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77|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是抱残守缺还是求仁得仁----也论伯夷叔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4 2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月怅明 于 2017-10-4 23:11 编辑


     韩愈曰: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有自己要去实现的“道”,上者于民,中者于国,次者于君,将自我价值与所寻之道合二为一,有实现的过程,有舍生取义的勇气,此谓之国士。而伯夷叔齐,则是国士之典范。

     伯夷叔齐事,记于史记伯夷列传,冠列传之首。我在初看史记的时候,也疑惑,为何太史公给他们做传,并且放在列传第一呢?后来结合史记中的殷本纪与周本纪,就我的认识来看,伯夷叔齐是理想主义的殉道者,他们希望能恢复上古时期的社会秩序,有一个能真心实行仁政的贤君,能为天下苍生带来福祉。伯夷叔齐所寻求的“道”,可能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仁义吧。

     何谓仁义?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史书典籍把二人事迹归纳为:避嫌让国、劝谏伐纣、不食周粟,我先从避嫌让国说起:

     一、论伯夷叔齐让国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简言之,即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周朝吸取商朝的教训创立的。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是在于有效的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之间为争夺权力发生的祸乱。立嫡,一目了然;立贤,标准是什么,估计每个人评判都不一致。所以嫡长子制度稳定性相对而言是最好的。
     
     伯夷叔齐生于商末,在他们那个时代,商朝刚刚结束因权力继承问题引发的长期内乱。殷本纪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適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於是诸侯莫朝”。这段历史为商朝的九世之乱,商朝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在立“弟”还是立“子”的事上,同室操戈,争伐不休,时局动荡,商朝由此衰落,百姓颠沛流离。商朝最终灭亡,固有帝辛骄奢之过,但国体江河日下,其本质是在于商王朝长期的内乱。

     与商同时期的周,在完成了一次大的部落迁徙后,在向国家政体转变过程中,也遇到了与商朝一样的权力继承问题。周本纪记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即后世所言周太王,他的长子与次子,为了遵循父亲的愿望(让孙昌即位),主动让国,避免了国家因权力继承问题在将来发生隐患。

     伯夷叔齐让国,是否受周文王二位伯父的影响,不得而知。假设一下,若伯夷立,兄终弟及,叔齐能否等到即位那天,伯夷的子孙能否放下手中的权力?若叔齐立,叔齐将来死后,是传位自己的儿子,还是传位给让位于自己的兄长后人?所谓殷鉴不远,前有商九世之乱,后有周王室、郑、宋、吴等诸侯国变,皆是因继承问题引发的内乱。伯夷叔齐逃之、让国,固有二人的道德理念在其中,但也不能说没有考量。后孤竹国的继承人是仲子(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政权延续至周。

     至于是否图名?太史公有句话说的很好:“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请各位观者,仔细品评此语,见仁见智吧。

     二、伯夷叔齐劝谏武王伐纣是“愚忠”吗?

     什么是忠?真正的忠,不是忠于君主,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和信仰。所谓二十四史,说白了就是二十四本家史,忠于家主甘心当家奴,不分善恶、为虎作伥才算为愚忠。太史公给伯夷叔齐立传时,有一句总结的非常好:义不食周粟。同时代的姜尚,也对此二人评价为:此义人也。注意这是个“义”字,而不是“忠”字。

     史记记载:“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若是愚忠,为何不去投商?而选择周呢?史记中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周本纪记载:“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后因姬昌恭顺,纣王赐姬昌“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根据左传的记载,纣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征伐东夷,而让姬昌代商经营西方。

     周文王姬昌一心一意施行仁义,士人多归附,连诸侯国有需要裁决的事情,都要找姬昌。姬昌施行的治国理念正符合伯夷叔齐对仁义的追求,所以二人去投奔周。但二人到周地的时候,周文王已经去世了,还遇到武王用马车载着姬昌的木像前去伐纣。史记记载:“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注意,这里是指责武王不仁。

     伯夷叔齐为什么反对武王伐纣?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商纣忠诚。我们看二人后来及饿且死时所作的诗歌中有这么一句“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也”。纣王之暴,他们是承认的。但他们认为周武王在父丧期间伐纣,除了不遵守丧期礼法外,采取暴力的方式推翻君主不仁义,是为后世做了一个坏榜样。所以他们去劝谏周武王,结果武王不听,武王左右“欲兵之”,被姜尚劝阻,两人很失望,逃到首阳山。

     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个人心中的道都是不一样的,伯夷叔齐追求的道是仁义之道; 武王伐纣也没错,但那是世俗王权之道。但在伯夷叔齐的眼中,他们所追求的“道”,一直是与周自建国以来所遵循的治国理念相吻合。然而文王死后竟马上被周武王反其道而为之,打着仁义的旗号做不仁义的事。所以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死全仁。理想虽已破灭,但求道之心尚存,虽死不改初衷。

     论语中,孔子表达对伯夷叔齐的称赞共有两处,今人常取论语公冶长篇之句,有些不明所以。但论语中的述而篇,描述孔子的心情更明晰。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孔子对二人的评价很深刻: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伯夷叔齐为了信守自己所追求的仁义,超然于物外,至死不悔。所以你可以说伯夷叔齐是坚守信念而死,但他们确实不是为了某个王朝或某个人愚忠而死。

     “六经之后,唯有此作”的史记,之所以把伯夷叔齐二人放在列传的第一篇,不仅是因为二人事迹时间靠前,更是因为司马迁写伯夷列传来明志。司马迁所赞颂的,是伯夷叔齐为了贯彻自己所行之“道”而坚守的气节与决心。列传全文没有任何关于“愚忠”的赞扬,满篇充满了太史公司马迁对二人高尚人格的尊重和感慨。
   
     三、关于周粟与薇蕨的思辨

     看到今人有拿周粟与薇蕨作文章,曰:"薇蕨也是周之薇蕨,伯夷叔齐吃了最后算饿死又失节啊!"

     拜托,说文里对粟字的解释为:粟者,嘉谷实也。古时即代表粮食,又因古时用粟米支付官员工资,也代指俸禄。若按此标准,如文天祥、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吃饭也算失节了?望文生义,不亦过乎?脱离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评价,可乎?

     当我看到有人用文字揶揄伯夷叔齐时,当有人问我,伯夷叔齐是不是傻子、脑残时,我的内心充满悲凉。我认为,伯夷叔齐是最早用行动诠释“士”在面临义利之辩时的操守与准则的人物。他们生逢商周交替时期,一切像周易中所言:“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武伐纣后,暴力成为周之后各朝代夺取政权的主流方式,伯夷叔齐其实清楚的知道,他所求的仁义之道、是永远不能实现了。所以他们殉了自己所求之道,这是宿命,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从这点细微处体现着社会变革的开启。

     在我眼中,周粟象征利,薇蕨象征义。从古至今,面临利义之辨的人不在少数。例如南宋的文天祥,之所以能写下正气歌,就是因为他把义放在首位,君降臣不降。所以他能在忽必烈杀他时,由衷的感谢这位异族皇帝的成全。再例如“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的顾炎武,抗清失败后游历四方,累拒仕清,虽顺治、康熙二帝知其文名,却也对其无可奈何。

     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舍生取义,这是一种精神。

     而文化,简言之是一个族群稳定的预期和共同的信念。你预期别人会做什么,别人也会预期你做什么,倘若所有人的预期成为一种共同的信念,就可以归结为一种文化。

     在中国,有了这种精神和文化的预期,才能成就所谓的华夏民族。一旦失去了预期和精神,完全为“利”字所趋动,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10-5 00:22 | 只看该作者
善哉善哉。
读罢漏尽,容后再论。
3#
发表于 2017-10-5 08:17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赞同作者对夷齐二人的心灵剖析和称道,特加满分。
其次,一点不同意见。作者从夷齐的角度来论述二人求仁得仁,表现了在商末周初战乱纷争的国势中,他们能够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并为之付出生命,殊为难能可贵。然,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这种抱节守志的精神对国势于事无补。国家动乱,需要有德能之人身居高位去拨乱反正,同时实现仁爱的政治抱负,而他们为了防止立嫡立长还是立贤引起纷争而逃避了。武王武力篡位,从启的年代就已经那样了(实际上更早,上古禅位的传说已被现代考古推翻),夷齐无法阻止,隐居出世即可,何苦死给你看?
有人说他们虚伪是过分了,但迂腐是有的。朝代更替之际,遗老遗少以他们的精神来明志,也无可厚非。
古代史观注重历史人物的道德表现,而这个道德是站在君本位的立场上的,原因不言自明。现代史观则看重历史人物在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贡献。依此观点,历史人物有必要重新解读了。
4#
发表于 2017-10-5 11:55 | 只看该作者
评价历史人物有两个角度,今天的“人性人本位思想”,也叫人文情怀。另外一个就是当时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人文情怀是凌驾一切评价的基础,是超越时空的。比如愚忠,在古代确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

但如果因为愚忠而对他人造成湮灭人性的伤害,就是负面评价了。

其实本文的争论,今天仍然存在。美军打击萨达姆等独裁政权是否合理正义?仍然有各种不同的价值观评价。打击独裁造成平民伤害,放任暴政,短期和平,但长期的负面效应更大。  

所以,我个人觉得当两种价值观矛盾冲突的时候,要掌握尺度和分寸。

也就是不能认死理。

如果僵化的死板教条,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仁义会变成伪善。
5#
发表于 2017-10-5 12:53 | 只看该作者
这观点我只有学习的份,别不多说,只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果真不假!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14:33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10-5 08:17
首先,赞同作者对夷齐二人的心灵剖析和称道,特加满分。
其次,一点不同意见。作者从夷齐的角度来论述二人 ...

李贺的南园诗中有一句:寻章摘句老雕虫。张岱的家传中也有一句: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用先贤们典籍中的词句,堆积成一篇空洞的文字,想来很是惭愧。仁兄不吝时间阅读此文,感激不尽,拜谢。手头上正好有一本《人间词话》,看到仁兄的回复,就用王国维之事为引,与仁兄探讨二三。

王国维自杀,很多人认为他是为腐朽的清王朝殉节,我看未必。王国维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是极端保守之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前,他以新学为尚,曾深入研究过叔本华的哲学并能写下见解。但他一直喜欢古学,喜欢研究古代的文化、历史、旧学。开始是研究,后来试图将存亡之业寄予文化,所以王国维殉的是旧文化。

大多数人来看中国的旧文化传统是腐朽没落的,有碍现代化启蒙。但是许多旧文人的心中,那是生活之境,是生存之根,文化断层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消亡。这种对文化的感情,是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的。

回过头来看伯夷叔齐,我们把政治发展与文化思想分开来看。从政治角度上来看,周代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我们抛开政治,单从文化思想的角度来看,周代商后,之前的文化思维发生了转变。周在代商之前,倡导的文化及传统是仿上古、推仁义。所以士多附之,但周武伐纣代表着这种文化思维发生转变,文化传统中提倡的一些传统被颠覆。所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更多的原因是表达对改变的不满,对时代的抗争,这是他们的宿命。

综上,国学大师陈寅恪有句话可以做为总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今人读不懂,说明文化传承有断代有消亡,不用说先周时期,就是明清之际的一些著述,今人又能读多少?当下阅读及文化的贫瘠,让我觉得很是悲哀,估计再有文化断层,知识分子想殉的道都没有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14:45 | 只看该作者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10-5 11:55
评价历史人物有两个角度,今天的“人性人本位思想”,也叫人文情怀。另外一个就是当时的历史局限性。

首 ...

谢谢朋友的精彩回复!

我在文中说过的,古代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本家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一代又一代人,能从部落转化为小的城邦体,进而转化为一个叫“汉”的大族群,形成一个又一个政权国家,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文化的作用。

当一种文化消亡时,必会有深受此文化教化的人为之痛苦,这种忠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与信仰,容不得妥协。朋友可以看看我上面回复草舍煮字朋友的文中,所引用的陈寅恪那一段话。

很赞同您的观点,凡事要掌握尺度与分寸,子曰:“过犹不及”正是此理。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14:50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10-5 12:53
这观点我只有学习的份,别不多说,只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果真不假!

朋友过谦了,我在现世生活中多有挫折,所以读书除了给我带来心灵上的安宁,也让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读书明理,希望朋友也多读书读好书,祝朋友假期快乐,问好!
9#
发表于 2017-10-5 15:25 | 只看该作者
月怅明 发表于 2017-10-5 14:33
李贺的南园诗中有一句:寻章摘句老雕虫。张岱的家传中也有一句: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

中国自古不乏为文化殉道者,前仆后继,感天动地。而那些在变革、战乱之际忍辱偷生的文人颇受质疑,例如周作人,甚至还有人追问余秋雨。
二战时法国政府投降德国,军方抵抗者往英国转移,文化界做的最紧急事务不是让文人投笔从戎,共赴国难,而是把他们尽可能地转移到美国。
中国抗战后方西南联大,有一次,防空警报一响,刘文典随大家一窝蜂地往外跑,忽然想起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又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还不忘了骂他素所藐视的“乡下人”沈从文:“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学生跑是为了保存下一代。就你这么个人,还跑什么跑?”
哈哈。
千百年来,从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清代的文字狱,以及抗战和文革,文化精粹多有遗失。所以说文人遵从的“道”中,应该还有关键的一条,那就是传承文化。


10#
发表于 2017-10-5 15:2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和回复并皆精彩,吾无以为继,且帖《史记·伍子胥列传》一段助兴:
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
11#
发表于 2017-10-5 15:31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0-5 15:27
原文和回复并皆精彩,吾无以为继,且帖《史记·伍子胥列传》一段助兴:
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2#
发表于 2017-10-5 19:3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之外,同样精彩。
前头发现,今天江天的新帖很少,然而今天的帖子都高质量。
特别欣赏文末提的信仰。
13#
发表于 2017-10-5 23:54 | 只看该作者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佩服。学生也在此再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一谈让位,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需要砥柱中流的时候,作为社会的精英是舍我其谁的勇于担当还是退避三舍为担心前鉴冒祸始于斯的罪名撒手祖国而去呢?他们的去国辜负了老国君的重托,辜负了国人的期望,同时他们被把一个能力平庸的人推倒了有可能祸始于斯的境地;二谈劝谏是否是愚忠,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而投之,结果老国王已死,新君要伐纣,他们就觉得不孝不仁。他们清楚商纣的残暴,只是不同意以暴制暴罢了。但是客观物质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的。纣帝辛显然不会主动下台。持和平解决的伯夷又当该如何?三谈粟和薇的区别,首先我们看伯夷叔齐绝食周粟是不是仁和义。我们知道,周代商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他们哀暴政的覆灭应当不算是仁吧,而背时代的潮流逆流去沽名钓誉恐怕也算不上大义。所以伯夷叔齐不是文忠烈,他们只是赌气周武王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而已,因此即便他们认为残暴的君王被推翻,万民脱离水火,也不认为那是仁孝的行为。绝周粟而食周薇也只能视作是迂腐行为。以上只是本人的个见,如言语有唐突冒犯先生之处,还望见谅,并祝先生秋安!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09:37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10-5 15:25
中国自古不乏为文化殉道者,前仆后继,感天动地。而那些在变革、战乱之际忍辱偷生的文人颇受质疑,例如周 ...

拜读仁兄高见,所言极是!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09:40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0-5 15:27
原文和回复并皆精彩,吾无以为继,且帖《史记·伍子胥列传》一段助兴:
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 ...

孟子离娄下中有这么一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伍子胥所为正合此义,感谢朋友的鼓励,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8 06:58 , Processed in 0.46871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