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在首演的节目单上写了一段介绍的文字: "这首前奏曲,可以说是将斯梯芬·马拉美的美丽诗 篇自由地予以诠释而成,可是并没有涵盖全诗的意思, 或者可以说是以马拉美的诗串连成背景,烘托出牧神 的种种欲望与幻想在午后郁热的暑气中蠢蠢欲动的情 形,以及以后牧神因追逐逃遁的水仙女而陷于极度疲 劳的状态,终于昏昏沉睡过去.在梦中,他感觉在拥 抱一切的大自然中,他的幻想在梦中实现了 . " 德彪西强调音乐和诗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图解, 而是激发灵感和构成形式借鉴.音乐应该是自由的, 具有新的创造意识.音乐的语言材料不同于诗歌的语 言材料,只有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才能真正表达出马 拉美作品中的内在诗意.德彪西放弃了"发展"的作 法,以一系列色彩的变化镶嵌成一连串的"背景"段 落;他着重刻划纯粹的"运动" ,逐渐由静到动,再到 完全的自由直到消溶在"拥抱一切的大自然中 ," 管 弦乐中的调色板,刻划户外的光和影无尽的天空,众 德彪西传 ·45· 多的生物和植物以及天籁之声,以这一切形成整体的 气氛.像印象派画家将色彩本身的表现意义强调到极 致一样,德彪西突出了音色的独立表现意义,庞大的 交响乐队灵巧地制造出了纤细,透明,敏感,丰富的 声音色调. 寂静中,长笛在中低音区吹出了淳厚的声音,飘 忽不定,精致优美,这声音渐渐开拓着音乐的空间, 这是牧神的象征符号,也是他的梦境,天鹅绒一样的 弦乐,叮咚叮咚地竖琴以及圆号充满阳光的音色,把 夏日的甘美和困倦展示给听众,我们似乎进入了长满 青草的林间空地,牧神懒散地躺下来,眺望着天边无 际的碧空,聆听着大自然中昏昏欲睡的昆虫和鸟类的 歌唱,享受着花草的馨香…… 笛声是如此独特,无法想象可以用任何别的声音 来代替,这是"唯一"而又"必然"的声音.它再次 重复,乐队以不同的和声及音色镂刻出不同的光线和 音色,弦乐队沙沙的震音在空间涂上了淡淡的阴影, 圆号和长笛的应答使音乐活跃起来,富有表情的双簧 管带着亲切的忧郁,激起了牧神的第一次惊喜,随着 清澈的竖琴,他似乎来到了湖边,看见了水仙女,单 簧管和大提琴巧妙的对答极其出色地刻划了牧神微妙 的心态,柔和的双簧管描绘了牧神在追逐,飘若飞鸿 的仙女的身影在他面前晃动,牧神的情绪时而高涨时 德彪西传 ·46· 而低落,他的动作时而犹豫时而莽撞. 在中间的段落,木管乐器奏出了舒展优美的旋律, 弦乐很快接过去演奏,管弦乐队闪闪发光的音响让人 看到了波光粼粼,阳光明媚,牧神在密密地森林里寻 找着,呼唤着仙女们,红,黄,蓝,绿,白,橙,紫 各种颜色纷沓而至,林间时而透出阳光,时而阴影浓 重.小提琴的独奏表现牧神在昏沉中满意而陶醉地对 良辰美景的回忆. 长笛的主题一次又一次地响起,牧神在朦胧中醒 来又睡去,梦境时断时续,回忆连绵甜蜜.在脆弱纤 细的气氛中,音乐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中. 这一切是现实还是梦境?就如二千年前,在古老 的中国,庄子梦蝶,醒来之后不知是人是蝶,是梦是 实.人回归到自然本身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 与自然合而为一了. 没有浪漫主义戏剧性的紧张,没有夸张情感的喧 哗,没有基于逻辑的传统职业修辞,任凭想象自由驰 骋,任凭心灵奔放发挥.这样的音乐不需要智性和理 性的参与,只需要听众放松自己的感官,感受音乐中 本来的明暗快慢,就能进入美的境界,就能使灵魂净 化而升华. 这神秘不可思议的音乐,这创造梦境和幻觉的音 乐就是现代音乐的源头吧? 德彪西传 ·47· 1890年,德彪西与他的作曲老师裘拉德在谈 话中谈到一些专门的音乐问题 : "音乐既非大调也非 小调,小三度和大三度应该结合,转变,这样就会更 富自由性.调式只是一个人在某个瞬间的偶然选择. 它是易变的 . " 我不让相同的节拍将我引入歧途. " 节奏是令人窒息的.节奏不应该包含在小节线中,单 纯与作曲时值是无稽之谈,应有一种遮掩节奏型又无 需寻找就形成的两者持续不断的流动.关系调也是无 稽之谈 . "这段话可以看成是《牧神午后前奏曲》以 及这些年的创作总结,是音乐语言的新规则,为20 世纪音乐的发展树起了路标. 自1902年起,这部作品先后在美国波士顿, 柏林,伦敦,意大利,维也纳上演,德彪西自己也多 次在国外指挥了这部作品的演出.俄罗斯芭蕾舞团于 1912年将这部音乐配上芭蕾舞搬上了舞台. 《牧 神午后前奏曲》成了世界音乐作品中的精品. "永远更加遥远"是德彪西的座右铭,就像一个 冒险家,永远向往着遥远的新大陆,他不仅坚信自己 的音乐天才,从1890年开始,他还想成为一名作 家.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 "在艺术上,人们经常斗 争的对象应当是自己才对,而且在和自己的斗争中所 取得的胜利,可能才是最漂亮的 . " 1892年他写作了《抒情韵文》中的《梦》和 德彪西传 ·48· 《海岸》 ,次年又写了《花》和《黄昏》 ,并都谱成了 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