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8月,也就是离他去世前两个月,柴科夫斯基在给他侄子的信中写道:“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我认为这部交响曲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总之,在这部作品中,我抒发了自己最深切的感受,我爱它胜过自己所有其他的作品。”确实,这是一部用最美丽的音乐语言,抒发作曲家内心悲痛、哀伤、郁闷,甚至激愤的交响曲杰作。
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出生于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沃钦斯克矿区小镇,父亲是矿上的总督察,他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学习钢琴;母亲拥有一副甜美的歌喉。柴科夫斯基8岁时全家迁居彼德堡,10岁时进入一所法律学校就读,14岁开始音乐创作,19岁时在司法部任职,同时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扎列姆和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进步很快。1866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授,两年后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司令官》,随后几年写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芭蕾舞音乐《天鹅湖》、《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
柴科夫斯基虽然在音乐创作上硕果累累,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十分不幸。出于善良的天性,不忍拒绝女学生安东尼娜对他的追求,1877年柴科夫斯基和她结了婚。婚后不久,他发现那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生活,精神上几近崩溃;也在这一年,他结识了富孀梅克夫人。这位夫人十分喜爱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从遥远的地方给柴科夫斯基以经济上的援助,使柴科夫斯基得以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1891年春,柴科夫斯基突然收到梅克夫人的一封信,信中说她已濒临破产,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负担柴科夫斯基的生活费用,此后便再无音讯,这无疑给柴科夫斯基以致命的打击,精神上的疾病随之加重,一直到死,他都无法摆脱这一事件给他造成的痛苦。1893年,这位善良的人,杰出的音乐家溘然长逝。但他音乐中那些美丽的,有时是忧伤的旋律,永远萦绕在爱他和他的音乐的千千万万听众的心里。柴科夫斯基去世后,安葬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内,在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格林卡、鲍罗廷的墓旁,一尊由著名雕塑家为他所作的雕像低头沉思着,似乎还在思考着“命运”,还在构思着他的新的音乐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