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78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0 | 只看该作者
圣桑也是一位音乐神童,而且堪称空前绝后:他刚刚两岁半,就开始学习钢琴;三岁生日刚过,他就写出了第一首钢琴小品; 七岁时,他已经正式从师学习作曲了;十岁的圣-桑,已经开了个正式演奏会,这时的他竟然能够不看谱就背奏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任意一首。他还是一个能够“一心二用”的人,例如他经常一边搞配器,一边同别人闲聊,两不耽误。奇怪的是,圣-桑曾去争取罗马奖两次,但两次都失败了。他竟然输给了今天已几乎被人们全部忘记的一些音乐家们。
  青年时代的圣-桑,其才华得到许多前辈的赏识。柏辽兹称赞他为“无所不知,缺少的不过是一点点实际经验”;李斯特听过圣-桑在管风琴上的即兴演奏之后,竟称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管风琴家”。不管是否有“言过其实”之嫌,青年圣-桑那超凡的才华是可以肯定的。中年时代的圣-桑,十分支持新人新作。他是当时法国音乐家中推崇瓦格纳歌剧的第一人,而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的总谱,也是圣-桑最先从俄国带回法国的。可以说,印象主义音乐能产生在法国,圣-桑功不可没。
  然而有趣的是,晚年的圣-桑变得十分守旧,他对印象主义音乐大加贬斥。有一次,圣-桑听了德彪西的音诗《牧神午后》之后说:“听是好听的,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如果它也可以算作音乐, 那么调色板也可以算作一幅画了。”圣-桑不仅无法容忍德彪西,对二十世纪先锋派音乐亦心存偏见。 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春之祭》初演之时,特意到场的圣-桑竟立刻勃然而起,拂袖而去。
78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1 | 只看该作者
圣桑是十九世纪法国作曲家、指挥家、管风琴和钢琴演奏家。《圣桑—天鹅》是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当中的一曲,也是全组曲中最精美、最著名的音乐。乐曲中钢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荡漾的微波;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曲调,则描写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姿,以及安详自在地浮游时的情景。



面对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班的小学生,下节音乐课就是欣赏《圣桑—天鹅》,他们是否能理解好这一世界名曲呢?在备课时,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思虑良久之后,我的教学灵感来了,“Do it by yourself”简称“DIY”,这个词到处都见,意思是“自己动手做”。在实验班的音乐欣赏课上我就采用了一次DIY的形式。



要让学生DIY,教师先要DIY。我认真地搜集了各种资料,煞费了一番心血,制作了一个介绍《圣桑—天鹅》的课件。大提琴的音乐声慢慢响起,Flash动画中的天鹅在湛蓝的湖水中慢慢地游着,月光照在时而昂首、时而低语的天鹅身上真是美极了!《天鹅》不仅有大提琴演奏,还有用长笛演奏以及钢琴演奏的。有三位时尚的“天鹅姐姐”做导游,同学们可以听到不同乐器演奏的《天鹅》。同时还有乐器的介绍、作者圣桑的介绍、作品《动物狂欢节》的介绍,以及不同姿态的天鹅的图片可以供同学们欣赏。还有两位“天鹅姐姐”将会带着同学们去聆听童声合唱团的演唱,以及欣赏芭蕾舞《天鹅之死》的现场表演。由于学生们大都生活在城市,并未真正见过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天鹅,我还特地剪辑了一段表现天鹅在大自然中自由、幸福生活的影片,让这些学生能够与天鹅零距离的接触,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美妙情景。当音乐与画面交融,真是声情并茂,连我自己在制作完成后都禁不住反复欣赏起来。



上课铃声响了,我的琴声响起,所有的同学眼睛里放射出了异样的光彩,在《圣桑—天鹅》音乐中,这节课开始了。抒情优美的乐曲一开始就令孩子们为之陶醉。我请同学们打开笔记本计算机,说道:“5分钟内,请美丽的‘天鹅姐姐’带着大家进入《圣桑—天鹅》的音乐殿堂中欣赏音乐。”只见同学们飞快地拿起鼠标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天鹅姐姐”,眼睛牢牢的被计算机屏幕所吸引,同时将耳机戴好,看到同学们的表情我心中暗自高兴。
78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1 | 只看该作者
我轻轻走到王凯珩同学的身边,此时的他正在聆听童声合唱,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歌词,嘴里还哼哼着。为了不影响别的同学,我竖起右手食指放在嘴边,王凯珩一吐舌头,闭上了嘴。我看到王菲同学的手臂在比划着,不用问,一定在欣赏芭蕾舞。贾鹏浩此时在边看屏幕边与自己带来的资料做对比,并还不住点头,看见我看他,就向我摆摆手,轻声说:“我本来想给大家介绍圣桑和他的作品,但这个课件里都有了。我现在就想能给大家演奏这首名曲!”我也小声说道:“一定有你用武之地。”新转来的魏佳兴高高地举起手想跟我交流,我走到他身旁俯下身子问道:“什么事?”“老师,我会吹长笛,但是这首曲子我还不会吹,我可以练练,然后给同学们表演。”“那就太好了,你看看这里。”我操作鼠标,打开了一个界面,显示出乐曲谱例,“你可以看着它来练习吗?”“行。”



5分钟的时间转眼到了,我向全班同学说:“听着音乐你都想到了什么?请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同学们认真地交流起来,“在一个很安静的夜晚,一只天鹅悲伤的在湖边游着。她想念在远方的朋友了。”“也许是受伤了的天鹅,想爸爸妈妈了。”“是谁打伤了天鹅?真气人!”说这话的人声音有点大,几乎全班同学都将目光集中到了他身上。我赶快走到前面对大家说:“天鹅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请你做天鹅的代言人,你要对人类说什么?让我们在看完这段录像之后,请你来说。”我播放了一段录像,里面有天鹅在大自然中自由地飞舞,在天鹅的叫声中,仿佛所有的同学都听到天鹅对人类的呼唤:“我们是朋友。”



录像结束后,同学们的情绪还很激动,我顺势提出要求:“今天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天鹅吧,课堂活动的名字就是——我的DIY。”《圣桑—天鹅》又一次响起,同学们将眼睛微闭,欣赏时带着沉思,完全陶醉在悦耳动人的旋律声中。音乐声刚一停下,有人脱口而出:“我也可以跳一段美丽的天鹅舞。”我还没来得及回答这个同学,其他同学纷纷举手说道,“您可以给我配乐吗?我想朗诵。”“我可以画吗?”“您有纸吗?我们美术课学过撕纸,我可以把这只天鹅‘撕’出来。”



音乐声再次响起,在教室里有的同学拿起了画笔;有的同学在用纸“撕”天鹅;有的同学在听音乐写朗诵词;还有几个女生在编舞蹈。此时我走到编舞蹈的几个女生前轻声说:“一定要听着音乐,跟着它的节奏、力度和速度。”一转眼看见魏佳兴和另外一个同学在叠着什么,同时戴着耳机的头和身体还在摇晃着,看样子已经沉浸在音乐声中了。



我看看表,真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创作热情,可是我也很想欣赏同学们的作品,于是弹出了请注意的音乐,教室里马上安静了下来。“请将作品拿上来展示!”画天鹅的小组将作品举到高处请大家欣赏,并将组员作了隆重介绍。“请‘撕’天鹅小组展示作品!”只见临时小组长在黑板上贴了一张纸并告诉大家:“这是背景,”然后组员将不同造型的纸撕天鹅逐一贴到背景上,同时还有水草、水纹,“这就是我们的作品,我们希望天鹅能自由地生活在湖中,永远快乐的生活!”掌声响起,相信他们说出了所有同学的心声。有些同学着急地站起来,“我们的表演更精彩,请大家欣赏舞蹈。”看她们急得,都不用我来报幕了。音乐声响起,八只“天鹅”翩翩起舞的姿态美极了,表演完了,所有的同学将掌声送给了她们,久久不愿停下。当看到最后还有几位同学迫不及待地将我围起来时,我马上报幕:“请听朗诵《天鹅》。”“静悄悄的湖面上,夜幕降临,一只天鹅……”慢慢的我又将长笛演奏的乐曲声作为背景加了他们的朗诵声中,朗诵已经结束,但所有的师生依然还沉浸在这意境中。此时没有掌声,却胜似有掌声。当音乐悄然响起时,有的同学回过味来,鼓起了掌。



下课的铃声也在此时响起,同学当中有人说:“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也有的同学说:“以后欣赏课还这么上吧!”此时我的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因为音乐其实是很简单的,听音乐,会听音乐最主要就是看音乐是否能打动人心,而DIY给我的启发,给同学们的启发,在这节课上不是都已经是最好的证明了吗?



网学感悟



让四年级的小学生安静地坐着欣赏《圣桑—天鹅》实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如何在聆听的过程中调动积极性,确保每位同学有所收获,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里,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实践证明,在课件的辅助教学下,我充分地发挥出每一位同学的能力,使其特长有所展示。既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各学科学习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音乐知识是学生欣赏音乐必备的前提条件。虽然有乐理基础的同学可以比较顺利地学习音乐的专业名词,但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学习音乐专业名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我们需要在课堂上淡化专业名词、专业知识,可是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教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呢?我想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仔细揣摩是学生欣赏音乐的正确方法。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只有经过仔细揣摩,才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收益。人们常说:“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交响乐需要不断地多听,到四十岁以后才能真正地领悟到其中的含义。”这就足以说明音乐欣赏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圣桑—天鹅》DIY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聆听中理解音乐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音乐声形结合,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再加上教师形象语言的启发,学生就能正确领会和感知音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很适合小学生音乐欣赏课。DIY这个想法激发了整个课的灵感,课上学生想听就听、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想画就画,多媒体课件为这一切提供了方便,为一切提供了可能。我们在让学生听的同时,在感受乐曲节奏与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即兴创编(舞、颂、画、撕),这样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78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2 | 只看该作者
夏尔·卡米尔·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ens,1835年10月9日-1921年12月16日)是一位属于浪漫时期的法国钢琴及管风琴演奏家,亦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对法国乐坛及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重要的作品有《动物嘉年华》、《骷髅之舞》、《参孙与大利拉》等。

  1835年,圣桑于法国巴黎出生,其父于他出生后数月辞世。圣桑的母亲及姨母均为音乐爱好者,在他们的薰陶下,圣桑从婴孩开始便认识到音乐的奇妙,对周围所有声音均甚感与趣。圣桑两岁时随他的姨母习琴,且不久便懂得作曲,他的第一份钢琴作品至今仍保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中。
  圣桑的才华并不局限于音乐上,他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积极自行研习,而且拥有超凡的记忆力,只要听过、读过的,他都能毫无错漏的放在脑袋里。他于三岁便懂书写,七岁时学懂拉丁文,更自行研读唐·乔望尼的总谱。1842年,圣桑开始跟随Camille-Marie Stamaty习琴。十岁时,圣桑第一次公开演奏后,竟能以记忆弹奏出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他亦因此而声名大噪,名声传遍欧美各地。十六岁时编写他的第一首交响乐。圣桑于巴黎音乐学院修读作曲及风琴演奏期间更获奖无数。
  1840年,圣桑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并进修管风琴及师随Jacques Halévy学习作曲。圣桑曾赢得多个奖项,但却无缘于1852年及1864年赢取知名的Prix de Rome奖项。圣桑的天分及名气令他与名钢琴家李斯特结缘,并且成为要好的朋友。圣桑十六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乐;他的第二交响乐则以降E大调第一交响乐之名面世,并且于1853年公演,令到不少作曲家及评论家惊讶。音乐家白辽士曾这样称许圣桑:“他懂得所有事物,但只缺乏‘经验不足’。”白辽士后来更成为圣桑的好友之一。
[编辑本段]中期
78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2 | 只看该作者
圣桑圣桑于巴黎各教堂中以演奏管风琴为生。1857年,他更取代了Lefébure-Wely这位杰出风琴师的地位,于Église de la Madeleine当了二十年风琴师。他每周的即兴演奏更震摄了巴黎大众,1866年,李斯特更称誉圣桑为世上最伟大的风琴家。
  1861年至1865年,圣桑于École Niedermeyer任职钢琴教授,并把当代的音乐,如李斯特、古诺、舒曼、白辽士、华格纳等,纳入于学校以巴哈和莫扎特为要的保守课程中。他最成功的门生有André Messager 及佛瑞。佛瑞是圣桑得意门徒,不久更成为好友。
  圣桑多材多艺,早年曾涉猎地质学、考古学、植物学及昆虫学,他亦是一为数学专家。后来,除了作曲、演奏及撰写音乐评论外,他还与欧洲知名的科学家进行讨论,以及撰写关于声学、巫术科学、罗马剧院装修及古老乐器的学术文章。他曾编写一份哲学著作,名为Problèmes et Mystères,讲述科学及艺术会取代宗教;圣桑悲观及无神的理念,预示了存在主义的出现。他的其他学术成就还包括一册名为Rimes familières的诗集,及一份十分成功的滑稽剧本,名为La Crampe des écrivains。圣桑亦是法国天文学会的成员;他还教导海市蜃楼,又懂得按自己的要求制作望远镜,以及按如日食般的天文现象来计划演奏会。
  1870年,圣桑参予了国家防卫军,并参加了普法战争。短短半年的战争,令圣桑心中留了下了一道永不磨灭的疤痕。1871年,圣桑与Romain Bussine成立国家音乐社团组织,借此推广新的法国音乐。巴黎公社瓦解后,圣桑以社团组织主席身分,公开首演社团成员的作品,包括佛瑞、塞扎尔·弗兰克、拉罗及他本人的作品,令他成为塑造法国音乐将来的重要人物。
 
78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2 | 只看该作者
后期
  圣桑于1886年完成著名的《动物嘉年华》及《第三交响乐》,并以此献给当年逝世的好友李斯特。同年,圣桑被解除音乐社团的会籍。两年后他的母亲逝世,为免睹物思人,圣桑易名为Sannois及离开法国往加那利群岛。接着的数年他游历各国,游遍欧洲、北非、东南亚及南美等地。圣桑更以Sannois为笔名,把他的旅游经历笔录成多本受欢迎的书籍。
  圣桑仍继续他音乐、科学、历史方面的著作,并经常到处游历。他晚年居于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
  圣桑多才多艺且贡献良多,法国政府后来以荣誉军团勋章来表彰圣桑的成就。1921年12月16日,圣桑于阿尔及尔因肺炎病逝,遗体运返法国后葬于今巴黎的蒙巴纳斯公墓。
[编辑本段]著名作品
  Carnaval des Animaux 《动物嘉年华》(该作品只是圣桑戏谑其他音乐家之作,在有生之年不愿公开。仅<天鹅之舞>之片段愿意公开而已)
  Danse Macabre 《骷髅之舞》
  Samson et Dalila 《参孙与大利拉》
  swan 《天鹅》
78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3 | 只看该作者
作曲家圣桑曾于1886年2月先后到布拉格与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出,途中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好友的请求,为好友所主持的音乐会写作了这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狂想组曲。

作者将一些大师的名曲(包括他自己的作品)揉合于其中,加以夸张变形,对当时的音乐生活作了善意的戏谑和尖刻的嘲笑。因此,除了第十三曲《天鹅》外,作者不同意在生前演出或出版整套作品,因此只有《天鹅》一曲是在作者生前发表的。

在《动物狂欢节》中,作者圣桑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曲中动物形象鲜明,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听一听,让孩子感受一下古典音乐的魅力。这组音乐不仅被用做胎教音乐、幼教音乐,而且被广泛用在小学和初中的音乐启蒙与音乐教学中。


《动物狂欢节》组曲共十四段,由十三首标题小曲和终曲组成。

1、序曲及狮王进行曲
庄严的行板。
由两架钢琴以颤音的序奏开始,用以描写森林的景象。接着钢琴和乐队强有力地奏出狮王进行曲,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地迈着步伐出现。最后的低音部低音半音进行以强有力的和弦模仿万兽之王的咆哮声而结束。

2、公鸡和公鸡
中庸的快板。
乐曲以钢琴和小提琴用顿音演奏,模仿母鸡不停地咯咯叫鸣,之后又用钢琴高音区突出雄鸡有力的喔喔啼叫。母鸡和公鸡的叫声有时此起彼落,有时交织在一起,就象他们在对话、在吵架。短短的三十小节音乐渲染出一片鸡鸣声,生气盎然,十分有趣。

3、骡子
急迫的急板。
乐曲用两架钢琴跑出八度音阶和琶音的快速流动,表现了骡子在草原上奔跑追逐的形象。

4、乌龟
庄严的快板。
乐曲采用了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1819-1880)所作的轻歌剧《天堂与地狱》中一首康康舞的旋律,原曲速度较快,狂热跳跃,情绪活泼。作者将这种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风靡一时的舞曲加以变形,改为行板,用低音弦乐器演奏,表现了乌龟爬行时缓慢迟钝的形象。

5、大象
壮丽的快板。
乐曲引用了法国作曲家柏辽兹(1803-1869)所写的歌剧《浮士德的沉沦》中的《风妖之舞》圆舞曲的一个乐句做主题,把原来轻盈活泼的音乐,用低音大提琴演奏,曾经的轻盈如仙的风妖成了庞然大物,表现了大象踏着沉重笨拙的步伐,费力地旋转起舞的形象。
78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3 | 只看该作者
6、袋鼠
跳跃的节奏。
乐曲以短小的倚音和短促的半拍,用两架钢琴交替演奏,生动地描写了袋鼠活蹦乱跳的动作。

7、水族馆
小行板。
两架钢琴奏出轻缓的琶音,宛如清澈的流水。在钢琴上下流动的琶音背景中,长笛与钢琴奏出高音区的旋律,描写鱼群在水中漫游,钢片琴则刻画闪闪发光的银鳞,好象透过玻璃看到水中鱼儿轻巧的游动。

8、长耳朵的家伙
自由的速度。
乐曲由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交替奏出一短一长的乐句,描绘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受人使役的驴头人身怪物的悲鸣。被人用鞭子抽一下,怪物就叫一下。

9、林中杜鹃
行板。
钢琴优美、丰满的和弦,把听者带到寂静的深山森林,单簧管反复奏出的几声咕咕是密林深处传来的杜鹃啼鸣之声。

10、鸟舍
高雅的中板。
在弦乐的背景上,钢琴奏出的灵巧颤音和长笛吹奏出的轻快对应,表现了小鸟飞来飞去和啁啾争鸣的鸟儿音乐会场景。

11、钢琴家
中庸的快板。
怎么钢琴家也来参加“动物狂欢节”啦。五小节一组的钢琴法指练习按半音依次向上移位,四次反复后以一段三度练习结束。该曲借钢琴反复奏出的简单音阶式的练习曲,用以嘲笑那些只会弹奏单调乏味的乐曲而缺乏灵性的“钢琴家”。

12、化石
快板。
乐队和木琴奏出圣.桑自己创作的《死之舞》中的骷髅跳舞的旋律,随后出现法国民歌《我有一些烟草》、《啊!母亲你会对我说吗?》、《月光之歌》等片段,最后还选用了以单簧管演奏罗西尼(意大利作曲家,1792-1868)的歌剧《塞维勒的理发师》中的罗西娜咏叹调片断,并突出了木琴干枯的音色。该曲似乎告诉人们,这些名噪一时的音乐已经成为过去,随着时光的流逝都是音乐中的化石了。

13、天鹅
高雅的行板。
乐曲开始以两架钢琴奏出平静的琶音,如一片碧波荡漾。接着大提琴舒展如歌的旋律,描写了天鹅在湖面上昂首缓缓浮游的高雅身姿和怡然自得地浮游的神态。这是一首深受喜爱的乐曲,常常被单独演奏,并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或合奏乐曲。

14、终曲
极快板。
乐队再现前面十三首的乐曲,奔跑的骡子、跳跃的袋鼠、鸡啼鸟儿叫……各种动物纷纷登场,汇成一个喧闹、狂欢的场面。该段曲子中还使用了进行曲般的旋律,呈现出狂欢节的欢乐气氛,最后达到高潮而结束。有空的时候,家长们不妨带着孩子去动物园看看有趣的动物,一定会玩得很开心。
 
 
 
 
 
作者简介


圣桑 (Charles Camille,Saint-Saens),生于1835年10月,法国浪漫乐派音乐家。

圣桑博学多闻,精力充沛,举止幽默、酷爱旅行,著名的《动物狂欢节》就是在1886年他于布拉格到维也纳的旅途中创作的。尽管一生深受结核病的折磨,然而他却奇迹般地活到86岁,1921年冬天,圣桑再度前往阿尔及利亚时逝世。

祖母是圣桑的音乐启蒙老师。他跟着祖母学习钢琴,小时候最喜欢的音乐家是贝多芬,其作品也深受贝多芬作品的影响。圣桑六岁左右开始作曲,作品的数量很大。他的作品不重写实或情感的夸张,而是偏重于纯正风格与完整的形式。
78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3 | 只看该作者
主要的代表作品

管弦乐:《C小调第三号交响曲》(Symphony #3 in C minor ' Organ' Op.78)
双钢琴协奏曲:《贝多芬主题变奏曲》(Variation on a Theme of Beethoven)
组曲:《动物狂欢节》(Carnival of the Animals),这是幼儿认识主题音乐的优秀教材。其中第13段《天鹅》的旋律被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之死》所采用。
交响诗:《骷髅舞曲》(Dance Macabre)
辅助阅读资料

怎样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交响曲《动物狂欢节》
本文为转载,作者:求风,2003年9月30日


说起狂欢节,大家一定不会很陌生吧。它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是农民们为每年春季来临而举行的一个重要而有趣的节日。

在狂欢节期间,家家户户都盛备美酒佳肴,宴饮狂欢。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又当数别出心裁的化装舞会了,人们头戴假面具,化装成各种神仙鬼怪和动物小丑,到狂欢节舞会上纵情歌舞。即便是自己的至亲好友,在这种场合也使你完全认不出他的“庐山真面目”来。

因此,每年的狂欢节总要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共庆共乐,同时它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单在音乐方面,就曾有不少作曲家以狂欢节为题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其中最为人喜闻乐见而又通俗易懂的莫过于法国作曲家圣桑那部交响曲《动物狂欢节》了。

凡听过《动物狂欢节》的人,都无不为音乐中所塑造的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动物肖像画而拍案叫绝:发威的雄狮、稚拙的大灵巧的袋鼠、迟钝的乌龟、旷野中毛驴的长鸣和空谷幽林中杜鹃的低吟……都传神地刻画出了动物的独特个性和习性。长期以来,它一直都是一部生动的交响乐入门教材。但是也许很少有人在聆听这首乐曲时会把他与一幅幅讽刺辛辣的漫画联系起来吧。

圣桑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当时音乐界的一批守旧平庸之辈把持着乐坛,称王称霸。在他们的影响下,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追求奢华浮夸的风气随处可见,而真正富于新意的作品和有才华的年轻人则受到种种压制和排挤。作为一个立足于振兴法国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圣桑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表明了与顽固保守势力的对立,更想有机会用音乐来揭露那些大人物们的真实面目。

这样,《动物狂欢节》就成了实施他计划的最理想的工具。按照他的构想,他笔下的每种动物都有其特定的寓意。比如乐曲一开始奏出的那耀武扬威的狮子形象,其实是讽刺社会上那些有权有势的养尊处优的平庸之辈,他们惯于发号施令、颐指气使,显得不可一世。接下来的一段描写了公鸡与母鸡的争啼,鞭挞了那些爱出风头、自命不凡的“君子”和喋喋不休、搬弄是非的小人。此外,用骡子的飞奔模仿一味追求快速弹奏的“钢琴大师”的演技;用大象的步伐描绘那些技艺拙劣的“舞蹈明星”的舞姿态;用乌龟隐喻不学无术却拼命想往向上爬的“投机家”;用“化石”抨击头脑僵化、感情冷漠的“学霸”等等。

作曲家手中的那支笔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把那个时代音乐界的众生相通过音符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正由于这部作品的涵义独特,因此圣桑对它的处理也就格外谨慎。他不愿由此而遭受那些没完没了的人身攻击,从而干扰他的作曲,所以这部作品除在1886年的狂欢节音乐会上由他亲自指挥首演之后,不再允许别人在他生前出版和演奏这部作品。唯一的例外是这部组曲中的第13段《天鹅》,它不在作者自己颁发的这项禁令之内,因为在天鹅身上寄托着人类一切理想美好的东西。它那纯洁善良的品质,值得人们永久歌颂。

多少年来,音乐家们通过各种演奏形式来表现这段诗意盎然、内涵丰富的篇章。它甚至还被舞蹈家改编成独舞《天鹅之死》展现在舞台上。而整部交响组曲得以重见天日是在作曲家逝世后的第二年(1892年),因为这时,他再也不会担心惧怕任何的谩骂和攻击了。
79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4 | 只看该作者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  穆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年),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于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父亲是庄园主。6岁起在母亲指导下学习钢琴。乡村的生活,农奴保姆的哺养,使他对农民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怀有深厚的感情。1849年进圣彼得堡的彼得罗帕甫洛夫学校学习。1952年进入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1852—1856年在学校学习,同时跟A.A.格尔凯学习钢琴,并尝试作曲。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波尔卡《陆军准尉》(钢琴曲)。1856年毕业后曾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充御前禁卫军,并先后结识了U.A.居伊、A.C.达尔戈梅日斯基、B.B.斯塔索夫和M.A.巴拉基列夫,这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1858年他辞退军职,脱离军籍,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事作曲,并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即“强力集团”)中最激进的成员。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写了一些管弦乐曲、钢琴曲和歌曲,还为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原著)写配乐。他主张音乐必须反映现实,表现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独创性。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宣布废除农奴制后,他回到家乡,将祖传的土地和家产分给农民。1863年返回圣彼得堡,进一步受到了以H.r.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思想转变,形成了进步的世界观与艺术观。他的民主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产生在这个时期。穆索尔斯基的后半生在贫困中度过,精神上受到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打击,物质上没有生活保障,靠替人钢琴伴奏、教书和当公务员糊口。1881年3月28日卒于圣彼得堡。
  在穆索尔斯基的创作领域中,歌剧处于首要位置。他总共写了5部歌剧,但都没有完成,由后人续完。最初的两部歌剧《萨朗宝》(根据G.福楼拜的小说,1863—1866)和《婚事》(根据果戈理喜剧改编,1868)虽然尚不成熟,但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萨朗宝》中,作者强调了人民解放的主题思想,注意群众场面的描写,其中一些片断后来移用在《鲍里斯·戈都诺夫》中。《婚事》在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方面,在角色的个性化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尝试。穆索尔斯基在歌剧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这两部歌剧中。《鲍里斯·戈都诺夫》(根据普希金的同名悲剧,1874年首演)是一部新型的历史歌剧,作曲家根据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构思,使歌剧的历史背景处于农民革命风暴的前夜,通过塑造人民群众的历史群像和刻画沙皇鲍里斯的内心矛盾,尖锐地反映了人民与暴君的对立冲突,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为适应戏剧情节的需要,作者一方面运用了多层次、多线条的合唱,表现在不同场合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形象(如在修道院强迫人民请求鲍里斯登皇位的场景),另一方面又采用朗诵调风格的独唱刻画典型人物的性格(如内心充满矛盾的沙皇鲍里斯,象征俄罗斯人民苦难遭遇的疯僧),同时又注意对戏剧发展情节的典型环境的烘托(如鲍里斯在克里姆林宫广场上的加冕仪式,立陶宛边境小酒店的场景,波兰贵族宫廷生活场景等)。
79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5 | 只看该作者
而整个歌剧的音乐语言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根据斯塔索夫提供的史料自编剧本,1872年开始创作,死后由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完,1886年首演)以17世纪末彼得一世时期射击军统领霍万斯基发动叛乱的史实为题材,形象地再现了俄国历史的画面。与《鲍里斯·戈都诺夫》相比,其情节线索更为繁复,人物形象更为多样,涉及充满尖锐矛盾和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但是主题思想不够集中和明确,结构较为松散。在不同人物的性格描写上局限于独立完整的歌曲或咏叹调。尽管如此,其富于民族特色的多侧面的群众场面,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此外,《索罗钦斯克集市》(根据果戈理原著,1916年居伊续完,1917年首演)是穆索尔斯基的一部喜歌剧,它综合了乌克兰歌唱旋律和口语音调,并以抒情和滑稽闹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刻画了喜剧性的人物性格。
  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包括多种的题材内容。其中有描绘贫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旧俄农民辛酸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叶辽穆什卡摇篮曲》 (1868)和《孤儿》(1868);有针对社会陋习进行嘲讽的讽刺歌曲《神学院学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细致描绘幼儿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儿歌》组曲(7首,1868—1873);有表现平民阶层饱经心灵创伤,深感孤独绝望的声乐套曲《没有阳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作者在这些声乐作品中不仅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性格,而且倾注了个人的感情体验,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以无限同情。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继承和发展了A.C.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注重音乐与语言结合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声乐朗诵旋律,其音调和节奏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与歌词语气和感情色彩密切相关。作者善于吸取俄国民间音乐素材,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如摇篮曲、进行曲、各种民间舞曲等),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歌曲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79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5 | 只看该作者
 穆索尔斯基在器乐创作方面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却富有独创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览会上的图画》。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1867)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它以构思新颖,形象逼真和色彩浓郁而引人入胜。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1874)是有感于亡友、画家B.A.哈特曼的遗作展览而作。它以鲜明的音乐语言将视觉形象复活,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真切感情。在和声手法、曲式结构和钢琴织体方面有新的探索。这独树一帜的作品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它配器,其中M.拉威尔的改编曲获得了最广泛的流传。
  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然而,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除斯塔索夫等少数有远见的人士给以肯定的评论外,常常受到指责和非难,以至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他在艺术上的探索,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如C.德彪西、拉威尔、L.雅那切克、C.C.普罗科菲耶夫、Ⅱ.Ⅱ.肖斯塔科维奇、r.B.斯维里多夫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尔斯基的影响。
79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5 | 只看该作者
图画展览会
图画展览会是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所做的钢琴套曲。1873年,圣彼得堡的美术学校举行了哈尔德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这一展览会成为穆索尔斯基写作这一首组曲的动机。这一钢琴组曲,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这一首乐曲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截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这一组乐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后五年(1886年) 在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很多作曲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现在一般只演奏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曲。
79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6 | 只看该作者
1873年, 与穆索尔斯基有深交的急进派建筑家维克 多·哈尔德曼 (Victor Hartman,1842-1873)去世了,交往四年之久的密友的故去,似乎给穆索尔斯基很大的打击。

  同年于圣彼得堡的美术学校举行了哈尔德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这一展览会成为穆索尔斯基写作这一首组曲的动机。这一钢琴组曲,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这一首乐曲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接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这一乐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后五年(1886年) 在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很多作曲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现在一般只演奏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曲。

1. 漫步(俄罗斯的适度快板;不带高兴的表情而稍加持续)

2. 《侏儒》(活泼的)

原画是哈特曼为一个木制儿童玩具所做的素描。这个玩具是在一个木制的胡桃夹子上雕了一个矮小跛足的侏儒。穆索尔斯基的音乐谐谑性的表现了跛足小侏儒的动态,满怀同情的刻画了侏儒复杂的内心世界。

3. 漫步(轻松而微妙的中庸的速度)

4. 《古堡》(浓厚的如歌的行板)

原画是一幅色调明朗的抒情风景画。画面上是一个中世纪的古城堡。穆索尔斯基以丰富的想象力,抒情悲伤的音调描绘出一幅“古堡墙边的吟唱诗人”的音画,拉威尔采用萨克管演奏游吟歌手悲伤之旋律,使这段乐曲具有一种田园诗般的风味。

5. 漫步(浓重而且不太快的中庸的速度)

6. 《杜伊勒里花园》(随想的,不太快的小快板)

巴黎市中心的一所旧花园——杜伊勒里花园是人们游乐休闲的地方,哈特曼的画描绘了一群欢乐的法国儿童在杜伊勒里花园里嬉戏。他的副标题为“孩子们在游戏后的争吵”,主题旋律明快活泼,想一群不停争吵的孩子顽皮的在花园里游玩,充满生动的气息

7. 《牛车》(始终是沉重的中庸的速度)

原画是一幅风俗性画面:两头公牛托着一辆简陋的大车轮的牛车缓慢而过。乐曲由弱到强再到弱表现牛车由远而近又走向远方,不断反复的沉重迟缓的和弦好象缓慢沉重的车轮,由大号奏出的驾车人之歌具有一种不胜重负的悲戚之感。

8. 漫步(沉静的)

9. 《未孵化的小鸡的舞蹈》(谐谑的;活泼而轻巧的)

哈特曼1870年曾为彼得堡玛林斯基剧院设计了舞蹈《托里路比》的服装,服装设计图上是带着蛋壳扮作鸟雏的形象。穆索尔斯基以生动的音响、欢快的旋律表现了步履蹒跚的鸟雏蹦蹦跳跳、稚嫩欢快的形象,轻巧、活泼十分可爱。

10. 《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行板)

这两个人物是哈特曼旅行中的写生,他们原本不在一个画上。因为这两个犹太人都极有特点,穆索尔斯基让他们在音乐中相会了。胖子富有、傲慢而粗暴,瘦子贫穷、瘦弱而悲天悯人。音乐形象的刻画了他们不同的性格、气质,两个不同形象的音调各自陈述后交织在一起,像是喋喋不休的对话,而最后胖子的气质占据了优势,任人去进行想象。

11.漫步(俄罗斯风的适度快板而稍加持续)

12. 《利莫日市场》(生动的小快板,始终是谐谑的)

原画描绘了法国一个古老的县城利莫日的一个市场的情景。一个具有无穷动谐谑曲特点的音调表现了市场上熙熙攘攘得人群以及杂乱热闹的气氛。很富有生活气息。

13. 《墓穴》(缓板很忧伤但不太慢的行板)

哈特曼的一幅水彩画上画着他自己同一位友人在昏暗的光线下参观地下陵墓的景象。画面阴森的气氛触动了穆索尔斯基。乐曲分为两段,第一段低沉,威严具有一种宗教气氛,第二段作者触动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出现“漫步”主题明朗温静的音调似与友人交谈,不过音调变得严肃神圣,他为这段起了个小标题“用冥界的语言与死者交谈”。

14. 《鸡脚上的小屋》(粗鲁而有活力的快板——稍快的行板——很快的快板)

这首乐曲是根据哈特曼设计的一只钟的图案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的。图案中的钟是用积脚撑起的一间小屋,小屋用俄罗斯雕花装饰着钟的字盘在小屋的窗户上,以斯拉夫文字母代替数字。穆索尔斯基为这一设计赋予了童话色彩,想象木屋的主人是个妖婆,整个乐曲表现妖婆在树林里飞驰的幻想,音响中不时出现呼啸的风声,折断树干的劈啪声,作者为此取了个副标题“妖婆”。

15. 《基辅大门》(二二拍子风的快板。庄严肃穆的,威风凛凛的)

哈特曼有一幅为基辅城大门的设计图。古老的俄罗斯风格,吡连的教堂,这一切在最后这首乐曲中被进行了宏伟的节日庆典气氛的描绘。主要的基辅大门主题宏伟庄严,众赞歌的乐声虔诚纯洁,节日钟声把人们带入欢乐的节日庆典中,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注:以上介绍是《图画展览会》较多演奏的版本,卡拉扬演绎的版本略有不同。
79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6 | 只看该作者
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1839-1881)

  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1839年3月21日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一个地主家庭,5岁时随母亲学习钢琴,10岁时去彼得堡继续学习钢琴,13岁时进入禁卫军士官学校,同年出版他的第一首作品,毕业后在军队任军官。1857年结识居伊、巴拉基列夫,受他们的影响,参加"强力集团"的活动。1859年辞退军职。献身音乐。后由于生计所迫又在政府机关任职。他在世时作品不被人理解,生活穷潦倒、心情郁闷,于是沉迷于酒精和麻醉品,1881年3月28日去世。他的代表作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宛斯基党人的叛乱》、《索罗庆采市集》(此作由居伊续成)以及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叶辽木什卡的摇篮曲》,声乐套曲《死之歌舞》等。

    穆索尔斯基最著名的作品除了盛传于世的《图画展览会》,可以说就是这部《荒山之夜》了。这部作品穆索尔斯基从酝酿,构想到创作完成共达成17年之久。这是一部标题性的单乐章乐曲,叙事和描绘的特点兼而有之,音乐的结构也比较自由。现在经常听到的往往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配器,修订的版本.

  音乐乍起,小提琴瑟瑟的弱奏上下盘旋,木管乐器的滑奏躁动不安,狂野地呼啸,铜管乐
  

    粗野的步伐节奏固执地前进,一幅阴森恐怖,魑魃横行的画面.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称这一段是“从地下传出了神秘的音响”。黑夜的精灵出现”。紧接着,长号和大号奏出了撒旦王残暴而又不可一世的主题。

  引子和撒旦王主题重复后,是群魔乱舞宴饮纵欲的邪恶的舞蹈风格主题。诙谐的舞曲般的音调和铜管乐号叫似的音型轮番出现并直至交织在一起。几个主题在展开、再现的过程中将魔鬼的喧嚣作乐场面推到了顶点。

  突然,乐队一落千丈,几达沉默。远处响起了教堂破晓的钟声。黎明驱散了黑暗,魔鬼们四处溃逃。这是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音乐,一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那样宁静、安详,人们静静地期待着......

  在竖琴奏出的天使般琶音音型的衬托下,弦乐柔柔地重复着一个简单的动机。终于,单簧管用神秘而甘美的声音唱出了具有乌克兰民间音调的抒情牧歌。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是人们质朴而真挚的追求,蕴含着美好而崇高的情感。当长笛明亮清澈的声音穿透一切,又将这难以言喻的优美旋律接过去演奏时,作者在此曲中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一深深地打动着欣赏者的心灵,音乐在无尽的回味中结束。这部作品最好的CD版本有:

  马泽尔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版本(Tclarc8004)。马泽尔虽然生于法国。但早年便移居美国,他7岁时便指挥演出了舒伯特的《未完成的交响曲》。9岁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成功地指挥了纽约爱乐乐团,11岁指挥美国NBC交响乐团,成为令全世界震惊的稀世之会神童,他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第一个用中文说“新年好”。虽然已是转眼数年,但仍然时时为人津津乐道。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交响乐团之一。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冷静而富于理性的柔美,令人窒息的清晰与明镜,使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成为一个以均衡、细腻、明快的音响而著称的世界级乐团。这张唱片《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巴黎交响乐团的版本(EMI3421)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普列文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版本(Philips416296-2)也是非常不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1 00:26 , Processed in 0.05451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