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7-10-31 12:31 编辑
如果我向教师开炮 ——《两根支架》续篇
我是一名老师,小学老师,农村小学老师,我妻子也是。截止目前为止,工作时间为四分之一世纪。按照正常情况推算,一辈子将以此职业终老。
就教育而言,我是置身其中的人,而个人的习惯是喜欢胡思乱想,因而又时常尝试着跳出来看教育,所以,对于其中甘苦还是有一些属于个人的体验。
狄更斯的那句话很有市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我早年奉为神明,现在回头想几乎就是一句废话。任何时代都能提炼出好的因素,同样也有不好的东西,好与不好的判断是需要放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来界定的,任何人只要是进入了判断的程序,都是携带着立场的,所以,好与不好永远只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们通常都能接受一个“几几开”的说辞,“看主流”并非回避矛盾。
拿这个时代的教育来说,虽然从来就没有什么藏着和掖着的情况,向来就是评价褒贬不一。对于观众而言,只是瞎子摸到的大象,是某个点的反映;而从业者来说,我们又会在无意间带着一定的情绪化。
教育究竟有没有发展?首先我们从观众层面上来看,当然有,甚至说,近几十年的教育发展是惊人的,几乎涉及到所有方方面面都有着根本性的转变,堪称“乱花渐欲迷人眼”。比如,就在我们还没有从办扫盲班和夜校的回忆中走出来,满大街都是大学生了,这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还比如“低矮的围墙,古朴的黑板,深黄色的书包”就是眼前的事情,现在也只能在电视来能看得到,早年我们诟病在一个地方看到最破旧的房子是学校,期待着能看到学校成为“地标”,现在基本上能够达到;还有,教育在社会上的受重视程度就更不用说了,家长、老师、官员面对教育,哪个眼睛睁得不像乌鸡似的?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空前,教育的出口产品数量巨大,教育的引发全民关注,大而化之的囊括已经足以证明教育的巨大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民国范儿”,开口胡适之,闭口陈寅恪,要么就是林徽因陆小曼,文华风流可谓兼而有之。我也看过一些他们的逸闻掌故,对于他们的学问甚至品行也算是高山仰止,但是,缺少一种亲近感,因为他们和我们多半不是一个世界上的。在一些人的视野里,这些民国名士学富五车,特立独行,言必称自由民主,俨然那个时候就是知识分子人间天堂,可是我们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这些“民国范儿”与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关系的。内战、混战、抗战、再次内战、附着物是不断的灾情和随处可见的流民,到处充斥着失望和死亡,任何一个人撇开这些而去粉饰所谓的“民国风度”都是一种自我麻醉或冷漠。
一个可怜的数据,民国时期全国的识字率未必能超过百分之十,而日本在半个世纪之前的明治维新时期识字率都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靠几个出类拔萃的大师是遮不住我们的极端落后的国情和实力的,把民国描绘得如花似雨,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类似的情况还有宋朝。
“我祖上是做过老爷的”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思维习惯。小孩争吵,一方招架不住,便悻悻地说:“我回家就找我爸”——其实,他更多的只是给自己一个台阶而已。
所以,我们只要把教育放在一定的时间跨度里,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我们的教育成绩是主流;另外,我们再把现行的教育状况放到一定的空间里,我们也应该有理由继续自信。
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说他们到印度去考察。印度人很真诚地对他们说“我们真要努力了,听说你们的教育再过几年就快赶上我们了”;和这句话一道发出的另一句话是“你们上海再过几年就要赶上孟买了”,朋友诧异得半天没合起下巴。
按说,这种发展是摆在眼前的,那么为什么事实上我们在论及现行教育的时候认可度总是很低,尤其是当事人,比如学生、比如老师、比如家长,都不说好?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来我们原本对其抱有极高的期望,现在打开了窗户,参照物多了,自然能映射出自身的不好,心切的急切实在是一种常态。二来我们确实相当疲惫,面对教育时常无所适从。
问题出在主观上,按照“观念水位”这样一个提法,我们的“观念水位”虚高了,这个观念就是一厢情愿地认定教育万能,教师万能,家长万能。教育明明只是三百六十行当中的一行,也自然有它的市场,你让她包打天下,本身就是走进了死胡同,这个道理就如同世面上有这么一个扫垃圾的行当,可是你指望着世界上从此就一尘不染就不大现实了。教师也是这个道理,教书育人是本分,人人成材,而且是称为假想当中的模具一般的人才就有些痴心妄想了。朱元璋的老婆生病之后,硬是不让御医看病,那个马皇后说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以朱元璋的德性,见到医生看不好病,一准会杀人,马皇后那是在为朱元璋积德。不管真假,反正马皇后素来有贤名,这个可能是有的。
马皇后了解朱元璋,在一个成功者面前,他们笃信没有什么办不了的事情。这也是不是朱元璋一个人的专利,我们很多的成功者都是这样认为的,什么“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一切皆有可能”,实际上也陷入了成功者不切实际的自恋情结当中。本质上就是不讲道理——咱们中国人很多时候是不尊重科学的,更缺乏实证的精神和逻辑的思辨习惯。我们常常反思我们为什么在自然科学上没有什么建树,原因当然很多,至少有两个原因很突出,一来我们骨子里不认同自然科学,神仙鬼怪、和尚道士、算命风水、黄道吉日才是我们盘中的菜,叶公好龙,最后是有报应的。其次,我们一直都是把读书与学习当成一种工具的,不是因为喜爱而读书,是为了当官发财读书的,别说钻研的纯粹,连动机都不够纯洁,你能指望他们能走多远? 、
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我们全民如此热衷教育并非是让孩子们成长的更好,而是为了他们日后生活的殷实和事业的飞黄腾达。老师哪有这样的本事?充其量也只是雷同于只是会看病不会救命的医生。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保障所有的孩子都能把书念好,更何况书念好了不代表当真就出出人头地,两者有联系,但联系的很松散。
家长就更惨了。家长的义务和责任就是把一家人拢在一起,平安为旨,和谐相伴就成了。可现在的家长,理论上需要无所不能。诸如能挣钱,有人脉,懂教育,有爱心,最好还得有些颜值,就这几点,少一条都打折。就这个标准,有几个人能够得上?所以,很多家长一见到老师就是上辈子有所亏欠似的,被生活碾压的腰杆在老师跟前再遭一击,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可谓面目全非。一个很有趣的事情,计划生育政策放开二胎之后,许多人不愿意生孩子,理由只有一条,孩子养不起,养孩子是在给自己也是给虚拟的孩子增加负担。
养孩子已经简化成为一道标准化的算术题。上学需要多少钱,买房要多少钱,成家要多少钱。这就是现阶段所有行动的本质体现,投入与回报的对等和差别。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商业社会都信奉这个公式,但是这个公式正悄无声息地碾压着我们的文化、医疗还有教育,然后继续碾压着我们的人格、尊严、快乐,幸福。
有一个道理是明显的,当一个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然后,你告诉他世界有多么美好,他怎么可能被你说服?他自己又怎么那么当真地热爱着现行的生活?
那么我们的老师呢?老师是个职业,老师更多时间内的身份也是一个家长,一个公民,他们生存在体制下,更生活在大环境当中。他们并未能轻盈地跃出成本核算的套路——也未必想。
成本核算几乎是现行状况下各行各业的通用法则,是不是独有的中国特色我不敢臆断,但的确摧毁着我们心目当中很多的美好。
如果我向教师开炮,那么我的同行们会把我钉在耻辱柱上,如果我一味地给老师贴金,我自己并不认为我说的是心里话。
还是个几几开的问题,好的老师当然有,比例还很大,但是不好的老师也有,比例不见得小。罗列几个我们并不陌生的现象,不知道做家长的有感触——我是一个成绩还算不错的孩子的家长。
家长会的厌烦与畏惧。我不喜欢开家长会,家长会可能是中国目前纪律最好的会议之一。而且是自愿维持的。每次开家长会,黑压压的一群,鸦雀无声。所有的与会者几乎屏住呼吸都是等候着老师报学生的名字,几乎有判决一般的体验,被表扬的家长能长出一口气,很幸运,这次过关了。而最终自己的孩子不幸被列为批评的对象当中,只能把脑袋低下来,期待着事情更快结束。我是一个老师,理解老师这种当面锣背面鼓的做法,爱之深责之切嘛!但是,我不认同。什么叫成长,成长就是迎接一个又一个错误,然后再一个又一个地改过来呗,吃一堑长一智,没有教训哪有经验?小孩子犯错误比刮风下雨都正常,不至于大惊小怪的。孩子只要有个问题就找家长,那么老师干什么呢?老师是在把教育的责任往家长身上迁移。事实上,老师和家长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似乎更科学,留有余地。现在的情形是,老师在学校里狠批,家长在家猛揍,联手把孩子推开。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心理问题,没有出口啊!那些跳楼的孩子,那些出走的孩子,仅仅用脆弱就可以一推了事吗?你自己扛压能力有多大?老婆给你气受,领导让你委屈, 你不也是想不开?政府还弄个信箱和举报电话,为什么孩子就不能有个说话的地方?
无论是教育还是成人之间的相处,我们都要以宽容为心里基础,当全社会都在追名逐利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师心里也是波澜起伏。
陪读的荒诞。我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陪读这么个畸形的行为正在被无以复加地吹捧着。似乎因为陪读孩子就可以始终在你的视野里,你不但能看护他学习,甚者还能帮助他,全是优点。是这样吗?学习也好,成长也罢,本职上都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陪读是一种变相的包办代替。姑且不论孩子正在学习的时候,对面坐着爹妈看着是不是倒胃口,但就是这种对孩子的不信任就已经疏远了孩子。坐在对面的两代人,你以为你们是战友,但在孩子看来,你们是对手。更有甚者,你在对面玩着个电脑,摆弄个手机到底是在陪护还是在引诱?况且,你能陪他多久,小学、中学、大学?
家长会也好,陪读也好,都是在把教育责任无限制地推给家长。我倒是认为陪是可以的,最好是陪着玩儿,那样的话,你们就有可能是一伙儿的,是自己人,什么话就能说,不一定能帮衬他多学知识,但真的对他做人处事会有渗透的。
类似的还有接送,孩子上个学更是自己的事情,交通状况现在比以前要不知道好多少倍,可时下一到放学期间,每个校门口人满为患车满为患,孩子们出了校门钻进了车门,没有路上的风景,没有同学的交流,只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和家长反复的絮叨。家长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读书辛苦节省时间,我还真见过在车上孩子背单词的,不过经验告诉我们,他们更大程度是在做做样子。
校园门口车祸多吗?每个人心里是有答案的。
老师们的心理状态亚健康居多。我们很多老师在私下聊天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论及教育或者知识学术之类,我们可以认为没有必要不分个上下班时间,总得有私人空间不是?但是,聊天的内容没有一丝区别性,讨论最多的是房子、车子、票子、职务、职称、人脉、资源,以这个社会同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败得失。一面愤怒于体质层面的某些不合理,另一方面又积极迎合与争取,成为践行者。有偿补课,办辅导班,相互交换各自班级学生补课,拉广告,收介绍费,想方设法挣钱并非空穴来风,还有对于有权有位家庭子女的另眼相看,对于成绩差家长迎合不够孩子的冷漠与排斥,在权贵面前折腰在学生面前掉价也不是什么偶然现象。一个稍有个性的同行说,每年的职评一到,学校便上演着堪称史诗级的狗血大戏,买论文,走后门,争荣誉,匿名举报,五花八门。荣誉与实惠正悄然打开了作育光辉者心里的阴暗之门。
我们一些文艺青年喜欢提到胡适在蒋中正面前翘二郎腿,也说过刘文典和蒋介石对骂的事情,津津乐道,可是如果换做自己,大约见到一个副乡长都会点头哈腰。这种人格的苟且是自己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未尽污染的学生跟着后面是在受教育还是在学会钻营?
有相当不少教师个人的微信公众号里面说得义愤填膺,但是,如果冷静地看的话,又有些怨妇的做派,有那么委屈吗?或者说,这个社会仅仅就教师委屈吗?如果我说这些人貌似站在公正的立场为教育摇旗呐喊不过又是一种圈粉行为多少有些不厚道,可是完全以一种键盘侠的立场不负责任地任意发挥,又与知识分子的理性标签相去甚远。
在这个世界上,教师绝对不是最可怜的,也不应该是最卑弱的,凋敝的农村,残喘的工厂、贫弱的西部每天都在上演心酸与无助。是我们的心乱了,世相便再难平复。
和妻子聊天,回顾自己小孩的成长历程。我们的一致看法是,他在农村读完了小学是幸运的,因为他可以在那儿“肆意玩耍,胡作非为”,我带他踢球,下棋,玩游戏,也搞搞小破坏(他把草场挖的沟渠纵横,也气不过把老师的鞋扔走了——老师帮他们的对手踢球),那时我们一家清贫,却很快乐。相比于城里的小学,巨大的班额姑且不说,太多的活动让学生不堪重负(一周一主题),大部分并不是孩子自己喜欢的,而是学校需要的,老师喜欢的,学校需要这些活动说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老师需要这些活动说明自己的业绩,要不然怎么证明自己是名师,靠什么评中级、高级?
我们当然会说这是个大环境问题,在这个社会上,与经营阶层比,老师略显弱势,是体制的不够完善推动我们的老师不太体面地追逐。还是那句话,时代的悲哀就必须是每一个人的悲哀吗?既然踏上了这条不太康庄的路,我们为什么只盯着路面的泥泞而不是路边的风景?好的老师是最受尊重的一个职业,不管你信不信,都是事实。有时候更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们自己不够好,或者从来就没有想到做得更好。
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是空话,可现状是连艺术都不是艺术了,教育怎么能称得上艺术呢?教育是一份笃信,如果这份笃信抗不过世俗名利的打压,离失败将不再遥远。
儿子有一个语文老师挺喜欢他,儿子和聊过那个老师。儿子说,这个学校唯一能和他纵谈文史知识的就只有找一个老师,我吓得立马捂住他的嘴:儿子,这也只能和我说说,别一不小心混成了“千夫所指”?我儿子学得是理科,高三了,还在看文史类杂书,我随他,我知道我不可能把他拴在自己的裤腰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