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54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13 | 只看该作者
生平年表

  1813 年出生於靠布塞托的隆孔雷,父亲是旅馆老板。激起威尔第早年音乐雄心的是一位布赛托商人巴霍 . 兹,他不仅提供威尔第全城最佳的音乐教育,当威尔第七岁时又再度出资送他到米兰音乐学院学习。
  1832 年想进米兰音乐院却被拒绝入学,於是随史卡拉歌剧院的乐师拉威那学习对位法。
  1836 年与巴霍 . 兹女儿结婚,婚後两个小孩不幸早夭,妻子也在 1840 年去世,这给年轻的威尔第相当大的打击。
  1842 年於米兰史卡拉歌剧院上演的「纳布果」为威尔第赢得了空前的胜利 。紧接著「纳布果」後威尔第不断地创作,1847 年的「马克白」是他创作风格的转捩点,音乐真正触动到心理的深层表现。接下来便是一连串的胜利,尤其是他创作生涯的三大歌剧 :「弄臣」、「唱游诗人」与「茶花女」,让他成为意大利歌剧界的霸主。
  1871 年完成「阿伊达」後,除了一首安魂曲外威尔第整整十五年未再谱写歌剧。
  1875 年被提名为参议员。
  1887 年在剧作家波义多的鼓吹与合作下完成了「奥泰罗」。
  1893 年,70 岁高龄的威尔第推出最後一部歌剧作品 : 喜歌剧「法斯塔夫」。
  1896 年开始为年老的音乐家们建屋,照应他们的晚年。
  1897 年第二任妻子过世。
  1901 年 1 月 27 日於米兰去世,享年 87岁。意大利政府为他举行民族英雄葬礼,予以国葬悼念。
54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13 | 只看该作者
朱塞佩·威尔第

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威尔第的歌剧创作进入成熟阶段,他的重要代表作《弄臣》(一译《里戈来托》,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西西里晚祷》(1855)、《假面舞会》(1858)、《唐卡洛》(1867)、《阿依达》(1871)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与早期历史题材的英雄歌剧相比,成熟时期的歌剧,不仅对人物有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刻细致的刻画,并且把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紧密地联系起来,音乐的布局和结构也有了显著的变化,逐渐变得灵活、有机,一气呵成,管弦乐也改变了它的从属地位,起着积极的作用。 他的歌剧在当时不仅欧洲各国的大剧院中上演,而且在小剧院、酒店、花园、街头巷尾中,常常也听到他的歌剧中的旋律在回响。因此,人们常尊称他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威尔第的一生共写了二十六部歌剧,被誉为“歌剧之王”。

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在他的全部歌剧创作中无论从场面、曲折且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还是众多极富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来说,都是属于重量级的扛鼎之作,也是极富野心之作。歌剧改编自德国诗剧作家席勒的同名剧作,属于当时盛行于欧洲剧坛的大歌剧风格。从某种角度来说,《唐.卡洛》是这位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家最伟大的一部歌剧。之所以说《唐.卡洛》是一部野心之作,首先是故事内容过于庞大(这部歌剧差不多是将两部歌剧的内容挤在一部歌剧的躯壳之中)。其次在于这部歌剧中充满各种各样的感情:男女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国与国之间,以致教会与世俗国家之间的矛盾、感情纠葛,而所描绘出来的深刻、感人和震撼程度,更是威尔第歌剧中最出色的一部。
54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13 | 只看该作者
在歌剧《堂卡罗》中的主要人物只有五个, 穿插在极为复杂的故事情节中。人们常常不易辨清其中的关系和矛盾对立。

1.  国王菲利普二世和伯萨侯爵:

在席勒的诗剧中对菲利普二世这个人物进行了多方面的刻画。他是个铁石心肠,头脑顽固的人,他一心考虑的事只有王国的安危和宗教的纯洁。他与波萨伯爵实际上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波萨为了佛兰德尔人民未来的利益,表面上顺从菲利普二世,成了国王最信赖的人物。但波萨时时刻刻在设法鼓动卡罗去帮助佛兰德尔人民。由于卡罗的鲁莽行动,使波萨不得不把卡罗关进了监狱以保护他的安全。然后,波萨又写了一封控告自己的信给过往的朋友转交国王,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卡罗的自由。他对国王发出了自己内心的呼唤:“陛下,请您允许思想的自由”! 菲利普二世本人则处在一种深深的矛盾之中:他对自己儿子的期待和亲情时刻存在于内心深层,但这种内心深藏的人性最终还是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 在政治和教会的压力下,他最后对首席宗教大法官说:“对于卡罗,我该做的都做了,余下的事就交给你来按教廷的法律办吧”。为了体现对王国的责任,菲利普二世把他最后的一点人性都消除殆尽。

2.  唐。卡罗:

他与汉姆雷特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孤独的沉思者,然而汉姆雷特的一切痛苦和矛盾都掩盖在自己的内心。而唐。卡罗则与《阴谋与爱情》中的费迪南少校相似,行为直率而冲动。这是那个时代感性青年的典型的形象。此外,由于他的轻信,使他和波萨伯爵的关系蒙受影响形成误解。尤其在最后,这种误解以波萨伯爵的自我牺牲而结束,实在成为他的性格上的缺陷的巨大反差。这种性格上的弱点,给了威尔弟很大的空间去为歌剧中的卡罗去表现那种带有阴暗心理情绪的意大利式的高音。
54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14 | 只看该作者
3.  两个女人:

王后伊利萨白始终在剧中演绎一个自觉保有人性的尊严、高贵女性的形象。在剧中她有的语言和唱段铿锵有力。让读者不能不心生向往之情,想到那历史烟尘时代这个柔弱女子对人性与理想的坚定信仰。剧中另外一个主角艾波莉公主则是骄傲充满欲望和热情的女性形象。在她与卡罗的关系中充满了误解。即便是作为负面的女性形象,颇有其典型性和复杂性。她在了解了卡罗对王后的的挚爱后,仍然希图“横刀夺爱”,这反映出她的恶性。一方面,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是国王的情妇,在妒忌心情驱使下,她把王后珍藏有卡罗肖像的挂饰交给了国王,但这对她毫无帮助。最后她后悔至极无法挽回而被逐出了王宫。可另一方面,她同时也作了侮辱与损害别人的事。她发生的异化,表现出一个被压迫者同时作为压迫者的形象。为我们理解与亲近女性提供了一把最好的范例。



下面是威尔弟歌剧《堂。卡洛》的主要内容和场面:



第一幕 第一场 圣尤斯特修道院

在礼拜堂的后方,有皇帝卡洛斯五世之墓,中间有一群修士正在做祷告。卡罗与伊丽莎白热恋已久,但为了政治上的关系,伊丽莎白却嫁给了卡罗的父亲菲利普二世。王子卡罗因为爱情无望,内心深感悲哀。绝望的卡罗,到这里来祈求内心的平静。一位修士走近他身边低声说:“人世间的痛苦一直跟你到修道院中,心中的争战唯有在天上才可能平静。”这声音酷似他的祖父卡洛斯五世,因此卡罗被恐怖笼罩着。
这时卡罗在宫廷中唯一的好友波萨侯爵罗得利果出现,他告诉卡罗必须忘掉对法国公主伊丽莎白的爱,为拯救受苦的法兰德尔人民勇敢地站起来。(当时依旧信仰旧教的西班牙统治着法兰德尔,并要彻底镇压新教徒,对新教徒抱有好感的罗德利果,希望通过卡罗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卡罗听了罗得利果的话,也决心要开始新的人生,他两结拜为兄弟,并发誓说:“一定要同生死、共患难”然后离去。

第二场 圣尤斯特修道院的前院

这时皇宫的女官们正聚集在此。美丽的帕尔玛公主艾波莉,唱出了面纱之歌《在美丽的沙拉森宫殿花园中》,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她的歌唱。


美丽的帕尔玛公主艾波莉,唱出了面纱之歌《在美丽的沙拉森宫殿花园中》

这时,王后悄悄地出现,欢闹中的女官们立刻安静下来。波萨侯爵前来请求晋见。他说,法国王室有信寄到,在呈递时趁机又偷偷附上卡罗的信。面对这位内心不安王后,波萨静静地开始唱出浪漫曲《我们所敬爱的卡罗》。

当王后为昔日的回忆痛苦时,在旁边暗恋王子的艾波莉公主误以为卡罗是由于对自己的爱而受苦。在波萨侯爵的暗示下,随侍的女官们离开了王妃,侯爵也陪伴着艾波莉就消失在树林后方。这时卡罗出现了。
54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14 | 只看该作者
卡罗请求王后设法在国王面前代为说情,准许他前往法兰德尔。就在交谈之间,卡罗实在抑制不住内心对她那炽热的爱,终于冲动地把她紧紧楼住。在刹那间从迷惑中清醒的伊丽莎白则激动地喊叫说:“把父王杀死,用那被鲜血弄脏的手,再把母后引导到祭坛。”卡罗此时羞愧得无地自容,于是绝望地喃喃自语:“啊,我被诅咒了!”然后痛苦地跑开。望着卡罗的身影,深爱着他的伊丽莎白不禁痛哭着昏倒。


.这时国王突然出现,看到王后独自在这裏,就对女官阿伦堡伯爵夫人责问道:“为什么没有跟随在王后身边,”然后命令她明天早上就回法国去。伯爵夫人伤心地痛哭着,王后很关切地安慰她,于是唱出浪漫曲《请别哭,我的好朋友》。

大家都退场后,国王把波沙侯爵叫住。此时侯爵内心虽然紧张,但外表装得很平静。当国王垂询为何不来服侍时,他回答说:“从法兰德尔回来后,看到当地人民惨不忍睹的悲惨生活,心中一直存有余悸。”当国王表示“和平必须依赖鲜血去获得”时,他却发表激烈的意见唱着:“这只是坟墓的和平,历史或许会称国王是尼禄第二”。


国王听了大吃一惊,警告他:“你的想法很危险,小心宗教裁判长”。不过国王还是很信赖他,他说出自己在怀疑王后和王子有暧昧关系,要他多注意王后的行动。波沙侯爵巧妙地答应照国王的命令去做。

第二幕 第一场 王宫中王后的花园内

卡罗收到约会的纸条后,误以为这是伊丽莎白所写。这时出现的却是罩着面纱的艾波莉公主,卡罗误以为她是伊丽莎白,立刻向她倾吐内心的爱。等到她拆下面纱时,卡罗才知道弄错人了,他困惑不已。看着为不安的卡罗,艾波莉告诉他说:“波沙侯爵和父王正在谈论着你的事。”

卡罗为刚才的冒昧向艾波莉道歉,这时艾波莉才晓得他爱的是王后,于是妒火中烧。这时出现的罗德利果虽然想把紧张化解,但已经明白事实真相的艾波莉只有更加愤怒。当罗德利果挥起短剑时,卡罗把他阻止了,于是进入充满火药味的三重唱“小心哪,你这冒牌儿子”。

艾波莉气哼哼地退场后,罗德利果就对卡罗说,希望卡罗把持有的秘密文件交给他。卡罗起初有点犹豫,最后还是照办了。


第二场诺斯特拉·东纳·达特嘉大教堂前的大广场


这是异端处刑日, 群众聚集而来,他们合唱着歌颂国王。接着是阴森森的进行曲,有一群身著黑衣的修士出现,拉着即将被处刑的囚犯们走过舞台前。

教堂的大门打开了,国王出现,宣布开始异端的处刑。这时带着法兰德尔的使节、穿着丧服的卡罗突然出现,恳求国王对受苦的法兰德尔人民伸出慈悲之手。但国王称他们是叛民,同时也愤怒地责备带头的王子。卡罗拔出利剑。发誓要拯救法兰德尔。

带着法兰德尔的使节的卡罗突然出现,恳求国王对受苦的法兰德尔人民伸出慈悲之手

卡罗在国王面前拔剑的不敬行为激怒了国王,国王命令王子把剑交出来,但王子执意不肯听从。这时波沙侯爵走到国王之前,要求卡罗交出剑来。卡罗愣住了,说一声:“是你?”后,就乖乖照做了。国王当场把波沙侯爵册封为公爵,卡罗对事情的演变感到莫名其妙。

火刑台的火点燃了,远方的天空已发白,人们赶来看火刑。这时从天上传来救赎的声音。

在诺斯特拉·东纳·达特嘉大教堂前的大广场
54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1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幕 第一场 马德里王宫一室

国王感慨自己始终都未得到年轻王妃的爱,再加上这次的众叛亲离,他深切地哀叹自己的衰老与寂寞,唱出了咏叹调《她不曾爱过我》。接着90岁的眼盲的大宗教裁判长出现了。


国王要和他商谈如何处置王子,他回答说:“处以死刑是不成问题的。”大宗教裁判长又说出真正的异端者是波沙侯爵,要求取他的性命。国王说:不能把诚实部下的生命交出,结果触怒了宗教裁判长,他生气地回到修道院去了。

这时,伊丽莎白王后慌慌张张地跑来说,她的房间被人翻乱,珠宝箱也被偷走了,请国王派人抓贼。国王冷静地说:珠宝箱在这里。”并打开给她看。这时国王发现里面有卡罗的肖像画,便怀疑王后的贞操。虽然王后辩称自己很清白,但国王根本不相信。由于国王的言词使愤怒王后昏倒了。听到国王喊救人的声音,罗德利果和艾波莉马上赶来。经过两人的照顾王后逐渐恢复了意识,她伤心地哀叹着自己的命运,国王则在罗德利果的陪伴下先行离开。



艾波莉经不起良心的谴责,终于对王后坦白


这时艾波莉经不起良心的谴责,终于对王后坦白,自己一直深爱着卡罗,因嫉妒才去偷了她的珠宝箱。她又吐露出另一个罪孽,那就是她和国王发生了乱伦的肉体关系。王后听后平静地说:“我要离开这个国家,去修道院。”然后离去。


艾波莉感慨因自己的嫉妒和美貌引来如此悲惨的命运,她唱出了咏叹调《被诅咒的美貌》。


第二场:唐·卡罗的监牢


卡罗在监牢中沉思,罗德利果来访了。他向王子说,自己已经写好一封信,决定把它送到国王手裏。在此信中说明卡罗根本不曾犯罪,为了营救王子,自己扮演成恶人。他把救助法兰德尔人民的重任托付给王子,决心以死谢罪,唱出了咏叹调《我最后之日》。这时枪声响了,罗德利果倒在血泊中,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他向卡罗告别,他说今后的计划都已告诉王后,而且王后明晚要在圣耶斯特修道院等他,他盼望王子成为西班牙的救星,把自己的理想交代给王子后就断气了。

这时国王出现,他把剑还给王子,而且宽恕了他。不料,期盼王子解救的民众,却变成暴民涌入监狱中,国王告诉他们王子在此。接着大宗教裁判长也来了,他严厉地命令百姓跪拜守护上帝的国王,众人只好顺从,并齐声歌颂着国王。

第四幕 圣尤斯特修道院

等待卡罗的伊丽莎白,怀念起在枫丹白露发生的往事。而今她已觉悟自己的命运,必须把罗德利果的遗言转告卡罗,为他开启新的人生并守护在他的身旁,于是她唱出了咏叹调《知道空虚人世的神》。

当卡罗出现时,伊丽莎白便恳求他让彼此间的情感净化,把他的爱与热情转移到营救法兰德尔受苦民众的重任上。卡罗答应把对她的爱隐藏在内心深处,并决心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法兰德尔人民。两人相约在天上再见,在唱出惜别之情的“永远的再见”之后彼此告别了。

伊丽莎白王后和唐。卡罗在圣尤斯特修道院会面

这时国王和大宗教裁判长一起出现,命令卫兵逮捕两人。但在这刹那,卡洛斯五世的坟墓却神秘地开启,卡洛斯五世的幽灵出现,把卡罗带入幕室中。伊丽莎白当场昏倒,全剧在人们惊慌失措中,幕落
547#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19 | 只看该作者
奥泰罗(Otello)是作曲家威尔第1887年完成的一部歌剧作品,脚本作者博依托(Arrigo Boito),改编自莎士比亚1604年的同名戏剧《奥赛罗》(Othello)。
[编辑本段]作品背景
  威尔第很早就开始倾心于莎士比亚的戏剧,1865年时,威尔第曾将《马克白》改编成歌剧《马克白》,但当时的首演并不成功,于是他的“莎士比亚情节”就一直保留在心里。当轰动世界的《阿依达》(1871)问世后多年,威尔第令人惊讶的暂停写作歌剧,这期间他虽然不间断的写了一些其他形式的音乐作品(1871年,威尔第为意大利爱国诗人马佐尼的逝世谱写著名的《安魂曲》),但主要是在为他的下一部歌剧做准备。
  结束了超级华丽的《阿依达》,威尔第开始思考他的下一步,要如何打破他在《阿依达》中创造的高度,这时他想到了莎士比亚的《奥赛罗》(Othello),毫无疑问那部戏剧中极度悲痛、赤裸裸的对于人心的描写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1880年,威尔第找到了他一直以来的合作者——19世纪著名的诗人博依托,请他写作《奥泰罗》的歌剧脚本。博依托将莎翁戏剧中文艺复兴时代(Raissance Age)的精神融合进在十九世纪兴盛的浪漫主义(Romantic Age)精神中。浪漫主义时期,对于那些“黑色”浪漫英雄的崇拜可谓达到了顶峰,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仅仅探讨人的内心世界与外表行为之间的差距,而是更直接的关注人的本质,认为人性本恶,在《奥泰罗》中“依阿戈”(Iago)这一角色堪称典型,博依托甚至曾想用“依阿戈”这个名字来命名这部歌剧。如果说在其后博依托为威尔第的法尔斯塔夫所创作的法尔斯塔夫身上有着永远否定人类真善美的恶魔的影子,那么《奥泰罗》中的依阿戈则更象是恶魔在人间的化身,其一曲“信经”(credo)是那么赤裸裸的,完全没有了莎士比亚戏剧中遮遮掩掩的虚伪,充分反映出两个时代对于人物的不同看法。
  在博依托巧妙改编莎士比亚原作的基础上,威尔第将莎士比亚的诗意和人物转译成极富天才的音乐。作品中没有瓦格纳的成分,几乎没有什么分曲,也没有主导动机。人声与乐队间的平衡得到出色的处理,乐队始终存在,并以最节约的方式产生出最深刻的效果。
548#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19 | 只看该作者
威尔第的《奥泰罗》删去了莎翁原著中的第一幕,以其第二幕第一景暴风雨场面开始歌剧,狂乱不规则的音乐象征着奥泰罗暴烈的个性,而原著第一幕中的一些细节都安排在后来的几首二重唱中。威尔第只为剧中的主要角色写独唱曲,这样即可突出其重要性,又将他们的内心世界表达清楚,而戏剧性冲突则靠重唱及声部对位来表现。如第二幕花园中的重唱,三种不同风格的曲调暗示了黛丝德蒙娜、奥泰罗和依阿戈之间悲剧性的冲突。之后的四重唱气氛更加激烈,出现了三层交叉的冲突,互相不知道心意的奥泰罗与黛丝德蒙娜,以及他们与暗地里谋划阴谋的依阿戈,为了黛丝德蒙娜的手帕与丈夫发生争执的女仆伊米利娅,四个人之间隐含的危机在舞台上呈现出尖锐的讽刺意味。威尔第为几个主要角色写了代表他们各自个性的音乐,当中只有奥泰罗的音乐会转变,当他落入依阿戈为他所设的陷阱时,他唱起了代表依阿戈的回旋式旋律,而当他怀疑妻子不忠时则用属于黛丝德蒙娜的旋律来讽刺她,这种角色之间的音乐借用暗示出人物性格的复杂化。另外,威尔第安排了两个音乐动机来串联起整个悲剧性的剧情,第一幕预示混乱与阴谋的“饮酒歌”以及第四幕黛丝德蒙娜所唱得预示悲剧结尾的“杨柳歌”。
  整部歌剧音乐的发展象征着奥泰罗人格的转变。一开始,他以高贵勇敢的英雄姿态出现,但暴风雨的主题预示了他个性中的暴烈,接着依阿戈设计陷害他,他的内心从怀疑到震怒到杀机浮现,音乐也不断地从平静到狂乱。其中分化出一对矛盾,就是奥泰罗对于妻子的信任,代表依阿戈的回旋式旋律充斥着诡异邪恶的感觉,整个信与不信的过程中反复出现这种旋律,最后由奥泰罗唱出,暗示着他已彻底受依阿戈的控制,对妻子的感情由爱至恨。从恨中引发出的便是死亡的主题,爱情的动机伴随着奥泰罗的幸福平静与快乐,怀疑的动机则使他受着嫉妒的折磨,痛苦、狂暴,进而出现杀人的动机,这时音乐层层交织达到了高潮,然后一个回落,矛盾的出现了悔恨的主题及爱情的动机,紧接着重复杀人的动机,代表了奥泰罗精神上最终的崩溃,这个看似能够征服一切的英雄选择了自杀来结束他悲惨的命运。
  这部歌剧1887年2月5日于米兰史卡拉歌剧院的首演轰动了全城,民众聚集在一起久久不肯离开,他们口中高呼着:“威尔第万岁”。也确实,威尔第用这部歌剧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奥泰罗》打破了他在《阿依达》之后长久的沉默。
54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1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幕:
  十五世纪晚期,塞浦路斯岛。岛民们聚在港口边祈祷海上的狂风巨浪停息,出外抗击土耳其人的舰队能够平安归来。摩尔人奥泰罗(Otello,男高音),岛上的总督,威尼斯军队的将军,他带着舰队抵达港口,打了胜仗又闯过了暴风雨,人们办起了庆功宴来迎接他。奥泰罗的副官依阿戈(Iago,男中音)却冷眼旁观,他心里怀着恶毒的怨恨正在酝酿报复计划。他找到为了追求奥泰罗的新婚妻子黛丝德蒙娜(Desdemona,女高音)而上岛的花花公子罗德里乔(Roderigo,男高音),发誓要帮助罗德里乔得到那个威尼斯美人,说不久黛丝德蒙娜就会厌倦她的摩尔人丈夫而改投罗德里乔的怀抱。为了使罗德里乔相信自己与他是一边的,依阿戈便说奥泰罗把一次提升的机会给了卡西奥(Cassio,男高音)而不是他,所以仇恨将作出回报,两个人开始密谋。庆功宴还在继续,眼见一边的卡西奥拒绝再喝酒的时候,依阿戈便提议为奥泰罗的新婚妻子干杯,无法拒绝的卡西奥终于喝醉了,受了依阿戈的挑拨,他与罗德里乔起了争执,后来竟发展成一场决斗。混乱中,试图分开两人的前任总督蒙塔诺(Montano,男低音)也受了伤。奥泰罗闻讯赶来,依阿戈在他面歪曲事实,将责任都推到卡西奥身上,不满的奥泰罗取消了卡西奥新近的升职,将众人遣散。事情结束后奥泰罗回到他的新娘身边(爱的二重唱:夜幕低垂),他们回忆着初恋时的甜蜜,奥泰罗讲起自己艰苦的童年及所经历的那些残酷的战役,黛丝德蒙娜深深爱着自己英勇的丈夫,而奥泰罗十分赞赏妻子的纯洁,美妙的时光匆匆过去,不知不觉中月影倾斜。
[编辑本段]第二幕:
  城堡一个朝向花园的房间。无故失了大好前程的卡西奥十分后悔,依阿戈安慰他,说如果去找黛丝德蒙娜为他求情,那么他将官复原职,因为奥泰罗很爱妻子,必定会听她的话。等卡西奥一离开视线,依阿戈便宣称自己只相信邪恶之神(咏叹调:信经),他认为自己从出生便是卑贱的,他是人,所以他就是个恶棍,命运注定要不公平,诚实的人是傻瓜,人生毫无意义,他相信他所思所行的邪恶,那些正直的人都是虚伪的演员,无论外表或是内心,他的存在便是一个谎言。
  卡西奥到花园中找黛丝德蒙娜,依阿戈则不经意的向刚进门的奥泰罗提黛丝德蒙娜的忠诚。奥泰罗因为自己的妻子的美貌而醉心不已,他想说些赞美的话,而黛丝德蒙娜却用卡西奥的降职问题来烦他。奥泰罗将黛丝德蒙娜为他擦汗的手帕扔在地上,黛丝德蒙娜凄惨苦的要奥泰罗看看她的脸,爱情就写在她的脸上,而奥泰罗这低垂着头心痛的自问是否因为自己肤色太黑或已年纪老迈才使得妻子不再爱他。女仆伊米丽娅(Emilia,次女高音)将手帕拾起来,黛丝德蒙娜并没有留意,她正急于使奥泰罗恢复平静,注视着一切的依阿戈从自己的妻子伊米丽娅那里将手帕抢走,他得意的称之为“爱情的罪证”、“陷害人的宝贝”。奥泰罗表示要独自呆一会儿,为了使奥泰罗的怀疑加深,依阿戈在众人离开后悄悄的回到奥泰罗的身边。依阿戈眉飞色舞的煽风点火,他编造了一个关于卡西奥乘奥泰罗熟睡时跟黛丝德蒙娜倾心私通的故事,并且还提到在卡西奥的手中见到了黛丝德蒙娜的手帕。起初奥泰罗只是半信半疑,渐渐他落入了依阿戈的圈套,心里生出恨意,发誓要向那些背叛他的人报复(二重唱:向天发誓),依阿戈低着头暗自称快。
550#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2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幕:
  在军营的库房中,依阿戈告诉奥泰罗他的妻子将提供黛丝德蒙娜与卡西奥在一起的新证据,这个时候黛丝德蒙娜进来。奥泰罗试图平静的说话,可是黛丝德蒙娜反复的重提卡西奥被降职的话题,奥泰罗询问那块他送给她的手帕在何处,她却不在意的回答说忘记了。奥泰罗的内心受着巨大的煎熬,他指责妻子不贞,并羞辱她,说她淫荡不堪,黛丝德蒙娜伤心的离去。独自一个人,奥泰罗跪倒在地上,大声呼唤,再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像这一件如此折磨他了(咏叹调:天,为何要这么对待他)。依阿戈带着卡西奥来了,奥泰罗将自己隐藏在阴影中。依阿戈问起卡西奥与他女友的事情,听不到他们对话的奥泰罗顺理成章的把卡西奥脸上的笑容联系到黛丝德蒙娜的身上,他认为卡西奥是在讥笑他。接着,依阿戈拿出用欺骗得来的手帕说是要送给卡西奥的女友,卡西奥接过来细细的观赏者,赞叹那上面精美的图案及美妙的芳香,而认为手帕代表了妻子不贞的奥泰罗像死一般的痛苦,看着那背叛的证据在阳光下展露,他的爱情将他的心撕裂。突然城堡处传来响亮的喇叭声,宣告有一位要人从威尼斯来到,依阿戈与卡西奥前去迎接。奥泰罗从阴影中现身,他的面孔扭曲,双目充血,多少爱变成了多少恨,甚至尤过之,在他漆黑的脸上刻着恐怖的誓言,只有死亡能够安慰他。摩尔人奥泰罗走下台阶向大使罗多维考(Lodovico)致意,新的人事命令被发布,他将被调回威尼斯,而卡西奥要代替他成为塞浦路斯的总督。听到这个安排,几乎要失去理智的奥泰罗当着众人的面将妻子推倒在地,咒骂她,大使将黛丝德蒙娜带离。相信自己已经一无所有的奥泰罗近乎崩溃,他绝望的吼道:“仇恨如同狮子!”
55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2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幕:
  深夜,伊米丽娅在整理女主人的床铺,黛丝德蒙娜到现在还不了解为何丈夫性情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心中怀着恐惧,她唱起了一首悲歌,讲一个被爱人抛弃的女子的故事(咏叹调:杨柳之歌)。一边唱眼泪一边止不住的滚落,心竟撕裂般的疼痛,窗外的清风也叫她颤抖,她热情的跟伊米丽娅告别后跪在床边祈祷(咏叹调:圣母颂)。奥泰罗进来的时候黛丝德蒙娜已熟睡,一个吻将她惊醒,奥泰罗问妻子是否做过祈祷。嫉妒使人变聋,奥泰罗听不见妻子无辜的辩白,他亲手将黛丝德蒙娜扼死。伊米丽娅在外面敲门,她说卡西奥杀死了罗德里乔,当她进屋看到死去的黛丝德蒙娜时惊骇的尖叫起来,卡西奥和罗德维考赶来,害怕事情败露的依阿戈逃走了。意识到自己所造成的可怕悲剧,奥泰罗拔出一把隐藏在怀中的短剑刺向自己,他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紧紧拥抱住渐渐冰冷的黛丝德蒙娜,祈求一个已不可能实现的吻(咏叹调:再一个吻——“没有人会再惧怕我/因为此刻将是我生命的终点……/光荣啊/奥泰罗失去了一切……/而你,你是如此苍白、美丽/就象是在邪恶星空下诞生的婴孩/啊!死亡啊/是我,我亲爱的妻,是我将你杀死的/现在我的死神也来找我了/……什么都不求/只要再一个吻……”)
55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20 | 只看该作者
威尔第 (Giusepe Verdi, 1813-1901)
  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出身于小商之家,曾报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师从拉维尼亚学习作曲和配器。创作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渊源,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塞罗》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威尔第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比在莱比锡出生的瓦格纳晚5个月。他的父亲是当地旅馆的老板和杂货商。这是一个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父亲打发他到附近布塞托一个鞋匠家去住,他在那里学习管风琴,并在镇上管弦乐团工作。当他被镇民送往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却遭到拒绝,被拒原因是他的岁数太大(超过了14岁)。从未受过训练,缺乏音乐才能。他回到布塞托,后来开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该剧于1839年他26岁时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歌剧取得了成功,使他获得了创作三部新歌剧的合约。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使他一跃而成为意大利第一流的作曲家。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威尔第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一些革命歌曲鼓励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威尔第创作的高峰时期,他勤奋不懈的创作,先后写出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威尔第谱写了《阿伊达》之后16年就再没有写过任何歌剧,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最后两部震惊--悲剧性的《奥塞罗》和喜剧性的《福斯塔夫》。
  威尔第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今天演出最多的四大名作是《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和《阿伊达》。

2009-2-19 11:00 回复
55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20 | 只看该作者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小仲马的力作。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亲摩里阿龙公爵在偶然发现玛格丽特很像他女儿,便收她做了干女儿。玛格丽特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应只要她能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便负担她的全部日常费用。但玛格丽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将钱减少了一半,玛格丽特入不敷出,到现在已欠下几万法郎的债务。


一天晚上10多钟,玛格丽特回来后,一群客人来访。邻居勃吕当司带来两个青年,其中一个是税务局长杜瓦先生的儿子阿芒·杜瓦,他风狂地爱着茶花女。  

一年前,玛格丽特生病期间,阿芒每天跑来打听病情,却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勃吕当司向玛格丽特讲了阿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动。玛格丽特和朋友们跳舞时,病情突然发作,阿芒非常关切地劝她不要这样残害自己,并向玛格丽特表白自己的爱情。他告诉茶花女,他现在还珍藏着她六个月前丢掉的纽扣。玛格丽特原已淡薄的心灵再次动了真情,她送给阿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许。  

阿芒真挚的爱情激发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热望,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和阿芒到乡下住一段时间。她准备独自一人筹划一笔钱,就请阿芒离开她一晚上。阿芒出去时,恰巧碰上玛格丽特过去的情人,顿生嫉妒。他给玛格丽特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说他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他将离开巴黎。  

但他并没有走,玛格丽特是他整个希望和生命,他跪着请玛格丽特原谅他,玛格丽特对阿芒倾述“你是我在烦乱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唤的一个人”。
55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21 | 只看该作者
经过努力,玛格丽特和阿芒在巴黎效外租把一间房子。公爵知道后,断绝了玛格丽特的经济来源。她背着阿芒,典当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和车马来支付生活费用。阿芒了解后,决定把母亲留给他的一笔遗产转让,以还清玛格丽特所欠下的债务。经纪人要他去签字,他离开玛格丽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来是阿芒的父亲杜瓦先生写的,他想骗阿芒离开,然后去找玛格丽特。告诉玛格丽特他的女儿,爱上一个体面的少年,那家打听到阿芒和玛格丽特的关系后表示:如果阿芒不和玛格丽特断绝关系,是要退婚。玛格丽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如果要让她与阿芒断绝关系,就等于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让。为阿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牺牲,发誓与阿芒绝交。  

玛格丽特非常悲伤地给阿芒写了封绝交信,然后回到巴黎,又开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尔维勒男爵的追求,他帮助她还清了一切债务,又赎回了首饰和马车。阿芒也怀着痛苦的心情和父亲回到家乡。

阿芒禁仍深深地怀念着玛格丽特,他又失魂落魄地来到巴黎。他决心报复玛格丽特的“背叛”。他找到了玛格丽特,处处给她难堪。骂她是没有良心、无情无义的娼妇,把爱情作为商品出卖。玛格丽面对阿芒的误会,伤心地劝他忘了自己,永远不要再见面。阿芒却要她与自己一同逃离巴黎,逃到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紧紧守着他们的爱情。玛格丽特说她不能那样,因为她已经起过誓,阿芒误以为她和男爵有过海誓山盟,便气愤地把玛格丽特推倒,把一叠钞票扔在她身上,转身离去。玛格丽特大叫一声,昏倒在地。  

玛格丽特受了这场刺激,一病不起。男爵与阿芒决斗受了伤,阿芒出国了。新年快到了,玛格丽特的病情更严重了,脸色苍白,没有一个人来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杜瓦先生来信告诉她,他感谢玛格丽特信守诺言,已写信把事情的真象告诉了阿芒,现在玛格丽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见到阿芒。  

临死前,债主们都来了,带着借据,逼她还债。执行官奉命来执行判决,查封了她的全部财产,只等她死后就进行拍卖。弥留之际,她不断地呼喊着阿芒的名字,“从她的睛里流出了无声的眼泪”。她始终没有再见到她心爱的人。  

死后只有一个好心的邻居米利为她入殓。当阿芒重回到巴黎时,她把玛格丽特的一本日记交给了她。从日记中,阿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灵。“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  

阿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55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22 | 只看该作者
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 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在歌剧《茶花女》中,作曲家以一首前奏曲来代替序曲。这段音乐不长,第一个主题是近于静态的旋律,仿佛是在叙述薇奥列塔的悲惨生活一般,同时又刻画出了她那温柔妩媚的形象;而加弱音器的弦乐器在高音区奏出的悦耳的音响,又使这段音乐显得特别温暖而诚挚感人。乐曲的第二个主题的调性与和声都很清晰,旋律的进行也显得十分宽广,它是女主角薇奥列塔纯真爱情的象征。
《饮酒歌》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作曲,皮阿维作词。作于1853年。为所作的歌剧《茶花女》中第一幕唱段。当时男主角阿尔弗雷多在女主人公薇奥莱塔举行的宴会中举杯祝贺,用歌声表达对薇奥莱塔的爱慕之心,薇奥莱塔也在祝酒时作了巧妙回答。第二段结尾处两人的对唱表达了他们互相爱慕之情,最后一段客人们的合唱也增添了这首歌的热烈气氛。这首三拍子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亮的大高色彩及六度大跳的旋律动机贯穿全曲,表现了主人公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充满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4:27 , Processed in 0.04967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