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88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2 | 只看该作者
德彪西传 ·2· 前言 你的灵魂似风景奇妙而罕见, 在那里,迷人的精神似愉悦的假面人, 翩翩跳起贝加玛斯克舞又弹奏诗琴, 梦幻的假面后隐匿着伤心. 伤感的旋律飞舞婉转, 颂扬生的欢乐,爱的凯旋, 似乎疑惑着生与爱的真实, 歌声织进了月光的幽咽. 月光静谧又清冷, 让小鸟们在树丛中进入美梦, 让喷泉, 迷醉在雪白晶莹的云母石清辉中. 德彪西传 ·3· P·魏尔仑《月光》 德彪西的音乐,像月光一样,从他深邃的灵魂中 漂洒向广袤的世界.没有夸夸其谈滔滔不绝,没有急 风暴雨翻天复地,没有呐喊和喧嚣,只有真诚的低言 细语,精美的幻想迷醉,无言的激情,含而不露的思 想.创新的冲击力融化在拉丁化的柔和形式中. 在溶溶月色里,在水中倒影和种种充满幻想的象 征中,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改变了音乐的世界. 德彪西传 ·4· 一, 罗马奖学金 仿佛从最高傲的雕像那里,我得来庄严的姿态, 诗人们将在刻苦的钻研中消磨时月.波德莱尔《美》 1862年8月22日,德彪西出生在巴黎附近 的圣— 日耳曼— 昂— 莱叶.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 德彪西的父亲在这里开着一家小小的磁器店.父亲终 日忙于生意,挣钱养家糊口,曾当过缝衣女工的母亲 也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小德彪西成天沉浸在种种幻 想之中,很少与别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在邻居们看来, 这是一个不爱说话,只爱动脑,斯文又懂礼貌的温和 孩子.没有正规的教育,没有激动人心的事件,没有 令人回味的笑谈,德彪西的童年是如此平淡无奇,与 他后来的惊人创造性正好相反.他的父母亲与任何高 雅无缘,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这些巨大的 反差使后来研究德彪西的许多专家,怀疑他血统的来 源,怀疑他出生的合法性.直到有人将德彪西死后的 照片,与他祖父的照片放在一起相对照,才彻底打破 了这种怀疑.人们最终信服了德彪西就是在如此平凡 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伟大的创造者. 他战胜了环境的局限和束缚,纯粹出于天性的自 德彪西传 ·5· 发的聪慧,是绝非刻意追求而能达到的.天才就是要 冲破种种束缚与阻碍去实现他的创造本能. 七岁的德彪西开始学钢琴了,由邻居赛莱蒂对他 进行音乐启蒙.效果自然令人吃惊,他引起了周围人 们的赞叹. 这个时候,父亲卖掉了磁器店,在巴黎当了一个 职员,全家随之迁往巴黎.照父亲的意思,德彪西长 大后应该成为一个海员,出海航行全世界.
88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3 | 只看该作者
190 3年9月12日德彪西给指挥家安德列·梅萨热的信 中,谈到他创作的交响素描《大海》 .他顺便写到: "你也许不知道,我家里原想让我去当一名水手,这 可是一个好行当,只是由于生活中的偶然机遇我才没 干这这一行.但是,我对这个行当依然有着真心实意 的感情 . "从父亲到儿子,都表现出对遥远的陌生的 新地方的强烈兴趣,以及向往新鲜事物的幻想天性. 父亲万没有想到德彪西会成为一个大音乐家,用音乐 来描绘出他们心目中所想往的大海. 弗莱欧维勒太太是小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院以前 的另一位钢琴老师,她自称是肖邦的学生.在巴黎, 许多太太小姐自称是肖邦,李斯特或其他钢琴大师的 学生,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这位弗莱欧维勒太 太,倒确实保存着一些和肖邦有关的第一手材料,德 彪西从1870年到1873年间向她学了许多东西. 德彪西传 ·6· 后来,著名的象征派诗人魏尔仑成了她的女婿.德彪 与魏尔仑的接近和熟悉,恐怕与这位夫人有很大关系. 1870年7月19日,法国为了和普鲁士争夺 欧洲霸权而向普鲁士宣战.由于法国人民并不支持这 场非正义的战争,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9 月1日在色当决战中,法军大败投降,普鲁士俘虏了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元帅,39个将军和86万士 兵.法国人民愤而于9月4日举行革命,要求废除帝 制,建立共和,保卫法国.共和派议员在人民群众的 压力下宣布废黜法皇,恢复共和,成立了临时政府. 普鲁士在色当决战中大获全胜后,为侵占更多的 法国领土而长驱直入,很快占领法国整个东北部,并 于9月19日包围了巴黎.巴黎城中的生活不断恶化, 富人囤积居奇,物价飞涨,燃料,粮食日益匮乏.1 871年1月28日,法国"国防"政府与普鲁士签 订停战协定,2月28日,签订和约,割地赔款并决 心挑起内战,镇压国内革命.3月18日,政府军偷 袭国民自卫队,妄图收缴他们的武器,终于引发了巴 黎公社革命.德彪西的父亲也参加了巴黎公社.3月 28日,巴黎公社成立典礼,几十万巴黎人从四面八 方涌向市政府,欢呼公社革命的胜利. 凡尔赛的梯也尔政府为了镇压巴黎公社,不惜勾 结普鲁士政府,借德国军队于5月20日发起向公社 德彪西传 ·7· 的总攻.激烈的巷战开始了,巴黎在血泊中颤抖,这 就是"五月流血周 " .28日,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 政府扼杀在血泊中.德彪西的父亲也被投入了监狱. 父亲血液中追求自由的叛逆精神,在德彪西的身 上是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他从学弹钢琴的不久, 就开始寻找种种不可思议的音响,以满足他那追求自 由追求新奇的天性了. 巴黎音乐学院,法国音乐天才们的摇篮,是所有 音乐家的必由之路.进入学院的考试异常严格,只有 真正具备音乐才能的人才能被允许进入这所全世界著 名的学府.1872年10月,德彪西以他在音乐上 的聪明才智,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随马孟台尔学习 钢琴,随拉威格那克学习视唱. 巴黎音乐学院全面系统的音乐训练,为德彪西事 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74年,他演奏了 肖邦的?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学院令人瞩目.他 的视唱练习成绩从1874年的第三名到次年的第二 名,在1876年得了第一.同年,他被准许进入爱 弥尔·杜兰德的和声班.
88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3 | 只看该作者
德彪西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他总在想新花 样,总想在旧规则上鼓捣出一些新名堂来.他喜欢和 声规则禁止的平行八五度,让那些不协和的七和弦, 九和弦独立地存在,这些做法自然引起和声老师的反 德彪西传 ·8· 感.1878年,在杜兰德的报告中,他这样描述德 彪西 : "如果少一点肤浅,少一点无法无天,在伴奏 和视谱方面以及就对音乐的感觉和能力而言,他会是 一个优秀的学生. "1879年他再次评述这个学生: " 一个在和声方面相当有才能的学生,但却令人绝望地 粗心大意 . "看来,这位老师没有理解德彪西的思想 和志向,更没有想到这个"令人绝望的粗心大意"的 学生那份冲越常规的创新欲望,缺少了一点伯乐相千 里马的透彻眼光,错把富有独创的尝试误解为性格上 的缺陷. 德彪西很早就已经有了追求目标,并认识到,理 想的音乐应该是和他正在接触的周围的音乐非常不同 的.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些想法是不可能获得 理解和赞赏的.由此,他在巴黎音乐学院出了名,被 认为是一个不在乎在钢琴上弹错音,在和声与理论上 无法无天的家伙. 德彪西渴望成功,他努力学习着,加上才智出众, 悟性超人,他的学业飞速发展.1877年,他在音 乐学院的钢琴比赛中获第二名,仅次于未来的批评家 加米勒·贝莱格.德彪西决心在第二年争夺第一名, 可惜1878年没有举行钢琴比赛.1880年他在 巴西勒的总谱读法班上获第一名,年底进欧南斯特,裘 拉德的作曲班. 德彪西传 ·9· 学业上的出类拔萃,举止上的文雅高贵使德彪西 得到了柴科夫斯基的赞助人俄罗斯贵族梅克夫人的赏 识.这位酷爱音乐的贵妇人,非常喜欢天才洋溢的德 彪西,请他倍伴旅行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并在1 881年和1882年的夏天,请德彪西去俄罗斯作 为家庭音乐家演奏室内乐,同时教授孩子们的钢琴课. 在给柴科夫斯基的信中,梅克夫人多次提到德彪西, 亲昵地称他为"小东方人 " ,称赞他视谱演奏的快速 准确,并将德彪西写于1880年的钢琴小曲《波希 米亚舞曲》的手稿寄给了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期基在 回信中称赞了这首"可爱的小品 " . 梅克夫人凭她敏锐的艺术直觉,体察到在德彪西 身上潜藏的倾心于东方色彩的气质,准确在称他为" 小东方人 " ,预言了日后作曲家的偏好.当然,当时 的德彪西确实也是一表人才,据说他曾爱上了一位梅 克小姐,结果自然是失望和落空.身份地位的差距并 不是很容易就能克服的. 在陪同梅克夫人期间,德彪西在威尼斯曾见过名 震欧洲的瓦格纳,在莫斯科接触了柴科夫斯基的音乐 和俄罗斯民间音乐以及吉普赛音乐.这些影响,都注 入德彪西的灵魂里,静悄悄地,在无意识中酝酿,等 到创造性的春雷将它们唤醒. 《波希米亚舞曲》是德彪西现存的第一首钢琴小 德彪西传 ·10· 品,写于去俄罗斯之前.这首乐曲已初露创作倾向的 端倪. 《美丽的黄昏》是德彪西的另一首早期作品,由 保尔·勃盖特作词,歌词大意是这样的: 夕阳中河流似玫瑰红, 麦田里掠过温和的颤动, 大自然将劝人惜福的忠告, 镶嵌进世人烦恼的心胸, 劝人们珍惜良辰美景, 当你唇红齿白夕阳彤彤, 要知道波浪向大海流逝, 就如我们向墓穴归去
88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3 | 只看该作者
根据Rita Benton英译再译 这两首早期作品明显地受古诺,马斯涅,德立勃 等当时极受欢迎的法国作曲家的影响.这些人写作的 抒情歌剧曲调迷人悦耳,多愁善感,风格纤细精致, 表现了法国人的审美情趣. 德彪西常去为一个唱诗班弹琴伴奏,在那儿认识 了瓦斯尼埃夫人.这是老建筑师瓦斯尼埃年青美貌的 妻子,有一付敏捷灵活的歌喉.德彪西迷恋这位女士, 在她的别墅里度过了许多时光.在这期间他逐渐熟悉 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仑(Paul Verlainb1 844-1896) ,马拉美(Sté peamb Ma, 德彪西传 ·11· jarmé 1842-1898 )的作品 ,并为之 谱写了不少歌曲,其中许多是题献给瓦斯尼埃夫人的. 创作于1882的《曼陀铃》就是其中之一.魏尔仑 的诗大意是这样: 小夜曲的歌者, 和可爱的聆听者, 在歌唱着的树丛下, 交流着会意而无声的评论. 这是Tireis,那是Aminatb, 这是永远的 Elitanbrb, 那是 Damis. 一个存心令人痛苦的女人, 为那么多人写作了那么多妙诗, 她们丝绸的短衫, 她们长长的拖裙, 她们的优雅,快乐, 她们柔和的蓝色倩影, 在粉红和暗淡的月色中. 在心醉神迷的狂喜中旋转 在微风中抖颤中 曼陀铃在低诉 啦,啦,啦………. 根据Rita Benton英译再译. 德彪西传 ·12· 魏尔仑诗中美丽的意象弥漫着沉思和幻想,拨动 着敏感人们的心弦 . "音乐高于一切 " ,魏尔仑追求 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旋律感和音响感.他强调词义结 构的多义性和暗示性,同时又充分创造诗情和诗境的 "色调"浓淡深浅的变幻色阶.不再像浪漫主义诗人 雨果那样大气磅礴,滔滔不绝,魏尔仑的诗是晨间的 轻风,月色中的花香,淡雅而自然. 德彪西在发现了魏尔仑诗意的秘密的瞬间,找到 了创造自己独特气氛音乐的钥匙,从那些诗里,他明 白了自己倒底在梦想什么,理解和发现了真正的自我. 魏尔仑对德彪西是一个启示,是他灵感的源泉之一. 《曼陀铃》是象征派诗歌在音乐上的回声. 为了模仿曼陀铃的声音,德彪西一开始就用了相 隔五度的3个音,获得了新鲜可爱的音响和准确逼真 的形象.调式的模糊,连续的平行三和弦和七和弦, 都具有魏尔仑所追求的"多义性和暗示性 " . 人们总在议论德彪西的音乐风格与印象主义绘画, 象征主义诗歌的关系,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象征主义 诗歌的影响更直接更强烈些.尽管由于很早就进入音 乐学院,没有受过完备的文化教育,德彪西对象征主 义的理想境界,美学追求及美感形式都是心有灵犀一 点通,并将之转化为音乐语言,在音乐世界中开辟出 新的领地,这是他的天才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 德彪西传 ·13· 罗马奖学金是巴黎音乐学院公费派学生留学意大 利的传统方式
89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3 | 只看该作者
每年举行一次作品比赛,获第一名者, 公费派往罗马自学三年,每年向学院提交一部分作品 作为汇报.谁获得了罗马奖学金就意味着踏上了成功 之道.谁是评判者呢?是一些德高望重的权威人物, 往往也是一些保守的,反对创新的人.后来德彪西在 《克罗士先生》一书中,对罗马奖学金发表了自己的 看法 : "在那法国引以为荣的事业中,你可知道有哪 桩比设立罗马奖学金更可笑的事呢 ?" "罗马奖学金 是一种游戏,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具有民族色彩的体 育运动.人们在那些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等命名的 地方学习这种运动的规则 . "他特别抨击了评判的固 定不变和自以为是 : "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后,比赛每 年举行一次.比赛的裁判是学院的院士.由此便出现 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不论比赛的是音乐,绘画, 雕塑还是木刻,总是威廉·布格勒先生和儒勒·马斯 涅先生进行裁判.大家倒没有想到给他们两位搭配一 个舞蹈家 . " 这些院士先生们的学院派的冷漠态度 " 在这些年青人当中指定谁将是艺术家,这种学院派的 冷漠以其坦率而令我惊愕,他们懂得些什么呢?他们 自己确信是艺术家吗?他们哪儿来的权利操纵如此神 秘地命运呢?"他甚至嘲讽地提出 : "的确,在这种 情况下,他们最好还是求助于简单的抓阄碰运气的办 德彪西传 ·14· 法.谁知道呢?运气之神有时候是有智慧的……"这 些看法是有事实根据的,拉威尔这位印象主义大师就 多次落选,从而激起公愤,以至迫使当时的音乐学院 院长杜布瓦辞职. 这些激烈的言词都是德彪西在以后的岁月中的看 法.当年,为了获得罗马奖学金他是全力以赴的.他 创作了班维勒作词的合唱曲《林间晨钟》 , 由于语言 过新,估计不合评委口味,他的老师裘拉德建议另写 一部作品.他又写了西格作词的女声合唱曲《春天》 , 评委们认为不成熟.21岁的德彪西毫不气馁,又写 了由莫拉作词的男声合唱曲 《斗剑士》 ,可惜只获得 了比赛的第二名.1884年,德彪西再接再励,创 作了裘那德作词的抒情大合唱 《浪子》 ,这部作品在 旋律上依然有拉罗和马斯涅的影响痕迹,但充分显示 了德彪西的才能.冲刺终于达到了目标 , 《浪子》获 罗马奖学金比赛的第一名.德彪西在《克罗士先生》 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和心情 : "我得到的对于罗 马奖学金的最好的印象是与它不相干的……那是在艺 术桥上,我一面观看着赛纳河上来往的客艇,一面等 待着比赛的结果.我很冷静,因为我已经忘记了一切 过于特别的罗马式感情.在水波上晃动的绚丽的阳光 具有一种诱人的魅力.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几小时地 呆在桥上舍不得走开.其景色之美,连整个欧洲都在 德彪西传 ·15· 羡慕我们.突然有个人拍了一下我的肩头,气喘吁吁 地对我说道 : '你获得了奖学金……'别人相信我的 话也罢,不信也罢,我仍旧可以肯定说,我的一切欢 乐都云消雾散了!一丁点儿的正式头衔都势必会带来 罗嗦,麻烦,我眼里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再说,我觉 得我不再是自由的了. "这些感觉后来都消失了.一上来总是抵御不住 罗马奖学金带来的那种小小的虚荣的.
89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4 | 只看该作者
当我在188 17 年到达梅迪奇别墅的时候,我简直快要把自己想象 成为古代传说里的神仙的宠儿了 . " 矛盾的心理 失落感和虚荣的满足交织在一起. 他感到自己的中选,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没有彻底 创新,仍然恪守传统的结果.对真正的艺术理想的内 心呼唤使他产生失落感. 德彪西传 ·16· 二《牧神午后》 因为我们还有对色调的渴望, 需要的只是色调,而不是颜色! 啊,只有色调才能联结 长笛和号角,梦想和梦想! 魏尔仑《诗的艺术》罗洛译 1885年1月27日,德彪西离开巴黎去罗马 梅迪奇别墅开始了罗马奖学金的留学生活.和一般人 所想象的相反,德彪西一点也不喜欢这种自由自在, 无人管束的生活.他不喜欢意大利的歌剧,而对到桑 塔— 玛里德— 戴尔— 阿尼玛的小教堂去听帕里斯特里 那和拉索的宗教合唱却津津有味.他自称在罗马有如 "蹲监狱 " ,他曾描述了这种生活 : "我就这样开始 了'官费研究生'的生活.这种生活既像各国人民杂 居的旅馆生活,又像私立中学的生活,也像无宗教信 仰的士兵必须住的营房生活……我眼前又出现了梅迪 奇别墅餐厅.餐厅的墙壁上一排排以往的和新近的罗 马奖金获得者的肖像一直挂到顶板上,甚至谁是谁都 不太辨别得清了.事实也是如此,人们连提也不提起 他们了.所有这些肖像看上去都有点忧郁的表情,好 德彪西传 ·17· 像是'水土不服' .几个月之后 ,这些数不清的,尺 寸一般大小的镜框就会给人这样一种感觉:这就是永 远没个完的罗马奖学金! "我们围着餐桌进行的谈话当然就像小饭铺里餐 桌上的聊天.假如有人以为我们是在那里评论最新的 美学观点或者先辈大师们的热烈的幻想,那就完全想 错了.因此,假如梅迪奇别墅算是平庸艺术的中心的 话,那么我们在那儿很快就学会了生活的实用的一面, 因为我们最关心的是回巴黎时将以什么面目出现…… 我们和罗马人的社会几乎没有任何往来,因为罗马人 的社会对法国官费研究生关上了大门,同时也不大欢 迎他们,另一方面官费研究生们的地道法国式的年轻 人的独立性格也和罗马人的冷淡态度合不到一块儿去. "最后罗马奖学金只剩下一个好处周游意大利这 好处也不大,我们不能从中得到应得的益处,原因是 在这些城市里缺少人之间的接触,我们总以外国人的 身份穿过这些城市.其实,只要事先考虑到,这种接 触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买点风景照片就算是我们和 当地人的接触了,因为做这种买卖的年青女子具有无 限的耐性,并且对顾客永远是笑脸相迎的. (德彪西 " 克罗士先生》 ,张裕禾译) 显然,这沉闷的生活,加上和恋慕着的瓦斯尼埃 夫人分离,使德彪西心神不定,这反映在罗马期间有 德彪西传 ·18· 限的作品数目上.这期间,德彪西将目光投向其他的 艺术门类,让灵魂浸润其他艺术的新鲜汁液,极大地 丰富了自己.他大量地阅读波德莱尔和魏尔仑的诗. 波德莱尔的诗使人的内心与外界事物感应契合,互通 信息,山水草木成了向人们传递信息的"象征的森林," 他理解"百花以及沉默的万物的语言 " ,用有声有色 有香有味的物像暗示出幽秘的内心世界. 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汇合 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 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 芳香,颜色和声音在互相应和.
89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4 | 只看该作者
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波德莱尔《应和》 ,郭宏安译) 波德莱尔说 : "灵魂正是通过并借助于诗,而察 觉出驻在坟墓后边的光辉的 . "当一首完美的诗激出 了人们的眼泪时,便充分证明读者感到自己被流放在 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并期望摆脱它,进入业已显示 给了他的天堂. 用诗创造一个第二现实,借以反抗现实.波德莱 尔那遥远的,不存在的世界,五光十色的梦想,沐浴 德彪西传 ·19· 着永恒温暖的纯净的天界,富有秩序,美丽,豪华, 宁静与妖娆的乐土,都寄寓在诗里. 也许德彪西并没有逃避现实,反抗现实的明确意 图,但他像波德莱尔一样渴望创造音响的自然和永恒 的理想世界. 德彪西还大量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英国前拉 斐尔派诗人罗赛蒂的诗. 英国的前拉斐尔派画家认为,艺术显然是通过拉 斐尔之手走向了高贵化和理想化从而误入了歧途,变 得不真诚了,必须回到"信仰的时代"亦即拉斐尔之 前的时代,尽力描摹自然,恢复艺术的真诚.罗赛蒂 是画家兼诗人,是前拉斐尔派中最有才华的人物,他 的诗数量不多,极为精雕细刻,强调声,色,光的感 官美: 在梦幻之树四面伸展的阴影中, 梦直到深秋还会萌生,但没有一个梦 能像女性的白日梦那样从心灵升华. 看哪!天空的深邃也比不上她的眼光, 她梦着,梦着,直到在她忘了的书上 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 (罗赛蒂 《白日梦》 ,飞白译. ) 他的风格是多样的,可以将浪漫主义的因素和超 德彪西传 ·20· 自然的因素结合起来,又可以既冷嘲热讽却十分真挚, 进而明快有力如民谣,时而朦胧暗示,时而通过细节 来描写难以言表的东西,传达精神和肉体的感觉.他 的作品中有一种神秘的情调,但力求单纯和真诚. 从德彪西的创作中,可以窥见这些主张的影响是 久远而深刻的. 1885年,德彪西以海涅的戏剧《阿尔曼佐》 (Almanzor)为基础创作合唱作品,并修改 《林间晨钟》 .这一年 ,他实在受不了罗马的生活, 跑回巴黎去和瓦斯尼埃夫人见面后,在众多师友的劝 告下重返罗马.在这期间,他见过李斯特,威尔弟, 莱翁卡瓦洛等著名作曲家,但并没有受什么影响.他 与同在罗马的法国作曲家肖松成了朋友. 1887年2月,德彪西提前返回了巴黎,并开 始写作交响组曲 《春天》 .春天是德彪西音乐灵感的 源泉之一,在此之前,他写过命名为《春天》的一首 合唱和一首独唱歌曲,现在他受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 的名画《春》的影响又写作了这部带女声的无词合唱 的交响组曲.波提切利正是罗赛蒂等前拉斐尔派所推 崇的画家之一,
89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4 | 只看该作者
他的《春》创作于1478年,原作 无名,据传是意大利画家伐萨利所命名.拉丁诗人贺 拉斯有言 : "春天来了,女神们在月光下回旋着跳舞. "波提切利就是描绘这轻灵优美的一幕:春神抱着鲜 德彪西传 ·21· 花前行,轻盈的衣褶上满是鲜花,花神和微风之神紧 跟其后,远处三女神飘然起舞,维纳斯 世界的生 命之源立于正中,在她的头上有爱神丘比特,三女神 的左边是雄辩之神墨丘礼.作品中弥漫着春的芬芳和 一种幻变飘忽,超越物质的精神,飘逸的活力中潜藏 着神秘的忧郁. 德彪西的《春天》,反映了波提切利的那些特色. 这部组曲分为两乐章,第一乐章是慢速的9/8拍, 第二乐章从4/4的中板开始,渐渐发展成2/4的 快板.两乐章的结构形式,可能是受李斯特《浮士德》 交响乐的影响,在动机和主题材料的贯串处理上类似 李斯特和柏辽兹.德彪西试图"在某种程度上表达在 大自然中,人类和生物在诞生时的痛苦,慢慢地开花, 最后当生物以新的生命复活时爆发的欢乐" "这是一 , 部个性色调的作品 " ,并且"是没有标题的 " . 这部作品原本是提交给音乐学院评审会的"汇报 "作品,但总谱被火烧了.只交了两架钢琴的缩谱. 德彪西本人没有再作修改和配器,可见他自己并不满 意.这部作品由德彪西的热情支持者和朋友波塞编写 成交响乐,但他将无词的女声合唱去掉了,以便于演 出,在总谱中保留了两架钢琴的编制作为色彩乐器, 与德彪西的原意不符. 《春天》 于1913年12月 7日在巴黎由切维拉德指挥首演. 德彪西传 ·22· 1887年德彪西根据罗赛蒂的诗写了女高音, 女声合唱和交响乐队的 《中选的少女》 .于1888 年提交给音乐学院作为留学罗马的汇报作品.在前拉 斐尔派已经过时的1888年,人们反倒认为这种风 格很新,正如波提切利在妩媚中渗透着轻柔的忧郁, 德彪西在新鲜感中暗示了"衰落感 " ,其中可以明显 地觉察到瓦格纳的《帕西法尔》在德彪西的脑中盘旋. 他采用一个中型的乐队,长笛,双簧管,英国管担任 了主要角色,竖琴和弦乐用以制造和声色调.在这部 分作品中,为了逃避传统的调性和调性关系,德彪西 应用了不断的转调,波动起伏的节奏和激发想象的美 感弥漫全曲,它的和声缺少"正常"的进行,习惯性 的期待常常落空,弦乐分为18个声部演奏最后的 C 大和弦.有人称这部作品为"交响的彩绘玻璃窗 " . 音乐学院评审会被震惊了,将之称为"音乐上的印象 主义 " ,判定为"不像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写的 " . 当德彪西听到这个评语后 ,他为自己而高兴 : "感谢上帝, "他欢呼, "我终于成功地写出了有独创 性的东西 . " 德彪西很快加入了以马拉美为中心的象征义主诗 人和印象主义画家的圈子,他开始出席位于老式的罗 马街上的马拉美狭小公寓中的每周二晚上的聚会,这 里的常客有诗人魏尔仑,克洛岱尔,瓦莱里,作家纪 德彪西传 ·23· 德,画家莫奈,雕塑家罗丹,还有一些外国的知名人 士如画家惠斯勒,诗人和剧作家梅特林克等.聚会有 着吸引人的魔力,他们高谈阔论,发表各自对人生, 社会,艺术的看法,那些有关音乐,诗歌,绘画雕刻 的睿智卓见,有关艺术美的精辟见解,极大地激发了 德彪西开创未来的勇气和信心.他曾说 : "魏尔仑, 马拉美和拉福格给了我新的音调和新的声音素质.他 们投射到词语上的是以往从未见过的光亮……
89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4 | 只看该作者
就如音 乐家,他们把想象和声音协调地结合到了一起 . " 这一时期,德彪西还是瓦格纳的热情追随者.早 在罗马时他就已经研究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 总谱.瓦格纳于1884年去世,但他的声誉却并不 因此而消褪,相反,他被看成是将音乐和戏剧完美结 合的天才,作为音乐家,诗人和思想家受到人们的崇 拜.每年,在德国的拜罗伊特,定期举行盛大的音乐 会,演出瓦格纳的歌剧,成为当时欧洲每年一度的盛 事.1888年和1889年,德彪西连续两次去拜 罗伊特,多次观看了 《帕西法尔》 《特里斯坦和伊 , 索尔德》和《名歌手》的演出. 随着个性的日益成熟,德彪西对法国风格的追求 日益强烈,他很快成为"反瓦格纳主义者 " ,并提出 了"清澈与明快"来与瓦格纳的华丽与浓重相对抗, 他批评瓦格纳 : "当他从生活中汲取感受时,他便主 德彪西传 ·24· 宰生活,践踏生活,强迫生活喊出他的名字瓦格纳, 喊得比声誉之神的号角声还要高 . "他甚至称瓦格纳 为"哗众取宠的江湖骗子 " .他用一句话公正地总结: " 如果瓦格纳多一点人情味,那他真是了不起的. 1888年,他开始写作钢琴曲《两首阿拉伯风 格曲》 ,这两首可爱的小品,实践了" 清澈与明快" 的美学追求. 1888年出版了德彪西的 《被遗忘的歌》 ,歌 词选自魏尔仑的同名组诗 ,其中包括六首歌曲: 《这 是心迷神醉》 《泪洒落在我心上》 《树影》 , , 《旋转的》 , 《绿》 《忧郁》 , . 音乐的旋律追求与法语语音语调和 谐,钢琴伴奏精细动人,暗示出种种情感的色彩. 这时,他厌倦了瓦斯尼埃夫人,爱上了更加年青, 接触机会更多的加布里埃尔·杜邦 "绿眼睛的加 贝 " ,并与她开始长达九年的同居.美丽的女子永远 是激发德彪西音乐灵感的源泉之一,尽管他并不在音 乐中直接表达与这些女子的感情纠葛,但她们确实激 发他的创作想象和热情. 1889年,德彪西完成了从1887年开始创 作的 《波德莱尔诗五首》 .1909年的自传中,他 说这时已"发现了适合于那些作品的旋律和始终统一 连贯的情绪,它们类似于马奈的画,有时类似于塞尚 的画,类似于他们作品中的厚度和复杂 " . 德彪西传 ·25· 在《波德莱尔诗五首》中,可以看到波德莱尔, 马奈和塞尚,瓦格纳等人的多重影响,其中也已出现 德彪西个人风格的一些萌牙,一切都处在酝酿的状态 中. 此时,27岁的德彪西经历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 关系到他创作的发展.第一件是德彪西从圣·桑的朋 友,管风琴家勃拉耶那里借来了《鲍里斯·戈都诺夫》 的总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是圣·桑1876年 从俄国带回的,由俄罗斯天才作曲家,强力集团成员 穆索尔斯基创作的歌剧手稿抄本,这份抄本曾在巴黎 音乐界的少数人中传阅.凡是见过总谱的人对《鲍里 斯·戈都诺夫》中的独创性都有深刻的印象. 穆索尔斯基是个军官,他狂热地热爱作曲,为此 辞去了军职.不愿学习正规的和声学和作曲法,对古 典和浪漫主义大师知之甚少,他却凭本能找到了完全 个性的作曲方式.凭尖锐准确,敏感丰富的直觉,他 揭示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对每一件事物追求唯一的表 达方式,而不是用传统的主题重复和发展.他以强烈 的感情表达瞬间状态,手法是如此多样而不带重复, 深刻地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大众的命运和感情. 《鲍里斯·戈都诺夫》中充满生命力的新颖曲调, 大胆的民间节奏,变化不定的节拍,独立的不解决的 不协和音和不协和和弦,固定低音和持续音的魅力, 德彪西传 ·26· 大胆自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像圣彼得堡 古老宫殿的洪亮钟声一样震撼了德彪西的心灵.这是 一个崭新的,与传统全然不同,然而又充满活力的奇 异的新的音乐世界.德彪西曾对穆索尔斯基作过深刻 而准确的评述 : "……从未有人用比较温柔而深沉的 口气和我的心里美好的东西进行过交谈.穆索尔斯基 是唯一通过他的朴素自然,不落俗套的艺术这样做的 人,而且将来也是独一无二的.从来不曾有过一种更 加细腻的感情通过如此简单的手法被表现出来的了. 这像是一个好奇的,未开化的人的艺术,他随着情感 的驱使,发现了音乐.这里谈不到任何形式,或者至 少说,这种形式是如此多种多样,和既成的(可以说 是法定的)形式不可能有共同之处:一系列组织得很 微妙的,表现细腻的手法和一种明察秋毫的天赋才能 组合成了这种形式.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偶尔也使人产 生一些令人惊悚不安的感觉.这种感觉笼罩住,紧紧 抓住听众的心直到使听众担忧.
89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5 | 只看该作者
"对穆索尔斯基来说, " 一个和弦,一次转调就足以表现了.而同一和弦在某 先生(我忘了他的名字)看来是没有表现力的,同一 过渡得极其自然的转调,在某先生(还是这一位)看 来却显得非常陌生.今后我们还会谈起穆索尔斯基, 他非常值得我们崇敬 . " 第二件事是德彪西观看了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的两 德彪西传 ·27· 场演出,其一是俄罗斯的强力集团作曲家李姆斯基— 柯萨科夫指挥演奏的俄罗斯学派的交响乐作品,它们 那强劲新颖的斯拉夫和亚洲民歌风格,难以言传的东 方的神秘风味,独特的调式,千变万化的节奏,种种 辉煌响亮,绚丽多彩的管弦乐音响全然相异于西欧音 乐.德彪西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但也发现了 他们的不足之处 : "俄国的青年学派试图借助'民间 主题'来恢复交响乐的青春:他们成功地雕琢了光华 四射的珠宝.但是,在主题和势必要给予的发展之间, 难道没有不自然的失调之处吗……民间主题很快就在 乐坛上流行了起来.从东到西,人们深入到最边远的 省份里去,从老农民的口里记下朴质的,优美得出人 意外的民歌.他们看到自己戴上了和谐的花边而目瞪 口呆,因而带着一些儿沉闷拘谨的风味,但不可抗拒 的复调变化,迫使他们不得不忘记自己平和的本来面 目 . " 另一场演出是远东馆印度尼西亚加美兰乐队.这 是富有东南亚民族特色的奇妙音乐,乐队包括特殊的 弦乐器,管乐器,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木质,金属质的 打击乐器.单纯明朗的五声音阶复杂无比,变化莫测 的节奏细腻丰富,精美绝伦的音响层次,这些崭新的 音乐为德彪西理想中的目标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具体方 向. 德彪西传 ·28· 1890年,巴黎音乐学院根据惯例,要演奏留学 罗马的作曲家的作品,他们指定演奏德彪西的《中选 的少女》 , 以钢琴演奏《钢琴与乐队的幻想曲》并要 求德彪西为这两首乐曲写一首传统惯例规定的《序曲》 . 他们拒绝了演奏德彪西希望演奏的交响组曲 《春》 . 这时的德彪西个性更加倔强,无法忍受种种限制,拒 绝再写一首《序曲》 ,导致汇报音乐会的取消. 这一年,德彪西的经济状况也比较糟糕.据某些 传记研究专家说,因为经济原因,德彪西拿出一些以 前写的钢琴曲卖给出版商,以挣得生活费用.这些曲 子包括 《斯拉夫叙事曲》 (1903年再版时改名为 《叙事曲》 , ) 《斯替里纳风格塔兰塔拉舞曲》 (190 3年再版改名为《舞曲》 , ) 《夜曲》 (1892年出版) , 《幻想曲》 《浪漫的圆舞曲》等,这 , 些作品都有明显的弱点,比如连接的笨拙,风格的芜 杂,但也有一些特点,例如《舞曲》开头的四小节五 声音阶旋律(德彪西在好几首曲子中用了这个旋律) , 《幻想曲》的澄彻和单纯(德彪西自己说这是一首" 机会主义的作品 ,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太糟' ) " , 《浪漫的圆舞曲》旋律的插入性写法,都预示了后来 成熟期作品的特点. 这一年 ,德彪西开始写作《贝加玛斯克组曲》 . 贝加玛斯克,是流行于意大利北部贝尔加莫地方的乡 德彪西传 ·29· 村舞蹈,魏尔仑《月光》诗中描写了跳这种舞蹈的情 形,作曲家以此为组曲命名,实际上与魏尔仑《华宴 集》中的那些喜剧人物有关系: 利昂德尔 傻子,皮埃罗用跳蚤的一跳, 跨过了荆棘的沟渠, 卡桑德尔戴着他的风帽, 还有阿勒钦, 这个骗人精 这么怪诞,穿着小丑的服装他的眼睛发亮 在面具后面, eo,me,sol,me,faa 这伙人走着啊, 又笑又唱, 跳舞又旋转 在一个少女面前 她狡黠又漂亮…… (魏尔仑: 《科隆比纳》 ,罗洛译. ) 还有木偶普列西奈拉和斯卡拉木希,波仑亚的医生和 他的女儿.在这些喜剧性人物的世界里,又和古老的 法国古钢琴所演奏的意大利喜剧音乐相关.在喜剧的 深处,渗透出刺人心魂的忧伤.这些诗与画家华托的 作品有着极相似的性质.华托画出想象中梦境般美好 德彪西传 ·30· 的生活,从来不下雨的神话中的花园,淑女美丽,情 郎优雅,他们在快乐地野餐,在演奏演唱高贵的乐曲 和歌曲,人人都穿着华丽光彩的服装,然而并不浮华, 男女牧人的生活好像一连串的小步舞.华托用一点白 垩或色彩就传达出有生命的颤动的肌肤感,他用光线 将树林变成了天堂.在华托的精美和优雅中
89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5 | 只看该作者
在美丽 的景象中,有着一丝难以描述的,似隐似现的伤感, 使作品有了一种格调上的升华,那是弥漫在天,地, 人之间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德彪西的音乐中也透 露出相同的格调. 1891年来到了,德彪西内在精神受到迫切要 求发展的强大压力.实际上他已经作好了准备,就如 万物在春天的早期都已酝酿着勃勃的生命,冬眠的动 物已经苏醒,但它们都在等待唤醒万物的春雷,让绿 叶和鲜花来体现大自然的生命. 这时,他遇到了在蒙特马特雷的咖啡馆里弹奏钢 琴的奇特人物埃里克·萨蒂.这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人 物,他不按常规思维.在他那里,社会的惯例不值一 文,对各方面他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正因这种性格, 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学生,1886— 1887年, 他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由于成绩不佳,也可能出 于他自己的独立意志和坚定想法,他离开了音乐学院 而到蒙特马特雷的餐馆里去弹钢琴谋生.他在189 德彪西传 ·31· 1年创作了钢琴曲《裸体歌舞三首》 ,风格简朴,旋 律单纯,在和声上喜欢用不解决的不协和和弦.他对 瓦格纳在法国盛行的状况抱着清醒的认识,萨蒂描述 了与德彪西初次见面的情景 : "我第一次见到德彪西 的时候,他头脑里装着的全是穆索尔斯基,并且在慎 重其事地寻找着一条对他来说是十分艰难的道路.在 这个问题上,我比他先进得多.我不受罗马奖学金或 其他任何奖赏的羁绊,因为我是一个亚当(天堂里的) 式的人,从来没有得过任何奖状,用不着说,是个懒人. "那时候,我正在为裴拉旦的剧本《星星的儿子》 创作配音音乐,我对德彪西解释说,法国人一定不要 卷入瓦格纳的音乐冒险活动中去,那不是我们民族的 抱负.我也谈到,我完全不反对瓦格纳,但我们应该 有我们自己的音乐 如果可能的话,不要任何'酸 菜' (德国人喜欢吃的一种菜) . "我们为什么不能使用已由莫奈,塞尚,土鲁斯 — 劳特累克和一些其他画家所创造出来的,并为人们 熟知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方法移用到音乐上? 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 "这就是新创作道路的起源,它很稳妥,并且有 成果.是谁为他做出了榜样?是谁挖掘了新宝藏?是 谁建议他去开辟新天地,是谁使他获得对这个问题的 在先前已思考过的益处?是谁?我将不作答复,因为 德彪西传 ·32· 我不再关心了 . (萨姆·摩根斯坦编《作曲家论音 " 乐》 ) . 显然,萨蒂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德彪西的经 历以及他的奋斗目标,并夸大了自己对德彪西的事业 所起的作用.尽管如此,尽管他在当时被其他作曲家 以后被音乐史家看成是半瓶子醋的作曲家,萨蒂与德 彪西的会面是确实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的,对这一点 大部分德彪西的研究专家都是肯定了的.在这一瞬间, 德彪西一下子把握了法国文化的整体精神,领会了法 兰西性格的灵魂.萨蒂的出现,成为德彪西的艺术思 想,美学价值观明确化的契机. 这一年,德彪西写了很多的歌曲,这些歌曲中反 映了德彪西在创作道路上的新发展. 《天使的召唤》 (勒·劳伊作词) ,透过迷蒙的夕 阳和刚刚垂下的夜幕,钟声轻轻传来,在悲哀的灵魂 深处引起阵阵的震颤.整首歌曲始终处于温柔纤弱的 气氛中,可心灵的情感却应和着寂静中的钟声.钟声 在呼唤天使,钟声又如天使的呼唤,勾起心中的思绪 和爱的希望.钟声是德彪西灵感的特征,几乎贯穿他 的一生.早年他写《林间晨钟》 , 晚年他写《穿过林 间的钟声》 ,钟声如德彪西灵魂的呼唤 ,也是他理想 的呼唤,在钟声的嗡嗡震动中,他可以获得心灵的安 宁. 德彪西传 ·33· 《在花园里》 (保尔·格拉伏莱特作词) 青春洋 溢,音乐具有中世纪的古色古香和流利光彩,用音乐 表达了歌词中那位美丽的小姑娘的形象:金发蓝眼, 长长的睫毛,五月的声音和四月的姿态: 我看见了你,孩子,突然,我的心颤抖, 我爱上了你. 左手平行六和弦伴奏右手的旋律的织体写法,以 及音乐的芬芳气息,令人联想到《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 德彪西善于在美丽的背景中揭示出精神世界的突然变 化,表现了法国艺术细腻敏感的特点. 《两首浪漫曲》由保尔·勃盖特作词.它清澈明 亮,优雅从容,和《波德莱尔诗五首》的浓密厚重, 热烈冲动形成对比.德彪西自觉追求法国文化的特色, 又写出了他的杰作之一 : 《华宴集》第一组的三首歌. 这是从魏尔仑的《华宴集》中选出来的三首诗,第一 首有一个奇怪的名字: 《弱音器》 .魏尔仑以忧郁的情 调,描绘了在高高的黑色大橡树的阴影中,在半明半 暗的寂静中,对爱人的种种愿望,灵魂的阵阵骚动. 夜幕就要降临,夜莺将要歌唱,静谧笼罩了一切.德 彪西的音乐最善于制造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和色调. 德彪西以声音刻划寂静.音乐是以声音表达一切 的,寂静则意味着无声,意味着休止.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指的是沉默中的巨 德彪西传 ·34· 大感情力量,亦即佛经中所说的"默雷 " ,鲁迅说的 "于无声处听惊雷 " .这都是指在真实的生活中,用 心灵之耳,于寂静中听到的丰富内涵.在音乐世界中, 如果只有沉默,是无法构成艺术形式本身的,只可能 形成一个概念,一种思想,或由此引起的联想,这是 现代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 奇在他的《4′33〃》中所做的.
89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5 | 只看该作者
德彪西却是以真实的声音来刻划出寂静,以及隐 含在其中的思绪,情感,光,色的波动,甚至刻划出 灵魂的香味,血液的跳动……在一个有限空间里体会 到无限时间的延续,德彪西的心灵超越了绝对时空, 把自己消融在景物里了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德彪西的音乐是与这种情趣相通的. 《弱音器》始终处于悲歌的气氛中,以微弱力度 奏出的不协和音响更加强了闪烁不定的印象.没有大 起大落,只有几个音悄悄的微妙的滑动.开始的多利 亚调式慢悠悠的吟咏,又悲哀又空旷,情感扩散到无 边无际的空间,引发了大自然的感应.和声从单纯的 结构功能中解放了出来,具有了独立的意义,开头和 结尾的和弦都表现出神秘的含义,成了某种象征的标 记. 德彪西越来越强调音乐各组成要素的独立性和它 们的表现意义,从而拓宽了音乐的表情世界,二十世 德彪西传 ·35· 纪众多的作曲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沿德彪西开创的 道路走向新的境界的.斯特拉文斯基,这位二十世纪 经典作曲大师曾说 : "我们这一代音乐家以及我自己, 都归功于德彪西 . "可德彪西自己并没有所谓的"革 命"愿望,他只是追求完美地表现内容,追求独一无 二的表现形式,凭直觉应用了传统卫道士们不屑一顾 的新东西.在如此优雅轻柔的气氛中,他的寂静,他 的变幻莫测的音响,悄悄地引发了二十世纪音乐世界 翻天复地的变化. 第二首《木偶》 ,描绘了蕴含强烈戏剧性的场景: 斯卡拉木希和普尔西奈拉 阴谋诡计把他们带到一起, 在月亮的阴影里指手划脚. 出色的医生 来自波伦亚,慢慢地手摘 药用香草,在暗色的草丛里. 他的女儿,有一张刺激的小脸 在树篱边隐秘地 半裸地滑行,寻找 她英俊的西班牙海盗, 一只可爱的夜莺,在顶端 宣泄着它的悲伤. 德彪西传 ·36· 引子从特强的第一音后即刻变为弱奏,一瞬间就 创造了戏剧性,快板谐谑曲的风格,确切地表现了斯 卡拉木希和普尔西奈拉阴谋者的嘴脸,其中透出的可 笑,提醒人们这是木偶的世界.和弦的对置,产生闪 闪发光的效果,歌词中的虚词"lala"增加了既 抒情又幽默的气氛,颤音模仿了夜莺悲伤的声音.德 彪西在调性中使用了极丰富的色调变化,并扩充了调 性的领域,他却没有抛弃调性,使作品具有充分的可 理解性.他写出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像苹果树一 定要结出香甜的苹果,不需要任何的做作的惊世骇俗. 德彪西关注的是内容所决定的必然形式和唯一语 言,用以最大程度地传达出所包含的诗性意义.他破 除以往的语言概念和清规戒律,以新的语言和语法来 唤起听众新的美感.这不意味着语言的逻辑意义已经 消失了.没有,它是不可能消失的.但逻辑意义被他 的心灵中流出的,贯注了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中的诗意 所消化,一切唯有一个目标 终极的诗性意义和美, 一切都被笼罩在这个目标所散发的光辉中.听众能直 接感受到透过物质音响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 这是实实在在的灵性的解放,创造性的直觉,穿 透了符号系统的牢笼,到达了诗的王国,与人的精神 彻底交融.
89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5 | 只看该作者
这正是二十世纪现代艺术家所追求的境界. 德彪西传 ·37· 德彪西将艺术从理性中彻底解放出来,将灵魂熔 铸进新的形式并创造了永不消逝的美. 第三首《月光》 ,就是本书开首引用的那首诗 . 另一位法国作曲家福列也曾为之谱曲,把这两首作品 作一次比较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更清楚地显示出各 自的风格特点. 福列也是法国的音乐大师,风格也同样精美细腻, 但他追求古典式的清晰,将瞬间的印象融于其中.他 创作的歌曲《月光》以结构严谨的钢琴伴奏使作品轮 廓分明,明澈的和声音响缺少朦胧和暗示,而更多地 追求音乐本身的完整. 德彪西的歌曲《月光》让音乐与歌调合而为一, 他用音乐表达歌词中的一切:感觉,气氛,节奏,光 线,色调,结构,把这些融合在时明时暗的朦胧月光 中.优雅而伤感的诗琴声伴奏着舞步,对生与死的感 悟,对以往,现时和将来的反思和憧憬,静谧清冷的 月光,喷泉雪白的闪光,一切都被音乐溶化了.音乐 变成了月光,和歌声一起,在灵魂的广漠原野上宛转 舞蹈.寂静中蕴含着多么深厚的人性和生命活力啊! 德彪西后来曾写道 : "空气的波荡,树叶的颤抖, 花儿的芳香,三者相互映衬妙不可言,因为音乐能够 把它们连缀得天衣无缝,就好像是它们自动结合在一 起的……" " 唯有音乐能够自如地唤起人们对似真非 德彪西传 ·38· 真的美景,对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这个世界悄悄 地创造了黑夜的神秘的诗歌,创造了月光抚摩着树叶 所产生的千百种不可名状的沙沙声 . " 德彪西的象征是多重的,引发了潜意识中的种种 沉睡的东西.中国古语中有"秘响旁通"一词,德彪 西的音乐和大自然,和人心中的"秘响"息息相关, 共鸣应和. 存在于视觉的月光,被我们的听觉感受到了.德 彪西用声音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人们可以用任何 感官去体味这个幻想的世界.如同远古的先人们进入 巫术境界,物我交融,神人相通,心迷神醉,天人合 一.先人们以宗教的迷狂所达到的,在德彪西那里却 以文雅和优美的方式也同样创造出来了. 德彪西还根据魏尔仑的诗,写了《三首浪漫曲》 , 它们以写景为主,从大自然的存在中揭示出有关生命 的幻想,情感是发散式的,变化多端,悲喜交集. 1891年所写的这些优秀的歌曲,在法国艺术 歌曲的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高卢艺术" 彻底的法兰西化,体现在法语在音乐中获得了最 优美最恰当的处理.法语的轻灵,优雅,元音和辅音 的特点,在德彪西的歌曲中和音乐天衣无缝地结合在 一起.音乐不凌驾于语言之上,也不是恭顺谦卑的奴 隶,音乐就如直接从诗的语言中自然产生,它们无可 德彪西传 ·39· 比拟的美是不可替代的. 德彪西的音乐是轻柔的,但是蕴含了巨大的力量. 他以独特的气质,法国式的敏感和典雅与瓦格纳庞大 的交响乐队发出的音响洪流抗衡.他的力量来自民族 文化的深厚传统,来自心灵和信仰的真挚,来自雄浑 天成的原创性. 魏尔仑,美拉美,波德莱尔的诗不仅给予德彪西 直接的形象,激发他写了一系列卓越的艺术歌曲,而 且激发起他写作器乐的愿望.他急于把自己的创造力 在纯音乐的范围中施展,从而产生了印象主义音乐的 代表作《牧神午后》 . 早在1887年,德彪西刚从罗马返回巴黎时, 就已经读了马拉美的诗《牧神午后》 .那年 ,这首诗 几经马拉美修改后终于出版,德彪西对它赞赏备至, 专门买了一本送给他的朋友 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那时他开始经常参加马拉美家中的周二晚上的聚会, 成了马拉美的朋友. 《牧神午后》描绘了这样的情景: 天将破晓, 在密密的森林中,牧神 一个原始单纯,充满情欲的生灵 将醒未醒,他吃力地回忆前一天午后的经历.他 真得到过洁白而金色的水仙女们的接待吗?她们是那 德彪西传 ·40· 样温柔迷人,她们玫瑰色的肌肤仿佛又在他的眼前飘 动.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回忆,这只不过是幻境吧?比 他自己的笛声,如枯雨般消逝的笛声更虚无飘渺吧? 他感到迷惑,不是明明经历过的吗?在清亮的湖边不 是有白色的闪光吗?
89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6 | 只看该作者
那是水仙女雪白的肌肤,她们在 嬉水?还是白色的天鹅?"芦笛声徐缓悠扬,惊起水 畔的天鹅,湖边的水仙女纷纷藏匿水中……"印象逐 渐模糊,牧神尽力想回忆起那似真似幻的经历.呵, 牧神追水仙女去了,却发现还有两位水仙女慵懒娇弱 地躺卧在芦苇丛中,旁若无人,逍遥自在,牧神抱起 二人,隐入红玫瑰和百合花丛中……一切若隐若现, 越来越迷糊,牧神疑惑,这一切倒底是经历?还是幻 影梦境?太阳暖洋洋,青草地温柔多情,牧神的脑海 中又浮起了拥抱维纳斯的幻影,他又一次昏昏欲睡, 把身体蜷缩成一团,想在梦中把握住狂喜,在梦中再 次追逐水仙女和维纳斯那移动的身影. 马拉美为了在剧场中朗诵而作此诗,他富有音乐 性地处理意境,遣词造句上充满象征意味.德彪西写 作《牧神午后前奏曲》最初是为舞台朗颂配乐,计划 中还要写《间奏曲》和《终曲》 ,可能是 《前奏曲》 已经概括了马拉美作品中的全部诗意,所以其它两首 就没有必要再写.在手稿中,德彪西注明了开始写作 的年份:1892年.那时他经常出席马拉美的诗歌 德彪西传 ·41· 发表朗颂会,或是带诗人去欣赏格里高利圣咏合唱. 研究德彪西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他们两个人曾经认真 地研究过诗中的音乐和诗可以激发的音乐. 1910 年德彪西回忆马拉美听他用钢琴演奏 《牧神午后 》的情况 : "当时,我住在Rue Be Lonbres的一个带家具的小小公寓里(实际上应 是在Rue Gustave-Boré ,马拉美进来了, ) 一副'象征'的样子,穿着一件苏格兰的方格花呢披 衣.听完音乐后,他沉默了很长时间 , '我没有想到 是这样的音乐!这音乐伸展了我的诗的情感,比颜色 更生动地符合情景. " ' 1894年12月22日首演的前二天,德彪西 致函马拉美 : "亲爱的大师:我没有必要告诉你我将 多么高兴,如蒙光临赐听我的抒情小曲,这是我应该 予以表达的骄傲,相信此曲是在你的牧神的笛子启发 下面写出来的.尊敬你的克洛德·德彪西 . " 诗人听了演出很受感动.德彪西在1910年回 忆时拿出马拉美送给他的诗集说 : "这里是马拉美在 送给我的《牧神午后》诗集上题的诗: 啊,原始气息的森林之神, 你的笛子是真的不成? 德彪西要借助你, 德彪西传 ·42· 吹奏光,好好听仔细! "这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是第一流的证明材料. 这都是我在那个时候的最美好的回忆,那时我还没有 被'德彪西主义'所困扰 . " 马拉美在给德彪西的信中写道 : "你的《牧神午 后》不仅与我的诗没有什么不和谐,相反,它以微妙, 敏感,迷离的衬托提高了它 . " 现代作曲家,指挥家,德彪西的同胞皮埃尔·布 列兹说 : "现代诗歌植根于波德莱尔的作品; 那么公 正地说,现代音乐则萌芽于《牧神午后前奏曲》 . " 另一位和布列兹同属现代派的作家不止一次地说 : " 《牧神》的笛子给音乐艺术带来了新的气息,被废弃 的与其说是展开的手法,还不如说是形式这个概念本 身……这份总谱里所贮藏的青春是取之不竭用之尽的. " 与德彪西并列为印象主义音乐大师的拉威尔在他去世 前,曾对一位朋友说到《牧神午后前奏曲》 : "正是 听了这部作品那么多年前,才使我第一次理解,什么 是真正的音乐 . " 指挥首演的瑞士作曲家兼指挥家古斯塔夫·多雷 描述了首演前的准备及演出成功的状况: 想想看,德彪西给配器技巧进行了多大的革命! 有些东西在今天的任何指挥看来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公 德彪西传 ·43· 式,在当时却引起多少问题啊!这些问题不得不一一 加以解决,而且困难之多,甚至使德彪西自己也疑虑 重重,对他希望得到的某些效果感到担心.我向他保 证我们一定会从容不迫地进行细致的准备……德彪西 经常在音响上作这样或那样的修改.我们一次次试验, 重新开始,然后进行比较.大家都保持镇静……演奏 员们已习惯于这种新风格,他们知道我们将不得不打 一场硬仗.当然,对于行家们德彪西并非无名之辈, 但广大听众对他还是一无所知的,他们会拒绝接受他 吗?…… 但是,巨大考验的时刻来到了.德彪西脸上露出 我们熟悉的笑容,借以隐藏他的焦急.他紧握住我的 手.乐队在走廊里调音.我要大家安静 . "朋友们, " 我对乐师们说, "你们知道 ,今晚我们将捍卫一个伟 大的事业.如果你们对德彪西和我有一点情谊的话, 你们就会全力以赴 . "我的好心的同行们都鼓起掌来: " 别着急,大师,我们会成功的 . " 我走上指挥台时,心情有点激动,但并不紧张, 充满了信心.在迫使喋喋不休的听众安静下来之后, 我又等了很长一会儿.大厅里座无虚席,鸦雀无声, 此情此景,令人难忘.于是我们杰出的长笛吹奏员巴 列尔展开了他的开始主题…… 突然我感到背后 德彪西传 ·44· 这是某些指挥家的一种特殊才能的听众完全神魂 颠倒了!我们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因此,尽管规定不许重演,我毫不犹豫地打破了 这条禁令.乐队欢欢喜喜地把它所喜爱的并且用以征 服了听众的音乐重复了一遍. (爱·唐斯《管弦乐名曲 解说》 ) .
90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8:26 | 只看该作者
德彪西在首演的节目单上写了一段介绍的文字: "这首前奏曲,可以说是将斯梯芬·马拉美的美丽诗 篇自由地予以诠释而成,可是并没有涵盖全诗的意思, 或者可以说是以马拉美的诗串连成背景,烘托出牧神 的种种欲望与幻想在午后郁热的暑气中蠢蠢欲动的情 形,以及以后牧神因追逐逃遁的水仙女而陷于极度疲 劳的状态,终于昏昏沉睡过去.在梦中,他感觉在拥 抱一切的大自然中,他的幻想在梦中实现了 . " 德彪西强调音乐和诗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图解, 而是激发灵感和构成形式借鉴.音乐应该是自由的, 具有新的创造意识.音乐的语言材料不同于诗歌的语 言材料,只有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才能真正表达出马 拉美作品中的内在诗意.德彪西放弃了"发展"的作 法,以一系列色彩的变化镶嵌成一连串的"背景"段 落;他着重刻划纯粹的"运动" ,逐渐由静到动,再到 完全的自由直到消溶在"拥抱一切的大自然中 ," 管 弦乐中的调色板,刻划户外的光和影无尽的天空,众 德彪西传 ·45· 多的生物和植物以及天籁之声,以这一切形成整体的 气氛.像印象派画家将色彩本身的表现意义强调到极 致一样,德彪西突出了音色的独立表现意义,庞大的 交响乐队灵巧地制造出了纤细,透明,敏感,丰富的 声音色调. 寂静中,长笛在中低音区吹出了淳厚的声音,飘 忽不定,精致优美,这声音渐渐开拓着音乐的空间, 这是牧神的象征符号,也是他的梦境,天鹅绒一样的 弦乐,叮咚叮咚地竖琴以及圆号充满阳光的音色,把 夏日的甘美和困倦展示给听众,我们似乎进入了长满 青草的林间空地,牧神懒散地躺下来,眺望着天边无 际的碧空,聆听着大自然中昏昏欲睡的昆虫和鸟类的 歌唱,享受着花草的馨香…… 笛声是如此独特,无法想象可以用任何别的声音 来代替,这是"唯一"而又"必然"的声音.它再次 重复,乐队以不同的和声及音色镂刻出不同的光线和 音色,弦乐队沙沙的震音在空间涂上了淡淡的阴影, 圆号和长笛的应答使音乐活跃起来,富有表情的双簧 管带着亲切的忧郁,激起了牧神的第一次惊喜,随着 清澈的竖琴,他似乎来到了湖边,看见了水仙女,单 簧管和大提琴巧妙的对答极其出色地刻划了牧神微妙 的心态,柔和的双簧管描绘了牧神在追逐,飘若飞鸿 的仙女的身影在他面前晃动,牧神的情绪时而高涨时 德彪西传 ·46· 而低落,他的动作时而犹豫时而莽撞. 在中间的段落,木管乐器奏出了舒展优美的旋律, 弦乐很快接过去演奏,管弦乐队闪闪发光的音响让人 看到了波光粼粼,阳光明媚,牧神在密密地森林里寻 找着,呼唤着仙女们,红,黄,蓝,绿,白,橙,紫 各种颜色纷沓而至,林间时而透出阳光,时而阴影浓 重.小提琴的独奏表现牧神在昏沉中满意而陶醉地对 良辰美景的回忆. 长笛的主题一次又一次地响起,牧神在朦胧中醒 来又睡去,梦境时断时续,回忆连绵甜蜜.在脆弱纤 细的气氛中,音乐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中. 这一切是现实还是梦境?就如二千年前,在古老 的中国,庄子梦蝶,醒来之后不知是人是蝶,是梦是 实.人回归到自然本身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 与自然合而为一了. 没有浪漫主义戏剧性的紧张,没有夸张情感的喧 哗,没有基于逻辑的传统职业修辞,任凭想象自由驰 骋,任凭心灵奔放发挥.这样的音乐不需要智性和理 性的参与,只需要听众放松自己的感官,感受音乐中 本来的明暗快慢,就能进入美的境界,就能使灵魂净 化而升华. 这神秘不可思议的音乐,这创造梦境和幻觉的音 乐就是现代音乐的源头吧? 德彪西传 ·47· 1890年,德彪西与他的作曲老师裘拉德在谈 话中谈到一些专门的音乐问题 : "音乐既非大调也非 小调,小三度和大三度应该结合,转变,这样就会更 富自由性.调式只是一个人在某个瞬间的偶然选择. 它是易变的 . " 我不让相同的节拍将我引入歧途. " 节奏是令人窒息的.节奏不应该包含在小节线中,单 纯与作曲时值是无稽之谈,应有一种遮掩节奏型又无 需寻找就形成的两者持续不断的流动.关系调也是无 稽之谈 . "这段话可以看成是《牧神午后前奏曲》以 及这些年的创作总结,是音乐语言的新规则,为20 世纪音乐的发展树起了路标. 自1902年起,这部作品先后在美国波士顿, 柏林,伦敦,意大利,维也纳上演,德彪西自己也多 次在国外指挥了这部作品的演出.俄罗斯芭蕾舞团于 1912年将这部音乐配上芭蕾舞搬上了舞台. 《牧 神午后前奏曲》成了世界音乐作品中的精品. "永远更加遥远"是德彪西的座右铭,就像一个 冒险家,永远向往着遥远的新大陆,他不仅坚信自己 的音乐天才,从1890年开始,他还想成为一名作 家.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 "在艺术上,人们经常斗 争的对象应当是自己才对,而且在和自己的斗争中所 取得的胜利,可能才是最漂亮的 . " 1892年他写作了《抒情韵文》中的《梦》和 德彪西传 ·48· 《海岸》 ,次年又写了《花》和《黄昏》 ,并都谱成了 歌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8 06:02 , Processed in 0.06317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