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01|回复: 18

[原创] 浅谈“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6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杨 于 2017-11-27 19:17 编辑

  浅谈“认识”


  人的认识,决定行为;人的行为则是决定社会与人生前途的主体因素。这大约便是王阳明的“心学”宗旨所寓的内容。


  历史资料说:火车和铁路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成果之一,最先出现在产业革命的故乡英国。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又于182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鸦片战争以后,1865年,一个名叫杜兰德的英国资本家,在北京宣武门外修筑了一条长仅一里的铁路,试行小火车,意在劝说清政府同意外国人修筑铁路的要求和计划。孰料铁路修成后,“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致大变”,不得已负责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群疑始息”。(李岳瑞:《春冰室野乘》)


  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建了淞沪铁路,全长30里,运行正常,搭客载货,一时营业兴盛,但未几出现了重大伤人事故,引起舆论哗然。清政府即以28万两白银高价购回,全数拆毁,用船运至海上,抛弃海底(其实,并非是“抛弃海底”,而是运往了台湾,搁置多年,后来又运回来,都成了废铁)——资料来源,网络。


  看了这篇资料,令我感到人的认识真乃是新事物的障碍。“铁路”,如今是人们公认的关乎国计民生的运输大动脉。当时为何遭遇了这样的命运呢?主要是人们的认识造成的。当时,人们对铁路与火车都不了解,甚至认为修铁路是“破坏风水”。传说,咸丰皇帝曾询问得道的高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清朝可能灭亡?高人说:“要想清朝灭,大路造成铁(铁路);死树开白花(电线杆上装瓷瓶),铁龙盘天下(架设电线成网)。”可见,当时连高人对铁路之类的新事物也持排斥态度。清朝政府听了这些蛊惑,哪肯让修筑铁路?而且火车在运行时又可能发生“重大伤人”事故;又由于那铁路都是西人修造的,当政官员们以“守土有责”为己任而禁止修造。归根结底一句话,都是思想意识没有跟上客观现实的原因。


  以上说的是铁路,而且已经是 “陈旧”的历史了。而在不久的过去,我们这里修建205国道,当时的人已经自诩是新形势下的人了,居然也出现了“如出一辙”的情况——现在人们都知道,交通枢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可是就在那时候,人们却没有这样的认识,只是守着陈旧的观点,要保护自己眼前的利益。


  人们的认识,是根据环境变化的,总难脱离已经存在的观点。205国道行走路线,虽然是在政治运动再三运作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仍然因为守旧的原因,居然是一波三折。虽然没有了“风水之说”,而守旧观点依然妨碍着新道路的建设。


  205国道经过芜湖市境内,最初的方案是从芜湖县的埭南径直到南陵县城。而且,在起始处的埭南,已经修筑了一公里多笔直、宽广的路基。如今这段路还存在着,两旁都长着高大的树木,而路基上却荒草萋萋。这是因为当时的芜湖县委书记T D B认为,这样的路径,他芜湖县要损失许多土地,硬是叫停了工程。T D B的作为,当时被芜湖县人民普遍颂扬。


  于是,国道又改道从石硊过河,经繁昌的新淮、新林、平铺到南陵县城,这一路倒是没有许多良田,而多是小山。可是当时的繁昌县委认为,这样繁昌会损失许多土地,虽然多是荒山,却也是土地,于是,也没有同意。


  最后,205国道只好顺着弯弯曲曲的“芜湖到南陵公路”走去。为了便于行车,取值了许多弯道,填掉了许多大湖大塘。耗资巨大,形成了如今的205国道路。


  国道修通以后,南陵县沿线人民生产生活大幅度提升。原来与普通农村一样的农户普遍有了现代化的环境。特别是沿途的小镇,都繁华起来。最著名的是南陵许镇,原来只是一个渡口,三户小店,现在的发展,几乎与县城类似。当地普通农民都从田间来到镇上,甚至许多距离国道较远的农民,也到国道边买房,找工作,做现代城镇居民。而先行计划路线处的环境,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也有所进步,可是,却不能“脱胎换骨”地变化,与205国道沿线环境比较,真正是天壤之别。


  南陵县本来是个戴着帽子的“贫困县”。自从有了205国道后,不仅沿线经济发展了起来,县财政在不久的时间里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到了这个时候,原来国道走向地的人们才发现,本来“守土有责”,被颂扬的官们,当时虽然尽到了“责任”,而他们的做法,和人们当时的认识,原来竟是“思想陈旧,跟不上发展要求”的保守行为。


  人们的行为,取决于自己的认识,而决定认识的因素,便是对事物的意识。实践中,人的意识是很难做到中肯与正确的。不是做得超乎寻常,就是落后于事实,难以走上正确的轨道。要是走的对了,就会光辉灿烂;走错了,只会进入幽暗的环境。


  无数事实证明,选择所走的路,在选择时,前途像是不怎么明朗。但是,只要是丢掉幻想,面对现实,量力而行,就可以进入理想的境界。如果存有对未来超乎现实的幻想,则这条路就算正确,也会走不通。其付出的努力,在具体的检验中,则会成为荒唐的举措,因而得不偿失;反过来说,如果过于保守,则会被事实所抛弃。


  人的认识是非常科学的东西,能掌握多大程度,便会成就多大的前途。一个人的青春期,是决定其终生走向的时期。我有个同年,长得非常标志,又聪明能干,年轻时被人们称作是标准的小伙子。正因为这样,在选择伴侣时他非常苛刻,许多好姑娘欲与之成家,都被嗤之以鼻。这样几年以后,姑娘们都有了家庭,而他仍然是孤家寡人。光阴忽忽,年复一年,如今已经到了古稀的年纪,他却需要国家“孤寡照顾”来生活。这就是他的孤傲认识所形成的结果。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为鲜见,用以总结个人前途,应该是很好的借鉴。


  综上所述,大到国民全体,小到个人自己,人的认识问题实在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实事求是,端正态度,让认识符合实际,是社会大众与自己必取的慎重选择。


  2017年11月26日星期日写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11-26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路和国道的例子详实的烘托出了“认识”在其间的作用与影响。人的“认识”,某一直以为对自我的“认识”非常重要。再深远的“认识”,超越了某的认知,谈不好就不谈了。
王学的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的。在河杨先生的文中,也体现了这一内涵。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槐安. 发表于 2017-11-26 18:32
铁路和国道的例子详实的烘托出了“认识”在其间的作用与影响。人的“认识”,某一直以为对自我的“认识”非 ...

谢谢老师的点评。谨祝老师工作生活愉快!

点评

该是某向河杨先生多多学习,希望以后多来江天指点某之哲学课业。。  发表于 2017-11-26 18:49
发表于 2017-11-2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的行为,取决于自己的认识,而决定认识的因素,便是对事物的意识。

于我而言,无论是做事还是对某一事物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从来也不会超出自己的实际水平。所以自己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与适应也就缓慢一些,恐怕这就是自己对事物的意识还是认识不够吧。

拜读欣赏老师佳作,问候!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馨 发表于 2017-11-26 19:29
人们的行为,取决于自己的认识,而决定认识的因素,便是对事物的意识。

于我而言,无论是做事还是对某一 ...

实践出真知。你是年轻人,会与时俱进,你的认识和作为,是量力而行,这样你会立于不败之地,是明智的,应该祝贺。愿你心想事成!
发表于 2017-11-27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洋洒洒,从历史到现实,思想与观念不仅决定自己命运,从国家到社会,都与决策人物有关。
作者眼界开阔,大赞。
另,如果首发请加版权,欢迎来江天赐稿,祝愉快!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7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11-27 16:51
洋洋洒洒,从历史到现实,思想与观念不仅决定自己命运,从国家到社会,都与决策人物有关。
作者眼界开阔, ...

谢谢指点,愿你阅读愉快!
发表于 2017-11-27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先生文章,想到30年前,谁无论哪不舒服,长辈们都是让吃镇痛片,好像镇痛片能治百病,这样的认识就导致好多老年人依赖镇痛片,不吃睡不着觉。小事尚且如此,大事不认识清楚更可怕了。看来这知行合一,“知”是相当重要的,知错了,也就行错了,还不如不合一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an安 发表于 2017-11-27 20:26
读先生文章,想到30年前,谁无论哪不舒服,长辈们都是让吃镇痛片,好像镇痛片能治百病,这样的认识就导致好 ...

您的论断非常经典。人的行为决定的因素就是认识,认识不对,或者模糊,行为就会没有目的或者是错误,会导致非常危险,至少是不理想的结果。谢谢您的阅读与议论。
发表于 2017-11-29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钱学森最后都走了牛顿的老路,去搞气功迷信了。最近朱清时也去研究气功的正气了。

认知有时候是一次非常艰难的求证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11-29 20:34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钱学森最后都走了牛顿的老路,去搞气功迷信了。最近朱清时也去研究气功的正气了。 ...

您的见地真是说到了真谛——人的认知实在不容易,认知正确,就会进入灿烂的境地,反之,则总是在幽暗中徘徊。正因为这样,我才写了这篇“浅谈”的文章,目的是与朋友们共同研讨认知的话题。谢谢您认真的点评!
发表于 2017-11-30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幸福小草 于 2017-11-30 15:59 编辑

先生这文章,引经据典,说明认识事物的过程真的挺重要。
发表于 2017-11-30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哪里是浅谈,咱觉得很深了。
发表于 2017-11-30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认识”,本质是观念抑或理解力。能跳出自己的时代的人不多。
王莽、杨广,应该是观念或认识极其超前的,结果又如何。
或许,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理就是社会条件。
发表于 2017-11-30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火车,到修路,举例有力,说理透彻。
只是感觉后面过度到个人的认识,有回大向小之惑。而且早先挑对象似乎也和“认识”关系不大啊!
——个见,仅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7 01:46 , Processed in 0.23197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