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7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懂得“放下”,让你的人生轻松前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1 1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京杭 于 2017-12-1 18:08 编辑

懂得“放下”,让你的人生轻松前行

  01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的寓言作品《蝜蝂传》描写的小虫蝜蝂的生态。蝜蝂善负物、喜爬高,正好符合一些人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的特点。柳宗元写作这篇文章,意在讽刺、批判当时腐败的官场。

  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蝜蝂传》,感觉不只对为官者,而且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感到烦恼、疲惫,又时常为名所累、为利所困、为爱所苦、为情所伤,皆因为我们缺少一种“放下”的心态,在生活中想“得到”的太多,想“放下”的太少。

  小虫蝜蝂的生态,不能不成为我们的教训……

  02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一天他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吴家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看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在回信时附诗一首: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回信,顿时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因为这个故事,“六尺巷”现已成为桐城古城的著名旅游景点。

  可以看出,当时作为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在涉及自己家人切身利益时,没有利用手中权势压服对方,而是舍弃利益、放低姿态,以高远的眼光、豁达的心态劝说家人退让为先,最终促成和谐的邻里关系。

  思想境界决定行为结果。正是因为张英懂得“放下”,才会有谦让的行为,才会成就张氏家族后来的显赫地位。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均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青睐,其中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成为满清一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英“放下”的是利益和姿态,体现的是智慧和眼光。

  03

  战国时期,赵国宦官缪贤的门客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被封为上大夫;后又陪同赵王参加渑池会,使作为客方的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他为右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这个结果引起老将廉颇的不满,他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书生,仅凭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心中很是不服,就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好好地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利益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廉颇相见。

  后来,廉颇得知真相后,深感惭愧,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二人合好,同心协力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这就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

  试想,如果当初不是蔺相如首先“放下”姿态,主动示弱,而是针锋相对、睚眦必报,廉颇怎么会认识自己的错误而感其恩义、负荆请罪呢?

  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放下”的是名位,廉颇“放下”的是官职,体现了二人的胸怀和境界。

  04

  在现实生活中,像张英、蔺相如、廉颇一样懂得“放下”的人很少,而像蝜蝂一样“贪婪嗜取”的人很多。对于这一类人,明代著名音乐家朱载堉在他散曲《山坡羊•十不足》中是这样写的: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子,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坐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作者采用步步递进、环环相扣的手法,把这一类人无止境贪婪求富贵功名的心理和丑态,如拨蚕抽丝般层层剥开,使之展露无遗。

  像蝜蝂一样“贪婪嗜取”,如果是平常人,必然时时处于“饥饿”状态,劳累一生,始终不能享受生活;如果是为官者,必然是贪墨越多,压力越大,官位越高,摔得越重。像古代的赵高、石崇、蔡京、严嵩、和珅之流,无论对金钱还是权利,哪一个不是只知攫取,不知“放下”?“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终结局必然是走向疯狂和毁灭。

  相反,也有一些懂得“放下”的名士,如孙武、范蠡、张良、李靖、石守信等,他们虽身居高位却能持身自律、廉洁奉公,在功成名就之时又不囿名利、急流勇退,最终得以全身而退,保全了“生前身后名”,成为后世竭力仿效的楷模。

  05

  人生在世,勇于开拓和进取无疑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历来被肯定和提倡的,但如果把金钱名位看得过重,过分沉溺其中而不择手段,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甚至是误入歧途,遗恨千古。

  懂得“放下”,是平常心而不是无为心。平常心是积极的,无为心却是消极的。平常心是积极主动、努力奋斗之后的豁达知足;无为心则是主观上依赖天命、不去争取的顺其自然。

  懂得“放下”,首先是在“拾起”过程中的“放下”,是前进过程中的“休整”和“调节”,如果能够到达目标固然欣喜,如果不能到达目标,也能坦然接受这份缺陷和不足。

  只有懂得“放下”,才能在遭遇挫折失败时不惶恐、不困惑、不绝望,让人生轻松前行、一路阳光。

  如何正确做到“放下”?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提出的“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应该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2#
发表于 2017-12-1 1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7-12-1 18:36 编辑

单一看每件事,是可以放下的。但从人生的角度,如果一开始没放下,之后可能就不是放下的问题了,而是骑虎难下了。可是,偏偏在一开始,最容易迷失。一步走错,百步难回,太多时候,不是想放就能放的呀……
3#
发表于 2017-12-1 19:02 | 只看该作者
此乃微信公众平台文体。

点评

哇!小狐狸宝宝,太可爱啦!  发表于 2017-12-2 10:37
4#
发表于 2017-12-2 07:20 | 只看该作者
毗邻小国强占我国南海岛屿,应该怎么处理呢?
5#
发表于 2017-12-3 12:58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7-12-2 07:20
毗邻小国强占我国南海岛屿,应该怎么处理呢?

嗯嗯,这真是个问题,到底是该放下,还是放不下……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08:3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一国两制”问题,大家怎么看?是“放下”吗?
7#
发表于 2017-12-5 20:24 | 只看该作者
懂得及时的放下,是一种智慧,所谓轻装上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8 15:02 , Processed in 0.05024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