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犀利哥”揭开的社会疮疤
沈茂昀
在短短一个星期内“被走红”网络的“犀利哥”,终于可以安顿下来了。就在“学雷锋日”的上午,在众多热心网友的帮助下,“犀利哥”和他的家人在宁波市精神病院团聚,经过确认,“犀利哥”正是他们失散了11年的亲人。这一结果让人高兴,但回头冷静地审视“犀利哥”蹿红网络的前前后后,又让人觉得有几分辛酸和沉重。
“犀利哥”这个网友给出的称呼,注定会成为今年的网络热词。“销魂的发型,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茬子,衣着带有浓重日式混搭风格……”,这是最初发贴者对“犀利哥”的形象描绘。就是这么一个城市流浪汉的形象,一触网即被网友热捧。仅几天时间,“犀利哥”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范儿”,不仅风靡中国网络,而且走向了台湾、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媒,还上了英国《独立报》的报端,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与一些人竭尽能事、用尽手段想成为“网络红人”不一样,“犀利哥”走红,完全是被动的。当网友把他的照片PS成各种电影海报和时尚大片造型时,他不知道自己的肖像权已经受到了侵犯,甚至人格受到了侮辱,还是以一个乞丐的行头活动在他的生活区域。更有一些商家,为赚取点击率,未经“犀利哥”点头就“请”他做了“代言人”和“模特”,他也不知道应该向他们讨要广告费。而生活中的“犀利哥”,当“粉丝”们纷纷前往“围观”,与他合影时,他却惊慌失措,被强大的阵势吓得哭了。所以,“犀利哥”的走红绝对是一个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在媒体疯狂的助推中,一些人对社会边缘群体的漠视和戏谑。
不错,我们今天已经处在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影、电视、网络、文学、艺术等等,都不得不屈服于娱乐的力量,在娱乐中去寻找生存的空间。为了“生存”,就要想方设法抢眼球、煽情撩欲、提高点击率,至于那些严肃的、经典的、真理的东西是不是遭到破坏,则在娱乐之次了。就说“犀利哥”,作为一个处在社会边缘的流浪者,他本该安静的生活,我们无意指责当初偶然间抓拍他照片的那个网友,但其后,网友“人肉”、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的那些“犀利哥”的生平事迹,比如小时父母双亡、当抗洪老兵受过嘉奖、火车站擒扒丧妻等等,都被后来的母子兄弟相认证明为纯属虚构,甚至荒诞不经。我们不得不问,这种把娱乐当消遣、耸人视听、不负责任的做法,真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吗?如果一个人在家“偷菜”还是嫌太寂寞,于是便召集大家一起来“围攻”一个人、一件事,来制造混乱,让社会在纷纷扰扰中不得安宁,这个社会怎么能和谐起来呢?如果我们的媒体都在为“娱乐”而娱乐、为“猎奇”而猎奇,而不分青红皂白,只管起哄,哪还有道德良知和职业底线呢?
我们注意到,这个时代,很多人总是在以戏谑和调侃的方式对待本该严肃对待的社会问题,在经意和不经意间,颠倒价值观念,混淆是非概念,弱化同情,推卸责任,使社会难堪其负,破坏了人们有尊严的生活。这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犀利哥”只是一个流浪汉而已,他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他的穿着打扮直至那沧桑的“眼神”,都不是由他自己所能决定的,而是生活所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有条件,他当然不会“混搭”,不会在腰上系红绳子、在肩上挎纸袋,不会捡女装来穿。而就是这样一种为生活所迫的状态,却成了众人调侃的对象,所谓牛郎发型、限量版的腰带等等,人们在习惯于这种调侃中慢慢泯灭了人性,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抛在了脑后。这是非常让人悲哀的。
在围绕“犀利哥”的吵吵嚷嚷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当地政府曾积极去寻找“犀利哥”,要给他提供救助,表示“政府有责任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关注,也有责任让每个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这让人有一丝欣慰,但是,倘若不是“犀利哥”一夜之间蹿红网络,当地政府能有这样的“马后炮”吗?须知,今天政府需要救助的,不单是“犀利哥”一个人,还有很多游走在现代都市边缘,以乞讨为生的弱势群体。怎样让更多的“犀利哥”有尊严地生活,这是政府要狠下决心解决的民生问题。如今,教育是越来越得到重视了,让每一个孩子上得起学我们做得到;高房价只要政府下定决心,肯定也能刹下来;就业问题附着全球经济的回升向好,也应该得到很好的落实。所以,透过“犀利哥”这一闹腾,什么时候政府能把社会救助制度健全起来,做到不让一个流浪汉沦落街头,这个政府,我以为就是真正的“好人政府”了。
“别羡慕哥,哥只是一种无奈!”在今天娱乐超越理性、调侃胜过同情、戏谑泯灭良知的时尚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视听,防止掉入娱乐的“陷阱”。对那些肆意炒作者,我们应该严正忠告,请别为了一时的满足感和猎奇心理,动辄就把别人的痛苦和无奈拿来大玩一把。站开,不要挡住别人的阳光,这比什么都重要。
[ 本帖最后由 shen1029 于 2010-3-8 09:5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