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8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的精神,需要永远在路上————读杨绛作品《我们仨》杂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12 1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夏日荷风 于 2017-12-12 17:28 编辑


  阅历和年龄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尤其对于爱思索有智慧的人来说。这是我于匆忙生活中拜读杨绛先生作品的最初根源。步入中年,随着生活景深的渐渐展开,在我心中也日渐积郁了一些云团似得哲学命题。有时候依我个人之力、挚友之力无法消散它们,甚至无法接触到它们的边缘,这样就会使我依旧积郁,于是我就常常求助于书中的一些先人。

  我所指的先人,是指在我心中有分量的作者。比如周国平,读他的文字总如和一个亲切而博学的朋友交流,在静静的时刻,甚至能清晰地感觉到凝滞在心头的冰凌一点点随着他文字的温度和光亮而消融与无形。这种精神洗涤在我的日子里过段时间就要发生一次,否则,我的脚步就抬不起来,笑容就无法灵动。再如余秋雨。他对中国文化的如生命和爱人般的痴迷让我深深打动,他对君子的独到解读以及在文字中悄然渗透出的沾染着个人精神体征的君子之风也一次一次吸住了我,别看他在用精准缜密练达的文字中庸地阐述着中华文脉,瞧,依旧那么灵性、俏皮而幽默。与国平先生的文字比,余的文字似乎有那么一点点不老实,或许这正是体现的他所谓的君子不器吧。

  怀着如是的期待,我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与对上述两个人的打动方式不同,我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被打动的是杨先生个人品质中的闪烁:在苦难中的坚强、乐观。

  那曾是一个多么温暖的三口之家。博学的爱人,懂事聪明的女儿,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所到之处,总是有因其人格魅力而相助相爱的近邻亲友。虽然也经历过风雨岁月,可是,他们始终没放弃各自所热爱的事业,即便外面凄风冷雨,依旧紧紧地抱在一起,相互取暖,结的各自精神世界上的硕果。风雨招摇中的陋室,因为相互陪伴、理解和支持,曾留下多少欢快的逗笑,孕育多少无以言表的幸福。可是,在杨绛先生迈入九旬之际,命运这个过于轻浮的女子向她开了个极大的玩笑,短短几个月之内,杨绛先生做了一个终生难忘的“万里长梦”:这几个月内,一家三口分处异地,其中唯一的爱女圆圆身患癌疾,饱受煎熬,钟书先生旧病复发,危在旦夕。年近九旬的杨绛先生,终日疲惫的奔波在家与爱人的病榻前,到了晚上,与不在身边的爱女通话。然而,即便是这样残酷的相守,也依旧没有维持多久。短短几个月内,爱女圆圆病逝,爱人鈡书先生也随着女儿走了。“我们仨”中,只剩下了一个“我”孤独地留在世上,与爱女、爱人阴阳两隔。

  亲人的陪伴,对于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年近九旬的独身老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可想而知。我想,老人的世界至少有一半是被记忆掏空的,老人的身体至少有一半是被岁月掏空的。那么,在我们常人眼里,在年近九旬的杨绛先生的世界里,除了老态病痛的身体、沉湎昔日的苦闷之外,还会有什么呢?即便她活下去,她是不是如同一朵冬日搬入卧室的菊花,在即便光照充裕的暖室里也依旧无法躲避面目枯槁、机体凋零的命运呢?

  可是,杨绛先生用勤奋的创作、用充实的内心、用智慧的文字、用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给我们做出了一个足以惊讶到我们的答案。

  作品《我们仨》便是杨绛先生为苦难的生命命题呈现出的答案之一。

  沉稳的文字,凝而不滞,宣而不纵;深情的思绪,时幽时明,时疏时浓;生活的风雨、命运的无常之中,是温暖相拥的我们仨。即便“我”与“你们”阴阳相隔,可“我”依然在与你们的陪伴中充实而温暖的生活着。在“我们仨”的那个三里屯的家里,圆圆为爸爸画的穿肥裤子、修理暖气片、室内听音乐、未戴牙齿的种种画像,在病榻上从妈妈那里抢来“我们仨”命题的手稿、初级目录、拜年信、打油诗等还依然在“我”此刻温暖目光幸福的注视里。质朴深情的文字,扎实沉稳的文风,呈现给读者的是作者充实而丰足的内心世界,是于苦难生命中提炼出来的生活的大智大慧。在那个有些轻浮的叫做命运的女人的捉弄下,我没有看到杨绛先生日渐颓废的精神和枯槁的面孔,相反,我看到了她面部的红润、精神的矍铄、内心的充实和对命运的坦然。

  杨绛先生用《我们仨》,深刻逼真地为我们描摹了一种世间最动人的悲剧之美,以跌宕的生活、起伏的命运为背景,以自身的坚强乐观为实践,为我们演绎出了一种惊世的崇高之美。

  我以这部作品为眼睛,还发现了杨绛先生个性中真实、低调、谦虚、生动和幽默的一面。她的文字,时而尖细如针,把我的心重重地刺痛。时而潺潺如水,让我在恍如隔世的清丽中徘徊。大多数是娓娓道来的,仿佛聆听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故事叙述,意味深长又如沐春风。   

  年迈的杨绛,失去了“他俩”,依旧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记得她百年华诞时有记者采访他,寻求她如此精神状态的原因,她说她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期待,每天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阳光,每天都能读到不一样的报纸新闻,每天都能看到窗前那棵大树不一样的变化,所以,她热爱这与众不同的新生活,期待着每一个崭新的未知的明天。多么可爱而年轻的杨绛先生!多么令人崇拜与学习的可敬前辈!她用丰盈的内心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把极有可能孤单悲戚的晚年生活过的有滋有味,生动饱满,因为她心中有爱,有信仰,因此,有生机,有活力。

  我读书的目的,不是欣赏语言,不是聆听故事,不是收获与自己无关的心灵鸡汤,而是为了一种洗礼自我的精神自救。对比杨绛先生,我羞愧极了:我刚刚年过中旬,却因腰酸背痛等身体小疾时叹自己年纪垂垂。我因年幼时失去弟弟而抱怨命运的残酷,因几年前父亲的去世而感觉命运的不公。我感觉到生活单调乏味、日子周而复始,缺乏激情和动力。我甚至伤秋惜春,怨天寒泣云稠,真真把个活色生香的日子过成了抑郁寡欢、老态龙钟。对比杨绛先生,我是多么渺小!因为信仰的缺失,因为精神境界的匮乏,我把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瘪,把自我价值过得越来越轻飘。难道我的一生,就要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吗?如一根随风飘摇的鸿毛吗?

  所幸的是,我并没有完全丧失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关照,总能以书为医,以文字为手,有意识的为自己把脉、问诊,不为别的,单为让自己活得更明白些、更透彻些!生命更充实些、更有意义些!

  如此,我要继续追问自己一下了:生活依旧,我该如此让生命饱满起来、让日子鲜亮起来、让内心充实起来?

  对此,我一次次地扪心自问。

  在杨绛先生的著作《走在人生边上》的插图中,我见到过年迈杨绛先生的照片,她齐耳头发,衣着朴素,面目和蔼,神采奕奕,精神矍铄,魅力无穷。我看一遍,又一遍,再一遍,百看不厌,每看一遍,我就忆起她写的一些话、她做的一些事,我的热血就沸腾一下,目光就清亮一下,看着看着,那些追问自己的答案仿佛也跟着隐隐清晰起来了,不过,又迅疾黯淡下去了。我深深地意识到,我所求索的答案,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是的,我的思考,我的精神生活,需要,永远在路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12-12 15:2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仨》我是读过的,您解读得好,支持你!
3#
发表于 2017-12-12 16:04 | 只看该作者
问候荷风!
对杨绛作品《我们仨》解读细致深刻。学习了。
4#
发表于 2017-12-14 07:30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读过杨绛的这篇文,也从中感受到了作家对待生活那种豁达的态度。
这篇文评一边叙述一边感悟,娓娓道来细腻而感性,有随笔的风采,亦有评论的精髓,生动活泼。
问好。
5#
发表于 2017-12-14 22:0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读过,很佩服杨绛老人的文采和人品~
6#
发表于 2017-12-15 10:17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大作计酬,期待精彩。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1:33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7-12-15 10:17
祝贺大作计酬,期待精彩。

久违老师,谢谢鼓励,遥祝冬安。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1:34 | 只看该作者
月牙儿1 发表于 2017-12-14 22:09
我也读过,很佩服杨绛老人的文采和人品~

谢谢朋友留言鼓励,遥祝。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1:34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7-12-14 07:30
我曾经读过杨绛的这篇文,也从中感受到了作家对待生活那种豁达的态度。
这篇文评一边叙述一边感悟,娓娓道 ...

再次感谢老师鼓励。遥祝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1:35 | 只看该作者
薄暮 发表于 2017-12-12 16:04
问候荷风!
对杨绛作品《我们仨》解读细致深刻。学习了。

问候老友,遥祝冬安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1:35 | 只看该作者
幽谷幽兰 发表于 2017-12-12 15:24
《我们仨》我是读过的,您解读得好,支持你!

谢谢老师留言鼓励,让我感到好温暖。
12#
发表于 2017-12-20 15:2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这本书中,我记忆最深的一句。
问好荷风老师!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1 15:38 | 只看该作者
潘霞 发表于 2017-12-20 15:26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这本书中,我记忆最深 ...

:handshake这句话也让我印象深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 11:47 , Processed in 0.08457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