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79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7 | 只看该作者
1874年,穆索尔斯基看了亡友哈特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后所作的钢琴组曲。全曲共分十段,每段以一幅图画为据,并各有标题。引子《漫步》的主题在各段的间奏中多次反复出现,不仅起着连接作用,并用以描述主人翁漫步观赏画展的情景。1. 侏儒(Gnomus)。“侏儒”既英文常用的"Gnome"。传说中,这是一种保护地下珍藏的小神。这幅画是哈特曼1869年为圣彼得堡音乐家俱乐部的圣诞树所画的一张设计稿,也就是在木制的胡桃钳子上,雕出一个身材矮小的侏儒形象,他畸形的身躯,外八字的脚形,让人觉得十分丑陋。乐曲一开始,穆索尔斯基以六个一组的八分音符,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侏儒艰难而笨拙地蹦跳前进动作,而同时也以粗野愤恨的乐句,描写他的内心深刻而复杂的感受。似乎要透过侏儒的丑陋步态,发泄内心对哈特曼的感怀之情。在拉威尔的管弦乐版本中,每次反复以各种铜管和木管乐器的和弦及音乐变化,来丰富乐曲的色彩,使乐曲显得强烈而震撼人心。2. 古堡(Vecchio castello)。哈特曼在旅游意大利时,曾以水彩描绘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古堡之前有一个神情忧郁的游吟诗人(Troubadour)在吟唱史诗。穆索尔斯基以深沉的旋律来回映这幅古堡的景色,苍凉的悲歌,似乎在凭吊往日,而拉威尔十分精彩地运用巴松管来演唱钢琴的低音,并以萨客斯幽幽唱出凭吊的主题,歌声宁静幽怨,令人回味无穷。3. 御花园(Tuileries)。御花园是法国巴黎市中心,一个旧王宫花园的名字,根据斯塔索夫的描述,这幅水彩画的主题并不是在描写花园的景致,而是一群小孩子和保姆在花园嬉戏。拉威尔改编时,以长笛和单簧管为主的木管群,吹奏儿童愉快的游戏,以温柔的弦乐表现慈祥和蔼的保姆,音乐中充满轻巧、纯真和嬉戏的生动气氛。4. 牛车(Bydol)。Bydol原是波兰文“牛群”的意思。不过译者是根据乐曲的内容而译为“牛车”。这幅画是描绘两头公牛拖着一辆大车轮的波兰农村牛车,赶车的人悲戚地唱着苦难的波兰民歌。在乐曲中,穆索尔斯基的设计由中强开始,由较弱结束,代表牛车的由近而远,逐渐离去。左手弹奏低音部,以缓慢而沉重的和弦进行,代表牛车不胜负荷地艰难进行;右手悲哀曲调则是波兰农民的苦难心境。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由极弱开始,好象是牛车由远处缓慢过来。当乐曲达到高潮时,还可听见小鼓模仿牛车载重物动摇所发出的吱吱声响。5. 雏鸡之舞(Ballet des peti-ts poussinn dans leurscoques)。1871年,俄国著名舞蹈家佩提巴(Mari-us Petipa)要在圣彼得堡演出芭蕾舞剧《软呢帽》(Trillby)。于是商请哈特曼设计服装,哈特曼画出一套十分奇特显眼的芭蕾舞衣, 舞者全身都包在一个蛋壳之中,只有化装成雏鸡的头颅和手脚伸出来。雏鸡又有一说为金丝雀。穆索尔斯基看见这张设计稿,觉得十分新鲜,于是构想了一段小鸡跳跃、啄食,并啾啾叫个不停的生动旋律。而拉威尔则将这个旋律改成长笛吹奏的管弦乐曲。
79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7 | 只看该作者
6. 犹太人(Samuel Goldenberg and Schmuyle)。1868 年哈特曼在波兰华沙旅行时, 素描出两个犹太人的身影。 一个名叫Saumel Goldenberg,他肥胖富有,一幅志得意满,傲气凌人的样子,另一个名叫Schmuyle (倒霉鬼的别名),他瘦弱贫穷,一幅自怨自艾哭诉无门的表情。这两个犹太人的形象,本来是哈特曼不同画作中的人物,但到了穆索尔斯基的乐曲中,却成为这个社会中尖锐对比的典型。穆索尔斯基以缓慢、沉重的管弦乐合奏,描绘出那个仗恃钱财,而威风八面,狂妄自大的Goldenberg,每一个乐句都意味深长的加重表现,代表他一言九鼎的权威口吻。相对的,必须要看人脸色行事的Schmuyle,以卑躬而颤抖的口吻,曲意逢迎,哀号不断。拉威尔以加了弱音器的小号,来扮演那个不断哭嚎逢迎的穷人,十分传神。7. 市场 (Limoges le march'e)Limoges是法国中南部的一个地方。原画有75张,是描绘法国妇女在市场购物的情景。《市场》和《犹太人》两幅画,最能表现出穆索尔斯基以“音乐腔调”模仿显示社会的美学观念。在市场中,充斥着闲聊、讨价还价、叫卖……各种喧哗声。拉威尔在这种乐曲中以木管和小号在高音域中进行, 以制造喧闹的场面。而且三角铃、小鼓、铜钹、钢琴各种管弦乐器全部出笼,以制造教原钢琴谱更夸张的表现。8. 古墓(Catacombae)。古墓是罗马式的地下墓穴。相传在罗马时代,殉教的教徒都葬在地下墓穴中,当地并成为早期基督教举行秘密宗教仪式场所。在哈特曼的水彩画中,他把自己和另外两位建筑师画在巴黎的一个罗马式地下墓穴之中,他们打着灯光观看这古老底下陵墓的设计结构。乐曲一开始的骇人音响,令人大吃一惊,像是一下子跌落到阴森恐怖的墓穴入口,接着展开一段深沉庄严的低音旋律,乐曲粒度逐渐转向宏伟响亮,像是教堂中的祈福大合唱一般。乐曲后段另外有一个副标题,也就是“以死者的语言,与死 现在主题竟是十分耳熟的漫步主题。这立即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穆索尔斯基藉着古幕的画幅,与哈特曼神遇,双方并以冥界语言交谈。生死可以将人相隔为阴阳两界,却无法阻碍艺术心灵的沟通交谈。这正式本曲后段所揭示的崇高旨趣。9. 女巫的小屋(La cabane de Baba-Yaga sur des pattes de poule)。哈特曼在生前设计过一只钟的图案,它的造型撑起的一座小屋,屋子的一面窗户便是钟的字盘,字盘上的数字是斯拉夫字母,小屋则装饰着俄罗斯风格的雕花。根据画册的解说,这小屋的主人是巴巴叶卡。在俄罗斯的童话中,这个是坐在一个石臼里,然后用木杵划行前进的女巫。穆索尔斯基由于从小听巴巴叶卡的童话故事,所以他真正的兴趣,并不在那个时钟小屋,而是巴巴叶卡的飞行动作。开头一个七度下划的短小动机,代表石臼横冲直撞的奔驰。拉威尔以三支小号和法国号,吹奏堂皇的女巫主题,则更令人觉得耀目而印象深刻。10. 基辅的城门(La gran-de porte de Kiev)。哈特曼为基辅的新城门,设计过六张不同的草图,圆屋顶像是俄罗斯式的头盔,圆形的窗子上,还画着代表俄国皇室权威的老鹰。穆索尔斯基在这个乐章中,设计了三个连贯的主题。第一个气魄宏伟的主题,像一首神圣的颂歌,代表城门的辉煌气派。第二主题是一个充满宗教气氛的四重奏,像是新城门落成时,门前排列着教徒,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第三主题则是基辅全民的欢腾的场面,此时的漫步主题又再度出现,在城楼上钟声响起,音乐也在凯旋的富丽堂皇乐声中结束。这里给出的是钢琴原版,拉威的管弦乐改编版更加出色。

--------------------------------------------------------------------------------
79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8 | 只看该作者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是最具有俄罗斯风格的作曲家。生于俄国的克雷佛的一个小地主家庭。幼年和母亲学钢琴,十岁去彼得堡,向海尔克学习钢琴。1852年进入彼得堡近卫军学校学习。但穆索尔斯基对音乐仍然十分酷爱,他不断地学习音乐,并不停地搞音乐创作,使自己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显示出惊人的创造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1856年近卫军学校毕业后,他服役于军队,这期间穆索尔斯基从未停止他热爱的音乐事业。十八岁时,他接受了一些年轻音乐家的影响,他们梦想着建立一个俄罗斯民族乐派。穆索尔斯基和这些人一起组成了“五人强力集团”,这个名称是一个赞赏他们的评论家送给他们的。五人团的领袖是米利·巴拉基列夫(1837-1910),他是一个自学的作曲家,他说服了他的四个追随者,认为在表现俄罗斯精神时,他们不必练习德国的对位法,这四个追随者是鲍罗丁、居伊、李姆斯基-科萨科夫和穆索尔斯基。他们强调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人民性”和“现实性”。

随着自己才能的发展,这位年轻军官觉得军职令人厌倦,他决定退伍,以便献身于音乐。当时穆索尔斯基的青年朋友还没有把音乐当作自己的专业。鲍罗丁在攻读医学,居伊准备当一个建筑堡垒的专家,李姆斯基-科萨科夫正在接受当一名海军军官的训练,他们劝告穆索尔斯基要谨慎从事。但穆索尔斯基相信自己的能力,不听劝阻毅然辞去了军职。

1861年的农奴解放,给小地主造成了严重损失。穆索尔斯基这个年轻的贵族未能自由地献身于艺术,他被迫要寻求一个工作。他定居彼得堡,在交通部里得到一笔微薄的津贴。晚上时间都用来阅读,和四个朋友一起讨论音乐以及进行最初的作曲尝试。

穆索尔斯基的个性几乎是立刻就显现出来了,这种个性既不接受传统,也不接受指导,他是那种一定要找到自己道路的人。他的道路引向了对生活和艺术持不妥协的现实主义态度:“描绘人的天性和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不屈不挠地探索和征服那些未被人发掘过的领域,这就是艺术家真正的历史使命!”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信条是多么近似呀,他是又一个描写“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艺术家:“我的职责就是描绘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
79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8 | 只看该作者
十九世纪60年代中到70年代中是穆索尔斯基音乐创作活动的全盛时期。他的作品充分地体现出鲜明的民主倾向,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十分厌恶表现风花雪月,爱情至上的贵族音乐倾向。他的作品有不少是鞭笞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情社会底层人民,特别是农民疾苦的作品。穆索尔斯基的作品由于具有深刻的人民性,所以经常遭到反动沙皇当局的查禁,但他从不屈服。他说:“如果今后他们继续查禁我的作品,我将百折不回地破除一切阻碍,我不到声嘶力竭,决不停止。”

穆索尔斯基在二十九岁时为他一生中的伟大任务作好了准备。他从祖国的历史中找到了一个有价值的主题,即“鲍里斯·戈杜诺夫”。他根据普希金的戏剧和过去的历史记载,自己编写了脚本。为这部歌剧作曲而度过的几年,是他最愉快的时光。他与“五人强力集团”的友谊对他是一个支持,其中与李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关系尤其密切。当他把《鲍里斯》呈送给皇家歌剧院时,由于该剧缺少一个女主角而被拒绝了。穆索尔斯基修改了这部歌剧。增加了玛琳娜这个角色。所有的障碍都清除后《鲍里斯·戈杜诺夫》终于在1874年上演。批评家把它骂得一无是处,但它却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它的政治含义对动荡不安的沙皇统治时期的年轻知识分子产生了作用。描写反抗沙皇鲍里斯的叛逆者的合唱很快就在彼得堡的大街小巷传开了。这部歌剧获得了成功,或者正是由于它的成功,引起了检查官的疑心,而且谣传它引起了王室的不快。在随之而来的几个演出季里,它的演出次数大幅度地削减,最后从演出剧目中取消了。

《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停演使穆索尔斯基进入了痛苦的时期。在一生最后的六年里,他与“五人团”的朋友的关系比以往疏远了,他已经成熟,不再钦佩巴拉基列夫。居伊现在已是一个有影响的评论家,他由攻击《鲍里斯·戈都诺夫》而抛弃了穆索尔斯基。穆索尔斯基认为李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鲍罗丁为了获得成功而出卖了他们自己,向学院派投降了,而他却把这种学院派精神看作是真正的艺术上的敌人。他只剩下孤独一人,到死他都是一个反叛者。

然而,孤独的奋斗需要比穆索尔斯基所具有的更为坚强的素质。在他身上,对自己的充分信心和沮丧情绪交替出现。穷困、无人赏识以及小职员的那种单调乏味工作都在其中起作用。他寻求解脱,使得他在早年时期或多或少加以控制的一种寻求刺激的愿望复活了。渐渐地,他的生活失去了方向,他借洒浇愁,以终余年。在这绝望的几年里;穆索尔斯基写出了他最杰出的一些歌曲:组歌《暗无天日》和《死之歌舞》。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是民族歌剧《霍万兴那》,由他自己写作脚本,描写皇家卫兵对彼得大帝的反抗。但那曾经使他写出了《鲍里斯》的创作力量已经耗尽。在死前,他一直在写这部阴沉的歌剧,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却未能最后完成它。

当穆索尔斯基旧友们的社会地位上升时,他的地位下降了。他在孩童时代,就把自己看作与人世间地位低下的人是一类人,现在他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从近卫军里快活的年轻军官到列宾著名的肖像画中不修边幅的悲剧人物,他走完了自己的历程。但一直到死他都保留着斗争者的精神。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当他的朋友已放弃了挽救他的一切希望时,他仍然写道:“我的座右铭没有变。‘大胆前进!走向新岸!’不倦地探索,无所畏惧,不手足无措,迈着坚定的步子跨上大有希望的土地——真是一个伟大而美好的任务!一个人必须为人类献出他的一切。”

为了献出自己的一切,他离开了他的职业,靠给歌唱者伴奏维持生活。很快地就变得一贫如洗。在一次音乐晚会上,他虚脱了,被送往医院。他受着因酒精中毒而引起神志昏迷的痛苦。他的朋友重聚在他的身旁。但他于四十二岁生日那天逝世时就像他生前那样孤独,他大声喊道:“全完了。唉,我是多么的不幸!”

穆索尔斯基的一生创作了近百首作品,包括歌曲、浪漫曲、合唱、管弦乐、钢琴曲,其中以声乐作品为主。

1939年前苏联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音乐家,决定把乌克兰国立音乐学院改名为穆索尔斯基音乐学院。
80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8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作品极少——真正流传广的就是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与歌剧《鲍里斯·戈多诺夫》。但两部作品却使他的影响力超过了“强力集团”的其他人。  

  俄罗斯管弦乐小品中,我所喜欢的两首半,都是穆索尔斯基的:《基辅之门》与《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正好代表了两种我喜欢的方向:一种是越来越强大的庄严恢弘,一种是越来越美妙的面纱般层层展开的细腻。另半首是《荒山之夜》狂乱后黎明的清淡出现。这些管弦乐其实都由别人重新配器改编。《基辅之门》作为《图画展览会》的尾声,改编者是拉威尔;《莫斯科河上的黎明》与《荒山之夜》的改编者是穆索尔斯基的好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两位都是管弦乐配器色彩大师,有意思的是,拉威尔自己作品中难有那样气势若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自己最有名的《天方夜谭》中第二乐章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也难有《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那样的清纯。

  何为真正的俄罗斯气质?在我感觉中,纤细如那充满诗意的白夜里披着一层银光的小白桦,浑厚如那被厚厚积雪封闭的广袤无垠的暗夜。穆索尔斯基音乐中有很浑厚的质地,抒发感情时又分辨力极好,这种分辨力是感情细腻的保证。

  俄罗斯音乐中的低级状态往往靠节奏与声势表现气度。比如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有漂亮到旋风一般的节奏;鲍罗丁的鞑靼合唱惊天动地。但如以分辨力要求,它们往往难耐细细琢磨。音乐的本质魅力还在作曲家本人情感的宽度与厚度,这厚度在于能否有无法抑制的层次在其中蜂拥纠杂。

  穆索尔斯基是孤独的,他酗酒,有神经性疾病,最后死于丹毒。也许正因真正的孤独,才有那样质地的作品出现。

  他的《鲍里斯·戈多诺夫》上演后,柴科夫斯基曾攻击它粗陋、原始,品质低下。现在两者对比,你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之力。柴科夫斯基音乐中有太多痛苦的呻吟与申诉。

  听穆索尔斯基的许多歌曲,都能感动至极。

  他只活了43岁。
80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9 | 只看该作者
俄国作曲家。父亲是音乐爱好者,母亲是他的钢琴启蒙者。他从小显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童年的民间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他后来写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民性有密切的关系。9岁开始学习钢琴并尝试作曲,由于家境贫困,他没能进入音乐学院接受正规音乐教育。在交通部供职期间认识了“强力集团”成员,立即醉心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始向巴拉基列夫学作品分析,又向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和声学,并成为“五人集团”的重要成员,被誉为“追求民族艺术理想的一伙强有力的俄罗斯音乐家之一”。他的最初两部歌剧《萨朗宝》和《婚事》虽然尚不成熟,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868年——1870年写成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于1874年在彼得堡首演,受到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一跃成为知名的作曲家,这部代表作已成为俄罗斯优秀的民族歌剧。作曲家根据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构思,使歌剧的历史背景处于农民革命风暴的前夜,通过塑造人民群众的历史群像和刻画沙皇鲍里斯的内心矛盾,尖锐地反映了人民与暴君的对立冲突,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整个歌剧的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另外两部歌剧《霍凡斯基之乱》(1886)与《索罗庆采市集》(1913)在他生前未受重视,如今已成为闻名国内外的两部杰作。《霍凡斯基之乱》以17世纪末彼得一世时期射击军统领霍凡斯基发动叛乱的史实为题材,形象地再现了俄国历史的画面。与《鲍里斯·戈都诺夫》相比,其情节线索更为繁复,人物形象更为多样,涉及充满尖锐矛盾和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它富于民族特色的多侧面的群众场面,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此外,《索罗庆采市集》是穆索尔斯基的一部喜歌剧,它综合了乌克兰歌唱旋律和口语音调,并以抒情和滑稽闹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刻画了喜剧性的人物性格。

       由于穆索尔斯基没进过音乐学院,因此人们对他作品中那种独特手法与风格不太习惯,使他很失意,最后他因癫痫病去世,年仅42岁。他为后人留下了不少不朽之作,其中歌剧7部。
80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39 | 只看该作者
图画展览会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图画展览会是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所做的钢琴套曲。1873年,圣彼得堡的美术学校举行了哈尔德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这一展览会成为穆索尔斯基写作这一首组曲的动机。这一钢琴组曲,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这一首乐曲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截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这一组乐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后五年(1886年) 在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很多作曲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现在一般只演奏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曲。
[编辑本段]曲目解说
  漫步Promenade(第1轨)
  第一幅画《侏儒Gnomus》(第2轨)。这是"一个小侏儒迈着畸形的双腿笨拙地走路。"他身材矮小,八字脚外拐,十分丑陋。音乐紧张而怪诞,充满震撼力的大鼓刻画出侏儒的艰难步履和绝望、复杂的内心世界。弦乐的颤音、打击乐器色彩的加入带来了神秘的意境。侏儒一瘸一拐的步态跃然眼前。
  漫步(第3轨)
  第二幅画《古堡The Old Castle》(第4轨)。中世纪的古城堡前,一个游吟诗人在夜幕中唱着他那纯朴忧伤而又动人的歌。中音萨克斯管前情地吟唱着,凄美而靓丽。加了弱音器的弦乐使这首悲歌风味的抒情田园诗充满了平静地沉思冥想的氛围。淡淡的哀愁丝丝缕缕,不绝于耳。
  漫步(第5轨)
  第三幅画《杜伊勒里宫的花园The Tuileries Gardens》(第6轨)。穆索尔斯基为此曲加的副标题是"孩子们游戏后的争吵"。这是巴黎一所王宫的花园,孩子们在花园里游戏着,吵闹着。木管乐器调皮地上下飞驰,好象孩子门叽叽喳喳的喊叫,小提琴的对比乐句更使音乐充满了盎然生机。这是一幅逼真而典雅的风俗性生活画面。作品细致的心理描写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幅画《牛车Bydlo》(第7轨)。大号和乐队沉重、缓慢地进行,描绘牛车不堪重负地艰难行进着,悲戚的音调表现了农民的悲惨生活。
  漫步(第8轨)
  第五幅画《鸟雏的舞蹈Ballet of the Chickens in their Shells》(第9轨)。木管乐器尖声尖气地瞅瞅叫着,小提琴高音明亮的颤音更使音乐活泼而极富幽默感,音乐塑造出一组组优美的舞蹈画面。
  第六幅画《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Samuel Goldenbery and Schmuyle》(第10轨)。穆索尔斯基用威风凛凛、傲慢粗暴的音乐形象和加弱音器的小号那机灵的音乐形象刻画了一富一穷的两个犹太人,使作品具有了典型的社会意义。
  (钢琴版此处有“漫步”)
  第七幅画《里莫日的集市The Market-place at Limages》(第11轨)。这是法国南部一个阳光明媚的集市。法国号欢乐的叙述,弦乐器愉快的跳动,木管乐器的穿插聒噪,小号喜剧性的喧闹,构成了一个喧哗热闹的市场景象。
  第八幅画《墓穴The Catacombs》(第12轨)。沉重的、葬礼似的低音和威严的和弦有时阴森,有时又有着教室合唱般的效果。“漫步主题”的出现(第13轨)似乎是作者与亡友间的对话(Cum mortuis in lingua mortua)。音乐进而发展成为一首神圣的悼歌。
  第九幅画是《鸡脚上的小屋The Hut on Fowl‘s Legs》(第14轨)。小屋的主人是俄罗斯童话中的妖婆。野性发作般的音乐横冲直撞,表现了妖婆在树林中飞翔的幻想景象。
  第十幅画《基辅的城门The Great Gate of Kiev》(第15轨)。音乐是一首庄严的颂歌,象巨人一样气势宏伟。乐队的全奏好象民众的欢腾,音乐在辉煌的音乐形象中气势磅礴地结束。
80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40 | 只看该作者
穆索尔斯基最著名的作品除了盛传于世的《图画展览会》,可以说就是这部《荒山之夜》了。这部作品穆索尔斯基从酝酿,构想到创作完成共达成17年之久。这是一部标题性的单乐章乐曲,叙事和描绘的特点兼而有之,音乐的结构也比较自由。现在经常听到的往往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配器,修订的版本.

  音乐乍起,小提琴瑟瑟的弱奏上下盘旋,木管乐器的滑奏躁动不安,狂野地呼啸,铜管乐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港台明星流行隆胸吸脂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国际知名公司招聘职位  


粗野的步伐节奏固执地前进,一幅阴森恐怖,魑魃横行的画面.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称这一段是“从地下传出了神秘的音响”。黑夜的精灵出现”。紧接着,长号和大号奏出了撒旦王残暴而又不可一世的主题。

  引子和撒旦王主题重复后,是群魔乱舞宴饮纵欲的邪恶的舞蹈风格主题。诙谐的舞曲般的音调和铜管乐号叫似的音型轮番出现并直至交织在一起。几个主题在展开、再现的过程中将魔鬼的喧嚣作乐场面推到了顶点。

  突然,乐队一落千丈,几达沉默。远处响起了教堂破晓的钟声。黎明驱散了黑暗,魔鬼们四处溃逃。这是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音乐,一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那样宁静、安详,人们静静地期待着......

  在竖琴奏出的天使般琶音音型的衬托下,弦乐柔柔地重复着一个简单的动机。终于,单簧管用神秘而甘美的声音唱出了具有乌克兰民间音调的抒情牧歌。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是人们质朴而真挚的追求,蕴含着美好而崇高的情感。当长笛明亮清澈的声音穿透一切,又将这难以言喻的优美旋律接过去演奏时,作者在此曲中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一深深地打动着欣赏者的心灵,音乐在无尽的回味中结束。这部作品最好的CD版本有:

  马泽尔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版本(Tclarc8004)。马泽尔虽然生于法国。但早年便移居美国,他7岁时便指挥演出了舒伯特的《未完成的交响曲》。9岁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成功地指挥了纽约爱乐乐团,11岁指挥美国NBC交响乐团,成为令全世界震惊的稀世之会神童,他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第一个用中文说“新年好”。虽然已是转眼数年,但仍然时时为人津津乐道。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交响乐团之一。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冷静而富于理性的柔美,令人窒息的清晰与明镜,使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成为一个以均衡、细腻、明快的音响而著称的世界级乐团。这张唱片《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巴黎交响乐团的版本(EMI3421)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普列文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版本(Philips416296-2)也是非常不错的。
80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40 | 只看该作者
《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作曲家莫德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穆索尔斯基参观了他的好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学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的动情之作。他在作品中倾注了深深的哀伤和思念,作品乐思如泉,一挥而就就用音乐来描绘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而言,这部作品可说是一个辉煌的范例。原作是钢琴曲,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将其改编为管弦乐曲后,这部作品更是广为流传,倍受欢迎。  

    《图画展览会》由四段在画展中的漫步音乐、一段和亡友对话的音乐和描绘十幅绘画作品的十段音乐组成。“漫步主题”作为整个组曲的引子,同时又是联系各曲成为统一艺术整体的纽带。它在一、二、四、六、八段结束时出现,每次出现都随着乐曲情绪的转换而加以变化,时而长,时而短,时而严峻,时而抒情。仿佛是作曲家正漫步在画廊之中,深切地思念着他的亡友。

    乐曲开始,"漫步主题"作为全曲的引子由嘹亮的小号奏出,然后铜管乐强有力的合奏支持并呼应着主题。当音乐转换成弦乐器的色彩时,怀念而深情的情绪油然而生。整个引子庄严肃穆而友情绵绵,整部作品的画面和场景便是在这一背景上得以展开。
  
    第一幅画《侏儒》。这是“一个小侏儒迈着畸形的双腿笨拙地走路。”他身材矮小,八字脚外拐,十分丑陋音乐紧张而怪诞,充满震撼力的大鼓刻画出侏儒的艰难步履和绝望、复杂的内心世界。弦乐的颤音、打击乐器色彩的加入带来了神秘的意境。侏儒一瘸一拐的步态跃然眼前。

    第二幅画《古堡》。中世纪的古城堡前,一个游吟诗人在夜幕中唱着他那纯朴忧伤而又动人的歌。中音萨克斯管前情地吟唱着,凄美而靓丽。加了弱音器的弦乐使这首悲歌风味的抒情田园诗充满了平静地沉思冥想的氛围淡淡的哀愁丝丝缕缕,不绝于耳。  

    第三幅画《杜伊勒里宫的花园》。穆索尔斯基为此曲加的副标题是“孩子们游戏后的争吵”。这是巴黎一所王宫的花园,孩子们在花园里游戏着,吵闹着。木管乐器调皮地上下飞驰,好象孩子门叽叽喳喳的喊叫,小提琴的对比乐句更使音乐充满了盎然生机。这是一幅逼真而典雅的风俗性生活画面。作品细致的心理描写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幅画《牛车》。大号和乐队沉重、缓慢地进行,描绘牛车不堪重负地艰难行进着,悲戚的音调表现了农民的悲惨生活。

    第五幅画《鸟雏的舞蹈》。木管乐器尖声尖气地瞅瞅叫着,小提琴高音明亮的颤音更使音乐活泼而极富幽默感,音乐塑造出一组组优美的舞蹈画面。  

    第六幅画《两个犹太人》。穆索尔斯基用威风凛凛、傲慢粗暴的音乐形象和加弱音器的小号那机灵的音乐形象刻画了一富一穷的两个犹太人,使作品具有了典型的社会意义。

    第七幅画《里莫日的集市》。这是法国南部一个阳光明媚的集市。法国号欢乐的叙述,弦乐器愉快的跳动,木管乐器的穿插聒噪,小号喜剧性的喧闹,构成了一个喧哗热闹的市场景象。

    第八幅画《墓穴》。沉重的、葬礼似的低音和威严的和弦有时阴森,有时又有着教室合唱般的效果。“漫步主题”的出现似乎是作者与亡友间的对话。音乐进而发展成为一首神圣的悼歌。

    第九幅画是《鸡脚上的小屋》。小屋的主人是俄罗斯童话中的妖婆。野性发作般的音乐横冲直撞,表现了妖婆在树林中飞翔的幻想景象。

    第十幅画《基辅的城门》。音乐是一首庄严的颂歌,象巨人一样气势宏伟。乐队的全奏好象民众的欢腾,音乐在辉煌的音乐形象中气势磅礴地结束。
80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40 | 只看该作者
荒山之夜  《荒山之夜》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这是在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兴起后,俄国民族乐派利用本民族民间音乐、传说等素材勾勒出的一部杰出的交响音画。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穆索尔斯基出生于1839年,他是俄国民族乐派著名组织“强力集团”里的一员,也是创作作品较多的一位。他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交响音画《荒山之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等。
[编辑本段]《荒山之夜》曲目介绍
  《荒山之夜》完成于1867年,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神话传奇。穆索尔斯基去世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86年整理并配器。作者在原稿上有一段文字描述:来自地下深处非人类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破晓。这是作曲家对俄罗斯神话传说的自由发挥。
  乐曲以快板速度为主题,表现了狂欢之夜的情绪,直到结尾处,表现破晓之后的平静才把速度放缓,乐曲开始于d小调,结束在D大调上。
  乐曲开始由第一、第二小提琴引领弦乐组以极低的音量演奏的急速三连音,起初声音微弱随后迅速提高,在弦乐飞速的行进后,木管、铜管乐器组先后加入,不协和的小二、增四、大七度以及复音程等多次出现,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群魔的出场是为黑暗之王“车尔诺包格”现身所做的铺垫,长号与大号在低音声部的齐奏演绎出威严而低沉的旋律。这是一个具有宣叙调一样悠长的旋律线条。在这一旋律出现后,马上出现乐队齐奏,并升高半音模仿前段旋律,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乐曲逐渐加强力度,并在原本快板的速度上又加快了一些,整首乐曲到达激烈的高潮,狂欢进入了癫狂的阶段,仿佛一个个幽灵在空中飞舞、骑着扫帚的女巫呼啸而过……
  突然,远处传来微弱而清脆的钟声,天已渐渐破晓,牧歌一样的旋律预示着熟睡的农民已经苏醒,这段纯朴的旋律与前面戏剧性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也听不到狂欢的喧闹,群妖悄悄溜走,乐曲也在这样的平静安宁中结束。
  《荒山之夜》是交响音画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种乐器色彩鲜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配器所带来的不同音色对比,是一部长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80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41 | 只看该作者
穆索尔斯基根据对其朋友、建筑家V•A•哈特曼(Victor Alexandrovitvh Hartmann,卒于1873年)作品的记忆,写下了当时史无前例的一组钢琴小品,这就是《展览会上的图画》。这个展览会是一个真实事件,评论家斯塔索夫(Vladimir Stassov)于1874年举办的哈特曼油画水彩画纪念展,这个展览会是由当时的俄罗斯年轻艺术家们赞助的,其中包括五人强力集团,穆索尔斯基也在其中。展览会持续了几周,在这期间,穆索尔斯基写下了这一组钢琴曲,并题献给斯塔索夫。而后者为作品首版(1886年作者死后)撰写了绘画说明。

这组钢琴小品中描述的绘画已经无法再现,哈特曼的一些原作已经丢失。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姆索尔斯基对绘画的主题进行了非常自由的发挥。比如,铅笔画《巴黎的丢伊勒宫》只是给了穆索尔斯基一个基本的想法,在钢琴曲中则成为一个素材,描写孩子们在丢伊勒宫花园里玩耍。再比如《一穷一富二个犹太人》中,穆索尔斯基用一段戏剧性的对话展现出哈特曼绘画中分别描绘的二个犹太人。哈特曼的巴巴亚加表现的是一个怪异的青铜时钟,这是给工艺作品设计的草图。巴巴亚加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是一个巫婆,因此,穆索尔斯基在这一段里写了魔鬼女巫的安息日。哈特曼有一幅设计草图,这是为了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逃脱暗杀而在基辅建造的拱门。穆索尔斯基把它用作纪念性的终曲(《基辅之门》),明显地带有俄罗斯精神。

这组曲有一个引子作为全曲的开始,引子的主题在后面由重复过三次,重复的时候变化不大,采用了典型的俄罗斯民间音乐曲调。这好像是作曲家在画廊中信步漫游。穆索尔斯基在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曾经给斯塔索夫写信说:“我的灵魂反映在这些间奏中,迄今为止,我认为还是很成功的”。

穆索尔斯基的音乐首次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巴黎,1908年戴夫列夫(Serge Diaghilev)上演《鲍里斯•戈多诺夫》(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改编)。拉威尔对姆索尔斯基歌剧中 “野蛮的庄严和显著的简洁” 非常钦佩,并且认为戴夫列夫于1913年上演的穆索尔斯基未完成歌剧《霍万幸那》在某些方面很类似于斯特拉文斯基。拉威尔于九年后为《展览会上的图画》配器写下了灿烂的乐队版,充分体现出拉威尔处理乐队色彩方面的天才艺术性。
80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41 | 只看该作者
今日,穆索尔斯基已被公认为极富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天才,他的重要性在于对瓦格纳以后现代音乐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所谓的不规范以及对形式、旋律、和声等全部各人特有的处理方法,有助于诸如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拉威尔和实际上在他之后所有的俄罗斯作曲家的发展。                         1839年3月21日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生于俄罗斯的普斯科夫省托罗别茨县卡雷沃一个富有的大庄园主的家里,父母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发小就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而跟随母亲学钢琴,虽然才华出众,却缺乏专业训练。他儿时的居住环境非常优美,森林覆盖,林中不乏珍禽奇兽,就连家中的保姆也具有很高的素质,天天把他放在钢琴旁,娓娓地向他讲述那些优美的童话:那身躯矮小的“基诺姆地神”和行动如风的女巫巴巴叶犬伴随着他幼小的童心一起成长。他9岁就能登台独奏,演奏包括李斯特、约翰*菲尔德的作品,10岁时随全家移居圣彼得堡后进入陆军军官学校,师从赫尔克学钢琴,从克鲁普斯基神甫学习东正教教堂音乐史。穆索尔斯基17岁时加入了由普列奥博拉斯基建立于圣彼得堡的禁卫军团,虽然显示了他出众的音乐才能,可他绝没想到有一天音乐会成为他的职业。不幸的是,禁卫军的生活使他养成贪杯痛饮的癖好和酗酒的恶癖,从而也导致了他后来的酒精中毒和早逝。1857年的一次聚会使穆索尔斯基遇见了鲍罗廷,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之后他又结识了新俄罗斯乐派的成员亚历山大*达尔戈梅日斯基,因而结识了一批年轻一代的俄罗斯作曲家。一群年轻人受到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影响,他们一起过着“公社”式的生活,讨论社会、政治、艺术、文学等各种广泛的问题,体现“人民真实生活的行动和感受”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此后穆索尔斯基又成为以巴拉基列夫为首,包括居依、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鲍罗廷所组成的“俄国强力集团”,又称“五人团”,“巴拉基列夫小组”中的一员。可是穆索尔斯基尽管是“强力五人团”中作曲专业技术训练最不正规的一个,可他却是这个集团里在音乐创作上最富独创性的代表。他的音乐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的倾向,其艺术风格更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而且他敢于突破以往的音乐模式,致力于捕捉瞬间的感觉,从而赢得了世界音乐界的好评。他作为印象派的先驱给后来的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以极大的影响。    直至19世纪初,俄国还是一个音乐的后进国,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由于“强力五人团”的活跃,才给死气沉沉的俄罗斯乐坛刮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他们继承了现代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遗志,进一步挖掘和采用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舞曲节奏,使俄罗斯的音乐发生了质的蜕变。而“五人团”中成就最大、创作出最有个性又最富于民族性音乐的非穆索尔斯基所莫属。他在巴拉基列夫的影响和指导下,开始研究贝多芬、格林卡等人的作品,于1858年完成了管弦乐“降B大调谐谑曲”,1860年首演。在最终征得家庭同意后,穆索尔斯基从禁卫军中退役,将全部时间用于作曲。
80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41 | 只看该作者
但他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和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使他不但索处孤立,更因沉湎于作曲而更加严重地与世人隔离。1863年俄国的解放农奴运动使穆索尔斯基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能重新去谋取到了政府部门内的一个低级职位,以维持温饱。1865年母亲的去世和不断的酗酒、挥霍将他带入了人生的低谷,他的精神濒临崩溃,住到兄长家后才得以慢慢恢复。之后开始创作了一系列为他带来持久名声的作品,包括“荒山之夜”的原始版本。可是这部作品却受到巴拉基列夫的指责:转调令人吃惊;和弦未经雕琢;管弦乐配器过于粗糙,穆索尔斯基被逼两次修改总谱,从而磨去了一些音乐的自由奔放和精彩度。可它亦是唯一一部留存下来,完全由穆索尔斯基亲自完成的重要的管弦乐曲。作者曾明确指出:他并非是在用单纯的音乐描摹幽灵和鬼怪的嬉戏宴乐,他是为了正确再现人民的幻想,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这也就是穆索尔斯基的这首乐曲为什么广泛流传至今和深受人们喜爱的社会意义之所在。1886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将其改编成标准的标题音乐,于当年10月27日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首演。而穆索尔斯基其余所有的管弦乐作品都是在他去世后由友人将钢琴谱和歌剧草稿加以整理改编而成的。穆索尔斯基还写了不少歌曲,这些歌曲的价值不亚于同时代的德语艺术歌曲,在俄国的艺术歌曲领域里也处于领先地位。1868年穆索尔斯基决定动手写作加序幕的四幕歌剧“鲍里斯*戈多诺夫”,起初进展迅速,他自己根据普希金的戏剧撰写了14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歌剧台本和配乐,准备1870年初提交给马林斯基皇家剧院,但剧院以该剧缺少动人的爱情故事和一位女主人公而拒绝上演,之后的修改稿也未被采用。1872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男低音歌唱家杰纳蒂*康德拉迪耶夫将歌剧的三个场面安排进自己在马林斯基皇家剧院义演的节目单里,迫使剧院屈服,于1874年上演了该剧的删节本。歌剧的巨大成功使得它在20年里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之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又对这部歌剧作了全面彻底地修改,真正使它获得了国际声誉。此时他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住在一起,开始五幕歌剧“霍万兴那”(霍宛斯基党人之乱)的创作(1872—1880,未完成)。但他的精神、身体都急剧衰退,还毫无节制的狂饮,更促使他一天比一天虚弱,整个1870年代穆索尔斯基的健康状况十分糟糕。可是这些年间他仍然创作了钢琴曲“图画展览会”。在穆索尔斯基处于贫困、潦倒的生命后期,向他伸出温暖之手的友人之中,最有才华、最受穆索尔斯基信赖,并对他的才能给予高度评价的好友要数与他差不多同年的维克多*哈特曼。出身富裕医生家庭的哈特曼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建筑家和画家,因心脏病于1873年夏季猝然去世,年仅39岁。虽然他二人只有过短短四年的交往,但是哈特曼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穆索尔斯基的为人和音乐才能,他也是穆索尔斯基最友爱和最可亲的支持者,失去如此亲密的哈特曼,穆索尔斯基悲恸万分。
80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4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年春,在斯塔索夫等朋友的筹措下,在圣彼得堡美术学校举办了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展出了哈特曼的设计图、素描、水彩画等400多幅作品。看了故友的遗作使穆索尔斯基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1874年夏,他写出了描述哈特曼遗作展览会印象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这部新颖的乐曲给后来的德彪西等许多作曲家以巨大的影响,它是穆索尔斯基的钢琴杰作。可该作品却是在作者去世6年后,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努力才得以演出。后又经亨利*伍德、雷纳多*凯耶、斯托克夫斯基和拉威尔等人改编成管弦乐曲后,为世界上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特别是“管弦乐魔术师”拉威尔的改编版最为成功,现在演奏的“图画展览会”几乎都是选用拉威尔编曲的版本。穆索尔斯基根据他在展览会上所看到的最使他感动的10件作品的印象,写成16支小曲,各曲之间用漫步乐段连接仿佛作者边走边欣赏那10幅画。原曲中漫步乐段出现5次,在拉威尔的改编版中是用4次漫步段落连接,呈献给斯塔索夫,最为大家熟悉的是最后一段宏伟的“基辅之门”。    1874年完成的包括6首歌曲的声乐套曲“暗无天日”所含有的对绝望厌倦的深刻体验,与1877年的声乐套曲“死之歌舞”一起,是他最后岁月创作的为数不多且成就最高的作品。1879年穆索尔斯基担任了歌唱家达莉亚*列奥诺娃旅行演出的钢琴伴奏,可等他返回圣彼得堡时,却因长期对工作的不负责任而被政府部门解雇。朋友们对已无生计的穆索尔斯基提供了经济援助,并希望他继续进行歌剧创作,但他恶习难改,依然酗酒不止。1881年2月被逐出住所,一个多月后的1881年3月28日,刚过42岁生日的穆索尔斯基因癫痫病发作逝于圣彼得堡陆军疗养院。之后的10多年间,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及其他朋友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地让穆索尔斯基的音乐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他应有的地位。                                 主要作品推荐:1。《荒山之夜》,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版,RCA,CD编号09026 61958-2。2。《图画展览会》,钢琴版:里赫特演奏版,RCA,CD编号GD69079。拉威尔改编版: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45 238-2(+穆索尔斯基“圣约翰的荒山之夜”,“俄狄普斯在雅典”和“萨拉姆多”)。3。歌剧《鲍里斯*戈多诺夫》,格齐耶夫指挥基洛夫大歌剧院合唱团、乐团版,Philips,CD编号437 147-2(2张)。4。钢琴小品,英杰莱(Engerer)演奏版,HARM,CD编号HMC90 1266(+“图画展览会)。 5。声乐套曲《死之歌舞》,莱费尔库斯(Leiferkus)演唱,斯金吉(Skigin)钢琴伴奏版,Conifer,CD编号7605 51229-2(+穆索尔斯基“育儿室”及5首歌曲)。6。声乐套曲《暗无天日》,莱费尔库斯(Leiferkus)演唱,斯金吉(Skigin)钢琴伴奏版,Conifer,CD编号75605 51248-2。等等。
8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7:42 | 只看该作者
三年前,我在“阿申爱乐”的音乐会上听到这位旅美青年钢琴家的演奏,全本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被深深震撼了。出了音乐厅,恍惚半日。三年后,辛欣又来汉,于是各处赶着场看他的演出。又是恍惚到今日,才提笔写下些许感言。

    辛欣在华师和湖北剧院分别有一场音乐会,曲目大致相当。我个人更喜欢华师的那场, 曲目安排更加有欣赏性,听众的修养也相对好得多。无论钢琴家“旅美”的头衔和教育背景是如何有份量,仅单纯就曲目的份量上来看,这场音乐会也属体力活型的“重量级”音乐会。除了两个半场间短暂的中场休息,每个半场的曲目都是毫不间断地连续演奏下来;而且除了开头拉威尔的圆舞曲,其余的作品无论是原作还是改编全是俄派天下,基本上都是重体力的范畴。仅就这一点也不得不佩服辛欣的功夫。在此胡乱记些音乐会后的观感……

     拉赫玛尼诺夫改编的巴赫古组曲是耳熟能详的。键盘乐相对于弦乐的最大优势就是可展示复调音乐的多声部特性;所以在音乐会中所选的前奏曲,加沃特和吉格更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前奏曲的原版是一类似于音阶练习的单线旋律的形式,和最后的吉格舞曲一样。而钢琴的改编是将其转变成了多声部的感觉;尤其在最后的吉格舞曲中,中间加入了一个赋格样叠加的声部,听起来有三部创意的感觉……这种改编仿佛更能够体现出巴赫时代复调的本来面貌,别具新意。

     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是很有意味的作品;也是这次音乐会上个人觉得最为精彩的演绎。对这部作品以前听唱片的时候是不曾留意的,直到这次音乐会后才觉得是极其迷人的作品——想来真是只有通过现场的那种直接的交流,才对本是隔着一层幕的作品亲近起来——现场能带来太多不一样的感受!这部作品有着标题音乐的导向性,但确实是远远超过了其标题所涵盖的方面。所谓“图画”,是根据穆索尔斯基年轻的亡友,画家哈特曼(В.А.Гартман)的10幅作品而作的带标题的套曲,中间均以“漫步”主题作穿梭,模拟出在画展中观赏的场景。而个人以为,借助“画”的元素,音乐所表达的东西远远超出了这一虚拟出的场景和画面。

     维克多·阿列克塞诺维奇·哈特曼(Викто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артман,1834-1873)在19世纪的俄罗斯美术史上算不上是一位特别出名的画家。与其同时代巡回画派的成员相比,哈特曼仅仅是作为一名建筑师(设计)兼画家的身份在美术史上留名,在其正当盛年时早逝。他为人所知恐怕更是因为好友穆索尔斯基因他的画而作的这部钢琴套曲。在《图画展览会》中所描述的10幅画儿不一定全部存在,也许带有作曲家本人脑海中重现的另一如画的回忆场景。

     辛欣的演奏强调力度的对比,音色变幻极其敏感,真有如画一般的丰富的色彩变化,在演奏中体现得特别精彩。在提及这部作品时,我把能够找到的已经确定了的和疑似的哈特曼的“图画”也一并贴上作个参考。第二段的“侏儒”,严格来讲更应翻译成“地下宝藏的守护神”,那种蛮横无礼的腔调儿有着一种阴森的感觉;而“杜伊勒里花园”那轻快而活泼的调子,最早听到它的旋律恐怕是在一部比利时的《蓝精灵》动画片里——可见经典的作品不仅仅是生存在正襟危坐的音乐厅里!“稚鸡之舞”是哈特曼的一张舞美角色的水彩设计图,那已伸出头和脚,在蛋壳中跳着芭蕾的小鸡形象实在滑稽,而蹦蹦跳跳的音型也很是有趣;辛欣的演奏在这里可谓是极度轻巧,把那种扑朔迷离的轻盈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0:25 , Processed in 0.06514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