆耳戳心,便以言论荒谬为由删去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内容。此后二百七十六年明朝通行的“洁本”基本上就只剩下他们想要的正统了。


       伯夷叔齐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道德楷模。至于他们都干了些什么感人事迹以致让后辈人这样敬仰,史书典籍中基本上就重复记载了这么三件事:避嫌、挡道和不吃周粟。孔子在《论语.公治长》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记恨旧时的仇恨,结果抱怨他们的人就少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两个人的道德高尚,心胸宽广。但孔圣却没有举出实例,而历代注释《论语》的学者专家也没有给出一个支持“不念旧恶”的证据。所以,老鹤也就只能从他们那三个事例来分析一下,他们是“抱节守志”的道德君子还是冥顽不灵的假道学和伪君子。


        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是他在弟兄们中的排行,(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从兄及弟依次是伯、仲、叔、季)“夷”是他死后后世官方追封给他的谥号。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的第二个弟弟,“齐”也是他的谥号。 这哥俩是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他们的父亲在世的时候,是偏重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的。结果任命储君的公文还没正式传达,老国君就去世了。由于叔齐接手国家多少有点儿名不正言不顺的意思,叔齐便不肯继位,而是推荐自己的大哥坐国君的位置。伯夷自然更不肯落一个违背父命取代君位的名声。于是,便趁其不备,偷偷逃走了。叔齐知道伯夷避嫌逃跑的消息,也怕将来国人说他君主的位子来路不正,于是也尾随哥哥逃出国家。由于他们的“让贤”使孤竹国的权位出现真空,最后,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不太贤明的兄弟为国君。孤竹国最后的命运,史书上没有记载。但由一个平庸的人做君主,想必好不到那里去。当然,即便是国家亡了,伯夷和叔齐可能也不会有丝毫的愧疚,因为,国家毕竟不是在他们的手里坏掉的,他们又何愧之有?


  爱护自己的名声,甚于爱自己的国家,这就是伯夷和叔齐这样贤明的人的思维模式。而在他们之前的尧舜时代,有个叫许由的比他们做得更极端。帝尧在位的时候,他访到一个贤人许由,想传位于他。结果许由认为那话脏了他的耳朵,便到颍水河边洗他的耳朵。我们不知道,伯夷叔齐和许由是否真的有贤能。如果没有,他们避位,倒是值得称道,说明他们有自知之明。但如果他们真的是治世的人才,只是为了保护个人漂亮的羽毛而逃避,那就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必要。


        说到畏名,老鹤想起另一个故事。晋代人吴隐之在广州做太守时,听说在广州城外,有一池泉水名曰“贪泉” 。因为这眼泉水的名字不好听,当地人怕沾了晦气坏了名声,无人敢饮此泉之水。吴太守为了证明给那些假清高的人看,他特意当众取贪泉水一饮之,并作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诗写得有意思,他举例夷齐饮了也不易心,但我看这倒是个很好的反讽。


         伯夷叔齐携手逃出祖国,流亡到了殷商西边的周国。这时周文王姬昌已死,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正打算抱着父亲的灵位东征讨伐荒淫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闻讯,拦在武王的马头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这话听起来振振有词,但却不值得一驳。显然,伯夷和叔齐没整明白武王征讨纣王打得旗号就是未付报仇。当年,武王的上两代君主都是受到商王的迫害,父亲姬昌因"羑里之厄"也几乎丢掉了性命。所以,武王伐纣拿的上桌面的理由除了伐不仁之外,就是报父仇,所以根本谈不上不孝。说到杀君不仁,这老哥俩其实也觉迷茫。他们后来创作了一首诗歌,写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由此可见,伯夷和叔齐对以暴制暴极力反对,可同时并没有提出更好的主张,他们的内心一定是纠结的。


      西周灭了殷商,城头变幻大王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了。抱着死忠于商朝的信念,伯夷和叔齐躲进了首阳山,声称从此不食周一粟。于是两人饿了只采薇蕨来充饥, 时间长了,终因营养不良和饥不果腹而死。史书写到这里异口同声都是赞美伯夷叔齐有气节。可滑稽的是,却从没有一个人对他们吃人家周家的薇蕨提出质疑。过去那些酸腐文人好引的语录便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像伯夷、叔齐这样饿死又丢气节才真是可笑!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9-28 04:30 | 只看该作者
都是脑残,腐儒捧出来的明星。
3#
发表于 2017-9-28 09:30 | 只看该作者
试问如果我们身处如此乱世,我们能够像他们一样吗?他们或许无能,但是渴求天下苍生太平,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在表达自己对乱世的诉求。
4#
发表于 2017-9-28 09:32 | 只看该作者
吴太守高明之士,佩服佩服。
渴极了尿都会喝,何况贪泉。
5#
发表于 2017-9-28 11:5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好像也被鲁老爷子也调戏过耶,他文本里将这两兄弟安排在敬老院里,操国家的心。
6#
发表于 2017-9-28 11:58 | 只看该作者
flx6664 发表于 2017-9-28 09:30
试问如果我们身处如此乱世,我们能够像他们一样吗?他们或许无能,但是渴求天下苍生太平,他们在用自己的行 ...

如果国人都怀其志,目前中华依然是殷商。
7#
发表于 2017-9-28 12:00 | 只看该作者
不过中国也还是推崇世大夫精神的,而强力打击卖国贼。比如介子推,屈原,用一个节日纪念他们,想来也在于此,气节的伟大。
8#
发表于 2017-9-28 12:22 | 只看该作者
很是佩历史中那些具有世大夫精神的人,爱护自己的名声,甚于爱自己的国家。
9#
发表于 2017-9-28 13:0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国家,总得有一伙人出来坚守道义。要不国将不国,家也难全。历史总会记住那些为国而希兴的大夫 ,不齿那些丢失魂魄的懦夫。
10#
发表于 2017-9-28 18:57 | 只看该作者
小时读书不求甚解一味囫囵,吞了伯夷叔齐的枣后,没尝出滋味,感觉总有点怪怪的。
再思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编纂的,有政治需要的事件肯定会浓墨,反过来究竟真相为何很多都轻轻飘过。
这里头有政治,作为觉悟不够的银,就谈一丁点儿作罢。
11#
发表于 2017-9-29 13:4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此文太牵强了,在我看来伯夷叔齐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他们不是圣人,他们是殉道者。他们殉的道,可不是商朝或是帝辛,而这个“道”是什么?楼主也没有搞清楚。

最后的关于周粟和薇蕨的解读,更是让人觉得楼主是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去度几千年前古人之心,若按楼主此论,顾炎武、王夫之是不是也算失节了呢?

史记中记载的很详细了,可惜楼主文笔流畅,但楼主的观点在我个人眼中,只是妄议古人而已。

个人观点,就事论事,如有言语冒犯之处,勿怪!

12#
发表于 2017-9-29 14:06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很在理,伯夷叔齐根本就不值得称颂。
13#
发表于 2017-9-29 21:03 | 只看该作者
无论任何时代,守节都很有必要。人,活的就是气节。欣赏这样有厚度的文字
14#
发表于 2017-9-30 13:11 | 只看该作者
月怅明 发表于 2017-9-29 13:44
楼主此文太牵强了,在我看来伯夷叔齐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他们不是圣人,他们是殉道者。他们殉的道,可不是 ...

文人的笔,翻云覆雨。称颂关二爷不降曹时,说夷齐抱节守志;称颂张松献地图时,说夷齐抱残守缺。一切都为论点服务。
15#
发表于 2017-9-30 14:50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9-30 13:11
文人的笔,翻云覆雨。称颂关二爷不降曹时,说夷齐抱节守志;称颂张松献地图时,说夷齐抱残守缺。一切都为 ...

有一些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把他们拔高为圣人级别,比如古代的统治者或儒生们;而另一些是出于借古讽今的考量,对他们进行贬低,比如鲁迅在1935年写的关于伯夷叔齐的小说。

如果是出于探讨或做学问的态度,还是少加入过多的主观因素在其中为好。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8 07:08 , Processed in 0.29789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