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湖哥 于 2017-11-3 20:09 编辑
朴实无华的爱情弥久愈珍------简评逐鹿江南小说《父母爱情》 文/西湖哥
逐鹿江南的小说《父母爱情》无疑是一篇以第一人称手法写得很成功的小说,感人肺腑。小说开篇就写到“要是说我的父母有爱情……”有些人不太赞同用第一人称写小说,殊不知,这样写的好处是小说情景显得更为真切,娓娓道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写小说,也多用第一人称来写,其中有“父亲”、“母亲” 、“我爷爷” 、“我奶奶” ……例如《红高粱家族》里通篇都是“父亲”如何如何的、又例如《生死疲劳》开头就写到:“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我认为用第三人称、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写小说,都是可以的,采取什么人称写,取决于作者的写作习惯及叙述的需要。
越是朴实无华的爱情,越会让人泪流满面。在当代中国,有那么一代人,他们几乎没有经历过恋爱,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海誓山盟,结婚前甚至都素未谋面,然后,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他们却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地走完一生。他们的爱情深入骨髓,不需要什么言语来彼此承诺或发誓,无数个事实证明了他们是离婚率最低的一代。他们,就是我们的父辈,最可亲可敬的一代。小说《父母爱情》正是对这一代人的爱情的生动描写。
小说在生活碎片的回忆中切入叙事时间,也就是故事时间,从“母亲”嫁给“父亲”写起,在作者笔下,家庭成分不好的“母亲”嫁给了家徒四壁、年龄比自己大一轮的贫下中农身份的“父亲”。一个年轻的美女,嫁人如此,“出嫁那天,眼睛都哭肿了”“在四面漏风的新房里以泪洗面”,起初是绝食相抗,后来在“父亲”低三下四的哀求下才勉强吃了一个糖水鸡蛋。新婚之夜同屋不同床,“母亲”是嫌弃和讨厌“父亲”的,连踹带骂。婚后的日子里,虽然一起生活,一起劳作,“母亲是不大和父亲说话的”,平淡无味地过着。
“母亲”对“父亲”的态度的改变,是在“父亲”为了保护“母亲”而拼死怒斗红卫兵及大队工作组组长之后。“父亲”作为一个男子汉的气概及对妻子的责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深深打动了“母亲”的心,“但也仅仅是脸色好了些许”,夫妻仍然未同房。后来在“外公外婆”的干预下,“母亲”终于跟“父亲”同床共枕,这一段不正常的夫妻关系也逐渐走向正轨,接下来,“母亲”陆续生下五个女儿,也就是小说里提及的“五朵金花”。贫穷的日子里,一家人从此相扶相携,相依为命,患难与共。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切仿佛都已经不重要,生存下来成了第一需要。一家人“挣工分”、“伐木”、“拾麦穗”、“挖土豆、红薯”、“采天门冬、何首乌”、“磨玉米”,生活清贫,倒也过得有滋有味,“母亲的眼角分明带着几分笑意”。分田到户政策出台以后,勤劳、智慧、能干的双亲更是如鱼得水,“盖了新瓦房”,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随着幸福生活的来临,几个女儿也逐渐长大成人,然而,岁月不饶人,为女儿们操碎心的“母亲”和“父亲”却逐渐老了。“父亲的腰弯成一张弓”,最终因肝癌病逝,“母亲”在“父亲”去世的半年后也去世了。特别要提的是,这里有两段细节描写,感人至深:“母亲”拉着“父亲”的手贴到自己泪雨滂沱的脸上,“父亲”无力地捋了捋“母亲”额际的白发轻声地说你跟了我一辈子,真是难为你了;“父亲”叫着“母亲”的名字咯血而逝,“母亲”接着晕厥过去。我读到这两段时,已经为小说人物的朴实无华又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得抽泣起来。好的小说,不需要太多华丽丽的辞藻,唯有深情打动人,感染人。
小说《父母爱情》以爱情为线索,写了“母亲”和“父亲”的一生,具有生活的厚重感,整体上又不乏一气呵成的艺术魅力,十分耐读。这是一种历经变幻,浸泡在岁月辛酸历程里的爱情,平平淡淡又意义非凡。
作者逐鹿江南叙述时从容不迫的平静,也是非常值得其他写手们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