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扬 于 2017-12-13 09:05 编辑
人性本私 千年的社会学都在研究人,其实人很简单,“私”一字概之。蝇营狗苟、追名逐利之“私”,缠绵悱恻、卿卿我我之“私”,供亲扶养、享尽天伦之“私”,以及非名非利非亲的“非私而私”。哪个不是在为自己的私心而活?为亲人、为梦想、为国家,哪个不是连同着自己的私愿? 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为何就能理解他人,就能取得谈判的胜利呢?亦是非私而私罢了。烛之武明白秦穆公不愿“阙秦以利晋”,于是说退了秦师,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触龙明白赵太后对长安君舐犊情深,于是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切中七寸,结盟于齐,解除了赵国的危难;张仪明白秦惠王的野心和其他六国各自胆怯自保的私心,于是连横成功;苏秦明白六国共同的愿望,却不明白六国各自的私心,以及私心之多之杂的难调和,于是合纵失败;司马迁明白忠臣之义,却不明白雷霆之怒下的天子威仪,于是“自沉溺缧绁之辱”;张居正专权,和珅敛财,吴三桂好色,皆为私心之膨胀难收而自灭。 凡此种种,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在天?在人?还是在己?心明者自明。 孟子的“性本善”,荀子的“性本恶”都只是两个极端的争吵罢了。善也罢,恶也罢,都取决于“私心”而已。于己利益、思想、志趣、情感相辅相成时则“善”;反之,则“恶”。谁能说不是呢? “怒”为何来——奴役我心,不愿私心为他人所拘,于是愤怒、盛怒、暴怒、冲冠一怒; “恕”为何来——如我之心,他人所做的正如己所想的所理解的,甚至所做过的,于是可以宽恕、饶恕、忠恕、乞恕。 《论语·卫灵公》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无他,推己及人而已。孔子不论善恶,只言由私到公,公亦是大私。私即是公时,公即是私了。 因此我说,“人性本私”。一“私”话尽人生! 那么你说,懵懂无知的小孩跟谁最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